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府內外到處掛著火紅燈籠,全府上下一派喜氣洋洋。
女子一身紅色喜服端莊地坐在繡床邊,陳夫人伸手握著她的手,哽咽道:“寧兒,嫁了人就是別家的兒媳了,日後有什麽事也要忍著些。”
陳宜寧凝視著陳夫人,淺聲道:“娘,我知道,您放心。”
陳夫人止不住的哽咽,她邊上的丫環笑著道:“夫人您就放心吧,整個金陵的人誰不知道國公府家的小姐最是溫柔賢惠,小姐不管嫁去哪兒都會招人喜歡的!”
陳夫人的臉上難得有了笑:“就你這丫頭會說話。辶”
廊外傳來了腳步聲,陳夫人本能地迴頭看了眼。陳宜寧的美眸微擰,門開了,卻是陳國公親自來了。
“老爺,新郎官來了?”陳夫人不覺站了起來。
陳國公示意丫環將房門關上,行至床邊,遲疑片刻,才道:“袁將軍人在邊關未迴金陵。澌”
陳宜寧略一吃驚,陳夫人已脫口道:“怎麽會這樣?難道他不知道他今日成親嗎?老爺,這太過分了!雖說他們袁家伸手皇上器重,可我們陳家也不是小門小戶,袁將軍怎麽能……”
“夫人。”陳國公打斷了她的話,目光望向陳宜寧,歎息道,“寧兒,爹知道今日之事讓你很委屈,可你要知道袁將軍是為了我們大梁才沒有迴來。眼下袁二公子已在門外等候,代兄迎親,爹希望你能識大體,不要計較。”
陳夫人的眸中含淚,心疼地看著女兒。
陳宜寧略笑了笑,低語道:“寧兒明白,爹和娘先出去招唿二公子,我準備一下馬上出來。”
陳國公欣慰一笑,伸手拉著陳夫人出去。
房門合上,丫環綺蘭轉身將一側的紅蓋子抖開,正欲替她蓋上,卻見她猛地站起身,一把奪過綺蘭手中的紅蓋頭,甩手一擲便丟在床榻上,擰眉道:“袁逸軒他好大的架子!”
綺蘭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半步,小姐的脾氣又來了……
人前她是人人稱讚的大家閨秀,卻隻有與綺蘭在一起時,她才會露出她的本性。綺蘭吐了口氣,要不怎麽說她家小姐腹黑呢?連去歲的大選都能被她設計逃脫啊。要不這會兒,她估摸著都是娘娘身邊的當紅宮女了。
綺蘭暗自吸了口氣,停止了胡思亂想,勉強笑了笑,試探地問:“小姐……當初為何要答應這門婚事?”
陳宜寧的目光犀利,半帶著笑意道:“我原先是想著,袁逸軒常年駐守邊疆,那豈不是管不著我?”
綺蘭的額角悄悄冒出了汗,果然三從四德在她家小姐的眼裏根本就是個笑話。[]
“那……您到底嫁不嫁?”雖說新郎官兒沒來,可迎親的人好歹也到門口了啊。
綺蘭握了握拳,做好了跟著小姐逃婚的準備,卻不想那一個竟然轉身坐下,自覺地拿起紅蓋頭蓋上,道:“嫁啊。”
袁逸軒不來更好,她自逍遙!
……
綺蘭扶著她出門,陳夫人哭哭啼啼的在門口為她送別。
頭上的蓋頭遮得嚴嚴實實,陳宜寧隻能從底下勉強看見眼前之人的靴子。
玄色長靴,靴頭滾著紅邊,因是代兄迎親,袁逸禮未著大紅喜服,黑色壓暗紋錦緞,衣襟與袖口鑲著紅色緞帶,再配以正紅腰帶,身子挺拔立於花轎旁,看得綺蘭差點丟了魂兒。
陳宜寧暗中拉了她一把,綺蘭這才迴過神來,忙小心地扶她上了轎。
歡慶的喜樂延綿了一路。
花轎停在袁府門口,陳宜寧才被扶下轎子,門前的鞭炮突然被點著,她離得近,火星子瞬間就滾到了她的絲屢上。
她吃了一驚,下意識地往後退。
眼前,一抹身影急移,迅速擋在她的身前,他的聲音穩重而低柔:“讓嫂子受驚了。”
方才點了鞭炮的家丁忙慘白著臉衝過來,道:“小的該死,忘了將鞭炮放遠一些了!驚到了少夫人,小的該死!”
袁逸禮揮一揮手道:“不要緊,下去吧。”語畢,他才又迴頭,淺笑著朝綺蘭道,“扶你家小姐入內吧。”
綺蘭從驚愕中迴神,結巴道:“是……是二少爺。小姐,我們進去。”
陳宜寧的嘴角一彎,低聲道:“看來這袁二公子不錯啊,能讓綺蘭也心神恍惚。”
綺蘭紅著臉,靠近她道:“小姐,二少爺真是一表人才,辦事穩妥,待人溫和,幸好他和那位方小姐的好事黃了,不然,我們金陵的姑娘真是碎了一地芳心啊!”
陳宜寧促狹一笑,伸手擰了丫環一把,嗔怒道:“今天你家小姐我出嫁,你給我正經一些!”
綺蘭忍住痛,悄悄側臉看了走在她們身側的袁逸禮一眼,眼底掩不住的笑意。
入內,循著規矩拜堂。
在那聲高高的“送入洞房”後,陳宜寧瞧見那隻手握著紅綢帶伸了過來。
袁家世代書香門第,他的手淨白修長,握筆寫字果真是好看。
陳宜寧淡淡一笑,纖長手指拽住了紅綢帶,他轉身引她入內。
行至新房門口袁逸禮便停下了步子,將紅綢帶的另一頭交給綺蘭,這才笑著道:“嫂子請先行休息,逸禮還有事要忙。”
陳宜寧也未作逗留,在他轉身之際已推門入內。
綺蘭這才迴過神來,忙跟著進去。
房門一合,那塊繡著鴛鴦戲水的紅蓋頭已飄然落地。
綺蘭大驚道:“小姐,您怎麽把蓋頭給揭了!這……這不吉利呀!”
陳宜寧望著她一驚一乍的樣子忍不住笑道:“袁將軍遠在千裏之外,何時歸來還是未知,你該不會要我一直頂著這紅蓋子等他來揭吧?”
“話雖這麽說,可是……”綺蘭一時間語噎了。
陳宜寧轉了身,目光緩緩掃過屋內的一切。
床上的東西都換了喜慶的顏色,東側窗台下的書桌上卻仍是壓著宣紙與書籍,想來便是袁逸軒的東西,下人們不敢隨便移動。
她不自覺地上前,意外地發現上麵那本被翻過的書卻並不是兵法,竟是一本詩作。而那些攤在桌上的宣紙上有畫亦有練字的痕跡。
女子一身紅色喜服端莊地坐在繡床邊,陳夫人伸手握著她的手,哽咽道:“寧兒,嫁了人就是別家的兒媳了,日後有什麽事也要忍著些。”
陳宜寧凝視著陳夫人,淺聲道:“娘,我知道,您放心。”
陳夫人止不住的哽咽,她邊上的丫環笑著道:“夫人您就放心吧,整個金陵的人誰不知道國公府家的小姐最是溫柔賢惠,小姐不管嫁去哪兒都會招人喜歡的!”
陳夫人的臉上難得有了笑:“就你這丫頭會說話。辶”
廊外傳來了腳步聲,陳夫人本能地迴頭看了眼。陳宜寧的美眸微擰,門開了,卻是陳國公親自來了。
“老爺,新郎官來了?”陳夫人不覺站了起來。
陳國公示意丫環將房門關上,行至床邊,遲疑片刻,才道:“袁將軍人在邊關未迴金陵。澌”
陳宜寧略一吃驚,陳夫人已脫口道:“怎麽會這樣?難道他不知道他今日成親嗎?老爺,這太過分了!雖說他們袁家伸手皇上器重,可我們陳家也不是小門小戶,袁將軍怎麽能……”
“夫人。”陳國公打斷了她的話,目光望向陳宜寧,歎息道,“寧兒,爹知道今日之事讓你很委屈,可你要知道袁將軍是為了我們大梁才沒有迴來。眼下袁二公子已在門外等候,代兄迎親,爹希望你能識大體,不要計較。”
陳夫人的眸中含淚,心疼地看著女兒。
陳宜寧略笑了笑,低語道:“寧兒明白,爹和娘先出去招唿二公子,我準備一下馬上出來。”
陳國公欣慰一笑,伸手拉著陳夫人出去。
房門合上,丫環綺蘭轉身將一側的紅蓋子抖開,正欲替她蓋上,卻見她猛地站起身,一把奪過綺蘭手中的紅蓋頭,甩手一擲便丟在床榻上,擰眉道:“袁逸軒他好大的架子!”
綺蘭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半步,小姐的脾氣又來了……
人前她是人人稱讚的大家閨秀,卻隻有與綺蘭在一起時,她才會露出她的本性。綺蘭吐了口氣,要不怎麽說她家小姐腹黑呢?連去歲的大選都能被她設計逃脫啊。要不這會兒,她估摸著都是娘娘身邊的當紅宮女了。
綺蘭暗自吸了口氣,停止了胡思亂想,勉強笑了笑,試探地問:“小姐……當初為何要答應這門婚事?”
陳宜寧的目光犀利,半帶著笑意道:“我原先是想著,袁逸軒常年駐守邊疆,那豈不是管不著我?”
綺蘭的額角悄悄冒出了汗,果然三從四德在她家小姐的眼裏根本就是個笑話。[]
“那……您到底嫁不嫁?”雖說新郎官兒沒來,可迎親的人好歹也到門口了啊。
綺蘭握了握拳,做好了跟著小姐逃婚的準備,卻不想那一個竟然轉身坐下,自覺地拿起紅蓋頭蓋上,道:“嫁啊。”
袁逸軒不來更好,她自逍遙!
……
綺蘭扶著她出門,陳夫人哭哭啼啼的在門口為她送別。
頭上的蓋頭遮得嚴嚴實實,陳宜寧隻能從底下勉強看見眼前之人的靴子。
玄色長靴,靴頭滾著紅邊,因是代兄迎親,袁逸禮未著大紅喜服,黑色壓暗紋錦緞,衣襟與袖口鑲著紅色緞帶,再配以正紅腰帶,身子挺拔立於花轎旁,看得綺蘭差點丟了魂兒。
陳宜寧暗中拉了她一把,綺蘭這才迴過神來,忙小心地扶她上了轎。
歡慶的喜樂延綿了一路。
花轎停在袁府門口,陳宜寧才被扶下轎子,門前的鞭炮突然被點著,她離得近,火星子瞬間就滾到了她的絲屢上。
她吃了一驚,下意識地往後退。
眼前,一抹身影急移,迅速擋在她的身前,他的聲音穩重而低柔:“讓嫂子受驚了。”
方才點了鞭炮的家丁忙慘白著臉衝過來,道:“小的該死,忘了將鞭炮放遠一些了!驚到了少夫人,小的該死!”
袁逸禮揮一揮手道:“不要緊,下去吧。”語畢,他才又迴頭,淺笑著朝綺蘭道,“扶你家小姐入內吧。”
綺蘭從驚愕中迴神,結巴道:“是……是二少爺。小姐,我們進去。”
陳宜寧的嘴角一彎,低聲道:“看來這袁二公子不錯啊,能讓綺蘭也心神恍惚。”
綺蘭紅著臉,靠近她道:“小姐,二少爺真是一表人才,辦事穩妥,待人溫和,幸好他和那位方小姐的好事黃了,不然,我們金陵的姑娘真是碎了一地芳心啊!”
陳宜寧促狹一笑,伸手擰了丫環一把,嗔怒道:“今天你家小姐我出嫁,你給我正經一些!”
綺蘭忍住痛,悄悄側臉看了走在她們身側的袁逸禮一眼,眼底掩不住的笑意。
入內,循著規矩拜堂。
在那聲高高的“送入洞房”後,陳宜寧瞧見那隻手握著紅綢帶伸了過來。
袁家世代書香門第,他的手淨白修長,握筆寫字果真是好看。
陳宜寧淡淡一笑,纖長手指拽住了紅綢帶,他轉身引她入內。
行至新房門口袁逸禮便停下了步子,將紅綢帶的另一頭交給綺蘭,這才笑著道:“嫂子請先行休息,逸禮還有事要忙。”
陳宜寧也未作逗留,在他轉身之際已推門入內。
綺蘭這才迴過神來,忙跟著進去。
房門一合,那塊繡著鴛鴦戲水的紅蓋頭已飄然落地。
綺蘭大驚道:“小姐,您怎麽把蓋頭給揭了!這……這不吉利呀!”
陳宜寧望著她一驚一乍的樣子忍不住笑道:“袁將軍遠在千裏之外,何時歸來還是未知,你該不會要我一直頂著這紅蓋子等他來揭吧?”
“話雖這麽說,可是……”綺蘭一時間語噎了。
陳宜寧轉了身,目光緩緩掃過屋內的一切。
床上的東西都換了喜慶的顏色,東側窗台下的書桌上卻仍是壓著宣紙與書籍,想來便是袁逸軒的東西,下人們不敢隨便移動。
她不自覺地上前,意外地發現上麵那本被翻過的書卻並不是兵法,竟是一本詩作。而那些攤在桌上的宣紙上有畫亦有練字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