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著做好的蛋糕,肖琳和盧希來到臥房,兩人開心的聊著笑著,話一些小女生的家常,談談迴國後的感想。
交流後才發現,盧希今年剛滿18歲比肖琳小8歲。她不喜歡讀書,加之上麵有哥哥繼承家業,父母也就鮮少管她,由著她的愛好來。她學過攝影,學過畫畫,也學過音樂,不過大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間一長也就懈怠了,最後什麽都會一點,可惜沒有一樣精通。
這次迴國她是因為卓敬風的緣故,她本打算進他的工作室,沒想到自己沒成功,反而認識了成功的肖琳。說到認識肖琳,不能說她沒有一點私心,肖琳現在是唯一能近卓敬風身的女人,認識她自然也就有了接近他的借口。
為何隻有肖琳是最接近他的女人呢?這裏麵還有個故事。根據各種八卦報道,曾經多家媒體胡亂撰寫一氣,說卓敬風是同性戀,原因不外乎挖不到他的緋聞。而且他也過於潔身自好了,這樣的人在娛樂圈總是稀有動物,傳媒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哪怕是隻瘸了腿的狗,都能被他們寫成養尊處優的貓。
不過無論傳言多麽愈演愈烈,盧希始終堅信他不是gay,否則又怎會千裏迢迢獨自一人跑到中國來呢?
“這不是有勇氣,這是自由!”她辯解道,這無知者無畏的膽大妄為,大概基於父母的驕縱。
相較於盧希的精彩人生,肖琳反觀自己,實在自歎不如了。年少的記憶對她來說已經所剩無幾,唯一有印象的東西也隻剩衣櫃上敝舊的布娃娃。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在於當初她表妹的爭搶。姨媽買了兩個相同的娃娃,表妹偏偏覺得她的更好,以後的爭端也總是從“兩個一樣的”開始,姨媽後來索性不再購置相同的物品,她們的爭執才告一段落。
寄人籬下的日子終究不如自己家裏來得肆無忌憚,雖然姨媽待她視如己出,也抹殺不掉她表妹的存在。而她的表妹又是個嫉妒心強,小肚雞腸的人。從小作為姐姐,她各種忍讓,不曾與她正麵衝突,況且她姨夫的臉色也不好看,肖琳多少受了些氣,因此,孤獨感也隨年齡增長,愈發銘心刻骨。
第一次見盧希的時候,其實她聯想到的是表妹。對於“妹妹”這個詞,她始終有個心結,奇怪的是,盧希就像特別為解開這個心結而出現的一樣。她的陽光明媚讓人心曠神怡,並且不知為何,從她身上能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親切感,好像與生俱來一般。這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逐漸衝破她的心防,才有上次醉酒的事情發生。
兩個人聊到深夜也沒能盡興,盧希拿出從美國帶來的影集,裏麵有她和父母的合照,還有她小時候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她的父親是個圓臉微胖的男人,個子不算高,頭發稀疏,身上帶有久經商場的男人特有的狡黠之氣。雖然每張照片他都在笑,笑容卻每每像僵固在空中的飛機尾氣,挺直而幹澀。她的母親呢,是個美麗的人兒,長發披肩,笑容和藹,也是開心的樣子,卻在眉間若有似無遊走晦暗之色,看起來總是心事重重。
也許是自己觀察的太仔細,總想從別人的父母身上尋找某些特征,以此寬慰缺失的愛。肖琳將注意力從她的父母轉移到盧希身上,她從小便是如此開懷無憂,笑容填滿三分之二的臉龐,好像隻要她一笑,快樂便會加倍。
由於聊得太晚,肖琳來不及迴家,盧希也不願她走,兩人就在這間臥房睡下了。
肖琳這一夜睡得很沉,一覺到大天亮。
盧希開車載她到達工作室,時間不偏不倚剛好9點整,這迴恐怕又要免不了被“冰塊臉”嘲諷了。
因為上次被卓敬風教訓了一頓,盧希沒敢直接進去打擾他們,隻在門口偷偷看了一眼,就心滿意足的離開了。肖琳不理解卓敬風到底哪裏好,值得她這般仰慕。他時常一副故作冷酷,高高在上的樣子早已讓她退避三舍,她反而因此更加熱情了。或許小女孩就是喜歡酷酷的帥哥,沒有來由,也不在乎是否裝模作樣。這種喜歡是該說單純好呢?還是膚淺好呢?
不管單純或是膚淺,這便是青春吧。既然是青春,也總該有個沒理由,無顧忌的揮霍,否則待到年長,迴望身後,竟然波瀾不驚,仿佛一潭死水,豈不缺憾?
太過早熟的人正是缺少這青春,人生也跟著失色不少。
開著車,漫無目的的兜風,這日子看上去空虛無聊得很。盧希的青春就像汽車噴出的尾氣,燃料消耗後的一聲歎息,瞬息消失無蹤。
剛駛進一架吊橋,陽光被懸索切割成跳躍的光團,打在身上忽冷忽熱,今天倒是風和日麗,萬裏無雲的好天氣。
正懶散的當,一陣急促鈴音從包裏傳出――
“hello?”
“hi,有空嗎?來老地方玩哈?”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男聲,背景音混合嘈雜的電子樂曲。
“大白天的,去酒吧?”
“怎麽了?你不是沒事嗎?”
“好吧――”盧希發出幹癟的聲音,慵懶極了。
電話那頭發出肉麻的聲音,盧希沒等聽完,就掛斷了。
人總是活在矛盾之中,盧希也不例外,能把單純和糜爛混合在一起未嚐不是“多姿多彩”。這些隻能充當酒肉朋友的玩伴也不過無聊的消遣,娛樂過後各奔東西,沒人會在乎對方的情緒――簡單直接,各取所需――往往比真正去交往要省事得多。
交流後才發現,盧希今年剛滿18歲比肖琳小8歲。她不喜歡讀書,加之上麵有哥哥繼承家業,父母也就鮮少管她,由著她的愛好來。她學過攝影,學過畫畫,也學過音樂,不過大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間一長也就懈怠了,最後什麽都會一點,可惜沒有一樣精通。
這次迴國她是因為卓敬風的緣故,她本打算進他的工作室,沒想到自己沒成功,反而認識了成功的肖琳。說到認識肖琳,不能說她沒有一點私心,肖琳現在是唯一能近卓敬風身的女人,認識她自然也就有了接近他的借口。
為何隻有肖琳是最接近他的女人呢?這裏麵還有個故事。根據各種八卦報道,曾經多家媒體胡亂撰寫一氣,說卓敬風是同性戀,原因不外乎挖不到他的緋聞。而且他也過於潔身自好了,這樣的人在娛樂圈總是稀有動物,傳媒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哪怕是隻瘸了腿的狗,都能被他們寫成養尊處優的貓。
不過無論傳言多麽愈演愈烈,盧希始終堅信他不是gay,否則又怎會千裏迢迢獨自一人跑到中國來呢?
“這不是有勇氣,這是自由!”她辯解道,這無知者無畏的膽大妄為,大概基於父母的驕縱。
相較於盧希的精彩人生,肖琳反觀自己,實在自歎不如了。年少的記憶對她來說已經所剩無幾,唯一有印象的東西也隻剩衣櫃上敝舊的布娃娃。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在於當初她表妹的爭搶。姨媽買了兩個相同的娃娃,表妹偏偏覺得她的更好,以後的爭端也總是從“兩個一樣的”開始,姨媽後來索性不再購置相同的物品,她們的爭執才告一段落。
寄人籬下的日子終究不如自己家裏來得肆無忌憚,雖然姨媽待她視如己出,也抹殺不掉她表妹的存在。而她的表妹又是個嫉妒心強,小肚雞腸的人。從小作為姐姐,她各種忍讓,不曾與她正麵衝突,況且她姨夫的臉色也不好看,肖琳多少受了些氣,因此,孤獨感也隨年齡增長,愈發銘心刻骨。
第一次見盧希的時候,其實她聯想到的是表妹。對於“妹妹”這個詞,她始終有個心結,奇怪的是,盧希就像特別為解開這個心結而出現的一樣。她的陽光明媚讓人心曠神怡,並且不知為何,從她身上能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親切感,好像與生俱來一般。這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逐漸衝破她的心防,才有上次醉酒的事情發生。
兩個人聊到深夜也沒能盡興,盧希拿出從美國帶來的影集,裏麵有她和父母的合照,還有她小時候的照片。從照片上看,她的父親是個圓臉微胖的男人,個子不算高,頭發稀疏,身上帶有久經商場的男人特有的狡黠之氣。雖然每張照片他都在笑,笑容卻每每像僵固在空中的飛機尾氣,挺直而幹澀。她的母親呢,是個美麗的人兒,長發披肩,笑容和藹,也是開心的樣子,卻在眉間若有似無遊走晦暗之色,看起來總是心事重重。
也許是自己觀察的太仔細,總想從別人的父母身上尋找某些特征,以此寬慰缺失的愛。肖琳將注意力從她的父母轉移到盧希身上,她從小便是如此開懷無憂,笑容填滿三分之二的臉龐,好像隻要她一笑,快樂便會加倍。
由於聊得太晚,肖琳來不及迴家,盧希也不願她走,兩人就在這間臥房睡下了。
肖琳這一夜睡得很沉,一覺到大天亮。
盧希開車載她到達工作室,時間不偏不倚剛好9點整,這迴恐怕又要免不了被“冰塊臉”嘲諷了。
因為上次被卓敬風教訓了一頓,盧希沒敢直接進去打擾他們,隻在門口偷偷看了一眼,就心滿意足的離開了。肖琳不理解卓敬風到底哪裏好,值得她這般仰慕。他時常一副故作冷酷,高高在上的樣子早已讓她退避三舍,她反而因此更加熱情了。或許小女孩就是喜歡酷酷的帥哥,沒有來由,也不在乎是否裝模作樣。這種喜歡是該說單純好呢?還是膚淺好呢?
不管單純或是膚淺,這便是青春吧。既然是青春,也總該有個沒理由,無顧忌的揮霍,否則待到年長,迴望身後,竟然波瀾不驚,仿佛一潭死水,豈不缺憾?
太過早熟的人正是缺少這青春,人生也跟著失色不少。
開著車,漫無目的的兜風,這日子看上去空虛無聊得很。盧希的青春就像汽車噴出的尾氣,燃料消耗後的一聲歎息,瞬息消失無蹤。
剛駛進一架吊橋,陽光被懸索切割成跳躍的光團,打在身上忽冷忽熱,今天倒是風和日麗,萬裏無雲的好天氣。
正懶散的當,一陣急促鈴音從包裏傳出――
“hello?”
“hi,有空嗎?來老地方玩哈?”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男聲,背景音混合嘈雜的電子樂曲。
“大白天的,去酒吧?”
“怎麽了?你不是沒事嗎?”
“好吧――”盧希發出幹癟的聲音,慵懶極了。
電話那頭發出肉麻的聲音,盧希沒等聽完,就掛斷了。
人總是活在矛盾之中,盧希也不例外,能把單純和糜爛混合在一起未嚐不是“多姿多彩”。這些隻能充當酒肉朋友的玩伴也不過無聊的消遣,娛樂過後各奔東西,沒人會在乎對方的情緒――簡單直接,各取所需――往往比真正去交往要省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