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中出現五姓七望,相信聽雨,聽雨會演繹成功,超越《大唐雙龍傳》中的四大門閥!如下是第一卷注:
五姓七望:五姓包括:崔、盧、李、鄭、王。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兩個郡望,這兩個姓最為顯貴
兩者加起來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鹹陽)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另居於博陵安平,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為博陵崔氏之始。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漢至宋,高官顯宦不斷。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參與“神龍政變”,逼迫周皇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唐國號。崔玄暐後被封為博陵郡王、與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己、敬暉一起被時人稱為“五王”。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誌》,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麽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範陽盧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逐趕,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範陽。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誌、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曆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隴西李氏: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誌》,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係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隴西十三房支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範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係;
姑臧李氏,始祖李函;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衝;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複重建“隴西堂”,並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曆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製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太原王氏:“姓”是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世係同族稱號,起源於母係社會,“氏”則為由姓衍生的分支,起源於父係社會。古老的“姓”形成後較為穩定,“氏”則是後起的。易於隨著曆史發展而變化。其時,“姓”和“氏”是完全分開的。“姓”用以別婚姻,“氏”用於明貴賤,二者的功用不同。“姓”同“氏”不同者,不得通婚;“氏”不同者,可以通婚。到戰國時代,“氏”開始與“姓”融合,至漢代“氏”與“姓”已匯合不分。正如明清學者顧炎武所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為一”。姓氏來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的族號為姓氏者,如唐、虞、夏、殷;有以賞賜的爵位為姓氏者,如王、公、侯;有以封國為姓氏者,如齊、魯、宋、衛;有以官銜為姓氏者,如司馬、司空、司寇;有以居地為姓氏者,如城、郭、園、池;有以族內排行為姓氏者,如伯、仲、叔、季;有以職業為姓氏者,如陶、匠、巫、卜等。
王氏為姓,係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黃帝之後裔。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麵,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其後裔皆
太原世係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裏)。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唿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係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裏,其墓地稱“司徒塚”。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翦公及其子賁、孫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離公次子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又重返故裏,徙居太原。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並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霸之後裔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姓是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標誌家族係統的稱號,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許多姓氏從山西開宗立姓,目前可查的就有40多個,張王李趙遍地劉,中國五大姓之中,就有張、王、趙三大姓發源於山西,而王姓,更是起源於太原。
王氏的始祖是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東周的王子喬,王子喬本名姬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卒於公元前 549年。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十五歲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係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辟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
周靈王二十二年,穀、洛二水泛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周靈王準備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晉反對道:“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製約之道。”同時以禹的父親鯀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敗的教訓批評了周靈王的治水計劃。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就在師曠拜見太子晉的時候,見到太子麵色發紅,認為這是身體不佳的兆示,太子晉預言說:“我再過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晉的死神奇地驗證了他的預言,正因為如此,民間逐漸將他傳說成為一位神仙人物。據《列仙傳》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太子晉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鳴唱,遊曆於伊、洛之間,仙人浮丘生將他帶往嵩山修煉。三十餘年之後,一個名叫桓良的人遇見太子晉,太子晉對他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到了那一天,太子晉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顛,可望而不可及,幾天之後,太子晉揮手與世人作別,升天而去,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傳說。唐代武則天封禪泰山時,封太子晉為“升仙太子”,並為他立廟,多年之後武則天來到嵩山,立製了禦書《升仙太子碑》。據說,現在河南偃師縣緱氏山上仍有別名仙君觀的升仙太子廟。後世的文人在他們的詩作中也常常引用這一典故,屈原在《遠遊》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由此看來,“王子登仙”的神話傳說在曆史上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太子晉去世後,他的兒子敬宗後來出任司徒,有感於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亂而辭官遠去,避居於太原,因為他們是王者之後,時人稱之為“王家”,敬宗於是以王為姓,以太子晉為係姓始祖,從而開創了太原王氏。敬宗死後,就葬在晉陽城北,稱為“司徒塚”。
在中國曆史上,各姓氏的發祥地或著名人物出生、居住地,稱為地望或郡望,王氏郡望共有二十一處,而太原,則是王氏地望之首。王氏的衍派據說如今已有二百多個,這其中很多都是由太原王氏衍生而出。
太原王氏名人輩出,秦代統一六國的名將王翦就是王子喬的九世孫,東晉世族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學者王陽明、王世貞、王夫之、王念孫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後裔。而唐代著名詩人王瀚、王昌齡、王之渙更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
明朝的一代名臣王瓊是太原晉源人,座落於晉祠的晉溪書院曾經是他的私人花園。1992年,當時的太原市地方官員出於發展經濟的考慮,成立“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在晉祠晉溪書院舊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喬祠,第二年四月在這裏舉行了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邀請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二百多人。
離子喬祠不遠,在晉祠聖母殿西側便是我國張氏始祖台駘的祠廟。
關於台駘,《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的兒子少昊有一個裔孫名叫昧,擔任治水官員,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允格、台駘,台駘繼承了昧的事業,善於治水,疏通了汾河、洮河,將洪水引入了大澤,使人們能夠在太原地區居住,顓頊因此嘉獎他,封於汾河,後人尊稱他為汾水之神。太原的民間傳說中,汾河裏有黑龍肆虐,台駘為民除害,鬥殺了黑龍,黑龍的屍體化作太原西側綿延的山脈,太原地區的水患從此平息。
太原流傳著一句“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文中的晉陽湖並非今天太原第一熱電廠那個蓄積冷卻循環水的人工湖,為了方便區別,而將它稱為古晉陽湖。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古晉陽湖,其實就是台駘治理過的大澤,位置就在今天的王郭村、東莊一帶,後來為了紀念台駘而將其稱做台駘澤。宋初趙匡胤親征晉陽,決開汾河、晉水灌城,宋軍撤退之後,北漢軍隊就是將洪水引入了台駘澤。
台駘做為傳說中的汾水之神,自古以來就受到人民的尊敬,早在唐代以前,晉祠南五裏的王郭村就建有台駘廟,唐代河江節度使盧鈞改廟名為“汾水川祠”。後晉石敬瑭封台駘為昌寧公,台駘廟於是又被稱為昌寧公廟。
晉祠裏的台駘廟則是由高汝行於明代嘉靖年間捐資修
建。高汝行是晉祠東莊人,考中進士後出仕浙江,四十七歲時被權貴誣陷,罷官歸家。高汝行迴歸故裏後,編著了太原曆史上第一部縣誌,也就是嘉靖版《太原縣誌》。嘉靖二十七年,高汝行又倡議捐資重修晉祠,並親自督工修葺了唐叔虞祠。
那麽,高汝行為什麽還要獨自出資在晉祠新建一座台駘廟呢,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高汝行的家鄉東莊地處台駘澤西畔,東莊百姓深受台駘治水的遺惠。二是傳說高汝行在浙江做官時,一次在江中遭遇風浪,幾乎喪命,而救他脫險的恩人自稱名叫台駘,高汝行認為是家鄉的汾水之神救了他,便決定建廟以報答神恩。
關於張氏起源,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有著相同的記載:黃帝的兒子子少昊青陽生子名揮,發明並且校正了弓箭,因而被賜姓張氏,成為張氏始祖。《爾雅•;;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晉”字的字意是裝箭之囊,看來,山西與張氏是頗有淵緣的。明、清張氏族譜也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台駘”,“廟在太原縣尹城裏”,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裏就是今天晉祠南五裏的王郭村,所以,王郭村的台駘神廟也就成為天下張氏的祖祠之一。
除此之外,晉祠博物館在近年整理石刻庫房時還意外地發現了“郭公廟碑”,可以肯定,郭氏起源於山西,具體是在汾陽還是陽曲,學者們仍有爭議,這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撰寫的石碑已經成為研究郭氏起源與汾陽王郭子儀的重要史料,至於這塊石碑為什麽會出現在晉祠,那就不得而知了。
五姓七望:五姓包括:崔、盧、李、鄭、王。
其中崔氏和李氏有兩個郡望,這兩個姓最為顯貴
兩者加起來就成七望了,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鹹陽)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另居於博陵安平,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為博陵崔氏之始。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自漢至宋,高官顯宦不斷。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參與“神龍政變”,逼迫周皇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唐國號。崔玄暐後被封為博陵郡王、與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己、敬暉一起被時人稱為“五王”。
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初官員修訂《氏族誌》,把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麽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範陽盧氏: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逐趕,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是聚居於範陽。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誌、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曆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隴西李氏: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誌》,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係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隴西十三房支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範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係;
姑臧李氏,始祖李函;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衝;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複重建“隴西堂”,並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趙郡李氏的南遷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曆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製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太原王氏:“姓”是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世係同族稱號,起源於母係社會,“氏”則為由姓衍生的分支,起源於父係社會。古老的“姓”形成後較為穩定,“氏”則是後起的。易於隨著曆史發展而變化。其時,“姓”和“氏”是完全分開的。“姓”用以別婚姻,“氏”用於明貴賤,二者的功用不同。“姓”同“氏”不同者,不得通婚;“氏”不同者,可以通婚。到戰國時代,“氏”開始與“姓”融合,至漢代“氏”與“姓”已匯合不分。正如明清學者顧炎武所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為一”。姓氏來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的族號為姓氏者,如唐、虞、夏、殷;有以賞賜的爵位為姓氏者,如王、公、侯;有以封國為姓氏者,如齊、魯、宋、衛;有以官銜為姓氏者,如司馬、司空、司寇;有以居地為姓氏者,如城、郭、園、池;有以族內排行為姓氏者,如伯、仲、叔、季;有以職業為姓氏者,如陶、匠、巫、卜等。
王氏為姓,係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黃帝之後裔。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
姬水,故又以姬為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麵,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其後裔皆
太原世係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裏)。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唿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係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裏,其墓地稱“司徒塚”。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翦公及其子賁、孫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其長子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離公次子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又重返故裏,徙居太原。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並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霸之後裔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姓是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標誌家族係統的稱號,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許多姓氏從山西開宗立姓,目前可查的就有40多個,張王李趙遍地劉,中國五大姓之中,就有張、王、趙三大姓發源於山西,而王姓,更是起源於太原。
王氏的始祖是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東周的王子喬,王子喬本名姬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約生於公元前 565年,卒於公元前 549年。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十五歲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係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辟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
周靈王二十二年,穀、洛二水泛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周靈王準備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晉反對道:“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製約之道。”同時以禹的父親鯀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敗的教訓批評了周靈王的治水計劃。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就在師曠拜見太子晉的時候,見到太子麵色發紅,認為這是身體不佳的兆示,太子晉預言說:“我再過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晉的死神奇地驗證了他的預言,正因為如此,民間逐漸將他傳說成為一位神仙人物。據《列仙傳》中記載的神話故事說,太子晉喜歡吹笙,聲音酷似鳳凰鳴唱,遊曆於伊、洛之間,仙人浮丘生將他帶往嵩山修煉。三十餘年之後,一個名叫桓良的人遇見太子晉,太子晉對他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與我在緱氏山相會。”到了那一天,太子晉乘坐白鶴出現在緱氏山之顛,可望而不可及,幾天之後,太子晉揮手與世人作別,升天而去,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傳說。唐代武則天封禪泰山時,封太子晉為“升仙太子”,並為他立廟,多年之後武則天來到嵩山,立製了禦書《升仙太子碑》。據說,現在河南偃師縣緱氏山上仍有別名仙君觀的升仙太子廟。後世的文人在他們的詩作中也常常引用這一典故,屈原在《遠遊》中有雲“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也曾寫過“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的詩句。由此看來,“王子登仙”的神話傳說在曆史上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太子晉去世後,他的兒子敬宗後來出任司徒,有感於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亂而辭官遠去,避居於太原,因為他們是王者之後,時人稱之為“王家”,敬宗於是以王為姓,以太子晉為係姓始祖,從而開創了太原王氏。敬宗死後,就葬在晉陽城北,稱為“司徒塚”。
在中國曆史上,各姓氏的發祥地或著名人物出生、居住地,稱為地望或郡望,王氏郡望共有二十一處,而太原,則是王氏地望之首。王氏的衍派據說如今已有二百多個,這其中很多都是由太原王氏衍生而出。
太原王氏名人輩出,秦代統一六國的名將王翦就是王子喬的九世孫,東晉世族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政治家王安石、著名學者王陽明、王世貞、王夫之、王念孫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後裔。而唐代著名詩人王瀚、王昌齡、王之渙更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
明朝的一代名臣王瓊是太原晉源人,座落於晉祠的晉溪書院曾經是他的私人花園。1992年,當時的太原市地方官員出於發展經濟的考慮,成立“海外太原聯誼後援會”,在晉祠晉溪書院舊址上新建太原王氏祖祠——子喬祠,第二年四月在這裏舉行了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邀請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二百多人。
離子喬祠不遠,在晉祠聖母殿西側便是我國張氏始祖台駘的祠廟。
關於台駘,《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的兒子少昊有一個裔孫名叫昧,擔任治水官員,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允格、台駘,台駘繼承了昧的事業,善於治水,疏通了汾河、洮河,將洪水引入了大澤,使人們能夠在太原地區居住,顓頊因此嘉獎他,封於汾河,後人尊稱他為汾水之神。太原的民間傳說中,汾河裏有黑龍肆虐,台駘為民除害,鬥殺了黑龍,黑龍的屍體化作太原西側綿延的山脈,太原地區的水患從此平息。
太原流傳著一句“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文中的晉陽湖並非今天太原第一熱電廠那個蓄積冷卻循環水的人工湖,為了方便區別,而將它稱為古晉陽湖。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古晉陽湖,其實就是台駘治理過的大澤,位置就在今天的王郭村、東莊一帶,後來為了紀念台駘而將其稱做台駘澤。宋初趙匡胤親征晉陽,決開汾河、晉水灌城,宋軍撤退之後,北漢軍隊就是將洪水引入了台駘澤。
台駘做為傳說中的汾水之神,自古以來就受到人民的尊敬,早在唐代以前,晉祠南五裏的王郭村就建有台駘廟,唐代河江節度使盧鈞改廟名為“汾水川祠”。後晉石敬瑭封台駘為昌寧公,台駘廟於是又被稱為昌寧公廟。
晉祠裏的台駘廟則是由高汝行於明代嘉靖年間捐資修
建。高汝行是晉祠東莊人,考中進士後出仕浙江,四十七歲時被權貴誣陷,罷官歸家。高汝行迴歸故裏後,編著了太原曆史上第一部縣誌,也就是嘉靖版《太原縣誌》。嘉靖二十七年,高汝行又倡議捐資重修晉祠,並親自督工修葺了唐叔虞祠。
那麽,高汝行為什麽還要獨自出資在晉祠新建一座台駘廟呢,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高汝行的家鄉東莊地處台駘澤西畔,東莊百姓深受台駘治水的遺惠。二是傳說高汝行在浙江做官時,一次在江中遭遇風浪,幾乎喪命,而救他脫險的恩人自稱名叫台駘,高汝行認為是家鄉的汾水之神救了他,便決定建廟以報答神恩。
關於張氏起源,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有著相同的記載:黃帝的兒子子少昊青陽生子名揮,發明並且校正了弓箭,因而被賜姓張氏,成為張氏始祖。《爾雅•;;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晉”字的字意是裝箭之囊,看來,山西與張氏是頗有淵緣的。明、清張氏族譜也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台駘”,“廟在太原縣尹城裏”,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裏就是今天晉祠南五裏的王郭村,所以,王郭村的台駘神廟也就成為天下張氏的祖祠之一。
除此之外,晉祠博物館在近年整理石刻庫房時還意外地發現了“郭公廟碑”,可以肯定,郭氏起源於山西,具體是在汾陽還是陽曲,學者們仍有爭議,這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撰寫的石碑已經成為研究郭氏起源與汾陽王郭子儀的重要史料,至於這塊石碑為什麽會出現在晉祠,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