景王一目十行的看過吳王的斑斑劣跡,冷靜的眼眸中迸射出柔軟的光亮,他的舉止神態都是那麽得溫和,站到跪地的吳王身旁,彎腰說道:“二哥隻是一時糊塗罷了,父皇教導著,教他改了也就好了。”
趙彥恆哼了一聲,沒有去看他的二哥和六哥,他早說過了,吳王淡漠,景王虛偽。早年吳王有過問鼎儲君之意,他以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排行老大的太子被廢殺,就是老二出頭的時候,結果行事過於激進被太子舊部攻擊,卷進了構陷太子的緋聞裏,從而失去了問鼎帝王的資格。既然權利止步於王爵,吳王就把熱情轉移到了財富上,吳王不好男色,不好女色,他從沒有特別寵愛過一個人,連他的女兒們,他也未見的多麽疼愛,他淡漠得金子銀子了。所以花費了十餘年心血,召集方士秘密琢磨這個煉金術。
用銅和鐵偽造的金子和銀子流通到市麵上,為吳王換迴了六七萬兩黃金,三十餘萬兩白銀!這是一時糊塗能辦成的事?吳王腦子清楚的很。
給皇帝當兒子,總比給皇帝當皇兄自在許多,所以吳王是趁著父皇還健在的時候,想狠狠的撈上一筆,可惜吳王撈到了真正的黃金和白銀抑製不住蓬勃升起的欲望,有了金銀就想要更多的金銀,連父皇的底線都踩過去了。
皇上是希望看著一個個孩子一世富貴,可是吳王府像旱了兩年的陝甘一樣,不知滿足的集聚著財富,皇上看到的時候也會很刺眼。
走過一次的場景又再走一遍,趙彥恆實在無法彰顯出寬容來給他慈愛的父皇欣賞,他能在出了勤政殿之後,對這件事情守口如瓶,就是他對得住兄弟了!
“老七……”彰顯寬容的景王還給趙彥恆使眼色。
趙彥恆清咳了一聲,就是不說話。
兩者的態度立現,就算證據擺著,景王也得護一護親兄弟,道:“這樣的大事,總得再三核實了清楚。”
“自然得清查。”皇上怒道!
把吳王調離了封地,就是皇上清查吳王府的第一步,比景王多吃了十年飯的吳王,跪在地上都要搖搖欲墜了。
荊王兀自去攙扶吳王,吳王俯首在地,不敢起來。荊王涼涼的道:“總會查清楚的。”
對於吳王最嚴重的處置,就是收繳了吳王府庫的金子和銀子,吳王的爛事也隻是處置到此,皇上看到他不肖的次子和三子並列就越發的生氣,調轉槍頭對準荊王:“老三,你又是怎麽迴事?欺男霸女的也不要弄得人盡皆知!”
這說的就是岑長倩的事了,皇上顯然知道了很多,比梅曾亮和李姴夫妻知道的還多。
不是不能欺男霸女,是欺男霸女也要有點手段,要為難一個人有的是手段,叫人有苦也說不出。皇上是責備荊王的手段太粗暴,而遭人話柄。
皇家在民間還是要點臉麵的,否則民怨沸騰,皇統如何為繼!
荊王就是個混子,當下表現得無所謂道:“我這不是把他放了。”
荊王確實囚禁了岑長倩,現在放迴了江陵,在正常的是非對錯觀裏,荊王算是知錯就改了,可是皇家淩駕在眾生靈之上,它一直試圖隨心所欲做一個是非對錯的判決者,所以皇上對荊王放歸岑長倩的做法並不感到欣慰。
李斐曾有言,你一錯,連著身邊一串都已經帶累了,你一改,方向一轉,又劃傷一大片,錯了改了,都得傷著別人。所以知錯就改,在成人的世界裏是一件非常粗暴的事,有時候不如理直氣壯的一錯到底,誰又能分得清楚對與錯。
那麽荊王臨時調轉了方向,劃傷了誰?
現在岑長倩迴了江陵,江陵等地已經在傳言,荊王是迫於輿論的壓力才把人放了迴來,這是江南士林壓製皇權的一次勝利。
皇上能高興?
對於一個病患的父親來說,那大夫把別的人都治好了,偏偏就是自己的兒子治不好,這簡直就是一種諷刺。皇上自己先老大的不高興起來,所以這樣的大夫囚了也就囚了,實在不是一件能放得上台麵的事,而為此營救的諸方勢力,就為了那麽一個大夫不惜攻擊皇家,簡直是沒把皇家敬在心上。
皇上讓每個兒子鎮守一方,那是猛虎下山,威風凜凜而行,若是不能讓人敬,也得讓人怕。怕得天下噤若寒蟬,莫敢不從。這是皇上曾經教導兒子們的話,而現在他的三子,就是一隻紙老虎!
荊王的目光從左側轉過去,在趙彥恆的身上停頓了一下,再落在皇上深深的法令紋上,一切如他的七弟預料的那樣。
若是任由事態發展,皇上會一不做二不休的殺了岑長倩,讓岑長倩失蹤事件成為一樁無頭公案,然後所有攻擊荊王的人,都成了恣意的誹謗,然後再什麽樣,然後的事荊王混不在乎,荊王不是一隻紙老虎,他僅僅是,不想取了岑長倩的性命!
皇上抿了抿嘴,深深的法令紋由此牽動起來,配著麻木不仁的表情,十足的表現了一個帝王的冷酷無情。
荊王哂笑著,一步步靠近繃著臉的皇上說道:“我正有事想啟奏父皇,今日就當麵啟奏,我這一生,怕是不能擁有一兒半女,因此我想過繼一子,希望父皇能夠允準!”
羞愧得跪在地上的吳王都揚起了頭看他這個行事簡單粗暴的三弟。
景王和趙彥恆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又默默的挪開。
皇上闔動了幾下嘴唇,最後唇線緊抿,勤政殿陷入了令人恐慌的沉默。
皇上的兒子是一子親王爵位,皇上的兒子的兒子,或許能繼承親王的爵位,或許要降爵,成為二字郡王爵,然後郡王的爵位一直傳接下去。所以荊王的兒子,至少是一個郡王的爵位,佇立在荊王的封地建昌。
生在皇家,也擁有皇家特有的煩惱。比如說荊王要過繼,一個王爵要過繼一個兒子,延續荊王世係,這不是皇家關起門來,父子兄弟就可以商量決定的事。開國八十八年,老趙家繁衍下來,宗室子弟數以千計。但是龍生龍,鳳生鳳,天下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因為按照禮製,荊王沒有兒子,封地就會被撤銷,皇上的兒子,皇上的兒子的兒子,那是他們投胎的好,一生下來就注定得到千萬人的供養,可是數以千計的宗室子弟,隨便拎出一個來,就繼承了郡王的爵位,子孫後代都受到千萬的供養。
建昌的百姓,乃至天下的百姓和仕宦都不服!
那麽荊王得從哪裏過繼一個兒子來,才能讓天下,讓廟堂上的朝臣們服從?
吳王景王襄王,無論嫡庶,吳王有四個女兒,去年吳王府一個都人又生一女;景王一子一女;襄王現在兒女皆無,不過即使三位兄弟有多餘的兒子,也不能勻出一個來給荊王。
他們的爵位就像皇位一樣,王位隻有一個,隻能傳給一個兒子,餘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所以每一代的帝位爭奪都那麽慘烈,這關係著後世子孫的榮耀啊!
隻有王爵之上,才有資格出繼子嗣給一個王爵。
王爵之上,隻有帝位!
景王經過了數次挫折,終於沉穩了起來,遏製住了那顆自告奮勇之心,眉目盡量舒展,讓自己超脫起來。
趙彥恆盯了一眼臉上已經綴上老年斑的皇上,皇上臉上的肌肉牽動,眼眸中滾動著複雜的情緒,最後皇上不置一詞,從後殿出去了。
荊王無辜的翻了翻白眼,轉身又去攙扶跪了許久的吳王。
吳王不善久跪,跪了這麽一會子腿都麻了,巍巍顫顫著站起來。
荊王鳴鳴得意,下顎衝著他的六弟和七弟各勾了一下,嬉皮笑臉的道:“原來咱們兄弟大老遠的上京來,是挨罵來的,罵完了我,就輪到你們了,幸好我橫插一杠子,父皇也就消停了。你們可要感激老子。”
景王一團和氣,還真拱拱手道:“那就多謝三哥了。”
趙彥恆可不領荊王這種人情,倔強著道:“我做過什麽,得上京來找罵。”
吳王已經站穩了,荊王站得端端正正受了景王的謝禮,跨了兩步摟過趙彥恆的肩道:“我可不信,你的襄王府就叫父皇挑不出一點兒錯來。”
趙彥恆把荊王的手臂一甩,鳳眼一睨,兀傲道:“我的襄王府我自己做主!”
說罷,趙彥恆率先走出勤政殿。
後頭三個不過是把趙彥恆的話一聽罷了。皇上看著像個慈愛的父親,卻是天底下最嚴厲的父親。
勤政殿之後的承光殿,四位王爺整齊劃一的叩見嫡母皇後,皇後右側位置虛設,是皇上的寶座。
德妃娘娘坐在皇後的右下手,眼睛不錯的看著一年多不見的兒子,手上抱著景王五個月的兒子。
淑妃娘娘的膝蓋上坐著虛四歲的女兒太和公主,她睜著亮閃閃的眼睛,脆脆的聲音道:“母妃,哪一個是七哥哥?”
好嘛,時過境遷,年幼的太和早忘記了自己的同胞兄弟。
端莊的皇後對著小兒的童言童語,扯唇淡淡而道:“我天家的骨肉,雖無齏鹽布帛之苦,卻失之天倫之樂,骨肉各散一方,終無甚意趣。”
趙彥恆哼了一聲,沒有去看他的二哥和六哥,他早說過了,吳王淡漠,景王虛偽。早年吳王有過問鼎儲君之意,他以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排行老大的太子被廢殺,就是老二出頭的時候,結果行事過於激進被太子舊部攻擊,卷進了構陷太子的緋聞裏,從而失去了問鼎帝王的資格。既然權利止步於王爵,吳王就把熱情轉移到了財富上,吳王不好男色,不好女色,他從沒有特別寵愛過一個人,連他的女兒們,他也未見的多麽疼愛,他淡漠得金子銀子了。所以花費了十餘年心血,召集方士秘密琢磨這個煉金術。
用銅和鐵偽造的金子和銀子流通到市麵上,為吳王換迴了六七萬兩黃金,三十餘萬兩白銀!這是一時糊塗能辦成的事?吳王腦子清楚的很。
給皇帝當兒子,總比給皇帝當皇兄自在許多,所以吳王是趁著父皇還健在的時候,想狠狠的撈上一筆,可惜吳王撈到了真正的黃金和白銀抑製不住蓬勃升起的欲望,有了金銀就想要更多的金銀,連父皇的底線都踩過去了。
皇上是希望看著一個個孩子一世富貴,可是吳王府像旱了兩年的陝甘一樣,不知滿足的集聚著財富,皇上看到的時候也會很刺眼。
走過一次的場景又再走一遍,趙彥恆實在無法彰顯出寬容來給他慈愛的父皇欣賞,他能在出了勤政殿之後,對這件事情守口如瓶,就是他對得住兄弟了!
“老七……”彰顯寬容的景王還給趙彥恆使眼色。
趙彥恆清咳了一聲,就是不說話。
兩者的態度立現,就算證據擺著,景王也得護一護親兄弟,道:“這樣的大事,總得再三核實了清楚。”
“自然得清查。”皇上怒道!
把吳王調離了封地,就是皇上清查吳王府的第一步,比景王多吃了十年飯的吳王,跪在地上都要搖搖欲墜了。
荊王兀自去攙扶吳王,吳王俯首在地,不敢起來。荊王涼涼的道:“總會查清楚的。”
對於吳王最嚴重的處置,就是收繳了吳王府庫的金子和銀子,吳王的爛事也隻是處置到此,皇上看到他不肖的次子和三子並列就越發的生氣,調轉槍頭對準荊王:“老三,你又是怎麽迴事?欺男霸女的也不要弄得人盡皆知!”
這說的就是岑長倩的事了,皇上顯然知道了很多,比梅曾亮和李姴夫妻知道的還多。
不是不能欺男霸女,是欺男霸女也要有點手段,要為難一個人有的是手段,叫人有苦也說不出。皇上是責備荊王的手段太粗暴,而遭人話柄。
皇家在民間還是要點臉麵的,否則民怨沸騰,皇統如何為繼!
荊王就是個混子,當下表現得無所謂道:“我這不是把他放了。”
荊王確實囚禁了岑長倩,現在放迴了江陵,在正常的是非對錯觀裏,荊王算是知錯就改了,可是皇家淩駕在眾生靈之上,它一直試圖隨心所欲做一個是非對錯的判決者,所以皇上對荊王放歸岑長倩的做法並不感到欣慰。
李斐曾有言,你一錯,連著身邊一串都已經帶累了,你一改,方向一轉,又劃傷一大片,錯了改了,都得傷著別人。所以知錯就改,在成人的世界裏是一件非常粗暴的事,有時候不如理直氣壯的一錯到底,誰又能分得清楚對與錯。
那麽荊王臨時調轉了方向,劃傷了誰?
現在岑長倩迴了江陵,江陵等地已經在傳言,荊王是迫於輿論的壓力才把人放了迴來,這是江南士林壓製皇權的一次勝利。
皇上能高興?
對於一個病患的父親來說,那大夫把別的人都治好了,偏偏就是自己的兒子治不好,這簡直就是一種諷刺。皇上自己先老大的不高興起來,所以這樣的大夫囚了也就囚了,實在不是一件能放得上台麵的事,而為此營救的諸方勢力,就為了那麽一個大夫不惜攻擊皇家,簡直是沒把皇家敬在心上。
皇上讓每個兒子鎮守一方,那是猛虎下山,威風凜凜而行,若是不能讓人敬,也得讓人怕。怕得天下噤若寒蟬,莫敢不從。這是皇上曾經教導兒子們的話,而現在他的三子,就是一隻紙老虎!
荊王的目光從左側轉過去,在趙彥恆的身上停頓了一下,再落在皇上深深的法令紋上,一切如他的七弟預料的那樣。
若是任由事態發展,皇上會一不做二不休的殺了岑長倩,讓岑長倩失蹤事件成為一樁無頭公案,然後所有攻擊荊王的人,都成了恣意的誹謗,然後再什麽樣,然後的事荊王混不在乎,荊王不是一隻紙老虎,他僅僅是,不想取了岑長倩的性命!
皇上抿了抿嘴,深深的法令紋由此牽動起來,配著麻木不仁的表情,十足的表現了一個帝王的冷酷無情。
荊王哂笑著,一步步靠近繃著臉的皇上說道:“我正有事想啟奏父皇,今日就當麵啟奏,我這一生,怕是不能擁有一兒半女,因此我想過繼一子,希望父皇能夠允準!”
羞愧得跪在地上的吳王都揚起了頭看他這個行事簡單粗暴的三弟。
景王和趙彥恆的眼神撞在了一起,又默默的挪開。
皇上闔動了幾下嘴唇,最後唇線緊抿,勤政殿陷入了令人恐慌的沉默。
皇上的兒子是一子親王爵位,皇上的兒子的兒子,或許能繼承親王的爵位,或許要降爵,成為二字郡王爵,然後郡王的爵位一直傳接下去。所以荊王的兒子,至少是一個郡王的爵位,佇立在荊王的封地建昌。
生在皇家,也擁有皇家特有的煩惱。比如說荊王要過繼,一個王爵要過繼一個兒子,延續荊王世係,這不是皇家關起門來,父子兄弟就可以商量決定的事。開國八十八年,老趙家繁衍下來,宗室子弟數以千計。但是龍生龍,鳳生鳳,天下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因為按照禮製,荊王沒有兒子,封地就會被撤銷,皇上的兒子,皇上的兒子的兒子,那是他們投胎的好,一生下來就注定得到千萬人的供養,可是數以千計的宗室子弟,隨便拎出一個來,就繼承了郡王的爵位,子孫後代都受到千萬的供養。
建昌的百姓,乃至天下的百姓和仕宦都不服!
那麽荊王得從哪裏過繼一個兒子來,才能讓天下,讓廟堂上的朝臣們服從?
吳王景王襄王,無論嫡庶,吳王有四個女兒,去年吳王府一個都人又生一女;景王一子一女;襄王現在兒女皆無,不過即使三位兄弟有多餘的兒子,也不能勻出一個來給荊王。
他們的爵位就像皇位一樣,王位隻有一個,隻能傳給一個兒子,餘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所以每一代的帝位爭奪都那麽慘烈,這關係著後世子孫的榮耀啊!
隻有王爵之上,才有資格出繼子嗣給一個王爵。
王爵之上,隻有帝位!
景王經過了數次挫折,終於沉穩了起來,遏製住了那顆自告奮勇之心,眉目盡量舒展,讓自己超脫起來。
趙彥恆盯了一眼臉上已經綴上老年斑的皇上,皇上臉上的肌肉牽動,眼眸中滾動著複雜的情緒,最後皇上不置一詞,從後殿出去了。
荊王無辜的翻了翻白眼,轉身又去攙扶跪了許久的吳王。
吳王不善久跪,跪了這麽一會子腿都麻了,巍巍顫顫著站起來。
荊王鳴鳴得意,下顎衝著他的六弟和七弟各勾了一下,嬉皮笑臉的道:“原來咱們兄弟大老遠的上京來,是挨罵來的,罵完了我,就輪到你們了,幸好我橫插一杠子,父皇也就消停了。你們可要感激老子。”
景王一團和氣,還真拱拱手道:“那就多謝三哥了。”
趙彥恆可不領荊王這種人情,倔強著道:“我做過什麽,得上京來找罵。”
吳王已經站穩了,荊王站得端端正正受了景王的謝禮,跨了兩步摟過趙彥恆的肩道:“我可不信,你的襄王府就叫父皇挑不出一點兒錯來。”
趙彥恆把荊王的手臂一甩,鳳眼一睨,兀傲道:“我的襄王府我自己做主!”
說罷,趙彥恆率先走出勤政殿。
後頭三個不過是把趙彥恆的話一聽罷了。皇上看著像個慈愛的父親,卻是天底下最嚴厲的父親。
勤政殿之後的承光殿,四位王爺整齊劃一的叩見嫡母皇後,皇後右側位置虛設,是皇上的寶座。
德妃娘娘坐在皇後的右下手,眼睛不錯的看著一年多不見的兒子,手上抱著景王五個月的兒子。
淑妃娘娘的膝蓋上坐著虛四歲的女兒太和公主,她睜著亮閃閃的眼睛,脆脆的聲音道:“母妃,哪一個是七哥哥?”
好嘛,時過境遷,年幼的太和早忘記了自己的同胞兄弟。
端莊的皇後對著小兒的童言童語,扯唇淡淡而道:“我天家的骨肉,雖無齏鹽布帛之苦,卻失之天倫之樂,骨肉各散一方,終無甚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