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滿試煉,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雖不知我的苦艱,我卻知道自己堅韌;我想我是丟棄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經曆。≥


    ---------------------------------------------------------------------------------------------------------------------------------------------------------------------


    233、


    沿著山路彎彎,他們終於爬上了山頂。郭校長指著半山腰一個小村莊說:


    “快看,這就是我的家鄉,穆柯寨!”張寅站在峰頂,極目遠眺,俯瞰山下,隻見穆柯寨三麵環山,東北西南走向有一條河流衝出山穀。河流兩旁是起伏蜿蜒的小路,路邊果樹眾多,有核桃、柿子、青阿樹等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山莊裏的人大都是從這裏進進出出的。心想,這裏真是一個世外桃源呀!


    他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山裏麵的麵積大約有二三十平方千米。站在峰頂,三麵連綿起伏的山峰都能清晰的盡收眼底。山峰周圍常常是雲霧茫茫,頗有幾分仙氣。山裏麵有幾十道長短不等的山梁。每兩道山梁之間是一個山窪,每道山窪從上至下都是層層的梯田,每塊地左邊用石頭砌成一個泄洪道。防止下大雨時因山洪爆衝毀田地。


    郭校長說:“我記事以來,別說下場大雨,就是雷陣雨,箜山水就能嘩嘩的流一個月,那景色是非常壯觀的,每到山窪都有數量不等的瀑布,到處都能聽到嘩嘩的水聲,到處都能看到一道道雪白的瀑布。小時候因為經常看到,所以也不覺得新鮮,更沒有珍惜。三十年過去了,當年的景色,今天做夢也夢不到了,我多麽想再見到啊!”


    每道山梁上,山窪兩側到處都是洋槐樹、柿子樹、黑棗樹、酸棗樹、梨樹、桃樹、杏樹等。沒有開出來的山坡空地,也是百草豐茂、山花爛漫,景色非常優美。其中樣槐樹和柿子樹最多,可以平分秋色。柿子樹可以說到處都是。郭校長說:


    “這裏是全國有名的柿子之鄉,連日本人都知道大寺峪的大紅袍柿子,他們非常喜歡吃,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這個時段,是山裏麵各種果樹結果最多最好的時期。柿子樹也不例外,這個時期長勢最好,掛果最多。並且柿子長得又大又紅又光,幾乎沒有毛病。柿子熟的有早有晚。有極小的一部分熟的早,剛開始,一顆柿樹上僅有幾個紅柿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鮮豔。兒時的我們就開始摘了,從這一棵樹上摘到那一棵樹上。這些柿子又紅又軟皮又薄,裏麵全是甜水,真好吃。不一會兒我們就吃飽了。”


    郭校長越說越興奮,紅撲撲的臉竟像個孩子絲的,他笑笑繼續說:“沒過幾天,軟柿兒越來越多,吃不過來了,怎麽辦?要是不摘,它就自然掉下來,摔碎在地上浪費了。因為柿子樹太多,每顆樹上的柿子就像蒜辮似地稠密。因此這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軟柿可以隨便摘。所以我們家家戶戶都有扒軟柿杆兒。每次放學迴家,我們拿起杆就走,背著荊筐就去摘軟柿。我是爬樹高手,扒軟柿幹淨利索。扒滿後背著迴家,也讓家人吃個夠。


    “隨著軟柿的逐漸增多,單靠小孩已摘不過來,大人們也參加了進來。他們一有時間也像我們一樣去扒。這時候,我們每次放學都是全家出動了,有背筐的,有用擔子挑兩個筐的,還有一個挑水桶的,各有各的作用,摘下稍微硬一些的軟柿就放進挑框裏和背筐裏。有的柿子太軟了,扒軟柿杆剛挨著就掉下了來,這樣的柿子隻能當場吃,不吃就把它放進水桶裏,摘滿後迴家。硬一些的軟柿,大人們裝好筐到縣城或省城去買,水桶裏的軟柿就隻有喂豬了。”


    郭校長看一眼張寅,繼續說:“就這樣,66續續兩三個月,每年夏季開始,光豬就吃兩三個月的柿子,幾乎都不用喂了。


    “同時,在這兩三個月當中,我們小夥伴還有一大樂趣。開始時吃軟柿,覺得很好吃,吃多了覺得不新鮮了,就改成吃硬柿。硬柿太澀了,但我們在無意的實踐中現了吃硬柿的方法。在我的故鄉,河水一年四季長流不斷。河水清澈見底,沙石被水衝的光潔無比。我們就在河裏的沙石下麵挖個小坑,然後再把又大又好的柿子放進去,再用沙石埋住。河水在上麵流淌,一周後,我們再扒開沙石,把柿子取出來,柿子依然堅硬。這時的柿子,不但不澀,而且清甜無比,要比軟柿好吃幾百倍。這樣的柿子叫泡柿。”


    說到這裏郭校長又興奮起來,他用手比劃著,一邊說:“現了這個秘密後,我們甭提多高興了,誰泡誰的,並且誰也不知道誰泡在什麽地方,誰泡的誰吃。我從柿子長大後就開始泡,每天摘七八個又大又好的柿子,泡在誰也不知道的地方,做上記號,記住前後順序。當第一天泡的柿子,夠一周後我就開始吃,坐在河邊的石頭上,腳伸進水裏,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從這一天開始,我每天都可以吃到又硬又清甜的泡柿了,直至樹上沒有了柿子。其他小夥伴也是如此。”


    “真是太好了!”張寅羨慕地看著郭校長說。


    “走吧,咱們下山去,我把你留在這裏,你不會後悔的。”郭校長說。


    他們走進村莊時,太陽已經落山。太陽的餘暉,把山莊籠罩著,給山莊塗上一層暖暖的金色,讓這裏顯得樸真、自然而神秘。村莊不大,隻有三十來戶人家。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是用石頭砌的,這和張寅的老家十分相似。郭校長在前麵走,張寅緊跟在後麵,這時,郭校長停下來,用手指指一座廢棄的石頭房,說:“這就是我們家的老房子,已經好三十年沒人住了。你看,房頂上都長滿了草。”


    張寅看時,隻見一扇破舊的房門斜靠在門口的石牆上,透過門口向院裏觀望,地上雜草叢生,院裏有一顆老槐樹,樹幹有一人合抱粗,樹身高三米左右,其中一枝已經枯死,在枯死的枝幹上又冒出幾枝新綠,顯得很滄桑。郭校長和張寅側身進去,走進院中。郭校長說:“這是三間石頭房,如果你沒地方住,就自己收拾一下,暫時在這裏落腳吧。”說完,看看張寅,又說:


    “走,咱們現在先去找我侄子郭懷義,看看他是否有辦法。”於是,他們就走出院子。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君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君剛並收藏生命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