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晝夜的浴血奮戰,萊陽城終於獲得了解放。
14日淩晨,就在炮聲結束的那一刻,二桃忽然覺得不行了,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再也不想多走一步了。老妮、朱老忠他們臉都顧不得洗,胡子拉碴,仿佛老了十歲以上,可是人人的心情卻是高興的。
戰鬥結束了,二桃他們被命令就地休息兩天。老妮朱老忠他們就進了萊陽城,他們要去看看高瞎子得死到底是什麽樣子。
15日下午,二桃與黑豆帶領的區中隊會合,區中隊剩下了總共不到二十個人,副隊長銅鎖也犧牲了。怎麽會這樣呢?二桃有些吃驚,更多的是悲痛,那麽多朝夕相處的戰友。不過勝利了,總歸還是一件高興的事。
老妮朱老忠迴來了,他們找遍了萊陽城,看遍了敵人的屍首,也沒找到高瞎子,有人說他自殺了,有人說他被擊斃了,有人說他被解放軍的炮火撕成了肉渣,死是肯定的了。
大夥聽了都很高興。部隊休整了兩日後開始撤離,二桃去37師戰地醫院看了三桃。三桃在37師戰地醫院做一位見習醫生,37時戰地醫院正好有一部車要去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膠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就駐紮在東野,順路,姊妹二人決定一起去看看在哪裏讀書的兩個妹妹小四和小五。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就是開埠80餘年已相當繁榮的煙台,中等學校還寥若晨星,而在牙山方圓百裏的戰火中,卻已流動著一所享譽四方的抗日軍政幹部大學(簡稱抗大)。雖然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幾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導二團”,又到“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統稱“膠東抗大”),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與“培養革命幹部”的辦學宗旨不變,從1940年4月創建,至1949年5月徹底遷走,近10年的風雨曆程,為軍隊和地方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幹部。
“膠東抗大”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1936年6月1日創立於陝北瓦窯堡,當時叫“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9年初,改校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址遷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離開延安,到火線上去辦學。一分校(全國共12個分校)在校長何長工的率領下,渡過黃河來到太行山區。是年冬,“抗大”總校也要遷太行上區,於是由何長工校長率一個留守大隊迎接總校,一分校則由周純全接任校長,率校部經冀南到了魯南沂蒙山區。當時校部有三個大隊,第一大隊由賈若瑜任大隊長,廖海光任政委。
這個時候,膠東經過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義”後,抗日形勢如火如荼,由於急需軍事幹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膠東軍政幹校,校長由第五支隊司令高錦純兼任,12月,劉漢接替丁光任副校長。為迅速培養膠東抗日遊擊戰爭的領導幹部,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山東縱隊決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隊到膠東與膠東軍政幹部學校合並,編為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亦稱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東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隊在賈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領下,衝破重重封鎖線,經魯中開赴膠東,於當年4月到達膠東抗日根據地,在招遠、掖縣、萊陽邊區的掖縣三元村同膠東軍政幹校會合,兩校合並,正式成立了抗大膠東支校,簡稱“膠東抗大”。劉漢任校長,廖海光任政委,賈若瑜任副校長(對外是團長,不久接任校長)。“膠東抗大”隸屬“抗大”第一分校,歸膠東區黨委領導,經短時間準備,6月1日正式開學。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轉移到平度大澤山區,邊戰邊學。1941年3月15日,許世友司令員指揮下的膠東主力軍,打開牙山,當日下午,“膠東抗大”勝利到達牙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有了相對穩定的辦學條件。
“膠東抗大”自1941年進入棲霞,到1949年徹底遷出,近十年時間,雖然幾進幾出,但主要活動範圍始終在是在牙山方圓百裏以內,他們最先落腳於牙山西麓的刁崖後、麻地及周圍的十幾個村莊。幾個月後移駐北麓山區,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這是抗大連續辦學時間最長的地點。校部駐在東夼村(今鳳凰莊),各營隊向北先後延續到雀劉家、小莊(今富莊)、上崖頭、大莊頭、桃林夼、野夼、東下夼、西下夼、宅頭、甲格莊、河西、徐家、山合山盧夼(今國路夼)等村,向東及南分布在巨夼、西城、白馬夼、荊子埠、北楚留、柳家莊、楚留店、大莊、西莊、西草鋪等村莊。是年6月,聶鳳智自第一分校派來接替賈若瑜任校長,廖永光繼任政委,黃經琛任教育長。校部分政治處(下設組織、宣傳、青年、###、鋤奸5股)、參謀處(設作戰、訓練、人事、通訊4股)、後勤處(設財務、軍需、糧秣、軍械4股)、直屬連隊(設警衛、通訊連、便衣排、騎兵班)幾個辦事機構,學員根據形勢需要招生,先後實行過三、三與四、四編製。1941年秋是三個建製營600多學員的學校。
隨聶鳳智從一分校調過來一批幹部及軍事、政治教員,也帶來部分新教材,為教學充實了力量和內容。這一階段的教學強調理論聯係實際,提倡啟發、研究、實驗式,廢止注入、強迫、空洞的教學方式。當時教學設施很簡陋,無固定的教室、桌凳、和像樣的教具,場園、寺廟、樹林,甚至塋盤就是教室,學員的背包當坐椅,膝蓋作課桌,教具自製,反掃蕩的戰場就是實驗場地。這一年,經曆了春夏兩次大掃蕩,在聶、廖首長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保存並增強了學校的實力。
1942年下半年,延安整風文件傳來,結合教學工作,克服主觀主義,使教學內容更切實際。這一期學員逢上日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發動的冬季拉網式掃蕩(即馬石山慘案那次),支校采取遊擊戰術,配合主力部隊,再次打擊了敵人,取得反掃蕩勝利。
1943年為貫徹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方針,山東軍區決定,將抗大一分校本部改為山東軍區教導一團,膠東支校改為第二團。5月蔡正國接替聶鳳智任團長(校長),劉浩天任政委。校部機構按教育與行政統一的原則整編,學員共約千人,組成9個隊,編為3個營。教學計劃亦有所調整,為深入開展整風和適應遊擊戰爭的需要,軍事課除“正規化”軍事訓練外,加強了小分隊遊擊戰術訓練。政治課著重學習整風文件,開展整風運動,自上而下發揚民主,一麵教學,一麵查”三風”不正的表現。學校還發揚“抗大”老傳統,開展生產節約運動,開荒種菜,上山打柴,幫助群眾築路、疏河、修堤壩等,學校還建立了修械、榨油、紡織、被服、磨麵等工廠。既保障了學校的供給,也減輕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整風以後,傳來陝甘寧邊區和各兄弟軍區采用群眾路線練兵的經驗,對教學工作促進很大。1944年冬主要推廣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學方針。1945年2月,###萊陽趙保原的戰鬥中,教導二團副教育長率領一批學員到第一線體驗戰鬥生活,使軍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當年8月教導二團進軍萊陽,迎來日寇的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最後勝利。學校麵臨著培養更多幹部去開辟新區的任務。這時裴宗澄、嚴政接替蔡正國、劉潔天任團長和政委。
後來校部是以古鎮都為中心,學校遍布棲霞城區和周圍村莊。1945年9月教導二團在萊陽城招收了第4期(支校第8期)學員,到水溝頭一帶進行了短期整頓,10月即重返棲霞,團部住古鎮都村的牟氏莊園,各營及連隊分住十裏鋪、觀東、濱都宮、北岩子口、南岩子口及城區的“?”字會、霞山書院、悅心亭、南坊、楊疃、北關等幾十處,這期間,正當抗戰勝利,人們渴望和平,但國民黨單方麵強行接受勝利果實,對國共兩黨簽定的《雙十協定》,毫無誠意,並隨時有發動內戰的跡像,教導二團為適應隨時發生戰爭並開發新解放區的需要,本期學員增至2000多人,編成30個學員隊,其中知識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稱為學生隊,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實現培養幹部的目標,學校開展了學習創模運動、百日大練兵和整紀創模運動,目的是將“秀才”培養成文武雙全的解放軍幹部。百日大練兵中,學員每天早操要堅持10華裏的全副武裝跑步,苦練幾月後,學生連的白麵書生,都變成了身強力壯的“小老虎”。
這一期教學不同以往的是,為適應現代化戰鬥,增設了機槍與炮兵等特科隊,注重高層次軍事技術訓練。棲霞城區的白洋河套及場園,到處是大練兵的緊張場麵,重機槍與炮兵訓練,最引人注目。他們千方百計攻破技術關,訓練出一批批射擊能手。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麵內戰,教導二團學員提前畢業,分赴軍隊和地方各條戰線。隨著形勢的變化,校部再次轉移到萊陽。
再後來校部是流動於唐家泊與蛇窩泊一帶。1947年2月為適應解放戰爭發展的需要,華東軍區決定,將山東教導二團(習慣仍稱抗大膠東支校)改稱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校長鍾光國、政委周澍,教育長閻繼樵。同月即招收第一期學員(總第10期),這一期的特點是學製短,僅3個月。教學以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為重點。開學後即開展了立功爬山運動,以鍛煉堅定的革命意誌。這期間,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戰局緊張,在“保家保田,打跨敵人進攻”的口號下,連隊分散行動,又恢複了類似1942年日寇大掃蕩時的遊擊形式。近在棲、萊、海一帶周旋,;遠則派出小分隊,東達昆崳山麓組織老區人民修工事,北上打擊盤踞煙台的頑敵。8、9月間,才比較穩固地落腳於牙山西麓的刁崖後、麻地、東野、下閣子一帶村莊。二桃三桃一路顛簸來到了東野,萊陽城解放的特大喜訊已經傳到了這裏,分校駐地各村都舉行了盛大慶捷會。小四小五身著紅衣綠褲,身係大紅的彩綢正在台上舞蹈,一位教員熱情地接待了她們,教員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誌,很有人情味,安排了她們姊妹四人見了麵,還在一起吃了一頓飯,教員告訴她倆小四小五文化課很好,在班級上總是名列前茅。
二桃很高興,分手的時候,二桃想起了慘死了的爹娘親人,她忽然淚流滿麵……
14日淩晨,就在炮聲結束的那一刻,二桃忽然覺得不行了,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再也不想多走一步了。老妮、朱老忠他們臉都顧不得洗,胡子拉碴,仿佛老了十歲以上,可是人人的心情卻是高興的。
戰鬥結束了,二桃他們被命令就地休息兩天。老妮朱老忠他們就進了萊陽城,他們要去看看高瞎子得死到底是什麽樣子。
15日下午,二桃與黑豆帶領的區中隊會合,區中隊剩下了總共不到二十個人,副隊長銅鎖也犧牲了。怎麽會這樣呢?二桃有些吃驚,更多的是悲痛,那麽多朝夕相處的戰友。不過勝利了,總歸還是一件高興的事。
老妮朱老忠迴來了,他們找遍了萊陽城,看遍了敵人的屍首,也沒找到高瞎子,有人說他自殺了,有人說他被擊斃了,有人說他被解放軍的炮火撕成了肉渣,死是肯定的了。
大夥聽了都很高興。部隊休整了兩日後開始撤離,二桃去37師戰地醫院看了三桃。三桃在37師戰地醫院做一位見習醫生,37時戰地醫院正好有一部車要去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膠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就駐紮在東野,順路,姊妹二人決定一起去看看在哪裏讀書的兩個妹妹小四和小五。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就是開埠80餘年已相當繁榮的煙台,中等學校還寥若晨星,而在牙山方圓百裏的戰火中,卻已流動著一所享譽四方的抗日軍政幹部大學(簡稱抗大)。雖然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幾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導二團”,又到“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統稱“膠東抗大”),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與“培養革命幹部”的辦學宗旨不變,從1940年4月創建,至1949年5月徹底遷走,近10年的風雨曆程,為軍隊和地方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幹部。
“膠東抗大”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1936年6月1日創立於陝北瓦窯堡,當時叫“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9年初,改校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址遷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離開延安,到火線上去辦學。一分校(全國共12個分校)在校長何長工的率領下,渡過黃河來到太行山區。是年冬,“抗大”總校也要遷太行上區,於是由何長工校長率一個留守大隊迎接總校,一分校則由周純全接任校長,率校部經冀南到了魯南沂蒙山區。當時校部有三個大隊,第一大隊由賈若瑜任大隊長,廖海光任政委。
這個時候,膠東經過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義”後,抗日形勢如火如荼,由於急需軍事幹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膠東軍政幹校,校長由第五支隊司令高錦純兼任,12月,劉漢接替丁光任副校長。為迅速培養膠東抗日遊擊戰爭的領導幹部,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山東縱隊決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隊到膠東與膠東軍政幹部學校合並,編為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亦稱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東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隊在賈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領下,衝破重重封鎖線,經魯中開赴膠東,於當年4月到達膠東抗日根據地,在招遠、掖縣、萊陽邊區的掖縣三元村同膠東軍政幹校會合,兩校合並,正式成立了抗大膠東支校,簡稱“膠東抗大”。劉漢任校長,廖海光任政委,賈若瑜任副校長(對外是團長,不久接任校長)。“膠東抗大”隸屬“抗大”第一分校,歸膠東區黨委領導,經短時間準備,6月1日正式開學。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轉移到平度大澤山區,邊戰邊學。1941年3月15日,許世友司令員指揮下的膠東主力軍,打開牙山,當日下午,“膠東抗大”勝利到達牙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有了相對穩定的辦學條件。
“膠東抗大”自1941年進入棲霞,到1949年徹底遷出,近十年時間,雖然幾進幾出,但主要活動範圍始終在是在牙山方圓百裏以內,他們最先落腳於牙山西麓的刁崖後、麻地及周圍的十幾個村莊。幾個月後移駐北麓山區,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這是抗大連續辦學時間最長的地點。校部駐在東夼村(今鳳凰莊),各營隊向北先後延續到雀劉家、小莊(今富莊)、上崖頭、大莊頭、桃林夼、野夼、東下夼、西下夼、宅頭、甲格莊、河西、徐家、山合山盧夼(今國路夼)等村,向東及南分布在巨夼、西城、白馬夼、荊子埠、北楚留、柳家莊、楚留店、大莊、西莊、西草鋪等村莊。是年6月,聶鳳智自第一分校派來接替賈若瑜任校長,廖永光繼任政委,黃經琛任教育長。校部分政治處(下設組織、宣傳、青年、###、鋤奸5股)、參謀處(設作戰、訓練、人事、通訊4股)、後勤處(設財務、軍需、糧秣、軍械4股)、直屬連隊(設警衛、通訊連、便衣排、騎兵班)幾個辦事機構,學員根據形勢需要招生,先後實行過三、三與四、四編製。1941年秋是三個建製營600多學員的學校。
隨聶鳳智從一分校調過來一批幹部及軍事、政治教員,也帶來部分新教材,為教學充實了力量和內容。這一階段的教學強調理論聯係實際,提倡啟發、研究、實驗式,廢止注入、強迫、空洞的教學方式。當時教學設施很簡陋,無固定的教室、桌凳、和像樣的教具,場園、寺廟、樹林,甚至塋盤就是教室,學員的背包當坐椅,膝蓋作課桌,教具自製,反掃蕩的戰場就是實驗場地。這一年,經曆了春夏兩次大掃蕩,在聶、廖首長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保存並增強了學校的實力。
1942年下半年,延安整風文件傳來,結合教學工作,克服主觀主義,使教學內容更切實際。這一期學員逢上日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發動的冬季拉網式掃蕩(即馬石山慘案那次),支校采取遊擊戰術,配合主力部隊,再次打擊了敵人,取得反掃蕩勝利。
1943年為貫徹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方針,山東軍區決定,將抗大一分校本部改為山東軍區教導一團,膠東支校改為第二團。5月蔡正國接替聶鳳智任團長(校長),劉浩天任政委。校部機構按教育與行政統一的原則整編,學員共約千人,組成9個隊,編為3個營。教學計劃亦有所調整,為深入開展整風和適應遊擊戰爭的需要,軍事課除“正規化”軍事訓練外,加強了小分隊遊擊戰術訓練。政治課著重學習整風文件,開展整風運動,自上而下發揚民主,一麵教學,一麵查”三風”不正的表現。學校還發揚“抗大”老傳統,開展生產節約運動,開荒種菜,上山打柴,幫助群眾築路、疏河、修堤壩等,學校還建立了修械、榨油、紡織、被服、磨麵等工廠。既保障了學校的供給,也減輕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整風以後,傳來陝甘寧邊區和各兄弟軍區采用群眾路線練兵的經驗,對教學工作促進很大。1944年冬主要推廣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學方針。1945年2月,###萊陽趙保原的戰鬥中,教導二團副教育長率領一批學員到第一線體驗戰鬥生活,使軍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當年8月教導二團進軍萊陽,迎來日寇的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最後勝利。學校麵臨著培養更多幹部去開辟新區的任務。這時裴宗澄、嚴政接替蔡正國、劉潔天任團長和政委。
後來校部是以古鎮都為中心,學校遍布棲霞城區和周圍村莊。1945年9月教導二團在萊陽城招收了第4期(支校第8期)學員,到水溝頭一帶進行了短期整頓,10月即重返棲霞,團部住古鎮都村的牟氏莊園,各營及連隊分住十裏鋪、觀東、濱都宮、北岩子口、南岩子口及城區的“?”字會、霞山書院、悅心亭、南坊、楊疃、北關等幾十處,這期間,正當抗戰勝利,人們渴望和平,但國民黨單方麵強行接受勝利果實,對國共兩黨簽定的《雙十協定》,毫無誠意,並隨時有發動內戰的跡像,教導二團為適應隨時發生戰爭並開發新解放區的需要,本期學員增至2000多人,編成30個學員隊,其中知識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稱為學生隊,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實現培養幹部的目標,學校開展了學習創模運動、百日大練兵和整紀創模運動,目的是將“秀才”培養成文武雙全的解放軍幹部。百日大練兵中,學員每天早操要堅持10華裏的全副武裝跑步,苦練幾月後,學生連的白麵書生,都變成了身強力壯的“小老虎”。
這一期教學不同以往的是,為適應現代化戰鬥,增設了機槍與炮兵等特科隊,注重高層次軍事技術訓練。棲霞城區的白洋河套及場園,到處是大練兵的緊張場麵,重機槍與炮兵訓練,最引人注目。他們千方百計攻破技術關,訓練出一批批射擊能手。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麵內戰,教導二團學員提前畢業,分赴軍隊和地方各條戰線。隨著形勢的變化,校部再次轉移到萊陽。
再後來校部是流動於唐家泊與蛇窩泊一帶。1947年2月為適應解放戰爭發展的需要,華東軍區決定,將山東教導二團(習慣仍稱抗大膠東支校)改稱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校長鍾光國、政委周澍,教育長閻繼樵。同月即招收第一期學員(總第10期),這一期的特點是學製短,僅3個月。教學以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為重點。開學後即開展了立功爬山運動,以鍛煉堅定的革命意誌。這期間,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戰局緊張,在“保家保田,打跨敵人進攻”的口號下,連隊分散行動,又恢複了類似1942年日寇大掃蕩時的遊擊形式。近在棲、萊、海一帶周旋,;遠則派出小分隊,東達昆崳山麓組織老區人民修工事,北上打擊盤踞煙台的頑敵。8、9月間,才比較穩固地落腳於牙山西麓的刁崖後、麻地、東野、下閣子一帶村莊。二桃三桃一路顛簸來到了東野,萊陽城解放的特大喜訊已經傳到了這裏,分校駐地各村都舉行了盛大慶捷會。小四小五身著紅衣綠褲,身係大紅的彩綢正在台上舞蹈,一位教員熱情地接待了她們,教員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誌,很有人情味,安排了她們姊妹四人見了麵,還在一起吃了一頓飯,教員告訴她倆小四小五文化課很好,在班級上總是名列前茅。
二桃很高興,分手的時候,二桃想起了慘死了的爹娘親人,她忽然淚流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