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媳婦確實知道的不多,傷的是現王妃的胎,動手的是先王妃的舅舅家,匆匆一瞥,就知道這是景王府的醜聞了,家醜不可外揚,有幾個人能知道這裏頭的來龍去脈呢?
李斐今日出行用了一輛不起眼的青綢薄氈馬車,馬車弛到襄王府門口,襄王府的門口正跪著一個四五十歲的婦人,身上一件寶藍色斕邊的妝花褙子,杭綢紫團花綜裙,披散了頭發,雖是有了年紀,又不著裝飾,依稀可見殘存下來的美貌。
隻見她把頭磕在地上,大聲疾唿道:“六殿下……六殿下開恩,請六殿下繞了小女一命!”
來向景王討饒的,跪到了襄王府門口?
王府內抬出一頂軟轎來,董讓在軟轎之後,見李斐下車換轎,忙上前一步先服侍了王妃。
李斐手扶著董讓的手臂下馬車,容色淡淡的看著跪地的夫人。
董讓道:“這是湯貫之妻羅氏……”
這邊的排場羅氏也看在眼裏,見李斐身穿淺紅色櫻花紋羅衫,水紅色挑線裙子,綰了墮馬髻,戴赤金嵌碧璽石步搖,在一個男人的服侍下流露出常態,精明的羅氏就知道這兩個誰是誰了,她已經知道湯家遭了這場滔天巨禍都是拜這個女人所為,但是此刻她不得不壓下憤怨,膝行著爬過去哭求道:“王妃,襄王妃,求求你了,讓我進府,見一麵景王殿下。”
李斐還沒有把整件事弄明白,自然是無動於衷的上了轎子,周圍那麽多的人圍著,羅氏也沒有近到王妃身邊的機會,轉頭就抱住了董讓的大腿,董讓是宦官,這腿扒著也就扒著了。羅氏緊緊的抱著董讓的腿不放道:“大人,大人,讓我進王府,見一見景王殿下。”
董讓陰測測的笑道:“湯夫人,您還是三品誥命夫人,這樣在襄王府門口撒潑打滾的,對著小臣撒潑打滾的,可是有辱您誥命夫人的體麵。有什麽話,等六殿下迴了景王府,你去景王府跪著。”
不急著一刻,李斐換了見客的衣裳,才去了招待景王夫婦的堂廳。等了有些時候的方佩儀滿含感激的迎上來,執著李斐的手,激動的崩出了淚花,卻是笑道:“弟妹,叫我怎麽感激你才好。要不是有你的提醒,我稀裏糊塗的,稀裏糊塗的,就是死了,也是個冤死鬼!”
“六嫂這話也說得太嚴重了,世事變幻,沒有我總有另外的人,助你度過一劫的。”李斐笑得暖融融,道:“我就是那天謹慎了些,和母後多說了一句。天家的骨肉,那是怎麽小心謹慎著,都不為過的。”
方佩儀對著李斐隻有感激,頻頻點頭。
李斐打量方佩儀的身子,關切道:“那六嫂現在,是沒有大礙吧。”
方佩儀叨叨道:“我娘家嫂子送了一些新的頭油香膏來,那些禍害我兒的東西,我早幾天就停用了。這兩天早晚請脈,我現在是無事……不過大夫仔細驗了那東西,說我若用的久了,到了孩子五六個月的時候,怕是要胎兒不保了。幸虧有你,幸虧你聞得出那是什麽東西,不然……不然我可怎麽好!”
方佩儀執著李斐的手緊緊的抓著,這種陰損的手段,想一想也夠後怕的。
景王過來撫著方佩儀的肩,他們兩個怕是正在鬧別扭,景王很是低聲下氣的賠罪道:“佩儀,連著好幾個大夫都說你的身子好好的,你要寬寬心。”
方佩儀絕對是在和景王鬧別扭,不過當著趙彥恆和李斐這一對,方佩儀也沒有很下景王的麵子,長長緩了一口氣,依順的挽上了景王的手。
李斐眉頭皺了皺,道:“要說我們妯娌之間,也無須這樣急切來謝的,先把該懲處的,懲處了。湯貫之妻羅氏,現在正跪在襄王妃門口為她的女兒求情,這是怎麽說的?”
趙彥恆站在景王夫婦身後,笑了笑。景王和方佩儀等在襄王府的這一段時間,他們就和外界失去了聯係,從李斐的口中,才知道羅氏在襄王府門口哀求了。
羅氏祖籍潮州府澄海縣,是先景王妃黃氏的二舅母,平日景王也是以舅母之禮相待的。如今雙方決裂,是當著眾人的麵兒,一點兒情分都不講了。
方佩儀狠狠的道:“既有惡行在先,就是咎由自取。父皇母後已經有了聖裁,湯氏,死不足惜,其父母有失教之過,貶官革職,已經是我看在姐姐的份上繞了他們的性命。”
姐姐,方佩儀說的是景王的原配妻子黃氏,至於那個湯氏,未出閣的稱唿姑娘,出嫁的才稱唿姓氏。這一位湯氏,是湯貫和其妻羅氏唯一的女兒,湯貫現在的兒子是從長兄家過繼來的,嫡親的骨肉,隻有這個女兒湯氏,養在閨閣的時候是千嬌萬寵,夫婿也是千挑萬選的,選了羅氏最有出息的娘家侄兒。結果最出息的短命,湯氏十八歲出嫁,二十歲成了寡婦,湯貫兩口子不忍心女兒在夫家守寡,又把出嫁的女兒接了迴來養著。
就是這個湯氏,在暗害方佩儀的肉骨!
湯氏,十八歲出嫁,從山東嫁到廣東澄海的外祖家,嫁的是嫡親的表哥,二十歲守寡,在她返迴湯家的時候,正是景王的原配黃氏纏綿病榻的時候,湯氏和黃氏自小親厚,在黃氏病重的最後兩個月裏,湯氏悉心陪伴,一個時日無多,一個青春守寡,也算是苦命的女人。在彌留之際,黃氏或許是出於對姐妹的關照,當然還有維係景王府和娘家之間姻親的關係,黃氏在臨死前,曾求景王納湯氏為側妃。
麵對將死之人,那個時候景王是應下了。
可是後來景王要娶皇後的內侄女,這一條在黃氏臨死之前的口頭之約就不作數了。
湯氏從二十歲等到二十三歲,等到了景王傳給湯家的,自行另嫁這句話。
湯氏是心懷怨恨的,怨恨都落到了方佩儀身上,她以為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就用了潮嶺之地才有的都粱香,先哄了黃氏所遺的,五歲的女兒常樂郡主用了摻了都粱香的香爐香膏。然後在方佩儀和繼女親近的時候,就利用方佩儀迫切想和常樂郡主親近起來的心理,又哄著方佩儀和常樂郡主共浴,那種摻了都粱香的香爐香膏,也被方佩儀接納了。
所以,湯氏已經定了死罪,一則危害方佩儀腹中的骨肉,二則挑撥方佩儀和常樂郡主的母女關係,兩條都是死罪!
這是整件事情,皇後所查出來的前因後果。
皇後是把事情查清楚了,才把湯家整個端了起來,所以今天這半天的功夫,是瞬息萬變,方佩儀所說的湯氏,危害皇家子嗣,挑撥皇家骨肉,現在已經被絞死了。
景王站在弟弟,弟媳,和自己的王妃麵前,臉上是一副羞愧不已的樣子。
這件事情,就是那麽的寸。
皇後那一邊,沒有支會過景王和德妃,慢慢的暗中查,正查到湯氏的頭上,另一邊,景王正在皇上麵前保薦湯貫。兩邊正好岔開,造就了景王今天的尷尬,不過景王尷尬,也隻能在內心那麽尷尬著了。湯氏是在暗害他的嫡出骨血,而且手段卑劣,景王擺出義憤填膺的姿態都來不及,那份識人不明和引狼入室的尷尬,隻能刻意的忽略著,對著趙彥恆和李斐,一再的道謝。
李斐留了一頓飯,和方佩儀坐了一張席,席上也別再說什麽謝不謝的話,說說口吃,嘮嘮家常,像一對尋常的妯娌同桌吃了一頓飯。趙彥恆和景王,自也像尋常的兄弟一樣對飲了幾杯,過了午時,景王夫婦才上了馬車離開。
在馬車上,方佩儀就不需要替景王做麵子,眼淚簌簌的掉下來,眼睛空洞的看著前方道:“你可惱了我?”
湯貫,這人不是從科舉上走出來的,科舉文章他也做不出來,他是捐資員外郎,隨後入仕為官。按官場的道理,這樣的出身隻能在五品之下徘徊,但是湯貫的外甥女成了景王妃,他自己在任上政績卓著,尤其是整治黃河有功,被破格提拔成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湯貫這些年沒少得到景王的提攜,結果上頭一個雷劈在他女兒的身上,累及父母,也是大大的累及了景王的聲望。
偏偏景王是不能有絲毫怨懟之心的,他摟住了方佩儀柔弱的身體,溫潤儒雅,道:“為了我們的孩子,你恨不得要殺人,我就是個好相與的?還為此利用了常樂,我也恨不得殺了湯氏。我今年已經二十有四了,我多想要個孩子,想你給我生一個嫡子。好在你平安無事,我已經謝天謝地了,說什麽惱不惱的,我們夫妻,人同一心。”
“子諒!”方佩儀被景王這麽掏心掏肺般的一哄,就完全沒了脾氣,反撲在景王身上,道:“那你也不可惱了七弟和弟妹,不管什麽說,我們還有孩子。”
方佩儀不是一點城府都沒有,她當然知道,這件事情讓襄王夫婦占盡了風頭。可是這種事情能這麽計較嗎?方佩儀試想過的,她要是和李斐易地而處,說還是不說,怎麽說,向誰說,李斐能說出來,已經是李斐的良心了。而她,隻要孩子無事,已經千恩萬謝了,再沒有力氣去計較景王府的得失。
景王頓了一下之後,憐愛的和方佩儀相擁著,他們的額頭抵在一起,景王對方佩儀笑道:“我們還有孩子!”
李斐今日出行用了一輛不起眼的青綢薄氈馬車,馬車弛到襄王府門口,襄王府的門口正跪著一個四五十歲的婦人,身上一件寶藍色斕邊的妝花褙子,杭綢紫團花綜裙,披散了頭發,雖是有了年紀,又不著裝飾,依稀可見殘存下來的美貌。
隻見她把頭磕在地上,大聲疾唿道:“六殿下……六殿下開恩,請六殿下繞了小女一命!”
來向景王討饒的,跪到了襄王府門口?
王府內抬出一頂軟轎來,董讓在軟轎之後,見李斐下車換轎,忙上前一步先服侍了王妃。
李斐手扶著董讓的手臂下馬車,容色淡淡的看著跪地的夫人。
董讓道:“這是湯貫之妻羅氏……”
這邊的排場羅氏也看在眼裏,見李斐身穿淺紅色櫻花紋羅衫,水紅色挑線裙子,綰了墮馬髻,戴赤金嵌碧璽石步搖,在一個男人的服侍下流露出常態,精明的羅氏就知道這兩個誰是誰了,她已經知道湯家遭了這場滔天巨禍都是拜這個女人所為,但是此刻她不得不壓下憤怨,膝行著爬過去哭求道:“王妃,襄王妃,求求你了,讓我進府,見一麵景王殿下。”
李斐還沒有把整件事弄明白,自然是無動於衷的上了轎子,周圍那麽多的人圍著,羅氏也沒有近到王妃身邊的機會,轉頭就抱住了董讓的大腿,董讓是宦官,這腿扒著也就扒著了。羅氏緊緊的抱著董讓的腿不放道:“大人,大人,讓我進王府,見一見景王殿下。”
董讓陰測測的笑道:“湯夫人,您還是三品誥命夫人,這樣在襄王府門口撒潑打滾的,對著小臣撒潑打滾的,可是有辱您誥命夫人的體麵。有什麽話,等六殿下迴了景王府,你去景王府跪著。”
不急著一刻,李斐換了見客的衣裳,才去了招待景王夫婦的堂廳。等了有些時候的方佩儀滿含感激的迎上來,執著李斐的手,激動的崩出了淚花,卻是笑道:“弟妹,叫我怎麽感激你才好。要不是有你的提醒,我稀裏糊塗的,稀裏糊塗的,就是死了,也是個冤死鬼!”
“六嫂這話也說得太嚴重了,世事變幻,沒有我總有另外的人,助你度過一劫的。”李斐笑得暖融融,道:“我就是那天謹慎了些,和母後多說了一句。天家的骨肉,那是怎麽小心謹慎著,都不為過的。”
方佩儀對著李斐隻有感激,頻頻點頭。
李斐打量方佩儀的身子,關切道:“那六嫂現在,是沒有大礙吧。”
方佩儀叨叨道:“我娘家嫂子送了一些新的頭油香膏來,那些禍害我兒的東西,我早幾天就停用了。這兩天早晚請脈,我現在是無事……不過大夫仔細驗了那東西,說我若用的久了,到了孩子五六個月的時候,怕是要胎兒不保了。幸虧有你,幸虧你聞得出那是什麽東西,不然……不然我可怎麽好!”
方佩儀執著李斐的手緊緊的抓著,這種陰損的手段,想一想也夠後怕的。
景王過來撫著方佩儀的肩,他們兩個怕是正在鬧別扭,景王很是低聲下氣的賠罪道:“佩儀,連著好幾個大夫都說你的身子好好的,你要寬寬心。”
方佩儀絕對是在和景王鬧別扭,不過當著趙彥恆和李斐這一對,方佩儀也沒有很下景王的麵子,長長緩了一口氣,依順的挽上了景王的手。
李斐眉頭皺了皺,道:“要說我們妯娌之間,也無須這樣急切來謝的,先把該懲處的,懲處了。湯貫之妻羅氏,現在正跪在襄王妃門口為她的女兒求情,這是怎麽說的?”
趙彥恆站在景王夫婦身後,笑了笑。景王和方佩儀等在襄王府的這一段時間,他們就和外界失去了聯係,從李斐的口中,才知道羅氏在襄王府門口哀求了。
羅氏祖籍潮州府澄海縣,是先景王妃黃氏的二舅母,平日景王也是以舅母之禮相待的。如今雙方決裂,是當著眾人的麵兒,一點兒情分都不講了。
方佩儀狠狠的道:“既有惡行在先,就是咎由自取。父皇母後已經有了聖裁,湯氏,死不足惜,其父母有失教之過,貶官革職,已經是我看在姐姐的份上繞了他們的性命。”
姐姐,方佩儀說的是景王的原配妻子黃氏,至於那個湯氏,未出閣的稱唿姑娘,出嫁的才稱唿姓氏。這一位湯氏,是湯貫和其妻羅氏唯一的女兒,湯貫現在的兒子是從長兄家過繼來的,嫡親的骨肉,隻有這個女兒湯氏,養在閨閣的時候是千嬌萬寵,夫婿也是千挑萬選的,選了羅氏最有出息的娘家侄兒。結果最出息的短命,湯氏十八歲出嫁,二十歲成了寡婦,湯貫兩口子不忍心女兒在夫家守寡,又把出嫁的女兒接了迴來養著。
就是這個湯氏,在暗害方佩儀的肉骨!
湯氏,十八歲出嫁,從山東嫁到廣東澄海的外祖家,嫁的是嫡親的表哥,二十歲守寡,在她返迴湯家的時候,正是景王的原配黃氏纏綿病榻的時候,湯氏和黃氏自小親厚,在黃氏病重的最後兩個月裏,湯氏悉心陪伴,一個時日無多,一個青春守寡,也算是苦命的女人。在彌留之際,黃氏或許是出於對姐妹的關照,當然還有維係景王府和娘家之間姻親的關係,黃氏在臨死前,曾求景王納湯氏為側妃。
麵對將死之人,那個時候景王是應下了。
可是後來景王要娶皇後的內侄女,這一條在黃氏臨死之前的口頭之約就不作數了。
湯氏從二十歲等到二十三歲,等到了景王傳給湯家的,自行另嫁這句話。
湯氏是心懷怨恨的,怨恨都落到了方佩儀身上,她以為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就用了潮嶺之地才有的都粱香,先哄了黃氏所遺的,五歲的女兒常樂郡主用了摻了都粱香的香爐香膏。然後在方佩儀和繼女親近的時候,就利用方佩儀迫切想和常樂郡主親近起來的心理,又哄著方佩儀和常樂郡主共浴,那種摻了都粱香的香爐香膏,也被方佩儀接納了。
所以,湯氏已經定了死罪,一則危害方佩儀腹中的骨肉,二則挑撥方佩儀和常樂郡主的母女關係,兩條都是死罪!
這是整件事情,皇後所查出來的前因後果。
皇後是把事情查清楚了,才把湯家整個端了起來,所以今天這半天的功夫,是瞬息萬變,方佩儀所說的湯氏,危害皇家子嗣,挑撥皇家骨肉,現在已經被絞死了。
景王站在弟弟,弟媳,和自己的王妃麵前,臉上是一副羞愧不已的樣子。
這件事情,就是那麽的寸。
皇後那一邊,沒有支會過景王和德妃,慢慢的暗中查,正查到湯氏的頭上,另一邊,景王正在皇上麵前保薦湯貫。兩邊正好岔開,造就了景王今天的尷尬,不過景王尷尬,也隻能在內心那麽尷尬著了。湯氏是在暗害他的嫡出骨血,而且手段卑劣,景王擺出義憤填膺的姿態都來不及,那份識人不明和引狼入室的尷尬,隻能刻意的忽略著,對著趙彥恆和李斐,一再的道謝。
李斐留了一頓飯,和方佩儀坐了一張席,席上也別再說什麽謝不謝的話,說說口吃,嘮嘮家常,像一對尋常的妯娌同桌吃了一頓飯。趙彥恆和景王,自也像尋常的兄弟一樣對飲了幾杯,過了午時,景王夫婦才上了馬車離開。
在馬車上,方佩儀就不需要替景王做麵子,眼淚簌簌的掉下來,眼睛空洞的看著前方道:“你可惱了我?”
湯貫,這人不是從科舉上走出來的,科舉文章他也做不出來,他是捐資員外郎,隨後入仕為官。按官場的道理,這樣的出身隻能在五品之下徘徊,但是湯貫的外甥女成了景王妃,他自己在任上政績卓著,尤其是整治黃河有功,被破格提拔成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湯貫這些年沒少得到景王的提攜,結果上頭一個雷劈在他女兒的身上,累及父母,也是大大的累及了景王的聲望。
偏偏景王是不能有絲毫怨懟之心的,他摟住了方佩儀柔弱的身體,溫潤儒雅,道:“為了我們的孩子,你恨不得要殺人,我就是個好相與的?還為此利用了常樂,我也恨不得殺了湯氏。我今年已經二十有四了,我多想要個孩子,想你給我生一個嫡子。好在你平安無事,我已經謝天謝地了,說什麽惱不惱的,我們夫妻,人同一心。”
“子諒!”方佩儀被景王這麽掏心掏肺般的一哄,就完全沒了脾氣,反撲在景王身上,道:“那你也不可惱了七弟和弟妹,不管什麽說,我們還有孩子。”
方佩儀不是一點城府都沒有,她當然知道,這件事情讓襄王夫婦占盡了風頭。可是這種事情能這麽計較嗎?方佩儀試想過的,她要是和李斐易地而處,說還是不說,怎麽說,向誰說,李斐能說出來,已經是李斐的良心了。而她,隻要孩子無事,已經千恩萬謝了,再沒有力氣去計較景王府的得失。
景王頓了一下之後,憐愛的和方佩儀相擁著,他們的額頭抵在一起,景王對方佩儀笑道:“我們還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