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殿內高闊不見金柱,後簷兩柱間巧妙設金漆五扇屏風,九龍楠木胎金漆雕雲龍紋寶座上端坐著她那位姿容至美、騎射無雙的夫君。(.無彈窗廣告)
匾額兩邊的對聯落入淩妝的眼中,她在心底著意念了一念:“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好像皆出自尚書,可這中正仁和之心,掌握最高權力的人卻很容易拋棄。
三省六部高官白日裏散朝後一般都在前衙裏辦事,早羅列於大殿,見了皇後紛紛行禮。
按理乾寧宮正殿雕雲盤龍的台階隻能皇帝一人通過,皇後也無此資格,而且皇後的座次也隻能在台枰上座東向西側另設。
但鳳和帝本不拘泥於繁文縟節,對淩皇後更是毫不講究帝王威嚴,眾臣也都習慣了,眼睜睜看著皇帝伸手接了皇後在九龍座上坐下,上官攸已想搶著說話。
容汐玦淡淡睨了他一眼,把上官攸湧到喉頭的話硬生生逼了迴去。
朝堂上即便有大事發生,容汐玦尋常也是在下朝迴後宮才與她說起,如此直接召喚到前殿還是頭一次,淩妝心下也有些驚訝,溫聲問道:“不知陛下召臣妾來,所為何事?”
容汐玦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麵含春風,道:“韓國公審問劉義的義子頗有所獲,確實與廢淳禧太子幹聯甚大,東極一帶列島還有江湖高人坐鎮,朕決定禦駕親征,平定東海。”
淩妝嚇了一跳,這個決定對她來說太過突然。[]
自她進宮之後,最長的一次分離也不過花神節後那半個月,然而要到東海尋覓前廢太子餘黨,沒有一年半載,怕是迴不來的。
東極隻是時人對東海上所知最遠的一帶島嶼的統稱,究竟“極”到何處,是什麽情形。其實誰也說不清。淩妝未免心頭難受,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
容汐玦知她不舍,這種乘風破浪殺敵探險的事,他原也不怕帶上她。可如今兩人膝下無子,他與兄弟叔伯們俱不親近,還有個不死心的太上皇困在上林,不以皇後監國,並不能放心遠行。
“朕決意以皇後監國。眾卿等侍奉皇後應當如侍奉朕。”容汐玦俯視下方臣子,“快則三月,遲則半年,朕定然平逆返京。”
大部分西軍出來的舊臣聽了他斬釘截鐵的豪言已不再反對。以往也有過類似的情形,之所以謂之為戰神,就是這位少年總是能辦到大家都以為不可能辦到的事。
到了戰場上,他就像一陣威力巨大的天風,能卷走一切。
沘陽王麵帶隱憂,還待再諫,容汐玦已抬手止住。道:“眾卿不必再說。”
龍困於淵,必思高飛,淩妝突然發現這四方宮牆鎖不住將要入岫的神龍,若強留下他,畢竟無趣,而且瞧他的神色,去意已決,十之捌九是留不住的。她向來豁達樂觀,轉念一想,已不糾結。他說三個月到半年,就好好替他打理朝政等他迴來便是。
大殷一直有少民遺風,皇後監國倒也不是頭一次,大臣們都不會反對。唯唐國公張紹年道:“陛下,皇後監國自是不錯,按祖宗成法,陛下離京,必定還需輔政親王。”
他說的是事實,國朝規定。皇後膝下若有年幼的太子,則太子監國,皇後輔政,若無,則皇後監國,親王輔政。
親王人選有三個,魯王在宗族血統上,是輪不到的,剩下的律王跟嚴王……
餘人都看著律王,此王雖看著柔弱,但畢竟是順祚帝晚年最寵愛的幼子,自七八歲上即帶在帝宮養大,對朝政大有見地,不偏不斜,而且先帝晚年脾氣暴躁,常常處罰大臣,也多是他從中周全,救下了不少人,是以人緣跟口碑都是一流的。
嚴王是個閑散王爺,太少理政的經驗,連他自己都往後縮了縮。
此刻律王眼觀鼻鼻觀心默然立著,沒有推辭,也並無欣然接受的意思。
容汐玦想了想,嚴王木訥懦弱,理政能力和威望皆遠遠不及,唯有這位十八叔了……想了想,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弟弟,心上便又親切了幾分,“律王,朕東征海上期間,任命你為輔政親王,助皇後處理朝政。”
律王抬起頭,那漂亮的玫瑰紅唇微微一啟,似欲勸諫。
容汐玦抬手阻止他說話。
律王目光一斂,低下頭道:“臣領旨。”
“願陛下此去一路順風,旗開得勝。”唐國公第一個拱手為賀。
上官攸是最不讚成禦駕親征的,但是將戰神關在宮禁之中猶如飛虎折翼,到了這份上也隻能作罷。
律王口碑絕佳,處事公謹,新舊兩派的臣子都沒有意見,禦駕親征的大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原本要出發的大軍又停了幾日,鳳和帝欽點天璣真人、定鼎公車敬之跟隨及兩名中軍參將,前軍的幾名參將牙將跟隨,將廣寧衛的所有精英,包括朱邪塞音都留給了皇後。
容汐玦出征在即,興奮不已,再說時間緊迫,需籌備的東西也很多,白日點兵,晚上還要挑燈與親信們交代各項事情,淩妝很難再表示什麽。
一輩子很長,即使他再寵愛自己,她也不想成為他的桎梏,在心裏,她依舊有獨當一麵的勇氣。
她沒有與盧氏、劉氏等人探討,但盧氏和劉氏都是過來人,尤其盧氏說:“男人就像飛箏,手中的線鬆緊得宜,他就歡快地讓你主宰,一旦繃得太緊,也許就會斷線飛走……”
淩妝深以為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傷感情緒來羈絆他的心。
但其實,她心中有著一絲絲的惆悵,一絲絲的怨氣,說不清,道不明。
臨行前的一晚,長樂宮已修繕完畢,淩妝搬了迴來。
容汐玦還在前殿上與大臣們說話,偌大的長樂宮顯得有些冷清。
花影扶疏,宮苑裏的茉莉花從初夏起一直開得好,陣陣馥鬱的芳香傳來,沁人心脾。
月底的天空,無月有星。
風過樹梢,淅淅瀝瀝似有蕭颯之音,淩妝有幾分離愁,幾分別緒,遣走了從人,獨自仰望星河在天。(未完待續。)
匾額兩邊的對聯落入淩妝的眼中,她在心底著意念了一念:“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好像皆出自尚書,可這中正仁和之心,掌握最高權力的人卻很容易拋棄。
三省六部高官白日裏散朝後一般都在前衙裏辦事,早羅列於大殿,見了皇後紛紛行禮。
按理乾寧宮正殿雕雲盤龍的台階隻能皇帝一人通過,皇後也無此資格,而且皇後的座次也隻能在台枰上座東向西側另設。
但鳳和帝本不拘泥於繁文縟節,對淩皇後更是毫不講究帝王威嚴,眾臣也都習慣了,眼睜睜看著皇帝伸手接了皇後在九龍座上坐下,上官攸已想搶著說話。
容汐玦淡淡睨了他一眼,把上官攸湧到喉頭的話硬生生逼了迴去。
朝堂上即便有大事發生,容汐玦尋常也是在下朝迴後宮才與她說起,如此直接召喚到前殿還是頭一次,淩妝心下也有些驚訝,溫聲問道:“不知陛下召臣妾來,所為何事?”
容汐玦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麵含春風,道:“韓國公審問劉義的義子頗有所獲,確實與廢淳禧太子幹聯甚大,東極一帶列島還有江湖高人坐鎮,朕決定禦駕親征,平定東海。”
淩妝嚇了一跳,這個決定對她來說太過突然。[]
自她進宮之後,最長的一次分離也不過花神節後那半個月,然而要到東海尋覓前廢太子餘黨,沒有一年半載,怕是迴不來的。
東極隻是時人對東海上所知最遠的一帶島嶼的統稱,究竟“極”到何處,是什麽情形。其實誰也說不清。淩妝未免心頭難受,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
容汐玦知她不舍,這種乘風破浪殺敵探險的事,他原也不怕帶上她。可如今兩人膝下無子,他與兄弟叔伯們俱不親近,還有個不死心的太上皇困在上林,不以皇後監國,並不能放心遠行。
“朕決意以皇後監國。眾卿等侍奉皇後應當如侍奉朕。”容汐玦俯視下方臣子,“快則三月,遲則半年,朕定然平逆返京。”
大部分西軍出來的舊臣聽了他斬釘截鐵的豪言已不再反對。以往也有過類似的情形,之所以謂之為戰神,就是這位少年總是能辦到大家都以為不可能辦到的事。
到了戰場上,他就像一陣威力巨大的天風,能卷走一切。
沘陽王麵帶隱憂,還待再諫,容汐玦已抬手止住。道:“眾卿不必再說。”
龍困於淵,必思高飛,淩妝突然發現這四方宮牆鎖不住將要入岫的神龍,若強留下他,畢竟無趣,而且瞧他的神色,去意已決,十之捌九是留不住的。她向來豁達樂觀,轉念一想,已不糾結。他說三個月到半年,就好好替他打理朝政等他迴來便是。
大殷一直有少民遺風,皇後監國倒也不是頭一次,大臣們都不會反對。唯唐國公張紹年道:“陛下,皇後監國自是不錯,按祖宗成法,陛下離京,必定還需輔政親王。”
他說的是事實,國朝規定。皇後膝下若有年幼的太子,則太子監國,皇後輔政,若無,則皇後監國,親王輔政。
親王人選有三個,魯王在宗族血統上,是輪不到的,剩下的律王跟嚴王……
餘人都看著律王,此王雖看著柔弱,但畢竟是順祚帝晚年最寵愛的幼子,自七八歲上即帶在帝宮養大,對朝政大有見地,不偏不斜,而且先帝晚年脾氣暴躁,常常處罰大臣,也多是他從中周全,救下了不少人,是以人緣跟口碑都是一流的。
嚴王是個閑散王爺,太少理政的經驗,連他自己都往後縮了縮。
此刻律王眼觀鼻鼻觀心默然立著,沒有推辭,也並無欣然接受的意思。
容汐玦想了想,嚴王木訥懦弱,理政能力和威望皆遠遠不及,唯有這位十八叔了……想了想,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弟弟,心上便又親切了幾分,“律王,朕東征海上期間,任命你為輔政親王,助皇後處理朝政。”
律王抬起頭,那漂亮的玫瑰紅唇微微一啟,似欲勸諫。
容汐玦抬手阻止他說話。
律王目光一斂,低下頭道:“臣領旨。”
“願陛下此去一路順風,旗開得勝。”唐國公第一個拱手為賀。
上官攸是最不讚成禦駕親征的,但是將戰神關在宮禁之中猶如飛虎折翼,到了這份上也隻能作罷。
律王口碑絕佳,處事公謹,新舊兩派的臣子都沒有意見,禦駕親征的大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原本要出發的大軍又停了幾日,鳳和帝欽點天璣真人、定鼎公車敬之跟隨及兩名中軍參將,前軍的幾名參將牙將跟隨,將廣寧衛的所有精英,包括朱邪塞音都留給了皇後。
容汐玦出征在即,興奮不已,再說時間緊迫,需籌備的東西也很多,白日點兵,晚上還要挑燈與親信們交代各項事情,淩妝很難再表示什麽。
一輩子很長,即使他再寵愛自己,她也不想成為他的桎梏,在心裏,她依舊有獨當一麵的勇氣。
她沒有與盧氏、劉氏等人探討,但盧氏和劉氏都是過來人,尤其盧氏說:“男人就像飛箏,手中的線鬆緊得宜,他就歡快地讓你主宰,一旦繃得太緊,也許就會斷線飛走……”
淩妝深以為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傷感情緒來羈絆他的心。
但其實,她心中有著一絲絲的惆悵,一絲絲的怨氣,說不清,道不明。
臨行前的一晚,長樂宮已修繕完畢,淩妝搬了迴來。
容汐玦還在前殿上與大臣們說話,偌大的長樂宮顯得有些冷清。
花影扶疏,宮苑裏的茉莉花從初夏起一直開得好,陣陣馥鬱的芳香傳來,沁人心脾。
月底的天空,無月有星。
風過樹梢,淅淅瀝瀝似有蕭颯之音,淩妝有幾分離愁,幾分別緒,遣走了從人,獨自仰望星河在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