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耕種的時節,身為太府寺卿正是最需要盡責的時候,關中糧食收成好不好,直接影響自己這個太府卿的業績。
一大早,張陽就要和上官儀,去看看周邊村子的耕種的情況。
“魏王殿下,我們太府寺辦事,其實和你沒有關係。”
村口,張陽瞧著同樣騎著馬的李泰講著。
李泰一手拉著韁繩,“太府寺就這麽兩個人,本王也可以幫忙。”
上官儀點頭道:“魏王的殿下若是想跟著,可以幫忙做點記錄。”
張陽任由三河馬漫不經心地走著,今年的關中耕種時節晚了幾天,隻要不是太遲也來得及。
抬頭看著湛藍的天空,雲層很厚,一副又要下雨的樣子。
李泰就不像是來幫忙的,更像是出來散心的,也就是蒸汽機的鑄造太過折磨人,一直都在推敲其中的技術難題。
出來散散心也好,真要是繼續沉溺下去,也怕這個小胖子走火入魔了。
“藍田縣已經開始重建養殖場了,下官每天都會去看一眼。”
張揚頷首道:“凡養殖場,衛生一定要做好,一定要精心管理。”
上官儀聞言重重點頭,“還有一事,縣侯這些天一直都在鼓勵作物的多樣化,下官可以請各個郡縣的縣丞來驪山察看。”
見張陽沒有當即答應,上官儀再解釋道:“其實在前兩年就有其他鄉縣縣丞前來過問驪山的治理成果,他們想要學得其中法門,那時候下官還在忙碌工廠的諸多事宜,一時間分不出心裏應付便都拒絕了。”
“下官可以先邀請周邊村縣的縣丞來驪山看一日,不會請太多人,再有他們學有所成,行之有效,可令他們再傳給其他的村縣。”
上官儀的辦事能力還是很強的,他能夠舉一反三想到這一點很容易,這種鄉縣合作學習的理念放在如今的大唐也是很先進的工作辦法。
這又是什麽好拒絕的呢?張陽笑道:“如此也好,作物的多樣化還要繼續跟進,更要跟進衛生觀念,和當地產業發展。”
“下官明白。”
姐夫說話總是這樣,會有很多令人聽不懂的話語,有些話聽起來很生僻,但聽起來又是這麽一迴事。
三人一邊騎著馬兒沿著渭水河走,一路上看著田畝耕種的情況,上官儀講述著他的安排,一張宏大的發展藍圖慢慢鋪開在眼前,這是一個以驪山為核心,將產業集群鋪開的畫麵。
首先驪山提供最核心的製造技術,從而可以將一些下遊環節的工作交給其他的村縣,並且讓驪山的村民去支持工作。
如此一來,既能擴大生產的規模,還能夠減輕現在的驪山的壓力,從而能夠讓驪山更加專注地研究生產技術這一塊。
當然了,核心技術與各類秘方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上官儀尷尬一笑,解釋道:“這還是從縣侯的紅燒肉買賣之法中得到的想法。”
說起紅燒肉,李泰當然了解,現在驪山有個專門製醬油的作坊,除了給村民製醬油,還要給賣紅燒肉的人給醬油。
不需要提前預留成本,豬肉和推車,爐子都是紅燒肉的人自己準備,驪山隻提供醬油。
而醬油又是紅燒肉不可缺少的秘方。
每人拿這麽一罐醬油,就可以用很久。
而現在的醬油作坊,就是丁溜一家在做。
雖說利潤不高,倒也不會虧本。
如此,這種生產與合作的模式,給了上官儀的別樣的思路,他覺得驪山要發展壯大,離不開這種合作。
驪山一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後不僅僅是驪山與藍田縣,還要帶動整個關中,也能夠提升驪山的地位。
張陽笑道:“上官兄的這個辦法與在下的書院之策不謀而合。”
“嗯?縣侯要建設書院?”
上官儀詫異道,“朝中興辦官學,這個時候建設書院恐不合適。”
李泰也勸道:“士族與地方豪強建設的書舍決定了地方鄉民是否能夠進學,姐夫當真要如此做。”
姐夫不會走世家的老路,也不會成為和那些世家一樣的人,這根本不像是姐夫會說出來的話。
張陽笑道:“你們誤會了,我要建設的書院與官學不同,與地方書舍也不同,我要開辦農學,匠學,數術,格物。”
看兩人還是不理解,張陽繼續解釋,“我們驪山開辦的書院其實很簡單,與那些書舍和官學不同,所教所學不是用於科舉,也不是用於做官,而是為了生活發展,讓學子能夠學得謀生的技能,能夠學到真正的技術。”
說到這裏,張陽長歎一聲,坦然的神情在臉上,笑道:“讓技術延綿不絕,讓技術可以更上一層樓,讓發展能夠擴展到中原各地,改變民生,讓民力更上一個台階,讓大唐的富強。”
聞言,李泰與上官儀久久不言語。
讀書是為了仕途這種做法是不是錯的?
就像是姐夫說的,人們可以在書院中學得謀生的本領,學得技術。
張陽繼續道:“人人都能學到謀生的技術,便可以讓世間的盜匪更少,讓那些隻顧追求道德製高點的聖人更少,驪山發展一切都是為了改善民生,為了提高民力,提高生產力。”
“所以與上官兄的計劃不謀而合,驪山需要合作,也需要擴張,若是可以和周邊鄉縣達成合作,我們可以集中人手,建設這麽一個書院,如此相輔相成之下,我們的發展才能更牢固。”
上官儀頷首道:“世家為求底蘊謀求仕途,豪強為求底蘊與世家聯姻,倒是縣侯的方式從未見過。”
年輕人都是理想的,三人並駕而行,一直商議著計劃。
以及將來的關中麵貌。
身為驪山的一份子,更是驪山最名正言順的技術顧問和驪山第二大股東,李泰當然也要記住這些。
繞著渭水河走了一段路,迴到村子裏之後,上官儀便開始著手準備,邀請周邊鄉縣的縣丞來驪山察看學習。
也能夠順便增進一下驪山與周邊村子之間的關係。
同時上官儀也想試圖解決一下,村子裏的男子很難娶媳婦的問題,如果能夠說服他們讓子女也在二十歲再考慮嫁娶,那這個麻煩就能夠迎刃而解了,至少嚐試一下。
張陽迴到山上,聽著媳婦給弟弟妹妹講著課,她的孕肚已經不能讓她久站時常站一會兒,坐一會兒。
要不是孫神醫說了多走動有利於生產,兩位嬸嬸根本不會讓她講課。
躺在躺椅上,張陽抬眼看著天空上的雲彩,雲彩很厚重,看起來是要下雨了。
關於天氣的預知在古時都是一些口耳相傳的經驗,通過風向,雲彩和霞光的變化來推斷出明日或者接下來兩天是什麽天氣。
翻閱過宮中藏庫的典籍,其中對天氣的記載少之又少。
以至於在古人眼中天象被傳得玄之又玄。
其實天象哪有什麽玄乎的,隻不過人雲亦雲而已。
接受過後世的係統化教育,張陽很清楚地明白氣候是一個龐大的體係。
全球氣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其中涉及洋流與兩極。
不過人們對地理氣候認知淺薄,而且很多老學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說法,譬如說周易。
“夫君,在看什麽?”李玥也抬頭看了看。
想得太過出神,忘記了媳婦已經講完課,就站在一旁。
張陽低聲道:“我就是在想,有沒有可能寫一本關於地理與氣候的典籍。”
李玥扶著自己的腰坐下來,“一冊紅樓,一冊狂人日記已經讓驪山遭到足夠多的非議了,如今世家依舊在,文人已經有自己堅定的立場,還未到時機。”
夫妻倆相依到現在,從以前的清貧日子至今,李玥清楚夫君對天氣轉變的了解,也能預知了解一二。
心中思量半晌,張陽攬著她的腰又道:“改天去找袁道長借一些書來看,想來他對氣候變化,與地理常識會有更多的了解。”
“這麽多年過去了,也不知袁道長對經緯地理的鑽研有沒有突破。”
媳婦要休息了,下午的課便隻能自己來講。
張陽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群眾”
弟弟妹妹都端坐好,張陽繼續說道:“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民為水,君為舟的說法,當年這話是孔子說的,後來被荀子他老人家加以展開,再有了後來君王與臣民之間的關係,有了一種較為模糊的闡述。”
“我們今天講群眾與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究其精神的本質還是不同的……”
一堂課開始了,張陽講述著群眾與鄉縣,在道州府之間的關係,從個體到群眾講述發展進程中,群眾能夠拿出來的力量,走入群眾,理解群眾,幫助群眾,融入群眾。
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堂課很和諧,就連那五頭小熊與女兒都聽得很用心。
李玥溫柔地笑著,夫君講課總有一種很強的親和力,很容易讓人聽進去。
太府寺少卿上官儀開始了接下來的鄉縣交流工作,這天他請了十來個周邊的鄉縣來驪山察看,並且充分交流驪山的經營之道,與他們各自治理村縣的情況。
當然了這種事原本就應該是朝中主持的,驪山縣侯本就是太府寺卿,如此一來便邀請這些周邊鄉縣的縣丞也名正言順了一些,當然也有心氣高沒來的。
不過沒來的還是少數。
身為太府寺卿,驪山的縣侯張陽也體現了自己親民的一麵,當六個村縣的縣丞都齊坐一堂,眾人喝著茶水的時候,張陽走到了眾人麵前。
這些縣丞有年輕的也有老邁的,有人到中年,也有目不識丁的。
這些條件倒不影響接下來的事宜。
大唐立足中原這才多少年,有些地方有目不識丁的縣丞也正常,因為戰亂之後,朝中在封賞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人,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前隋留下來的地方縣官。
不過這些年隨著朝堂穩定之後,很多地方的縣官變動很大,李世民自上而下,開始重新調整人手,朝堂的五髒俱全之後,盡可能讓地方的民治也更好一些。
張陽躬身行禮道:“諸位來驪山走了一遭,想來有收獲吧。”
一眾縣丞齊身行禮,別說眼前這個人是縣候,就是這個太府寺卿的身份一句話就可以讓這個縣丞沒法繼續當下去,除非有靠山。
上官儀帶著他們在驪山轉了一圈並且說明現在驪山的生產模式。
這種生產模式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懂,無非就是集中和分配的問題。
張陽又道:“我知道各縣有各縣的難處,此番春耕諸多縣裏也很忙碌,分不出足夠的人手,等到農耕之後,我還有事需要與你們合作,屆時希望諸位可以拿出一些人手。”
“我等願聽縣侯吩咐。”有一個人開口,後方的人也開始點頭附和。
張陽又道:“天可汗勵精圖治,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也當該為一地縣民考慮,在下一直以大唐富強為誌向,治理驪山有了些許成果,在下也深刻明白想要大唐富強,就需要各縣各州郡一起努力光靠我一人是做不到的。”
話語頓了頓,張陽又道:“我知道,當我說出讓大唐富強,一家之言未免可笑。”
在場的眾人也迎合地尷尬笑笑。
張陽繼續道:“所以呀,我想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三年一個小目標,五年一個大目標,驪山已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目標,現在我們驪山一年,全村上下經營所得達十萬貫,這便是驪山的成效。”
一年十萬貫的數目入耳,讓在座的縣民們紛紛議論,大家小聲說著這個數目驪山富裕名不虛傳。
但凡驪山的一戶人家走出來,那放在長安城也都是富戶。
“可是驪山人口少,發展有所限製,所以這一次請諸位縣丞交流驪山的治理成效以外,也希望與諸位達成合作,以鄉縣群眾為基礎,深入了解各家各處的難處與不當之處,並且了解情況之後,我們動員起來,增加作物的多樣性。”
一大早,張陽就要和上官儀,去看看周邊村子的耕種的情況。
“魏王殿下,我們太府寺辦事,其實和你沒有關係。”
村口,張陽瞧著同樣騎著馬的李泰講著。
李泰一手拉著韁繩,“太府寺就這麽兩個人,本王也可以幫忙。”
上官儀點頭道:“魏王的殿下若是想跟著,可以幫忙做點記錄。”
張陽任由三河馬漫不經心地走著,今年的關中耕種時節晚了幾天,隻要不是太遲也來得及。
抬頭看著湛藍的天空,雲層很厚,一副又要下雨的樣子。
李泰就不像是來幫忙的,更像是出來散心的,也就是蒸汽機的鑄造太過折磨人,一直都在推敲其中的技術難題。
出來散散心也好,真要是繼續沉溺下去,也怕這個小胖子走火入魔了。
“藍田縣已經開始重建養殖場了,下官每天都會去看一眼。”
張揚頷首道:“凡養殖場,衛生一定要做好,一定要精心管理。”
上官儀聞言重重點頭,“還有一事,縣侯這些天一直都在鼓勵作物的多樣化,下官可以請各個郡縣的縣丞來驪山察看。”
見張陽沒有當即答應,上官儀再解釋道:“其實在前兩年就有其他鄉縣縣丞前來過問驪山的治理成果,他們想要學得其中法門,那時候下官還在忙碌工廠的諸多事宜,一時間分不出心裏應付便都拒絕了。”
“下官可以先邀請周邊村縣的縣丞來驪山看一日,不會請太多人,再有他們學有所成,行之有效,可令他們再傳給其他的村縣。”
上官儀的辦事能力還是很強的,他能夠舉一反三想到這一點很容易,這種鄉縣合作學習的理念放在如今的大唐也是很先進的工作辦法。
這又是什麽好拒絕的呢?張陽笑道:“如此也好,作物的多樣化還要繼續跟進,更要跟進衛生觀念,和當地產業發展。”
“下官明白。”
姐夫說話總是這樣,會有很多令人聽不懂的話語,有些話聽起來很生僻,但聽起來又是這麽一迴事。
三人一邊騎著馬兒沿著渭水河走,一路上看著田畝耕種的情況,上官儀講述著他的安排,一張宏大的發展藍圖慢慢鋪開在眼前,這是一個以驪山為核心,將產業集群鋪開的畫麵。
首先驪山提供最核心的製造技術,從而可以將一些下遊環節的工作交給其他的村縣,並且讓驪山的村民去支持工作。
如此一來,既能擴大生產的規模,還能夠減輕現在的驪山的壓力,從而能夠讓驪山更加專注地研究生產技術這一塊。
當然了,核心技術與各類秘方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上官儀尷尬一笑,解釋道:“這還是從縣侯的紅燒肉買賣之法中得到的想法。”
說起紅燒肉,李泰當然了解,現在驪山有個專門製醬油的作坊,除了給村民製醬油,還要給賣紅燒肉的人給醬油。
不需要提前預留成本,豬肉和推車,爐子都是紅燒肉的人自己準備,驪山隻提供醬油。
而醬油又是紅燒肉不可缺少的秘方。
每人拿這麽一罐醬油,就可以用很久。
而現在的醬油作坊,就是丁溜一家在做。
雖說利潤不高,倒也不會虧本。
如此,這種生產與合作的模式,給了上官儀的別樣的思路,他覺得驪山要發展壯大,離不開這種合作。
驪山一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後不僅僅是驪山與藍田縣,還要帶動整個關中,也能夠提升驪山的地位。
張陽笑道:“上官兄的這個辦法與在下的書院之策不謀而合。”
“嗯?縣侯要建設書院?”
上官儀詫異道,“朝中興辦官學,這個時候建設書院恐不合適。”
李泰也勸道:“士族與地方豪強建設的書舍決定了地方鄉民是否能夠進學,姐夫當真要如此做。”
姐夫不會走世家的老路,也不會成為和那些世家一樣的人,這根本不像是姐夫會說出來的話。
張陽笑道:“你們誤會了,我要建設的書院與官學不同,與地方書舍也不同,我要開辦農學,匠學,數術,格物。”
看兩人還是不理解,張陽繼續解釋,“我們驪山開辦的書院其實很簡單,與那些書舍和官學不同,所教所學不是用於科舉,也不是用於做官,而是為了生活發展,讓學子能夠學得謀生的技能,能夠學到真正的技術。”
說到這裏,張陽長歎一聲,坦然的神情在臉上,笑道:“讓技術延綿不絕,讓技術可以更上一層樓,讓發展能夠擴展到中原各地,改變民生,讓民力更上一個台階,讓大唐的富強。”
聞言,李泰與上官儀久久不言語。
讀書是為了仕途這種做法是不是錯的?
就像是姐夫說的,人們可以在書院中學得謀生的本領,學得技術。
張陽繼續道:“人人都能學到謀生的技術,便可以讓世間的盜匪更少,讓那些隻顧追求道德製高點的聖人更少,驪山發展一切都是為了改善民生,為了提高民力,提高生產力。”
“所以與上官兄的計劃不謀而合,驪山需要合作,也需要擴張,若是可以和周邊鄉縣達成合作,我們可以集中人手,建設這麽一個書院,如此相輔相成之下,我們的發展才能更牢固。”
上官儀頷首道:“世家為求底蘊謀求仕途,豪強為求底蘊與世家聯姻,倒是縣侯的方式從未見過。”
年輕人都是理想的,三人並駕而行,一直商議著計劃。
以及將來的關中麵貌。
身為驪山的一份子,更是驪山最名正言順的技術顧問和驪山第二大股東,李泰當然也要記住這些。
繞著渭水河走了一段路,迴到村子裏之後,上官儀便開始著手準備,邀請周邊鄉縣的縣丞來驪山察看學習。
也能夠順便增進一下驪山與周邊村子之間的關係。
同時上官儀也想試圖解決一下,村子裏的男子很難娶媳婦的問題,如果能夠說服他們讓子女也在二十歲再考慮嫁娶,那這個麻煩就能夠迎刃而解了,至少嚐試一下。
張陽迴到山上,聽著媳婦給弟弟妹妹講著課,她的孕肚已經不能讓她久站時常站一會兒,坐一會兒。
要不是孫神醫說了多走動有利於生產,兩位嬸嬸根本不會讓她講課。
躺在躺椅上,張陽抬眼看著天空上的雲彩,雲彩很厚重,看起來是要下雨了。
關於天氣的預知在古時都是一些口耳相傳的經驗,通過風向,雲彩和霞光的變化來推斷出明日或者接下來兩天是什麽天氣。
翻閱過宮中藏庫的典籍,其中對天氣的記載少之又少。
以至於在古人眼中天象被傳得玄之又玄。
其實天象哪有什麽玄乎的,隻不過人雲亦雲而已。
接受過後世的係統化教育,張陽很清楚地明白氣候是一個龐大的體係。
全球氣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其中涉及洋流與兩極。
不過人們對地理氣候認知淺薄,而且很多老學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說法,譬如說周易。
“夫君,在看什麽?”李玥也抬頭看了看。
想得太過出神,忘記了媳婦已經講完課,就站在一旁。
張陽低聲道:“我就是在想,有沒有可能寫一本關於地理與氣候的典籍。”
李玥扶著自己的腰坐下來,“一冊紅樓,一冊狂人日記已經讓驪山遭到足夠多的非議了,如今世家依舊在,文人已經有自己堅定的立場,還未到時機。”
夫妻倆相依到現在,從以前的清貧日子至今,李玥清楚夫君對天氣轉變的了解,也能預知了解一二。
心中思量半晌,張陽攬著她的腰又道:“改天去找袁道長借一些書來看,想來他對氣候變化,與地理常識會有更多的了解。”
“這麽多年過去了,也不知袁道長對經緯地理的鑽研有沒有突破。”
媳婦要休息了,下午的課便隻能自己來講。
張陽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字,“群眾”
弟弟妹妹都端坐好,張陽繼續說道:“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民為水,君為舟的說法,當年這話是孔子說的,後來被荀子他老人家加以展開,再有了後來君王與臣民之間的關係,有了一種較為模糊的闡述。”
“我們今天講群眾與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究其精神的本質還是不同的……”
一堂課開始了,張陽講述著群眾與鄉縣,在道州府之間的關係,從個體到群眾講述發展進程中,群眾能夠拿出來的力量,走入群眾,理解群眾,幫助群眾,融入群眾。
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堂課很和諧,就連那五頭小熊與女兒都聽得很用心。
李玥溫柔地笑著,夫君講課總有一種很強的親和力,很容易讓人聽進去。
太府寺少卿上官儀開始了接下來的鄉縣交流工作,這天他請了十來個周邊的鄉縣來驪山察看,並且充分交流驪山的經營之道,與他們各自治理村縣的情況。
當然了這種事原本就應該是朝中主持的,驪山縣侯本就是太府寺卿,如此一來便邀請這些周邊鄉縣的縣丞也名正言順了一些,當然也有心氣高沒來的。
不過沒來的還是少數。
身為太府寺卿,驪山的縣侯張陽也體現了自己親民的一麵,當六個村縣的縣丞都齊坐一堂,眾人喝著茶水的時候,張陽走到了眾人麵前。
這些縣丞有年輕的也有老邁的,有人到中年,也有目不識丁的。
這些條件倒不影響接下來的事宜。
大唐立足中原這才多少年,有些地方有目不識丁的縣丞也正常,因為戰亂之後,朝中在封賞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人,所以有很多人都是前隋留下來的地方縣官。
不過這些年隨著朝堂穩定之後,很多地方的縣官變動很大,李世民自上而下,開始重新調整人手,朝堂的五髒俱全之後,盡可能讓地方的民治也更好一些。
張陽躬身行禮道:“諸位來驪山走了一遭,想來有收獲吧。”
一眾縣丞齊身行禮,別說眼前這個人是縣候,就是這個太府寺卿的身份一句話就可以讓這個縣丞沒法繼續當下去,除非有靠山。
上官儀帶著他們在驪山轉了一圈並且說明現在驪山的生產模式。
這種生產模式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懂,無非就是集中和分配的問題。
張陽又道:“我知道各縣有各縣的難處,此番春耕諸多縣裏也很忙碌,分不出足夠的人手,等到農耕之後,我還有事需要與你們合作,屆時希望諸位可以拿出一些人手。”
“我等願聽縣侯吩咐。”有一個人開口,後方的人也開始點頭附和。
張陽又道:“天可汗勵精圖治,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也當該為一地縣民考慮,在下一直以大唐富強為誌向,治理驪山有了些許成果,在下也深刻明白想要大唐富強,就需要各縣各州郡一起努力光靠我一人是做不到的。”
話語頓了頓,張陽又道:“我知道,當我說出讓大唐富強,一家之言未免可笑。”
在場的眾人也迎合地尷尬笑笑。
張陽繼續道:“所以呀,我想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三年一個小目標,五年一個大目標,驪山已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目標,現在我們驪山一年,全村上下經營所得達十萬貫,這便是驪山的成效。”
一年十萬貫的數目入耳,讓在座的縣民們紛紛議論,大家小聲說著這個數目驪山富裕名不虛傳。
但凡驪山的一戶人家走出來,那放在長安城也都是富戶。
“可是驪山人口少,發展有所限製,所以這一次請諸位縣丞交流驪山的治理成效以外,也希望與諸位達成合作,以鄉縣群眾為基礎,深入了解各家各處的難處與不當之處,並且了解情況之後,我們動員起來,增加作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