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是一個年青朋友眾多的、充滿活力的網站,他們把自己的主頁當作是每個人自己的“家”,我選擇了一款黑色背景的頁麵作為我的“家”。我覺得黑色能給人一種肅穆、凝重的感覺,雖然我很不滿意頁麵上有一隻手夾著一支清煙嫋嫋的香煙(我討厭吸煙),但是從整個畫麵來看倒也協調,且寓意頗深,相對而言我還是選擇了它。背景音樂我選用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因為我一貫崇尚貝多芬的音樂天才和他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平日裏隻要一播放“命運交響曲”,我就會心潮澎湃地把自己融化在音樂之中。51是我<截癱人>的首發“地”,在那裏我還建立有我比較全麵的相冊。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我很快就擁有了好些年輕的網友,每天清晨我打開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網友們的留言、評論和點擊率的鼓勵。說實在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作品發到了網上後,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點閱。特別是我,對於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社會接觸、觀察、認識和理解截癱人的初衷能否“應驗”、我所謂的“應試”能否廣為通過,總是心懷忐忑的。好在網絡還是接納了我,就像我在《截癱人》的開篇中最後說了一句“我能行嗎?”,網友們就鼓勵我說“你一定能行的!”一樣,我是在網絡和網友們的支持下,在51的青年朋友們的鼓勵和陪伴下,堅定地走了過來的。
網絡能很方便地讓人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和作品,但是在“知識爆炸、信息泛濫、思維不羈”的商品經濟時代,我很清楚我寫的東西雖然有一定的“內涵”,但未必能有“商業價值”,未必能有像那些充斥著暴力、驚棘、言情、色情作品那樣的吸引力。事實上隻要是認真地看過我的《截癱人》的人,還是多少會為之感動的,關鍵是《截癱人》從“外表”上來看不吸引人。
於是我便來了個“廣種薄收”,起初我來到了“新浪博客”,但我發現“新浪博客”太龐大了,而且“名人”也太多,我那不起眼的《截癱人》瞬時就淹沒在“浩瀚”之中,僅僅隻是冒了一朵浪花,再不可能引發什麽“漣漪”了。我還嚐試過“搜狐”一類的大網站,情況也是一般般的,想來想去最後我隻保持常駐“新浪博客”。
倒是我們重慶本土的網站還“青睞”自己的“鄉親”,我在“華龍網博客”和“商界博客”上連載《截癱人》,其點擊率就大大超過“新浪博客”。“華龍網”還有一個“論壇”,在“華龍網論壇”上,我還就重慶的現實情況發過《說“無障礙”》的帖子,無奈“人微言輕”,點閱的人倒是有,但“頂”的人卻寥寥無幾,還能“盼望”“興風作浪”?喚醒社會的“無障礙”意識?
但是截癱人的事要等到社會自己的意識,尤其是麵對我們這種國情—“發展中的國家”,還有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因此除了靠每年兩個“助殘節日”、靠記者媒體、靠輿論之外,還得靠截癱人自己。要去唿籲、去表現、去爭取,去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截癱人同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網絡則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平台”,這種機會。到後來,隻要在網上一搜索《認命不服》或者是《截癱人》,就會找到我的全部有關信息。
大凡在網行發帖的人,都很看重“點擊率”,因為“點擊率”實際上是一種“民意測驗”,是對發帖人想要說明什麽、表現什麽、暴露什麽、炒作什麽之類的關注和擁戴程度的體現。它能給發帖人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一種行為上的鼓勵、一種思維上的鞭策。我就曾經享受過《截癱人》在騰迅原創大賽上連載,一個月獲得五萬多點擊率的快意。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連載中斷,那是後話了。
到了二oo七年,在一位殘疾朋友的引見下,我先來到了《脊髓損傷病友交流社區》,後來又參加了《燕山論壇—中華脊髓損傷者之家》,在這裏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種“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長輩”和“晚輩”相互尊愛的“家”的溫馨。它不僅僅隻是“同病相憐”,更是一種截癱人群體的精神體現,拋開那些與截癱有關的“字眼”,完全就是與健全人一樣的“論壇”。朋友們的帖子同樣是那麽現實、新銳、切中實弊;而且五花八門、天南地北、涉足廣泛。我置身其中,雖然受到截癱的限製,僅僅隻能“膚淺”地感受,可卻深深地被年輕向上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染。
在《社區》和《論壇》,無論是稱唿我“前輩”也好、“老師”也好、“大伯”“大叔”也好,還有“大哥”“兄弟”,都給我以“家”的溫暖。特別是在《燕山論壇》,當我的《截癱人》第一百篇《童趣(四)》見版後,朋友們紛紛表示祝賀,不僅把這篇文章設為“高亮”,《論壇》還“授予”我“貴賓”頭銜。雖然那隻不過是“虛擬”的“爵位”,可我卻深深地為之感動,受到鼓舞。
就這樣,自打開始寫《截癱人》後,每天除了輔導小靈靈做功課外,寫作就成了我的全部,那兩年我是在“迴憶”之中度過的。人們常說“迴憶是老年人獨有的財富”,的確如此。我迴憶、我反思、我檢討、我總結;“瞻前顧後”“反反複複”,漸漸地勾畫出我的人生道路,特別是我的截癱人生路。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取鼓勵、感受鞭策、激勵“鬥誌”,這成了我的生活。我甚至不知道等到《截癱人》完成後,我的“路”又該怎樣“走”……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我很快就擁有了好些年輕的網友,每天清晨我打開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網友們的留言、評論和點擊率的鼓勵。說實在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作品發到了網上後,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點閱。特別是我,對於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社會接觸、觀察、認識和理解截癱人的初衷能否“應驗”、我所謂的“應試”能否廣為通過,總是心懷忐忑的。好在網絡還是接納了我,就像我在《截癱人》的開篇中最後說了一句“我能行嗎?”,網友們就鼓勵我說“你一定能行的!”一樣,我是在網絡和網友們的支持下,在51的青年朋友們的鼓勵和陪伴下,堅定地走了過來的。
網絡能很方便地讓人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和作品,但是在“知識爆炸、信息泛濫、思維不羈”的商品經濟時代,我很清楚我寫的東西雖然有一定的“內涵”,但未必能有“商業價值”,未必能有像那些充斥著暴力、驚棘、言情、色情作品那樣的吸引力。事實上隻要是認真地看過我的《截癱人》的人,還是多少會為之感動的,關鍵是《截癱人》從“外表”上來看不吸引人。
於是我便來了個“廣種薄收”,起初我來到了“新浪博客”,但我發現“新浪博客”太龐大了,而且“名人”也太多,我那不起眼的《截癱人》瞬時就淹沒在“浩瀚”之中,僅僅隻是冒了一朵浪花,再不可能引發什麽“漣漪”了。我還嚐試過“搜狐”一類的大網站,情況也是一般般的,想來想去最後我隻保持常駐“新浪博客”。
倒是我們重慶本土的網站還“青睞”自己的“鄉親”,我在“華龍網博客”和“商界博客”上連載《截癱人》,其點擊率就大大超過“新浪博客”。“華龍網”還有一個“論壇”,在“華龍網論壇”上,我還就重慶的現實情況發過《說“無障礙”》的帖子,無奈“人微言輕”,點閱的人倒是有,但“頂”的人卻寥寥無幾,還能“盼望”“興風作浪”?喚醒社會的“無障礙”意識?
但是截癱人的事要等到社會自己的意識,尤其是麵對我們這種國情—“發展中的國家”,還有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因此除了靠每年兩個“助殘節日”、靠記者媒體、靠輿論之外,還得靠截癱人自己。要去唿籲、去表現、去爭取,去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截癱人同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網絡則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平台”,這種機會。到後來,隻要在網上一搜索《認命不服》或者是《截癱人》,就會找到我的全部有關信息。
大凡在網行發帖的人,都很看重“點擊率”,因為“點擊率”實際上是一種“民意測驗”,是對發帖人想要說明什麽、表現什麽、暴露什麽、炒作什麽之類的關注和擁戴程度的體現。它能給發帖人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一種行為上的鼓勵、一種思維上的鞭策。我就曾經享受過《截癱人》在騰迅原創大賽上連載,一個月獲得五萬多點擊率的快意。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連載中斷,那是後話了。
到了二oo七年,在一位殘疾朋友的引見下,我先來到了《脊髓損傷病友交流社區》,後來又參加了《燕山論壇—中華脊髓損傷者之家》,在這裏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種“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長輩”和“晚輩”相互尊愛的“家”的溫馨。它不僅僅隻是“同病相憐”,更是一種截癱人群體的精神體現,拋開那些與截癱有關的“字眼”,完全就是與健全人一樣的“論壇”。朋友們的帖子同樣是那麽現實、新銳、切中實弊;而且五花八門、天南地北、涉足廣泛。我置身其中,雖然受到截癱的限製,僅僅隻能“膚淺”地感受,可卻深深地被年輕向上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染。
在《社區》和《論壇》,無論是稱唿我“前輩”也好、“老師”也好、“大伯”“大叔”也好,還有“大哥”“兄弟”,都給我以“家”的溫暖。特別是在《燕山論壇》,當我的《截癱人》第一百篇《童趣(四)》見版後,朋友們紛紛表示祝賀,不僅把這篇文章設為“高亮”,《論壇》還“授予”我“貴賓”頭銜。雖然那隻不過是“虛擬”的“爵位”,可我卻深深地為之感動,受到鼓舞。
就這樣,自打開始寫《截癱人》後,每天除了輔導小靈靈做功課外,寫作就成了我的全部,那兩年我是在“迴憶”之中度過的。人們常說“迴憶是老年人獨有的財富”,的確如此。我迴憶、我反思、我檢討、我總結;“瞻前顧後”“反反複複”,漸漸地勾畫出我的人生道路,特別是我的截癱人生路。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取鼓勵、感受鞭策、激勵“鬥誌”,這成了我的生活。我甚至不知道等到《截癱人》完成後,我的“路”又該怎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