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話,叫做“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馬就不難”,陳文浩這次算是真正感覺到了這句話的寓意。[棉花糖小說網mhtxs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雖然他之前的困境算不上老大難問題,但真的是老大出馬後,一切阻礙就煙消雲散。
一夜之間,無限未來公司進軍航空航天領域再無障礙,尤其是之前被詬病最多的商業化計劃也不再是問題。相關部委承諾一旦陳文浩這邊,提交相應的商業計劃,隻要不涉及國家核心機密,就可以開綠燈通行。
接下來的幾天,陳文浩依然不得空閑,還是要坐下來和軍委以及中央部委的代表商談細節問題。隻不過這一次,他不用孤身一人了,可以抽調公司的法務、商務人員一同參與了,商談地址也換迴了自己公司內。
直到此時,公司內部人員才知道自家老板完成了如此一項壯舉,要進軍航空航天領域不說,還獲得了商業化運作的資質。
幾位高管倒是早就聽陳文浩表露過,有涉足航空航天業的意圖,但都以為隻是憑借在智控程序設計和無人機技術上的優勢,參與到重點工程的配套服務中去,隻是沒想到,老板如此高能,一不小心就放了個大衛星。
這幾天,看著代表團的人員烏壓壓地擁進公司,坐滿會議室,每天和自家老板唇槍舌劍地糾結細節。幾位高管在興奮之餘也有不少擔心,在吃飯開會的間隙,已經找陳文浩旁敲側擊了好幾次了,隻不過被陳文浩統一迴複,“放心,接下來就知道了”給打發了。
就連去了美國的戴玉倩都特意打電話來詢問。壟斷訴訟案件已經進入法院審判階段,以前公司沒有法務團隊也就隨他去了,反正有美國那邊的聯合律師團頂著。不過戴玉倩表示,公司現在的法務部不能吃白飯,力爭要帶隊過去盯著。考慮到上次遇襲目標並不是她,加上這次過去更是拜托了她媽媽在外交部的人脈,屆時可以借宿在當地領事館,最終還是同意了。
倒是蘇京冬那邊接到了具體的指示,校園路演和招聘的清單裏又增添了幾所高校的名字:西工大、哈工大、北航、南航……,航空航天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都在招攬目標裏。雖然陳文浩已經讓蘇京冬那邊盡量降低聲勢,隻要最優秀的人才。但估計經此一役,國內的航空航天體製肯定會有所觸動。
在此之前,航空航天領域在國內基本全是體製內運行,以體製內最重要的編製來講,航天這一塊的情況稍微好點,但是航空這塊,各大院所已是人滿為患,原則上隻招博士畢業生。<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mhtxs</strong>不僅門檻高,而且工作量大,至於待遇嘛……我們還是多講講理想,多談談情懷吧。
將話題轉迴正題,不管公司內部的激動還是疑惑,陳文浩最近的重點還是要和代表團達成正式的協議。好在有了一號首長和二號首長的首肯,雖然依然有爭執,但都最終達成了共識。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一份取得了雙方認可的協議正式出爐,主要內容包括:
無限未來公司獲得進入航空和航天領域的資質和認證,公司的工商注冊信息中,業務範圍會增加航空和航天相關業務,在不泄露國家機密和不危害社會安全的前提下,允許自主研發航空、航天飛行器並進行相應測試作業,且擁有商業化運營的權利。
空管部門為無限未來公司開設綠色通道。公司在研發、測試和運營過程中,需要使用空域時,隻需提前4小時申請,並在提出申請的1個小時內迴複。無限未來公司的空域申請具有優先權限。
同時,無限未來公司將高性能電池技術和新型鈦合金技術免費授權給指定的三家軍工企業,但終端產品隻允許在軍用產品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使用。
無限未來公司保留電池和鈦合金的生產和銷售的權力,但是銷售對象需要向主管部門報備,如要出口還須通過額外的相關審核,主管部門還將派出軍代表常駐工廠進行監管。
當然,協議內還有更多細節,比如說出口銷售的高性能電池,配套於什麽產品、每塊的容量大小都有限定,確保隻能用於民用電子產品,而不會被改裝使用到軍用產品上。
還比如對外銷售的鈦合金成品,就嚴格規定了隻能以鈦合金板的形態銷售,每塊成品麵積不得大於2平米,以確保不會被用於軍事用途(軍用裝備的趨勢是采用整塊無縫材料)。關於這一點,還是陳文浩以實際操作證明,這種鈦合金一旦重新迴爐鑄造的話,性能就會下降到普通鈦合金材料的水準,才獲得了銷售允許。否則按照軍方一開始的要求,是絕對禁止對外銷售鈦合金材料的。
在陳文浩和代表團人員在這份協議簽上大名的第二天,在幾家中央級官方報紙的不顯眼位置,統一刊登了無限未來公司獲得航空航天領域商業運營資質的新聞通稿。
短短二百多字,就事論事的報道,除了提到無限未來公司的名稱以外,沒有提到陳文浩,更沒有提到協議,更像是一塊專門用來填充版麵空白的豆腐塊文章。
在社會公眾的視野裏,一切都波瀾不驚,除了網上偶有幾個帖子提到,那個發明小卡軟件的公司要進軍航空航天業了,哇!好高大上的趕腳!隻是再無後續消息,很快便被人遺忘了。
在航空、航天業體係內部,倒是許多人對此事比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作為交換的兩項技術,在這兩個領域可發揮的作用頗大,不少技術難題都將因此迎刃而解。關注度自然比較高。
二是當時參與商談的代表較多,兩位首長的最終定奪又很具談資,在行業內部早就一傳十、十傳百,成了眾所周知的秘密。
隻不過,眾多專家對無限未來公司此項舉動都不大看好。
厚道點的人惋惜地說,兩項一流科技隻換了奉旨燒錢的名分,互聯網出身的果然大手筆。
刻薄點的則毫不掩飾毒舌:搞軟件賺到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為火箭就是鐵皮包火藥嗎?航天飛機就是飛機再多加個發動機?
陳文浩當初說的兩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兩個體係內的共同笑話,一不要國家資金,二不要國家訂單。而且還號稱要投入一百多億元,在業內人的眼中,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說的搞笑話。
也難怪業內沒人看好,實際上,民營資本注冊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014年就有人注冊了國內首家民營航天公司。隨後幾年,民營火箭、民營衛星、民營載荷公司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隻不過,這些民營公司大多規模很小,踏進行業後,除去做配套服務的以外,其他公司所經營的業務也多是航空航天領域中,技術層次較為低級的部分,屬於國家正規軍不願意投入過多精力的部分。
比如說其中最多的民營火箭公司和民營載荷公司,所研發製造的火箭並非是電視轉播中的那種龐然大物,基本都是迷你版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體型嬌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米,有時候甚至不到2米高,箭體直徑不超過0.3米,有效載荷不會超過一百公斤。不懂的人甚至會將它誤認為火箭模型。
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裏的高空,進行幾分鍾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直上直下”,不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軌、釋放衛星等複雜動作。從技術角度看,是非常低級的部分。
這種探空火箭結構簡單,有初級的機械加工設備,就能夠嚐試自行製造發動機,並組裝箭體。火箭發動機的結構甚至比汽車發動機還要簡單,而箭體材料在公開市場上就能買到。
由於探空火箭價格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國家正規軍對這些業務的興趣不大,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後,所以成了民營航天公司的機會。
但是這種業務利潤不高,目前國內發射一次探空火箭的費用在250萬到300萬元之間,單位是人民幣。就算采購和製造環節的費用控製得比較好,純利潤也很難超過百分之二十,對於很多成員隻有幾個人的公司來說,算是不錯的收入。但對無限未來公司已有一定規模的公司來說,真的是蠅頭小利。還不用說這種業務大多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委托,其本身就天然地傾向於找國家正規軍負責發射,除非你的開價有足夠誠意。
縱觀目前國內的航空和航天行業,已有的民營資本基本都處於這種尷尬境地,短期內很難改善。
想做利潤豐厚的環節?資金和技術就是兩道可怕的攔路虎。
先說資金,動輒就是幾億數十億的投入。國家的高端航空和航天項目中,許多部件甚至是集合全國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之力,不惜成本打造出來的。研發和製造成本高,市場需求稀少,完全不成比例。再說技術。優秀的專業人才基本都在體製內,技術儲備也多是被體係內的科研院所內部珍藏,往往還帶有保密級別,就別指望有技術授權了。
所以,用這些標準來看無限未來公司,一百多億聽上去很多,但對於航空還是航天這種吞金巨獸來說,實際上真撐不起多大的場麵。最關鍵的是,技術和人才從哪變出來?
業內嗤之以鼻的態度,陳文浩也從戴軍鵬那聽到了一些,不過他選擇了一笑而過,並不放在心上,正常情況下這樣推斷當然沒錯,隻是沒人知道,這中間還有外星人工智能的參與。對他來說,此事已經塵埃落定,一些閑言碎語就讓它隨風去吧,此時多說無益,一切看最終表現。
而他的關注焦點,已經轉向了自拍無人機。此時,離無人自拍機正式公開銷售的日期,隻剩下最後兩天了。雖然從預售試水的情況來看,市場反響空前熱烈,但是作為無限未來公司第一款針對普通消費者的實體產品,公司上下都不敢掉以輕心。(未完待續。)
一夜之間,無限未來公司進軍航空航天領域再無障礙,尤其是之前被詬病最多的商業化計劃也不再是問題。相關部委承諾一旦陳文浩這邊,提交相應的商業計劃,隻要不涉及國家核心機密,就可以開綠燈通行。
接下來的幾天,陳文浩依然不得空閑,還是要坐下來和軍委以及中央部委的代表商談細節問題。隻不過這一次,他不用孤身一人了,可以抽調公司的法務、商務人員一同參與了,商談地址也換迴了自己公司內。
直到此時,公司內部人員才知道自家老板完成了如此一項壯舉,要進軍航空航天領域不說,還獲得了商業化運作的資質。
幾位高管倒是早就聽陳文浩表露過,有涉足航空航天業的意圖,但都以為隻是憑借在智控程序設計和無人機技術上的優勢,參與到重點工程的配套服務中去,隻是沒想到,老板如此高能,一不小心就放了個大衛星。
這幾天,看著代表團的人員烏壓壓地擁進公司,坐滿會議室,每天和自家老板唇槍舌劍地糾結細節。幾位高管在興奮之餘也有不少擔心,在吃飯開會的間隙,已經找陳文浩旁敲側擊了好幾次了,隻不過被陳文浩統一迴複,“放心,接下來就知道了”給打發了。
就連去了美國的戴玉倩都特意打電話來詢問。壟斷訴訟案件已經進入法院審判階段,以前公司沒有法務團隊也就隨他去了,反正有美國那邊的聯合律師團頂著。不過戴玉倩表示,公司現在的法務部不能吃白飯,力爭要帶隊過去盯著。考慮到上次遇襲目標並不是她,加上這次過去更是拜托了她媽媽在外交部的人脈,屆時可以借宿在當地領事館,最終還是同意了。
倒是蘇京冬那邊接到了具體的指示,校園路演和招聘的清單裏又增添了幾所高校的名字:西工大、哈工大、北航、南航……,航空航天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都在招攬目標裏。雖然陳文浩已經讓蘇京冬那邊盡量降低聲勢,隻要最優秀的人才。但估計經此一役,國內的航空航天體製肯定會有所觸動。
在此之前,航空航天領域在國內基本全是體製內運行,以體製內最重要的編製來講,航天這一塊的情況稍微好點,但是航空這塊,各大院所已是人滿為患,原則上隻招博士畢業生。<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mhtxs</strong>不僅門檻高,而且工作量大,至於待遇嘛……我們還是多講講理想,多談談情懷吧。
將話題轉迴正題,不管公司內部的激動還是疑惑,陳文浩最近的重點還是要和代表團達成正式的協議。好在有了一號首長和二號首長的首肯,雖然依然有爭執,但都最終達成了共識。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一份取得了雙方認可的協議正式出爐,主要內容包括:
無限未來公司獲得進入航空和航天領域的資質和認證,公司的工商注冊信息中,業務範圍會增加航空和航天相關業務,在不泄露國家機密和不危害社會安全的前提下,允許自主研發航空、航天飛行器並進行相應測試作業,且擁有商業化運營的權利。
空管部門為無限未來公司開設綠色通道。公司在研發、測試和運營過程中,需要使用空域時,隻需提前4小時申請,並在提出申請的1個小時內迴複。無限未來公司的空域申請具有優先權限。
同時,無限未來公司將高性能電池技術和新型鈦合金技術免費授權給指定的三家軍工企業,但終端產品隻允許在軍用產品和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使用。
無限未來公司保留電池和鈦合金的生產和銷售的權力,但是銷售對象需要向主管部門報備,如要出口還須通過額外的相關審核,主管部門還將派出軍代表常駐工廠進行監管。
當然,協議內還有更多細節,比如說出口銷售的高性能電池,配套於什麽產品、每塊的容量大小都有限定,確保隻能用於民用電子產品,而不會被改裝使用到軍用產品上。
還比如對外銷售的鈦合金成品,就嚴格規定了隻能以鈦合金板的形態銷售,每塊成品麵積不得大於2平米,以確保不會被用於軍事用途(軍用裝備的趨勢是采用整塊無縫材料)。關於這一點,還是陳文浩以實際操作證明,這種鈦合金一旦重新迴爐鑄造的話,性能就會下降到普通鈦合金材料的水準,才獲得了銷售允許。否則按照軍方一開始的要求,是絕對禁止對外銷售鈦合金材料的。
在陳文浩和代表團人員在這份協議簽上大名的第二天,在幾家中央級官方報紙的不顯眼位置,統一刊登了無限未來公司獲得航空航天領域商業運營資質的新聞通稿。
短短二百多字,就事論事的報道,除了提到無限未來公司的名稱以外,沒有提到陳文浩,更沒有提到協議,更像是一塊專門用來填充版麵空白的豆腐塊文章。
在社會公眾的視野裏,一切都波瀾不驚,除了網上偶有幾個帖子提到,那個發明小卡軟件的公司要進軍航空航天業了,哇!好高大上的趕腳!隻是再無後續消息,很快便被人遺忘了。
在航空、航天業體係內部,倒是許多人對此事比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作為交換的兩項技術,在這兩個領域可發揮的作用頗大,不少技術難題都將因此迎刃而解。關注度自然比較高。
二是當時參與商談的代表較多,兩位首長的最終定奪又很具談資,在行業內部早就一傳十、十傳百,成了眾所周知的秘密。
隻不過,眾多專家對無限未來公司此項舉動都不大看好。
厚道點的人惋惜地說,兩項一流科技隻換了奉旨燒錢的名分,互聯網出身的果然大手筆。
刻薄點的則毫不掩飾毒舌:搞軟件賺到點錢,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為火箭就是鐵皮包火藥嗎?航天飛機就是飛機再多加個發動機?
陳文浩當初說的兩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兩個體係內的共同笑話,一不要國家資金,二不要國家訂單。而且還號稱要投入一百多億元,在業內人的眼中,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說的搞笑話。
也難怪業內沒人看好,實際上,民營資本注冊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014年就有人注冊了國內首家民營航天公司。隨後幾年,民營火箭、民營衛星、民營載荷公司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隻不過,這些民營公司大多規模很小,踏進行業後,除去做配套服務的以外,其他公司所經營的業務也多是航空航天領域中,技術層次較為低級的部分,屬於國家正規軍不願意投入過多精力的部分。
比如說其中最多的民營火箭公司和民營載荷公司,所研發製造的火箭並非是電視轉播中的那種龐然大物,基本都是迷你版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體型嬌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米,有時候甚至不到2米高,箭體直徑不超過0.3米,有效載荷不會超過一百公斤。不懂的人甚至會將它誤認為火箭模型。
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裏的高空,進行幾分鍾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直上直下”,不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軌、釋放衛星等複雜動作。從技術角度看,是非常低級的部分。
這種探空火箭結構簡單,有初級的機械加工設備,就能夠嚐試自行製造發動機,並組裝箭體。火箭發動機的結構甚至比汽車發動機還要簡單,而箭體材料在公開市場上就能買到。
由於探空火箭價格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國家正規軍對這些業務的興趣不大,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後,所以成了民營航天公司的機會。
但是這種業務利潤不高,目前國內發射一次探空火箭的費用在250萬到300萬元之間,單位是人民幣。就算采購和製造環節的費用控製得比較好,純利潤也很難超過百分之二十,對於很多成員隻有幾個人的公司來說,算是不錯的收入。但對無限未來公司已有一定規模的公司來說,真的是蠅頭小利。還不用說這種業務大多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委托,其本身就天然地傾向於找國家正規軍負責發射,除非你的開價有足夠誠意。
縱觀目前國內的航空和航天行業,已有的民營資本基本都處於這種尷尬境地,短期內很難改善。
想做利潤豐厚的環節?資金和技術就是兩道可怕的攔路虎。
先說資金,動輒就是幾億數十億的投入。國家的高端航空和航天項目中,許多部件甚至是集合全國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之力,不惜成本打造出來的。研發和製造成本高,市場需求稀少,完全不成比例。再說技術。優秀的專業人才基本都在體製內,技術儲備也多是被體係內的科研院所內部珍藏,往往還帶有保密級別,就別指望有技術授權了。
所以,用這些標準來看無限未來公司,一百多億聽上去很多,但對於航空還是航天這種吞金巨獸來說,實際上真撐不起多大的場麵。最關鍵的是,技術和人才從哪變出來?
業內嗤之以鼻的態度,陳文浩也從戴軍鵬那聽到了一些,不過他選擇了一笑而過,並不放在心上,正常情況下這樣推斷當然沒錯,隻是沒人知道,這中間還有外星人工智能的參與。對他來說,此事已經塵埃落定,一些閑言碎語就讓它隨風去吧,此時多說無益,一切看最終表現。
而他的關注焦點,已經轉向了自拍無人機。此時,離無人自拍機正式公開銷售的日期,隻剩下最後兩天了。雖然從預售試水的情況來看,市場反響空前熱烈,但是作為無限未來公司第一款針對普通消費者的實體產品,公司上下都不敢掉以輕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