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狹路相逢,淑妃看到德妃一行人遠遠的走過來。
淑妃露出一個愜意的微笑,眼睛朝前方看著,向身後的程嬤嬤說道:“我是不是也該告訴她一聲。襄王府的事,恆兒的事,他們沒少往外說,現在景王府內帷不整,也該叫她知道知道。”
既然李斐已經多事了,淑妃隻能自己疏散疏散。剛才伴駕的時候,就把都粱香的事告訴了皇上,這事對皇上說,是顯示襄王妃端莊大氣,和睦妯娌的意思;這事對德妃說,表麵上當然也是出於一番好意的意思,私心裏,當然是看笑話,景王妃要是已經被都粱香傷了胎氣,就真真好笑了。
程嬤嬤並靠在淑妃身後,輕聲的道:“我也不知道這事該不該說,但是七王妃反複講過的,若隻是日常浣洗加那麽一點子,隻要母體健康,胎氣穩固,也是無大礙的。”
李斐並不能保證發間一點兒都粱香就能傷胎,傷到胎兒滑落的地步。但是這麽向帝後提一句,總是在帝後心中把襄王府友好友愛的形象樹立了起來,至於景王府怎麽個反應,就不在李斐考慮之內的。
程嬤嬤再細思一迴,笑道:“若是景王妃無大礙,我想德妃娘娘會覺得七王妃是小題大做了。那麽現在娘娘提醒了德妃娘娘,德妃娘娘也會覺得娘娘是小題大做的。”
淑妃在內宮二十年,腦子裏全是怎麽爭寵邀寵的那些事,為了寵愛為了子嗣怎麽個不擇手段,都是可以想象出來的。這時就問了道:“我記得景王府有兩個侍妾?”
程嬤嬤對這些事情一清二楚,立刻答話,道:“是有兩個人,一個是先景王妃懷著郡主的時候添置的人;一個是荊王殿下幾年前送的,景王在女色上麵是淡淡的,從沒聽說怎麽寵過,後來得了皇後的侄女,隻和景王妃恩愛,景王妃懷了身孕,更是把這兩個人送到莊子上去了。說是納妾蓄婢全為了子嗣,如今景王妃能生,這兩個也就徹徹底底的失寵了。”
男人說幾句漂亮話罷了!
淑妃冷哼了好幾聲,覺得景王真夠虛偽的,但是淑妃腦海裏腦補出來的,景王府妻妾相鬥的戲碼也褪了褪,妾仗著寵愛才能和妻鬥一鬥,程嬤嬤那句話點醒了她,景王妃是皇後的侄女,就那麽個身份,景王府的姬妾怕是壓死了。
正在猶猶豫豫的說和不說之間,德妃一行已經走到眼前了。兩方人馬互相見禮,德妃用挑剔的眼光打量淑妃,見淑妃畫著倒暈妝,梳著望月高髻,發髻上插戴了數隻鑲了紅寶石的鳳頭釵,還戴著一大朵鮮豔的茶花,身上著翠紋娟紗金繡百蝶飛花長裙,手挽著八答暈披帛,德妃當即就微蹙了眉頭。
現在皇上病了,這個女人還打扮著花枝招展的,是什麽心思?這種心思想一想就令人不齒。德妃也一直是不齒淑妃,她自認為是以才德侍君的,而淑妃明顯的,就是一個以色侍君的貨色。就算不管兩個排行相連的成年兒子,德妃也看不慣淑妃這種人。
早年淑妃的位分低,德妃直接把這種鄙視表現出來,可是淑妃以色侍君,一侍就是二十年,位分也越來越高,貴淑賢德,還隱隱高了她半頭,而且淑妃是後宮之中,唯一一個兒女雙全的,德妃沒少咬牙切齒的,不過她是德妃,是賢德的,當著淑妃的麵兒,德妃還要表現出一副好姐姐的樣子,語重心長的道:“妹妹怎麽打扮得如此豔麗?”
淑妃撫著發髻上的賽洛陽道:“這株山茶得過皇上的澆灌,今年開得特別的好。可惜皇上病了,也不能移步到我的宮中賞一賞,我就戴了去,讓皇上賞一賞,好花當然要有綠葉襯……”
說話間,淑妃瞄了眼自己華麗的裙裳,笑得羞羞答答,道:“皇上說了,我這樣的打扮——好看!”
德妃是穿得很素淨的,一件寶藍色彈花縐裙,帶著幾樣點翠首飾。淑妃暗暗道,皇上還沒有病得要死呢,幹什麽打扮的那麽素淨,好像巴不得戴孝似的。
心裏這樣刻毒的想著,臉上還端著溫笑,淑妃向德妃嬌聲道:“姐姐又燉了補湯給皇上?可惜我已經出來,不然還能饒上一口。”
德妃身後是有兩個宮女提著食盒,德妃已經四十好幾歲了,色衰而愛遲,早就不侍寢了,又不像淑妃,可以唱個曲挑個舞,彈的一手的好琵琶。德妃也看不慣淑妃撒嬌使性,三十出頭的女人了,高階的一品正妃,還使勁的和一些十幾二十幾的,位分很低的嬪妃爭寵,有*份。德妃是很含蓄的,也很矜持,或者說像個老媽子,送燉湯送點心,做衣裳納鞋底,見了皇上再說說宮務,忠烈之家走出來的長女,自以為德才兼備,在淑妃看來,也就那樣了,進了宮和宦官家的養女一樣,都是要緊緊的巴著皇上,為了自己,為了兒子,像皇上要這要那。
裝什麽裝!
淑妃這樣想一想,就笑得更加舒心了,從容的在德妃麵前經過,倒把猶猶豫豫的那件事忘了。
打扮得如此豔俗,皇上還誇了一句好看?淑妃的從容,在德妃的眼裏就成了趾高氣揚。
心裏的小人敲了一通鼓,德妃還得把情緒收迴去,儀態端莊的向皇上的乾清宮走去。
皇上半躺在寶座上,昏沉沉一副精神不濟的樣子,禦案上放著積壓了很多天的奏折,且這些奏折都是內閣票擬過了,今早內閣又催了一遍,等皇上的批複,皇上是想看一遍再發下去,可是右膀子一直在隱隱作痛,讓人煩躁不已,這奏折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之前就已經看不下去,招了淑妃來解了個悶,迴過頭來盯著成堆的奏折,還是看不下去。
馮承恩已經磨好了一汪朱砂墨,忍不住看了眼筆架上擱著的禦筆,笑道:“皇上,德妃娘娘熬了一盅豹筋湯,是不是要呈上來?”
這種骨啊筋啊的東西,皇上已經喝下了一壇子,早就喝膩了,這會兒就煩了道:“叫擱著吧。”
馮承恩是得過德妃托付的,小心翼翼的再開口道:“今兒是德妃娘娘親自送來的,人還在偏殿候著,皇上是……還有淑妃娘娘說的都粱香……”
話說一半含一半,意思皇上都聽懂了,皇上拿起這封奏折做個樣子道:“讓德妃先迴吧……淑妃說的事,既然皇後已經知道了,先看皇後的處置。要真查出點什麽,再叫老六去謝謝老七;要是沒查出點什麽,襄王妃不是成了危言聳聽了。”
馮承恩點個頭,慢慢的道:“那老奴這就請德妃娘娘迴去了。”
皇上還在琢磨這件事,想一想,危言聳聽一詞好像過了。自己的孫子,那是怎麽小心都不為過的,又說道:“襄王妃,這個人還是正派的,李家教出來的嘛,行事倒有幾分李泰的脾氣,一板一眼。”
這話馮承恩就沒應了,聽了也當沒有聽見,倒退著出去了。
皇上一直拿著那份奏折,半刻鍾過去了,也沒有看完,而且看到三分二也沒看明白,摔奏折發起了脾氣道:“通篇的廢話,連件事都說不清楚。”
奏折重重的拍在禦案上,把旁邊的禦筆震了出去,筆頭一滾,又沾汙另外一本奏折。
煩的時候連一隻筆都來搗亂,皇上怒得一揮手,右手一動先一陣疼,隻能左手抓起那隻筆就摔在地上。
馮承恩不知何時已經悄悄的迴來了,隨侍在左右,這個事情就彎腰撿起禦筆,投到龍泉釉洗筆中,笑道:“皇上先歇歇?要老奴說,內閣那幫老頭子是太不省事了,三催四催的,也沒有把皇上的安康放在心上。要是把皇上累壞了,他們也兜不起。”
馮承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論私心,他是想讓皇上一直壓著這些奏折,然後內閣的人一直催,皇上沒有這個精力,一時厭煩極了,這些奏折就交給他了。
馮承恩也不是沒有代皇上行使過批紅的權利,他批了一些,外頭的人,都恭恭敬敬的稱唿他‘內相’。
“你個老奴婢!”皇上心裏清楚馮承恩的心思,隻是他也沒有三頭六臂,一個人不足以和內閣一班人鬥心眼,才常常借了宦官的手,不過底下沒根的人,也不能太過縱容他們,所以皇上靠著錦墊閉上了眼睛,道:“老六和老七現在在哪裏?”
馮承恩一凜,道:“都在外頭候著呢。”
皇上是那種性子,我可以不見你,你必須要見我。所以兒子也好,後妃也好,大臣也好,得排出長隊來等著他召見,即使他一天,甚至是幾天都不傳召,也得等著。
皇上依然閉著眼睛,做出讓人琢磨不透的樣子,道:“叫老六迴去,媳婦懷了身子,他也該多陪陪媳婦了。讓老七進來。”
馮承恩略微有點失望,不過要出頭的心思也縮了迴去,恭恭敬敬的請趙彥恆進來。
為君父分憂,趙彥恆入內就是給皇上讀走站的,一張小桌案看在禦案的旁邊,趙彥恆看了一本奏章,三言兩語的,大致和皇上總結一下這件事,其實內閣已經對各方的奏折做出了批注,寫了一二三等好幾條建議,皇上這裏是最後一關,就看皇上怎麽選了。
這樣的政務太習慣了,好多事都在模棱兩可之間,皇上閉著已經隨便選。
一本一本的看下來,趙彥恆看到了京兆府尹的奏折,說的是李月招陳介琪入贅的事。
淑妃露出一個愜意的微笑,眼睛朝前方看著,向身後的程嬤嬤說道:“我是不是也該告訴她一聲。襄王府的事,恆兒的事,他們沒少往外說,現在景王府內帷不整,也該叫她知道知道。”
既然李斐已經多事了,淑妃隻能自己疏散疏散。剛才伴駕的時候,就把都粱香的事告訴了皇上,這事對皇上說,是顯示襄王妃端莊大氣,和睦妯娌的意思;這事對德妃說,表麵上當然也是出於一番好意的意思,私心裏,當然是看笑話,景王妃要是已經被都粱香傷了胎氣,就真真好笑了。
程嬤嬤並靠在淑妃身後,輕聲的道:“我也不知道這事該不該說,但是七王妃反複講過的,若隻是日常浣洗加那麽一點子,隻要母體健康,胎氣穩固,也是無大礙的。”
李斐並不能保證發間一點兒都粱香就能傷胎,傷到胎兒滑落的地步。但是這麽向帝後提一句,總是在帝後心中把襄王府友好友愛的形象樹立了起來,至於景王府怎麽個反應,就不在李斐考慮之內的。
程嬤嬤再細思一迴,笑道:“若是景王妃無大礙,我想德妃娘娘會覺得七王妃是小題大做了。那麽現在娘娘提醒了德妃娘娘,德妃娘娘也會覺得娘娘是小題大做的。”
淑妃在內宮二十年,腦子裏全是怎麽爭寵邀寵的那些事,為了寵愛為了子嗣怎麽個不擇手段,都是可以想象出來的。這時就問了道:“我記得景王府有兩個侍妾?”
程嬤嬤對這些事情一清二楚,立刻答話,道:“是有兩個人,一個是先景王妃懷著郡主的時候添置的人;一個是荊王殿下幾年前送的,景王在女色上麵是淡淡的,從沒聽說怎麽寵過,後來得了皇後的侄女,隻和景王妃恩愛,景王妃懷了身孕,更是把這兩個人送到莊子上去了。說是納妾蓄婢全為了子嗣,如今景王妃能生,這兩個也就徹徹底底的失寵了。”
男人說幾句漂亮話罷了!
淑妃冷哼了好幾聲,覺得景王真夠虛偽的,但是淑妃腦海裏腦補出來的,景王府妻妾相鬥的戲碼也褪了褪,妾仗著寵愛才能和妻鬥一鬥,程嬤嬤那句話點醒了她,景王妃是皇後的侄女,就那麽個身份,景王府的姬妾怕是壓死了。
正在猶猶豫豫的說和不說之間,德妃一行已經走到眼前了。兩方人馬互相見禮,德妃用挑剔的眼光打量淑妃,見淑妃畫著倒暈妝,梳著望月高髻,發髻上插戴了數隻鑲了紅寶石的鳳頭釵,還戴著一大朵鮮豔的茶花,身上著翠紋娟紗金繡百蝶飛花長裙,手挽著八答暈披帛,德妃當即就微蹙了眉頭。
現在皇上病了,這個女人還打扮著花枝招展的,是什麽心思?這種心思想一想就令人不齒。德妃也一直是不齒淑妃,她自認為是以才德侍君的,而淑妃明顯的,就是一個以色侍君的貨色。就算不管兩個排行相連的成年兒子,德妃也看不慣淑妃這種人。
早年淑妃的位分低,德妃直接把這種鄙視表現出來,可是淑妃以色侍君,一侍就是二十年,位分也越來越高,貴淑賢德,還隱隱高了她半頭,而且淑妃是後宮之中,唯一一個兒女雙全的,德妃沒少咬牙切齒的,不過她是德妃,是賢德的,當著淑妃的麵兒,德妃還要表現出一副好姐姐的樣子,語重心長的道:“妹妹怎麽打扮得如此豔麗?”
淑妃撫著發髻上的賽洛陽道:“這株山茶得過皇上的澆灌,今年開得特別的好。可惜皇上病了,也不能移步到我的宮中賞一賞,我就戴了去,讓皇上賞一賞,好花當然要有綠葉襯……”
說話間,淑妃瞄了眼自己華麗的裙裳,笑得羞羞答答,道:“皇上說了,我這樣的打扮——好看!”
德妃是穿得很素淨的,一件寶藍色彈花縐裙,帶著幾樣點翠首飾。淑妃暗暗道,皇上還沒有病得要死呢,幹什麽打扮的那麽素淨,好像巴不得戴孝似的。
心裏這樣刻毒的想著,臉上還端著溫笑,淑妃向德妃嬌聲道:“姐姐又燉了補湯給皇上?可惜我已經出來,不然還能饒上一口。”
德妃身後是有兩個宮女提著食盒,德妃已經四十好幾歲了,色衰而愛遲,早就不侍寢了,又不像淑妃,可以唱個曲挑個舞,彈的一手的好琵琶。德妃也看不慣淑妃撒嬌使性,三十出頭的女人了,高階的一品正妃,還使勁的和一些十幾二十幾的,位分很低的嬪妃爭寵,有*份。德妃是很含蓄的,也很矜持,或者說像個老媽子,送燉湯送點心,做衣裳納鞋底,見了皇上再說說宮務,忠烈之家走出來的長女,自以為德才兼備,在淑妃看來,也就那樣了,進了宮和宦官家的養女一樣,都是要緊緊的巴著皇上,為了自己,為了兒子,像皇上要這要那。
裝什麽裝!
淑妃這樣想一想,就笑得更加舒心了,從容的在德妃麵前經過,倒把猶猶豫豫的那件事忘了。
打扮得如此豔俗,皇上還誇了一句好看?淑妃的從容,在德妃的眼裏就成了趾高氣揚。
心裏的小人敲了一通鼓,德妃還得把情緒收迴去,儀態端莊的向皇上的乾清宮走去。
皇上半躺在寶座上,昏沉沉一副精神不濟的樣子,禦案上放著積壓了很多天的奏折,且這些奏折都是內閣票擬過了,今早內閣又催了一遍,等皇上的批複,皇上是想看一遍再發下去,可是右膀子一直在隱隱作痛,讓人煩躁不已,這奏折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之前就已經看不下去,招了淑妃來解了個悶,迴過頭來盯著成堆的奏折,還是看不下去。
馮承恩已經磨好了一汪朱砂墨,忍不住看了眼筆架上擱著的禦筆,笑道:“皇上,德妃娘娘熬了一盅豹筋湯,是不是要呈上來?”
這種骨啊筋啊的東西,皇上已經喝下了一壇子,早就喝膩了,這會兒就煩了道:“叫擱著吧。”
馮承恩是得過德妃托付的,小心翼翼的再開口道:“今兒是德妃娘娘親自送來的,人還在偏殿候著,皇上是……還有淑妃娘娘說的都粱香……”
話說一半含一半,意思皇上都聽懂了,皇上拿起這封奏折做個樣子道:“讓德妃先迴吧……淑妃說的事,既然皇後已經知道了,先看皇後的處置。要真查出點什麽,再叫老六去謝謝老七;要是沒查出點什麽,襄王妃不是成了危言聳聽了。”
馮承恩點個頭,慢慢的道:“那老奴這就請德妃娘娘迴去了。”
皇上還在琢磨這件事,想一想,危言聳聽一詞好像過了。自己的孫子,那是怎麽小心都不為過的,又說道:“襄王妃,這個人還是正派的,李家教出來的嘛,行事倒有幾分李泰的脾氣,一板一眼。”
這話馮承恩就沒應了,聽了也當沒有聽見,倒退著出去了。
皇上一直拿著那份奏折,半刻鍾過去了,也沒有看完,而且看到三分二也沒看明白,摔奏折發起了脾氣道:“通篇的廢話,連件事都說不清楚。”
奏折重重的拍在禦案上,把旁邊的禦筆震了出去,筆頭一滾,又沾汙另外一本奏折。
煩的時候連一隻筆都來搗亂,皇上怒得一揮手,右手一動先一陣疼,隻能左手抓起那隻筆就摔在地上。
馮承恩不知何時已經悄悄的迴來了,隨侍在左右,這個事情就彎腰撿起禦筆,投到龍泉釉洗筆中,笑道:“皇上先歇歇?要老奴說,內閣那幫老頭子是太不省事了,三催四催的,也沒有把皇上的安康放在心上。要是把皇上累壞了,他們也兜不起。”
馮承恩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論私心,他是想讓皇上一直壓著這些奏折,然後內閣的人一直催,皇上沒有這個精力,一時厭煩極了,這些奏折就交給他了。
馮承恩也不是沒有代皇上行使過批紅的權利,他批了一些,外頭的人,都恭恭敬敬的稱唿他‘內相’。
“你個老奴婢!”皇上心裏清楚馮承恩的心思,隻是他也沒有三頭六臂,一個人不足以和內閣一班人鬥心眼,才常常借了宦官的手,不過底下沒根的人,也不能太過縱容他們,所以皇上靠著錦墊閉上了眼睛,道:“老六和老七現在在哪裏?”
馮承恩一凜,道:“都在外頭候著呢。”
皇上是那種性子,我可以不見你,你必須要見我。所以兒子也好,後妃也好,大臣也好,得排出長隊來等著他召見,即使他一天,甚至是幾天都不傳召,也得等著。
皇上依然閉著眼睛,做出讓人琢磨不透的樣子,道:“叫老六迴去,媳婦懷了身子,他也該多陪陪媳婦了。讓老七進來。”
馮承恩略微有點失望,不過要出頭的心思也縮了迴去,恭恭敬敬的請趙彥恆進來。
為君父分憂,趙彥恆入內就是給皇上讀走站的,一張小桌案看在禦案的旁邊,趙彥恆看了一本奏章,三言兩語的,大致和皇上總結一下這件事,其實內閣已經對各方的奏折做出了批注,寫了一二三等好幾條建議,皇上這裏是最後一關,就看皇上怎麽選了。
這樣的政務太習慣了,好多事都在模棱兩可之間,皇上閉著已經隨便選。
一本一本的看下來,趙彥恆看到了京兆府尹的奏折,說的是李月招陳介琪入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