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387年),魏斯去世,太子擊即位,是為魏武侯。(注:關於魏文侯之死的確切時間,存在著兩種說法,一說是魏文侯三十八年,乃前387年,一說是魏文侯五十年,乃前396年。前者的說法,出自《史記》和《資治通鑒》,後者的說法則來源於中國博物網和柏楊先生的推斷,詳見北嶽文藝出版社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我目前尚找不到支持魏文侯死於五十年的說法。並且這裏存在一個矛盾,即前396年和前387年相隔9年,在文侯紀年上卻差了十二年,即是說文侯的出生日期仍有爭議。)
剛剛成為魏國國君的魏武侯誌得意滿,看著父親一手打下的萬裏江山,他情不自禁得感慨:“穩固的江山是多麽的美啊,這是魏國的國寶!”跟在一旁的吳起說:“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當初三苗氏部落,左麵有洞庭湖,右麵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麵,羊腸阪在其北麵,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麵,黃河經過其南麵,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後,點頭說:“有道理。”話雖如此,可是魏武侯心中究竟是否以為然,就不知道了。
魏武侯任命田文為魏國的國相,吳起大為不滿,就問田文:“我和你比一比功勞如何?”田文點了點頭說:“好的。”吳起便說:“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謀算,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道:“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麽道理?”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個時候,是囑托給你呢,還是囑托給我呢?”吳起默默不語想了一會兒,無奈得說:“囑托給你啊!”吳起所以不能為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一句功高蓋主。他的能力太強,對國家的功勞太大,這是他的悲哀。正因為如此,他在魏國的處境逐漸變得險惡起來。
魏國的國相公叔座娶了魏國的公主為妻,他對吳起的才能頗為忌憚。他的仆人就獻了一條計策:“吳起很容易除掉,吳起為人剛勁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迴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照此去做,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於是,一代名將就這麽被迫離開了魏國。天下名將,大多毀於小人之手。
魏武侯為太子時,便受到父親魏文侯和田子方等儒家名流的教導和影響,因此是一個明理識道也很注意自身道德修養的人。在經國大業上,他是魏文侯的得力助手,前文已有交代。在即位之初,魏武侯便助趙公子朔襲趙的邯鄲。二年又在安邑、五垣築城。七年,又發動伐齊之役進軍至桑丘(在今河北徐水縣,本是燕地,為齊所占),九年又伐齊,進軍至靈丘(據《通鑒》胡注,在今河北清河縣)。可見,魏武侯不甘於做一個守成之君,他還是想開拓一番自己的事業的。
然而,魏武侯在用人方麵與其父相差甚遠。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李悝、吳起、西門豹莫不是當世豪傑,魏國在魏文侯君臣的共治下,開疆拓土,盛極一時。而魏武侯一即位,便迫走名將吳起,致使魏國痛失良才。而禮賢下士,招引人才,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麵已不複存在。
縱觀魏武侯一生,似乎沒有什麽值得人一生記住的豐功偉績,但是有一條不得不提,武侯十一年(前376年),他與趙、韓兩國滅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幕,魏武侯完成了魏文侯的未竟事業,使魏國的地盤更大,國力更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然而,易經上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魏國的勢力在短時間內極度膨脹,而魏武侯又不懂得如何運用真正的人才或者發現人才,甚至錯過了一個改變戰國時代的傑出人才衛鞅。魏武侯有雄圖大誌,卻沒有雄才大略,比起他的父親,更缺乏容人雅量,魏國不可能在他的手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昔日魏國威逼秦國函穀關外,奪秦國戰略要地河西,迫使秦國退守關內,幾乎亡國。秦人好戰,血性男兒不計其數,怎麽可以忍下這口氣?秦國人要戰,秦國人要奪迴原屬於他們的一切——不,他們要得更多!今日的仇恨,必定要來日血債血償!
那個叫做贏渠梁的秦國男人在呐喊:“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剛剛成為魏國國君的魏武侯誌得意滿,看著父親一手打下的萬裏江山,他情不自禁得感慨:“穩固的江山是多麽的美啊,這是魏國的國寶!”跟在一旁的吳起說:“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當初三苗氏部落,左麵有洞庭湖,右麵有彭蠡湖,但他們不修德義,被禹消滅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其南麵,羊腸阪在其北麵,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湯王驅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麵,黃河經過其南麵,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後,點頭說:“有道理。”話雖如此,可是魏武侯心中究竟是否以為然,就不知道了。
魏武侯任命田文為魏國的國相,吳起大為不滿,就問田文:“我和你比一比功勞如何?”田文點了點頭說:“好的。”吳起便說:“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謀算,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道:“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麽道理?”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個時候,是囑托給你呢,還是囑托給我呢?”吳起默默不語想了一會兒,無奈得說:“囑托給你啊!”吳起所以不能為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一句功高蓋主。他的能力太強,對國家的功勞太大,這是他的悲哀。正因為如此,他在魏國的處境逐漸變得險惡起來。
魏國的國相公叔座娶了魏國的公主為妻,他對吳起的才能頗為忌憚。他的仆人就獻了一條計策:“吳起很容易除掉,吳起為人剛勁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迴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照此去做,吳起果然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於是,一代名將就這麽被迫離開了魏國。天下名將,大多毀於小人之手。
魏武侯為太子時,便受到父親魏文侯和田子方等儒家名流的教導和影響,因此是一個明理識道也很注意自身道德修養的人。在經國大業上,他是魏文侯的得力助手,前文已有交代。在即位之初,魏武侯便助趙公子朔襲趙的邯鄲。二年又在安邑、五垣築城。七年,又發動伐齊之役進軍至桑丘(在今河北徐水縣,本是燕地,為齊所占),九年又伐齊,進軍至靈丘(據《通鑒》胡注,在今河北清河縣)。可見,魏武侯不甘於做一個守成之君,他還是想開拓一番自己的事業的。
然而,魏武侯在用人方麵與其父相差甚遠。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李悝、吳起、西門豹莫不是當世豪傑,魏國在魏文侯君臣的共治下,開疆拓土,盛極一時。而魏武侯一即位,便迫走名將吳起,致使魏國痛失良才。而禮賢下士,招引人才,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麵已不複存在。
縱觀魏武侯一生,似乎沒有什麽值得人一生記住的豐功偉績,但是有一條不得不提,武侯十一年(前376年),他與趙、韓兩國滅晉分其地,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幕,魏武侯完成了魏文侯的未竟事業,使魏國的地盤更大,國力更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然而,易經上說“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魏國的勢力在短時間內極度膨脹,而魏武侯又不懂得如何運用真正的人才或者發現人才,甚至錯過了一個改變戰國時代的傑出人才衛鞅。魏武侯有雄圖大誌,卻沒有雄才大略,比起他的父親,更缺乏容人雅量,魏國不可能在他的手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而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昔日魏國威逼秦國函穀關外,奪秦國戰略要地河西,迫使秦國退守關內,幾乎亡國。秦人好戰,血性男兒不計其數,怎麽可以忍下這口氣?秦國人要戰,秦國人要奪迴原屬於他們的一切——不,他們要得更多!今日的仇恨,必定要來日血債血償!
那個叫做贏渠梁的秦國男人在呐喊:“諸侯卑秦,醜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