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們常用“宣傳”一詞,“宣傳”就是:“對群眾說明講解,使群眾相信並跟著行動”。到了二十一世紀,特別是有了網絡,人們都習慣於用“炒作”來代替“宣傳”。當初用的“宣傳”應該說還算是不褒不貶的中性意義詞,而現代用的“炒作”一詞則大有貶意之嫌。所謂“炒”是一種烹調方法,即“把食物放在鍋裏加熱並隨時翻動使熟”。而“炒作”則是把一件事、一個物“通過新聞媒體反複宣傳以擴大影響”,既然是“炒”就一定要“添油加醋、增加佐料”,這就免不了摻雜某些為了既定目的“虛假”(至少也要帶上“誇張”)。
在我們那些年代,由於受到媒體的限製,隻能作到“宣傳鼓動”、“大張旗鼓地宣傳”的“規模”;動亂年代的“宣傳隊”、“高音喇叭”其“聲勢”也不過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意識的“升華”、再加上有了“網絡”這個巨大的“媒體”,自然而然地“宣傳”就過度到了“炒作”。
“網絡”就是一口“特大的鍋”,隨便哪個人都可以拿著大小不等的“勺子”在裏邊“炒”:名人炒、草根也炒,為人炒、為事炒、為物炒,而為產品而炒、為出名而炒和為作品而炒,則是“炒作”的“最高境界”。各路人馬齊上陣,“捕風捉影”、“添油加醋”、“誇大其詞”或更使出“名不見經傳”的“手段”,一時間整個“地球村”是陣陣熱浪翻騰。
一個人寫了一點東西,就想給更多的人看,至於其影響之好壞,輿論會給予評說、曆史自會作出結論。我知道我的《截癱人》僅僅是紀實一個處於逆境中的殘疾人,為生存而“掙紮”、對“命運”的“不服”,在當今商品經濟時代與那些廣為流行的言情、奇幻、武俠、打鬥、情色之類的作品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我還是想能有多一些的人從我的經曆中得到啟示,能多少受益,於是我找了一位某雜誌的編輯,請她想辦法幫助我推薦推薦。
就這樣經介紹我認識了年輕的記者小姚,小姚看了我已經完成的部分作品後,寫了一篇非常“煽情”的文章:“那種認命不服的活法!”,同時提交給了我一份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策劃書”;原本我隻是想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我的《截癱人》,而小姚的洋洋幾篇“策劃”卻打算把我推向“年度感動人物”。通過這件事使我有幸體會到當代年輕人洋溢的才華、他們那敏銳的思維和巨大的社會現實活動能力。
小姚幫我做的的一件大事,是把我的《截癱人》推薦到了《騰訊讀書》的《原創大賽》上,憑借他的人緣讓我的《截癱人》被編輯“加精”,好長一段時間給放在了“首頁”,一個月下來,點擊率就達到了五萬多。“五萬多”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刺激性”的數字,然而最令我感動的是上百條評論對《截癱人》的肯定,因為它應證了我的初衷、堅定了我的自信:“……這段經曆,對癱瘓人來說肯定能借鑒,對健全人來說也應該不無禆益……”。
然而有一件事我始終沒能弄清楚是為什麽,那就是小姚是以他的名義,代表我在《原創大賽》上發表的,以至於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小姚“離開”了我,我就隻好讓“半截”《截癱人》在《原創大賽》上定格在了第32章。我曾試著與“大賽”網頁的管理員聯係,希望能由我自己來繼續發上去,可是就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瞬時便淹沒在作品和讀者“浩瀚的海洋”中;我另起“爐灶”,自己往上發餘下的章節,結果是和原來的《截癱人》接不上軌,網友們感到“陌生”、“不認賬”。無奈之下我隻好作罷,不過我仍然要感謝小姚,感謝他對我的幫助和鼓勵。
小姚還把我推薦給了他重慶電視台的朋友—小牟,采編小牟為他所在的《巴渝人家》欄目,對我作了一個“專訪”,題目仍然是《認命不服》。小牟是一個很精明的年輕采編,通過這次采訪我體會到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艱辛。小牟既是節目的“策劃”者,又是節目的具體製作者:寫腳本、分鏡頭、采訪拍攝、剪輯製作、還要編寫解說詞,隻差解說配音這一項工作,就是“完全版”了。
那幾天我和小牟相處得很融洽,為了豐富內容,小牟還特地聯係了我們的院領導,建議能否召開一個座談會。自從06年下半年我們測繪大隊升級為“廳”級重慶測繪院後,國家局又委派了新的院領導,到了07年院裏的各項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原來院裏也打算進行對院校畢業生的傳統教育,結合電視采訪就提前舉行了,於是我便應邀作了題為“認命不服”的專題報告。
一般來說社會是隻看重現實而忽略曆史的,一個人、一件事的“社會地位”是由他(它)的“社會貢獻”來決定的。然而社會又必須要學會“遺忘”,特別是對於重大的災難,不然社會將不堪重負。隻有當社會意識到必須教育人們時,那它首先想到的才是曆史,必須要借鑒的也正是曆史,這個時候“曆史”有了現實的“社會貢獻”,“忘記就意味著背叛”、“前世不忘,後世之師”一類的“經典名言”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具有現實意義。
小牟以他特有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製作出來的片長15分鍾的專題電視節目,在重慶電視台《巴渝人家》欄目播出了,院裏也組織青年作業員們觀看了,小牟給我刻了兩張影碟,我寄了一張給女兒。原來打算把這段視頻發到網上,讓網友們也能分享,無奈文件太大且格式又不對,隻好作罷。好在後來我發現,在網上搜索《認命不服》時的結果中,就有一條:《巴渝人家》認命不服--寬頻頻道--視界網。
在我們那些年代,由於受到媒體的限製,隻能作到“宣傳鼓動”、“大張旗鼓地宣傳”的“規模”;動亂年代的“宣傳隊”、“高音喇叭”其“聲勢”也不過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意識的“升華”、再加上有了“網絡”這個巨大的“媒體”,自然而然地“宣傳”就過度到了“炒作”。
“網絡”就是一口“特大的鍋”,隨便哪個人都可以拿著大小不等的“勺子”在裏邊“炒”:名人炒、草根也炒,為人炒、為事炒、為物炒,而為產品而炒、為出名而炒和為作品而炒,則是“炒作”的“最高境界”。各路人馬齊上陣,“捕風捉影”、“添油加醋”、“誇大其詞”或更使出“名不見經傳”的“手段”,一時間整個“地球村”是陣陣熱浪翻騰。
一個人寫了一點東西,就想給更多的人看,至於其影響之好壞,輿論會給予評說、曆史自會作出結論。我知道我的《截癱人》僅僅是紀實一個處於逆境中的殘疾人,為生存而“掙紮”、對“命運”的“不服”,在當今商品經濟時代與那些廣為流行的言情、奇幻、武俠、打鬥、情色之類的作品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我還是想能有多一些的人從我的經曆中得到啟示,能多少受益,於是我找了一位某雜誌的編輯,請她想辦法幫助我推薦推薦。
就這樣經介紹我認識了年輕的記者小姚,小姚看了我已經完成的部分作品後,寫了一篇非常“煽情”的文章:“那種認命不服的活法!”,同時提交給了我一份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策劃書”;原本我隻是想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我的《截癱人》,而小姚的洋洋幾篇“策劃”卻打算把我推向“年度感動人物”。通過這件事使我有幸體會到當代年輕人洋溢的才華、他們那敏銳的思維和巨大的社會現實活動能力。
小姚幫我做的的一件大事,是把我的《截癱人》推薦到了《騰訊讀書》的《原創大賽》上,憑借他的人緣讓我的《截癱人》被編輯“加精”,好長一段時間給放在了“首頁”,一個月下來,點擊率就達到了五萬多。“五萬多”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刺激性”的數字,然而最令我感動的是上百條評論對《截癱人》的肯定,因為它應證了我的初衷、堅定了我的自信:“……這段經曆,對癱瘓人來說肯定能借鑒,對健全人來說也應該不無禆益……”。
然而有一件事我始終沒能弄清楚是為什麽,那就是小姚是以他的名義,代表我在《原創大賽》上發表的,以至於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小姚“離開”了我,我就隻好讓“半截”《截癱人》在《原創大賽》上定格在了第32章。我曾試著與“大賽”網頁的管理員聯係,希望能由我自己來繼續發上去,可是就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瞬時便淹沒在作品和讀者“浩瀚的海洋”中;我另起“爐灶”,自己往上發餘下的章節,結果是和原來的《截癱人》接不上軌,網友們感到“陌生”、“不認賬”。無奈之下我隻好作罷,不過我仍然要感謝小姚,感謝他對我的幫助和鼓勵。
小姚還把我推薦給了他重慶電視台的朋友—小牟,采編小牟為他所在的《巴渝人家》欄目,對我作了一個“專訪”,題目仍然是《認命不服》。小牟是一個很精明的年輕采編,通過這次采訪我體會到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艱辛。小牟既是節目的“策劃”者,又是節目的具體製作者:寫腳本、分鏡頭、采訪拍攝、剪輯製作、還要編寫解說詞,隻差解說配音這一項工作,就是“完全版”了。
那幾天我和小牟相處得很融洽,為了豐富內容,小牟還特地聯係了我們的院領導,建議能否召開一個座談會。自從06年下半年我們測繪大隊升級為“廳”級重慶測繪院後,國家局又委派了新的院領導,到了07年院裏的各項工作都開展得有聲有色,原來院裏也打算進行對院校畢業生的傳統教育,結合電視采訪就提前舉行了,於是我便應邀作了題為“認命不服”的專題報告。
一般來說社會是隻看重現實而忽略曆史的,一個人、一件事的“社會地位”是由他(它)的“社會貢獻”來決定的。然而社會又必須要學會“遺忘”,特別是對於重大的災難,不然社會將不堪重負。隻有當社會意識到必須教育人們時,那它首先想到的才是曆史,必須要借鑒的也正是曆史,這個時候“曆史”有了現實的“社會貢獻”,“忘記就意味著背叛”、“前世不忘,後世之師”一類的“經典名言”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具有現實意義。
小牟以他特有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製作出來的片長15分鍾的專題電視節目,在重慶電視台《巴渝人家》欄目播出了,院裏也組織青年作業員們觀看了,小牟給我刻了兩張影碟,我寄了一張給女兒。原來打算把這段視頻發到網上,讓網友們也能分享,無奈文件太大且格式又不對,隻好作罷。好在後來我發現,在網上搜索《認命不服》時的結果中,就有一條:《巴渝人家》認命不服--寬頻頻道--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