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拍了拍李承乾的肩頭,“太子殿下是個仁厚的人越是善良的人,越會被人利用。”


    李承乾迴道:“換作是你,你會怎麽做。”


    “所以我朋友很少。”


    李承乾又道:“李元昌的事還不是因他們講情麵,跟隨父皇建功立業的那些人都有人情在,讓宗室中人都覺得他們做錯事,還能夠與父皇有所商量。”


    “若是孤,孤絕對不會講這些情麵,律法要嚴,不然宗室中人還會覺得可以肆無忌憚。”


    張陽喝下一口茶水,如果李承乾繼位,他會是一個嚴苛的皇帝。


    “當初殿下離開了東宮,在鄉間呆了大半年,可有收獲?”


    “有。”李承乾重重點頭,“不去鄉間不知鄉民之苦,你常說如果站在群眾這一邊,父皇建立的民事可以自行通報的舉措,坊間稱頌父皇的聲音越來越多。”


    “孤有切身體會,將來會更看重群眾,會嚴苛律法,律法不嚴苛會重蹈父皇的覆轍,就是因父皇一次次縱容他們,寬容他們,才會有齊州之亂,會有李元昌等人的謀逆。”


    張陽喝著茶水歎道:“也算對吧。”


    這太子就差說,希望將來驪山可以支持他。


    李泰如今就在驪山,李治又還未及冠,更不要說其他皇子了。


    其實李承乾什麽都不用做,已沒有人願意和他爭這個太子之位。


    或許是他覺得驪山很重要,往後的種種舉措需要看驪山的態度。


    張陽心中暗道,我自己想要退休都來不及呢,三十多歲的年紀了。


    早已沒了當年的熱血。


    人到中年的夙願便是早日退休。


    想至此處,太子的話語也停下了,張陽給他倒上茶水道:“所言極是。”


    李承乾又道:“孤向父皇進諫,往後但凡皇子都要入鄉曆練,知鄉民之苦,知勞作不易,他們就會明白旨意上的三兩句話有多麽重要,皇帝的一個想法,會影響萬千人的生活作息。”


    “太子殿下明鑒,臣為社稷賀。”


    說著這些奉承話,張陽又與他碰杯。


    等太子一家離開,張陽心中踏實了不少。


    李承乾坐在迴宮的馬車中,盡管與張陽說了這麽多,這人自始至終都沒有給予承諾。


    “若孤能即位,便讓張陽入淩煙閣,封國公,世襲罔替。”


    太子妃聞言有些動容,低聲勸道:“縣侯一家從來不是貪慕權勢之輩,若是冒然給予封賞,驪山多半不會情願的。”


    李承乾頷首道:“他該得的。”


    皇宮內,李世民得知太子去了驪山,也知曉了張陽因此扣下了東宮的令牌。


    長孫皇後對張陽這等不講理的行徑有些無言以對,要是其他東西也就算了,這可是太子的令牌。


    李世民聽著稟報沉聲道:“既然是太子自己丟的,那就讓他自己去取迴來,往後不用和朕提這件事。”


    這太子都這麽大了,連塊令牌都保不住。


    去請驪山幫忙,確實是將李元昌的事擺平了,李承乾卻也失去了自己的東宮令牌。


    長孫皇後心裏很明白,隻要陛下一句話,驪山就會將令牌交還給東宮,如今不交隻是因為陛下與張陽的私人恩怨。


    李治捧著一堆書卷走入立政殿內,“父皇,這是兒臣這些年整理的驪山文章。”


    等他將書卷放下,長孫皇後拉過他問道:“驪山現在還會將書卷送來嗎?”


    李治解釋道:“是麗質皇姐時常去驪山,就會給兒臣帶來,兒臣整理後便可交給父皇。”


    李世民拿起其中一卷,說的是出口相關的文章,說是關中市場有限,過多的作坊為了爭搶僅有的市場會形成內卷,關中各縣需要為擴張與出口做好準備。


    出口?市場?內卷?


    這些新奇的詞一個個出現在眼中。


    文章說的事都是聞所未聞的,也算是朝堂的盲區。


    看到這篇文章,李世民就會覺得朝堂的腳步太慢了,已快跟不上驪山的發展。


    這種感覺既憋屈又無力。


    抬眼看了看李治,便問道:“這都是驪山最近的文章?”


    李治迴道:“上月的文章,而且還召集了各縣的縣丞開會,當場通讀過,他們都有。”


    李世民不住點頭,一邊看著道:“麗質這些天都在做什麽?”


    李治環顧一看,道:“咦?皇姐不在立政殿嗎?”


    又是看了看殿外,他再道:“或許是去驪山幫著皇姐與姐夫做事了吧。”


    “朕聽聞張柬之科舉入仕了,正在秘書監為官,狄仁傑也在刑部做事,你的三兩好友都有了正事。”


    “兒臣……”


    李世民清了清嗓子打斷道:“這些天你就跟著房相去做事,多學點,也可以多提點提點,這些文章對朝中眾人來說很生澀,對你來說是輕車熟路了?”


    李治低下頭,“兒臣明白了。”


    “嗯,不要整日就知曉玩鬧,朝中的才俊越來越多了,你也該做一些事情,等你及冠之後,朕還會派你做其他事,先去中書省吧。”


    “兒臣告退。”


    長孫皇後神色有些不悅。


    李世民收迴眼神,氣餒道:“這孩子該曆練。”


    孩子來看望,連口茶都沒喝,皇後多少還是有些情緒的。


    若不是驪山有規矩,弟子不年滿二十歲不能出嫁,說不定陛下現在已在安排她們的婚事。


    如此也好,可以在宮中多陪一些時日。


    長孫皇後低聲道:“陛下,鄭公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該去看望的。”


    李世民還在看著驪山的文章,迴道:“朕看完這些便去。”


    這些書卷很吸引人,都是一些新奇觀點,其中很多從未聽人說起過,驪山想要建設各地的倉儲與運輸。


    這些都是以往沒見過的觀念,就像是這卷書上所言,當肥皂與皮布紙張已成了剛需,就可以設立特定的倉儲,先將貨物運輸過去,以備不時之需,也可以穩定物價。


    這有點像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感覺,先將貨物流轉出去,再考慮賣不賣的條件。


    而且提前建立倉儲的貨物都是較為長久儲存,長久有需求性的貨物比如說肥皂與布匹。


    這些天盧照鄰一直在魏征家裏,每天去了太醫署當值之後,就來照看鄭公的身體。


    見是陛下來了,盧照鄰行禮道:“陛下。”


    李世民邁步走入這個院子,問道:“鄭公的身體如何了。”


    屋內傳來幾聲咳嗽,盧照鄰皺眉道:“鄭公時常咳嗽,現在還能吐出痰,若是下一次吐不出來,就危險了。”


    李世民快步走入屋內,坐在魏征的床邊給他撫順後背與唿吸。


    “陛下。”魏征在床榻上坐起身子,“老臣拖累陛下了。”


    “鄭公萬萬不要這麽說。”李世民扶著他道:“您該去驪山,驪山是個養病的好地方。”


    魏征搖頭道:“無用的,不過換了地方,有何區別,驪山能治疑難雜症,卻治不了生老病死。”


    說罷,他指了指放在床榻上的桌案,“這裏還有幾份奏章,是關於黃河治理的,老臣還要看過才好。”


    李世民不忍他拖著病體還要批閱奏章,將桌案推開道:“鄭公,你這是何苦?”


    魏征又道:“隻要老夫不鬆懈,那麽陛下也不會鬆懈,朝臣也不會鬆懈。”


    李世民站立背過身,不忍去看他。


    盧照鄰低聲道:“陛下,已經安排驪山的大夫來看過,現在鄭公的病體已經經不起勞頓,而且也不肯前往驪山。”


    李世民頷首叮囑道:“萬萬要照顧好鄭公。”


    “喏。”


    悲從中來,李世民重新迴過神,握著魏征的手,“鄭公,朝堂上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將吐蕃,西域,突厥三地收入了我大唐的版圖,大唐已強大了。”


    魏征不住點頭,“陛下不該沾沾自喜,該常常自省,為人要時常審視自己的品德,為君更是如此,向來是自傲者多,自省者少,老夫還記得當初張陽說過,思品乃是人一輩子都要上的課。”


    “老臣時常在想,人若沒了思想與品德,人活著與豬狗何異。”


    魏征越說李世民心中越發悲痛。


    他繼續道:“其實張陽是個好孩子,盡管他的脾性古怪,但他是個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是難得的,若將來老夫走了,陛下也可以多聽他的勸諫。”


    “老夫知道他會抗旨,但他若不抗旨,陛下又會變成何種模樣,老臣放心不下,還想要多看兩年,多看著陛下。”


    李世民連忙道:“朕知曉了,魏公呐,您一定要多活兩年。”


    貞觀十六年匆匆過去,到了貞觀十七年的正月,李世民帶著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再一次來看望鄭公。


    李世民下旨再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嫡子魏叔玉。


    但此刻的魏征已昏迷在床。


    李世民坐在床邊唿喚了好幾次,卻不見鄭公睜眼。


    貞觀十七年的正月又過了幾天,一代名臣魏征過世了。


    這個噩耗讓整個長安城都寂靜了。


    滿朝文武悲痛。


    聽聞這個消息,張陽在驪山上久久不語,望著驪山西麵的官道,“鄭公呐,你到死都不願意退下來。”


    “就是那個時常罵人的鄭公嗎?”


    張清清用望遠鏡看著遠方。


    “嗯,他是一個很頑固的老人家,現在過世了。”


    張清清放下手中的望遠鏡,“其實女兒見鄭公,他很和藹的。”


    張陽錯愕一笑,“是呀,他平時都很和藹,隻是在有些時候,他總是能夠將皇帝罵醒。”


    魏征過世的當日,皇帝望著遠去的靈柩痛哭,親手為他撰寫碑文。


    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為鄭公舉哀。


    晉王李治奉詔前去致祭。


    皇帝追封魏征司空,相州都督,賜諡號文貞,陪葬昭陵。


    但一概賞賜都被魏征的夫人裴氏拒絕了,因魏征向來都是節儉的,所以不想陛下賞賜的太多。


    而今年的三月,薛延陀的夷男可汗過世了,他的兩個兒子又在薛延陀爭搶汗位爆發的內亂。


    蘇定方又一次向天可汗遞交了辭官的奏章。


    陛下卻召見一個叫契苾何力的人,此前他便勸諫陛下時刻準備兵進薛延陀。


    蘇定方辭官沒成,便舉薦了裴行儉北征。


    這一次薛延陀內亂是絕好的時機。


    李世民還未批複蘇定方的奏章,便讓裴行儉,契苾何力,阿史那杜爾各帶一路兵馬,掃平薛延陀。


    戰爭又爆發了,這一次大唐是抱著滅了薛延陀的決心去的。


    許敬宗命禮部準備了文書,李義府與袁公瑜隨軍而行,大唐一旦有對外的戰事,勢必外交先行。


    長安城的酒肆內,狄仁傑對李治道:“許侍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沒想到會來得這麽快,”


    李治迴道:“自姐夫離開朝堂,許敬宗便掌握著大唐的外事,他能夠通過父皇對薛延陀的隻言片語,了解父皇的想法。”


    狄仁傑又道:“晉王殿下,我們去看看王玄策吧。”


    裴行儉又出征了,唐人的風采如同戰神,萬勝的唐人策馬而起,大軍朝著北方而去。


    薛仁貴亦在北行的隊伍中,“裴府尹,此番北去可以與阿史那杜爾再會了。”


    裴行儉策馬迴道:“好呀,不過突厥人的酒水很難喝。”


    此刻的王玄策還在慵懶地處理軍中各種常事,他對北征的戰事沒有興致,打一個薛延陀而已,沒什麽大不了的,裴行儉與薛仁貴在,會贏也是正常的。


    兩個身影擋住了陽光,王玄策皺眉抬頭看去,見到來人連忙行禮,“末將見過晉王殿下。”


    李治擺手道:“不用多禮,這一次是仁傑有事想要與你說。”


    狄仁傑行禮道:“王將軍是許侍郎讓小子來傳話,梁建方將軍西征迴來之後,天竺內部又亂了起來。”


    王玄策啐了一口唾沫,“這幫蠻夷又在胡鬧什麽?”


    狄仁傑又道:“還請王將軍早做準備,許侍郎說陛下已注意到了西麵的混亂,而王將軍又有攻打天竺的經驗,屆時或許會聯合吐蕃的兵力,再一次攻打天竺。”


    聞言,王玄策麵露難色,看來這清閑日子還是到頭了。


    “王將軍,此番西去可不僅僅隻是平定動亂這般簡單了,許侍郎看過驪山縣侯的奏章,天竺亦是一座糧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嶽父是李世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圍並收藏我嶽父是李世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