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滿試煉,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雖不知我的苦艱,我卻知道自己堅韌;我想我是丟棄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經曆。
---------------------------------------------------------------------------------------------------------------------------------------------------------------
187、醉酒
說著張寅就把《過秦論》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張寶忠用心地聽著,暗暗地佩服張寅。這時曹師傅的媳婦送飯來了,她一隻手拉著寶寶,肩上挑著擔子,滿麵春風地走來。她熱情的招唿大家:“吃飯嘍,先吃了飯再幹吧。”曹師傅把手一揮說:“來啊來來,咱們吃飯。”於是大家都圍過來吃早飯。稀米粥,炒土豆,烙餅。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張寅一邊吃一遍問曹師傅:“你們問什麽要用手拔麥子呢,我們老家那裏人們都是用鐮刀割麥子,比用手拔省力多了。”曹師傅說:“我們這裏沒有鐮刀,祖祖輩輩都這麽幹,我們也就習慣了。”張寶忠的爸爸老張說:“我去過好多地方,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方,人家都是用鐮刀收割麥子,就是咱們這裏用用手拔,太費勁了。”
吃過早飯,大家又忙活了兩個時辰,終於把七八分地麥子放倒了。曹師傅的弟弟套著老牛車把麥子拉到村邊的小麥場上卸下,一連拉了三趟才啦完。村口有好幾個這樣的小麥場,麵積也太小了,連二十平方米也沒有,張寅心想:這麽小的場地怎麽打麥子呢?正好這時候旁邊的一家開始打麥子了,張寅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沒笑出聲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裏的打麥子方式也太原始落後了。隻見人們把麥秸攤開在麥場上,然後每人手裏拿著一個木棒,一下一下用力敲打著地麵,張寅問曹師傅:“這要打到什麽時候才能完成呢?”曹師傅說:“這個快,這個快,趕天黑前就能完成了。”
張寅問曹師傅:“你們這裏沒有打麥機嗎?”曹師傅說:“過去在生產隊的時候有哩,現在包產到戶單幹了,個人誰買得起呀?”張寅說:“你們也可以用老牛拉碌碌壓場呀,這樣又省力又快。”曹師傅說:“人們祖祖輩輩都一直這麽幹,習慣了就不覺的費勁了。”他們正說著,看見曹師傅的弟弟懷裏摟著幾個又粗又長的大木棒走來,他說:“來來,一人一個,趕快打吧。”張寅拿起木棒,學者曹師傅他們的樣子,在麥子上敲打起來,他這樣做覺得很滑稽,這使他想起了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們拿著木棒敲打著濕衣服的樣子。
由於這麥子是從濕地裏剛剛拔出來的,根部都是泥土,張寅建議用鍘刀先把麥秸的根部鍘下來,曹師傅說:“不用不用,你看不見別的人家都不用嗎?別想巧事了,趕快打吧。”張寅又說:“你看這麥子有的還潮呢,等晾曬一下幹了更好打。”曹師傅說:“不用不用,如果濕難打,就用手撚搓,你看這樣一撚搓它就全下來了。”曹師傅一邊說一邊給張寅做示範,生怕張寅學不會。張寅心裏哭笑不得,如果這麽用手撚搓,實在是太慢了,他感到在農村勞動實在是太太堵心憋氣了,這農民也太難溝通了。
原來計劃午飯迴家吃,曹師傅擔心天黑前打麥子完不成,就讓媳婦迴家做飯送來,這樣就省去了迴家吃飯耽擱在來迴路上的時間。大家頂著烈日炎炎,揮舞木棒,敲打著麥場,張寅用衣袖擦拭了一下流到眼裏的汗水,看到寶忠大汗淋漓,汗水已經濕透了身上的白底藍色條紋背心,他朝著張寅撇撇嘴做了個鬼臉。張寅環顧四周,近處幾個麥場上都三五成群地積聚著一些人,都是揮舞木棒汗流浹背地做著同一個動作,張寅突然感到這也許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奇觀呢,可悲嗎?可憐嗎?不!這是一群頑強的生命。古樸愚拙而真實,是他們的倔強和堅持讓他們得以生存和延續,世世代代,生生息息。
午飯是烙餅和炒茄子辣椒,曹師傅的老婆提了一壺水,大家在麥場邊的一棵大楊樹下吃飯,烙餅就菜喝水,大家吃得滿嘴噴香。吃完飯稍微休息,大家又揮舞木棒猛敲起來。終於在太陽落山之前敲打完畢,開始揚場了。曹師傅用鐵叉子把麥秸收在一邊,老張用掃帚把麥籽斂在一堆,曹師傅的弟弟拿著一個簸箕站在麥堆旁,做好揚場的姿勢,他先觀察了一下風向,然後俯身撮了一簸箕麥籽高高舉過肩頭,讓麥籽慢慢流下來落在地上,張寅說:“你們就這麽揚場呀,這樣隻能把麥殼分出去,卻不能把小石子分出去。”曹師傅說:“俺們這裏都是這樣,都是這樣,趕緊揚吧,天不早了。”
張寅無奈地搖搖頭,他想起了自己家鄉揚場的情景,揚場時一般最少三個人,一個人用木鍬從麥籽堆上斂起麥籽往簸箕裏倒,一人用倆手端著簸箕用力向空中揚去,麥籽在空中形成一條美麗的弧線,小石子被甩出去最遠,麥殼子碎麥秸被甩出去最近,麥籽則在小石子和麥殼子碎麥秸之間,有些麥殼子碎麥秸雖然也在中間,但由於它比麥籽較輕,所以會落在麥籽的表層上,另一個人則拿著木耙子輕輕地把麥籽表層的麥殼子碎麥秸除去,這樣,中間大部分麥籽被分離出來,非常幹淨。把剩下的兩端分別積聚起來,用簸箕慢慢地抖一遍,這正像這裏的人們揚場,這裏的揚場不叫揚場,準確的講叫抖麥子。這樣既費時費力,效果又差,麥籽裏的沙土很多,磨出來的麵自然就差,吃起來口感很糟糕,他們隻知道當地的麵粉不如外地的麵粉好,卻不知道是差在了打麥子揚場這個環節。當然,收割時用鐮刀割和用手拔也有一定原因。
天黑前終於把麥子打完了,曹師傅拿來三個布袋子,裝滿了倆布袋子和一半袋子,用杆秤一量,237斤。曹師傅又咧開了豁牙大嘴嘿嘿嘿地笑了,他覺得今年的收成不錯。這樣說:“八分地打二百多斤不算多呀,我們那裏一畝地能打六七百斤哩。”曹師傅說:“你就吹吧,我們這裏最多一畝地才打四百來斤!”張寅知道曹師傅的脾氣,也不再和他抬杠了。
晚上,曹師傅從商店買了幾瓶罐頭,叫媳婦炒了個雞蛋,算是有了下酒菜,拿出一瓶北方燒酒,曹師傅的弟弟又迴家拿了幾塊醃蘿卜,老張說要迴去,曹師傅說啥也不讓走,於是五個人圍著炕桌喝了起來。老張是單位的推銷員,闖南走北應酬多,很能喝酒,曹師傅和他弟弟沒什麽酒量,一盅下去就臉紅脖子粗,寶忠原來不敢喝,老張說:“沒事,喝點解解乏吧。”誰知這一喝竟與張寅飆上了,不一會兩個人都喝多了,寶忠又唱又笑,大聲唱起了古裝戲,張寅喝多了竟嚎啕大哭起來,他到院子外解手時,一頭栽倒在地,直到第二天早上他醒來時才現自己竟在院外草地上睡了一宿。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
---------------------------------------------------------------------------------------------------------------------------------------------------------------
187、醉酒
說著張寅就把《過秦論》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張寶忠用心地聽著,暗暗地佩服張寅。這時曹師傅的媳婦送飯來了,她一隻手拉著寶寶,肩上挑著擔子,滿麵春風地走來。她熱情的招唿大家:“吃飯嘍,先吃了飯再幹吧。”曹師傅把手一揮說:“來啊來來,咱們吃飯。”於是大家都圍過來吃早飯。稀米粥,炒土豆,烙餅。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張寅一邊吃一遍問曹師傅:“你們問什麽要用手拔麥子呢,我們老家那裏人們都是用鐮刀割麥子,比用手拔省力多了。”曹師傅說:“我們這裏沒有鐮刀,祖祖輩輩都這麽幹,我們也就習慣了。”張寶忠的爸爸老張說:“我去過好多地方,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方,人家都是用鐮刀收割麥子,就是咱們這裏用用手拔,太費勁了。”
吃過早飯,大家又忙活了兩個時辰,終於把七八分地麥子放倒了。曹師傅的弟弟套著老牛車把麥子拉到村邊的小麥場上卸下,一連拉了三趟才啦完。村口有好幾個這樣的小麥場,麵積也太小了,連二十平方米也沒有,張寅心想:這麽小的場地怎麽打麥子呢?正好這時候旁邊的一家開始打麥子了,張寅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沒笑出聲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裏的打麥子方式也太原始落後了。隻見人們把麥秸攤開在麥場上,然後每人手裏拿著一個木棒,一下一下用力敲打著地麵,張寅問曹師傅:“這要打到什麽時候才能完成呢?”曹師傅說:“這個快,這個快,趕天黑前就能完成了。”
張寅問曹師傅:“你們這裏沒有打麥機嗎?”曹師傅說:“過去在生產隊的時候有哩,現在包產到戶單幹了,個人誰買得起呀?”張寅說:“你們也可以用老牛拉碌碌壓場呀,這樣又省力又快。”曹師傅說:“人們祖祖輩輩都一直這麽幹,習慣了就不覺的費勁了。”他們正說著,看見曹師傅的弟弟懷裏摟著幾個又粗又長的大木棒走來,他說:“來來,一人一個,趕快打吧。”張寅拿起木棒,學者曹師傅他們的樣子,在麥子上敲打起來,他這樣做覺得很滑稽,這使他想起了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們拿著木棒敲打著濕衣服的樣子。
由於這麥子是從濕地裏剛剛拔出來的,根部都是泥土,張寅建議用鍘刀先把麥秸的根部鍘下來,曹師傅說:“不用不用,你看不見別的人家都不用嗎?別想巧事了,趕快打吧。”張寅又說:“你看這麥子有的還潮呢,等晾曬一下幹了更好打。”曹師傅說:“不用不用,如果濕難打,就用手撚搓,你看這樣一撚搓它就全下來了。”曹師傅一邊說一邊給張寅做示範,生怕張寅學不會。張寅心裏哭笑不得,如果這麽用手撚搓,實在是太慢了,他感到在農村勞動實在是太太堵心憋氣了,這農民也太難溝通了。
原來計劃午飯迴家吃,曹師傅擔心天黑前打麥子完不成,就讓媳婦迴家做飯送來,這樣就省去了迴家吃飯耽擱在來迴路上的時間。大家頂著烈日炎炎,揮舞木棒,敲打著麥場,張寅用衣袖擦拭了一下流到眼裏的汗水,看到寶忠大汗淋漓,汗水已經濕透了身上的白底藍色條紋背心,他朝著張寅撇撇嘴做了個鬼臉。張寅環顧四周,近處幾個麥場上都三五成群地積聚著一些人,都是揮舞木棒汗流浹背地做著同一個動作,張寅突然感到這也許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奇觀呢,可悲嗎?可憐嗎?不!這是一群頑強的生命。古樸愚拙而真實,是他們的倔強和堅持讓他們得以生存和延續,世世代代,生生息息。
午飯是烙餅和炒茄子辣椒,曹師傅的老婆提了一壺水,大家在麥場邊的一棵大楊樹下吃飯,烙餅就菜喝水,大家吃得滿嘴噴香。吃完飯稍微休息,大家又揮舞木棒猛敲起來。終於在太陽落山之前敲打完畢,開始揚場了。曹師傅用鐵叉子把麥秸收在一邊,老張用掃帚把麥籽斂在一堆,曹師傅的弟弟拿著一個簸箕站在麥堆旁,做好揚場的姿勢,他先觀察了一下風向,然後俯身撮了一簸箕麥籽高高舉過肩頭,讓麥籽慢慢流下來落在地上,張寅說:“你們就這麽揚場呀,這樣隻能把麥殼分出去,卻不能把小石子分出去。”曹師傅說:“俺們這裏都是這樣,都是這樣,趕緊揚吧,天不早了。”
張寅無奈地搖搖頭,他想起了自己家鄉揚場的情景,揚場時一般最少三個人,一個人用木鍬從麥籽堆上斂起麥籽往簸箕裏倒,一人用倆手端著簸箕用力向空中揚去,麥籽在空中形成一條美麗的弧線,小石子被甩出去最遠,麥殼子碎麥秸被甩出去最近,麥籽則在小石子和麥殼子碎麥秸之間,有些麥殼子碎麥秸雖然也在中間,但由於它比麥籽較輕,所以會落在麥籽的表層上,另一個人則拿著木耙子輕輕地把麥籽表層的麥殼子碎麥秸除去,這樣,中間大部分麥籽被分離出來,非常幹淨。把剩下的兩端分別積聚起來,用簸箕慢慢地抖一遍,這正像這裏的人們揚場,這裏的揚場不叫揚場,準確的講叫抖麥子。這樣既費時費力,效果又差,麥籽裏的沙土很多,磨出來的麵自然就差,吃起來口感很糟糕,他們隻知道當地的麵粉不如外地的麵粉好,卻不知道是差在了打麥子揚場這個環節。當然,收割時用鐮刀割和用手拔也有一定原因。
天黑前終於把麥子打完了,曹師傅拿來三個布袋子,裝滿了倆布袋子和一半袋子,用杆秤一量,237斤。曹師傅又咧開了豁牙大嘴嘿嘿嘿地笑了,他覺得今年的收成不錯。這樣說:“八分地打二百多斤不算多呀,我們那裏一畝地能打六七百斤哩。”曹師傅說:“你就吹吧,我們這裏最多一畝地才打四百來斤!”張寅知道曹師傅的脾氣,也不再和他抬杠了。
晚上,曹師傅從商店買了幾瓶罐頭,叫媳婦炒了個雞蛋,算是有了下酒菜,拿出一瓶北方燒酒,曹師傅的弟弟又迴家拿了幾塊醃蘿卜,老張說要迴去,曹師傅說啥也不讓走,於是五個人圍著炕桌喝了起來。老張是單位的推銷員,闖南走北應酬多,很能喝酒,曹師傅和他弟弟沒什麽酒量,一盅下去就臉紅脖子粗,寶忠原來不敢喝,老張說:“沒事,喝點解解乏吧。”誰知這一喝竟與張寅飆上了,不一會兩個人都喝多了,寶忠又唱又笑,大聲唱起了古裝戲,張寅喝多了竟嚎啕大哭起來,他到院子外解手時,一頭栽倒在地,直到第二天早上他醒來時才現自己竟在院外草地上睡了一宿。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