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了穩定的周邊環境後,魏文侯就可以放心的修煉內力。這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李悝。
在《資治通鑒》中提到過一個人,名叫李克。他向魏文侯提出了用人的五條標準:
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窮困的時候看他所不做的,貧賤的時候看他所不取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五條標準:
第一,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一個人的人品,最好的法子,就是看他的朋友。一個人平時與哪些人的交往,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的誌趣愛好人品。
第二,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大有人在。一個人如果富貴了,依舊可以保持平常的交往,那麽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君子。所謂貧賤之交不可忘。
第三,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中國的政治向來時候以結黨營私聞名,大凡在朝中有些勢力者,都不忘記結黨營私,以謀大權。這是政治的一大弊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科舉製。然而科舉製依舊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朝的高官,所推薦的人才,多為門生故吏,而今社會,此種狀況,依舊存在。顯赫時,如果還能保持自我,秉公而為,自是君子。
第四,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人窮誌短,為求顯貴,不擇手段,自古使然。明朝就有大太監王振,為了顯赫,竟不惜閹割了自己。這等勇氣,非凡人所及。君子固窮,但是青雲之誌不可毀棄。窮而彌堅,方為真君子。
第五,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嗟,來食。”君子不是嗟來之食,所謂貧賤不能移,正是這個道理。
有此五條,足見一個人的人品。
李克向魏文侯說了這五條,魏文侯立刻知道了他的宰相人選是誰了——當屬魏成。
事後,另一個宰相的有力競爭選手——翟璜,憤怒得找李克理論,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縣,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憑耳聞目睹的這些事實,我哪點兒比魏成差了!”
李克平靜得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我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享有千鍾的傣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麵,隻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國君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你怎麽能和魏成比呢!”
這段話頗有殺傷力。
翟璜,你推薦的人隻能做臣子,魏成推薦的人卻為帝王師,孰高孰下,還用我多說嗎?
翟璜被征服了,從此甘心為李克的弟子。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麽李克和李悝有什麽關係呢?據史書記載,他們應該是一個人。這個說法存在著一定爭議,因為在《漢書》中,是將李悝與李克看作兩個人的,前者是法家,後者是儒家。李悝的著作主要收錄在《漢書•;藝文誌》,其中有法家類《李子》三十二篇,儒家類《李克》七篇,兵權謀家《李子》十篇可能也是李悝所作。在此我們接受李悝和李克是一個人的說法。
戰國時代,有三次著名的變法,即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
李悝的變法著重於政治、經濟,其主要內容是:第一,廢除官爵世襲製。對於那些國家沒有貢獻,完全依靠父祖輩的爵祿享有特權的人,剝奪其官職和俸祿,把這些官職和俸祿授予那些對國家作出貢獻的人。第二,編製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經》,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以此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這本書後來被商鞅帶到了秦國。第三,革除舊有的阡陌封疆,鼓勵自由開墾土地,提倡在一塊土地上雜種各種糧食作物,要求農戶在住宅周圍栽樹種桑,充分利用空閑地擴大農戶農副業生產。增產者賞,減產者罰。第四,實行“平糴法”。在年成好的時候,政府以平價收購餘糧食作為儲備,使糧食價不至於暴跌;荒年時再以平價出售,保證糧價不至於暴漲。用這種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機活動,保護農民利益。第五,改革軍製,精選武士。中選者免除全家徭役,並獎給田宅。
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魏國的國力大大增強,逐漸開始向中原的超級大國地位進發。當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魏文侯開始考慮強兵的事情了。
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是,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產地鹽池(今山西運城解池)。鹽池產的鹽銷往周邊的國家,獲利頗豐,是魏國的重要收入。魏文侯決心用鹽業收入建立一支精銳的常備軍。這支軍隊就是著名的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另一個人物了,便是堪稱一代名將的吳起大將軍。
吳起是個性格複雜的人。造成他性格複雜的原因,我隻能說是時代的因素。他本來是衛國人(衛國真的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後來的商鞅也是衛國人),在魯國為官。卻因為妻子是齊人,得不到重用,於是他殺了自己的妻子,以換取魯王的信任,成為魯國大將,大破齊軍。然而自古以來,樹大招風,小人妒賢。吳起雖然戰勝了齊軍,卻成為他不幸命運的開端。
“吳起當初曾為曾參的弟子,母親死了也不迴去治喪,曾參與他斷絕關係。現在他又殺死妻子來求得大將的職位。吳起,真是一個殘忍缺德的人!況且,以我們小小的魯國能有戰勝齊國的名氣,各個國家都要來算計魯國了。”
打勝仗,也是一種過錯,吳起可以說些什麽?
無奈之下,吳起隻有逃到魏國,在李克的建議下,成為魏國的大將。
可能讀者會說吳起殺妻求功名,確實殘忍缺德,怎麽算是惡意中傷?
我不知道他究竟有無殺妻,我寧可相信史料的本身遺漏了些什麽。就他對待士兵的態度來看,他不太像這樣的一個人。他做大將的時候,與士兵同吃同住,行軍不騎馬,親自挑士兵的糧食。這些足以說明他有一個優秀將軍的特質。但是尚不足以說明他的仁心。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我有些無語了。我相信從古至今,除了那位臥薪嚐膽的勾踐前輩,再沒有第三個人肯做這樣的事情。
他竟然為患了毒瘡的士兵吮吸毒汁。
最讓我震撼得不是他為這個士兵吮吸毒汁,而是那個士兵母親的一段話:
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的父親作戰從不後退,戰死在敵陣中。吳將軍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的兒子一定也會勇猛作戰,有一天也會戰死沙場,我為我的兒子心痛。
麵對這樣的告白,吳起可以說什麽?他是應該失落,還是應該得意?
是啊,最好的士兵,就是肯為將軍忘死的士兵;可是士兵的忘死,卻是一個家庭的悲哀。吳起對士兵推心置腹,是用真心換勇氣。這是將帥的人格魅力。如此的將軍,怎麽可能是一個好殺之人?
在《資治通鑒》中提到過一個人,名叫李克。他向魏文侯提出了用人的五條標準:
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窮困的時候看他所不做的,貧賤的時候看他所不取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五條標準:
第一,平常的時候看他所親近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一個人的人品,最好的法子,就是看他的朋友。一個人平時與哪些人的交往,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的誌趣愛好人品。
第二,富貴的時候看他所交往的。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大有人在。一個人如果富貴了,依舊可以保持平常的交往,那麽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君子。所謂貧賤之交不可忘。
第三,顯赫的時候看他所推薦的。中國的政治向來時候以結黨營私聞名,大凡在朝中有些勢力者,都不忘記結黨營私,以謀大權。這是政治的一大弊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科舉製。然而科舉製依舊無法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朝的高官,所推薦的人才,多為門生故吏,而今社會,此種狀況,依舊存在。顯赫時,如果還能保持自我,秉公而為,自是君子。
第四,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人窮誌短,為求顯貴,不擇手段,自古使然。明朝就有大太監王振,為了顯赫,竟不惜閹割了自己。這等勇氣,非凡人所及。君子固窮,但是青雲之誌不可毀棄。窮而彌堅,方為真君子。
第五,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嗟,來食。”君子不是嗟來之食,所謂貧賤不能移,正是這個道理。
有此五條,足見一個人的人品。
李克向魏文侯說了這五條,魏文侯立刻知道了他的宰相人選是誰了——當屬魏成。
事後,另一個宰相的有力競爭選手——翟璜,憤怒得找李克理論,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縣,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憑耳聞目睹的這些事實,我哪點兒比魏成差了!”
李克平靜得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我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享有千鍾的傣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麵,隻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國君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你怎麽能和魏成比呢!”
這段話頗有殺傷力。
翟璜,你推薦的人隻能做臣子,魏成推薦的人卻為帝王師,孰高孰下,還用我多說嗎?
翟璜被征服了,從此甘心為李克的弟子。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麽李克和李悝有什麽關係呢?據史書記載,他們應該是一個人。這個說法存在著一定爭議,因為在《漢書》中,是將李悝與李克看作兩個人的,前者是法家,後者是儒家。李悝的著作主要收錄在《漢書•;藝文誌》,其中有法家類《李子》三十二篇,儒家類《李克》七篇,兵權謀家《李子》十篇可能也是李悝所作。在此我們接受李悝和李克是一個人的說法。
戰國時代,有三次著名的變法,即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
李悝的變法著重於政治、經濟,其主要內容是:第一,廢除官爵世襲製。對於那些國家沒有貢獻,完全依靠父祖輩的爵祿享有特權的人,剝奪其官職和俸祿,把這些官職和俸祿授予那些對國家作出貢獻的人。第二,編製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經》,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以此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這本書後來被商鞅帶到了秦國。第三,革除舊有的阡陌封疆,鼓勵自由開墾土地,提倡在一塊土地上雜種各種糧食作物,要求農戶在住宅周圍栽樹種桑,充分利用空閑地擴大農戶農副業生產。增產者賞,減產者罰。第四,實行“平糴法”。在年成好的時候,政府以平價收購餘糧食作為儲備,使糧食價不至於暴跌;荒年時再以平價出售,保證糧價不至於暴漲。用這種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機活動,保護農民利益。第五,改革軍製,精選武士。中選者免除全家徭役,並獎給田宅。
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魏國的國力大大增強,逐漸開始向中原的超級大國地位進發。當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魏文侯開始考慮強兵的事情了。
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是,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產地鹽池(今山西運城解池)。鹽池產的鹽銷往周邊的國家,獲利頗豐,是魏國的重要收入。魏文侯決心用鹽業收入建立一支精銳的常備軍。這支軍隊就是著名的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另一個人物了,便是堪稱一代名將的吳起大將軍。
吳起是個性格複雜的人。造成他性格複雜的原因,我隻能說是時代的因素。他本來是衛國人(衛國真的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後來的商鞅也是衛國人),在魯國為官。卻因為妻子是齊人,得不到重用,於是他殺了自己的妻子,以換取魯王的信任,成為魯國大將,大破齊軍。然而自古以來,樹大招風,小人妒賢。吳起雖然戰勝了齊軍,卻成為他不幸命運的開端。
“吳起當初曾為曾參的弟子,母親死了也不迴去治喪,曾參與他斷絕關係。現在他又殺死妻子來求得大將的職位。吳起,真是一個殘忍缺德的人!況且,以我們小小的魯國能有戰勝齊國的名氣,各個國家都要來算計魯國了。”
打勝仗,也是一種過錯,吳起可以說些什麽?
無奈之下,吳起隻有逃到魏國,在李克的建議下,成為魏國的大將。
可能讀者會說吳起殺妻求功名,確實殘忍缺德,怎麽算是惡意中傷?
我不知道他究竟有無殺妻,我寧可相信史料的本身遺漏了些什麽。就他對待士兵的態度來看,他不太像這樣的一個人。他做大將的時候,與士兵同吃同住,行軍不騎馬,親自挑士兵的糧食。這些足以說明他有一個優秀將軍的特質。但是尚不足以說明他的仁心。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我有些無語了。我相信從古至今,除了那位臥薪嚐膽的勾踐前輩,再沒有第三個人肯做這樣的事情。
他竟然為患了毒瘡的士兵吮吸毒汁。
最讓我震撼得不是他為這個士兵吮吸毒汁,而是那個士兵母親的一段話:
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的父親作戰從不後退,戰死在敵陣中。吳將軍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的兒子一定也會勇猛作戰,有一天也會戰死沙場,我為我的兒子心痛。
麵對這樣的告白,吳起可以說什麽?他是應該失落,還是應該得意?
是啊,最好的士兵,就是肯為將軍忘死的士兵;可是士兵的忘死,卻是一個家庭的悲哀。吳起對士兵推心置腹,是用真心換勇氣。這是將帥的人格魅力。如此的將軍,怎麽可能是一個好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