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無憂訝異道:“降龍十八掌?天下第一掌法?!”白老丐微微一愕:“天下第一掌法?那也未必,不過,勝過這掌法的恐怕不多,——這是誰告訴你的?”林無憂道:“這是晚輩的義父教給我的,我義父是……”不由一絲猶豫,白老丐卻擺擺手道:“你義父是誰有甚麽要緊?能如此說,想必也有些見識,咳咳…咱們現下是要學功夫,沒用的話不必多提了。”林無憂心中慚愧,“這可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了,我還怕白老前輩對姑蘇慕容氏有些微辭,想不到他老人家居然毫不在乎,胸襟之灑脫,非我能及!”
兩人走到洞穴深處,白老丐道:“降龍十八掌是我丐幫鎮幫之寶,乃是唐朝時候我們丐幫的祖師爺所創,據說是源自一本叫做甚麽《周易》的古書。”林無憂驚道:“源自《易經》麽?!”白老丐點點,道:“怎麽,小子你讀過這書?那便好,我原說時間緊迫,怕隻能先傳你三五掌,不過你既然有些底子,學起來想必就快些了,能學會多少再看罷。”林無憂點點頭,凝神細聽。
“降龍十八掌,招如其名,共有一十八式,其名號分別是1:亢龍有悔,飛龍在天,或躍在淵,羝羊觸蕃,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神龍擺尾,密雲不雨,雙龍取水,突如其來,魚躍於淵,震驚百裏,損則有孚,見龍在田,履霜冰至,時乘六龍,龍戰於野。你先記下這些招式的名號、次序。”
林無憂一邊用心默記,一麵尋思:“這降龍十八掌果然本於《易》書,這些招式名號全是易書中的卦辭,師父跟我說過,易書自來都是首推艱澀難懂的古籍,能通讀融會的可謂極少,這位丐幫祖師既然能以此創立絕學,想必在這《易》學上的造詣極其深厚,也不知這位先賢是何等高明之人……”
白老丐看他記得差不多了,便道:“先看第一式,亢龍有悔。”說完,他凝神而立,林無憂隻覺那個原本汙穢老邁的枯瘦乞丐混如不見,眼前這老者直顯出淵停嶽峙般的大宗師氣度。隻見他抱元屈膝,左掌虛按脅間,右掌在身前淩空劃個小圈子,倏然推出。林無憂見他氣度雖豐,這一掌乍看來卻不見甚奧妙之處,乃至有些慢騰、笨拙的意思,不由心中歎道:“看來白老前輩雖然身懷絕學,畢竟年老衰邁,先有痼疾,複受陰寒一掌,此時為我試演掌法,已是全無力道了,也不知他身子要不要緊……”
不提他在一旁猜度不定,白老丐收勢而道:“人身陽氣,皆集於督脈,這一掌的法門乃是氣入丹田,通長強、走腰俞,過腰陽關,而後命門、懸樞、筋縮、神道、身柱、大椎,一路上行,自啞門、風府、 腦戶而通百會,再是前頂、顖會、上星、神庭、素髎、齦交一路下來,轉入手太陰肺經,由中府、雲門、俠白、尺澤、列缺等穴而至掌心。”白老丐略頓一頓,給林無憂餘裕去默記,緊跟又道:“此掌的精要在‘亢’者小,在‘悔’才是大處。先前你說老叫化我掌法剛猛狠辣,大巧而拙,這便是隻瞧出了小味,若是要比亢奮淩厲,自然該是力強者勝,遮莫說我這枯糟老頭子,便是你年輕力盛,恐怕也不及那外麵那‘活僵屍’石虎的蠻力罷?為何老叫化跟他鬥起來卻能占到上風?你倒想想這其中道理。”2
林無憂心中想到:“不錯,《象傳》有雲,‘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即是說,陽氣盡處,依時生變;陽九亢極,物極必反;純陽無陰,勢窮則災。若是一味隻求剛猛陽強,必然力有盡處,破綻極大…。。是了《文言傳》釋易中,對乾卦有雲:‘亢之為言者,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恩,《道德經》裏也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可見衝和不盈者,則無滿溢之患,又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原來也是這個意思,難怪師父當初要我三教齊修,在至理處,赫然便是相通的啊!對了,師父教我的內功心法中不是也有‘視之若缺,乃集大成;其充也滿,乃至物力’的句子麽……”他腦中想到讀過的《易》、《象》、《文言》、《道德》等上古先秦的哲言,加之乃師所授“至陽化陰、剛柔並濟”的心法,心裏將其相互論證,思索衍生,一時竟癡了。
過得片刻,林無憂突而身子一震,口中喃喃道:“亢龍縱力,固然無敵於一時,但力終有盡,力盡則悔,悔不可及……此招正當重悔不重亢,要緊的是後勁綿延不窮。”說著依著白老丐先前的勢子,並用其法門,左腿微屈,右掌劃圈,向外一推,雖不見氣勢多麽驚人,但掌出風隨,竟激得丈許外石壁上塵屑飛揚。白老丐瞧著他這一掌,先是一怔,隨即撫掌大笑,須眉皆動,說道:“好小子!好根骨!老叫化當年學了這掌,過了三年多才體會其中三昧。你這一掌雖是仍有些亢意過盛、著意剛猛,不過一時三刻間便領悟出這個地步,實在太過難得,過不一、二年間,便能有八、九成火候了,好!好!”
林無憂有些訕訕地搔了搔頭,道:“晚輩也不是甚麽悟性高,隻不過從前聽師父教授過《周易》、《道德》這些經書,所以旁征博引之下,似乎通透得便快些呢。”白老丐笑歎道:“難怪,難怪,可惜老叫化自幼貧苦,四處浪蕩,沒甚學識,果然還是吃虧啊!”
林無憂又試演了幾遍,白老丐瞧著隻是點頭,待他收勢,說道:“這一掌目下也就如此了,再往後就得是用中體會,不斷提升了。這‘亢龍有悔’雖然在順序上是第一式,但卻是降龍十八掌中雖精深的一式,這路掌法的要義可說大都包含其中,這一式你既然能明白,後邊的十七掌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隻聽得白老丐繼續傳授道:“第二式,飛龍在天,居高臨下,乘勢破敵,水流濕窪,火就幹燥;雲隨龍卷,風從虎嘯,九五至陽,高屋建瓴……”道罷口訣,突見他雙膝微曲,極迅速間一飛衝起,幾乎碰著洞頂,然後上升之勢未消之際,突而疾向下一沉,掌勁如穹,籠罩四下,激得地下碎石四濺。
白老丐落地唿氣,說道:“此掌提氣丹田,虛下體,使真氣上升,脊骨放鬆,存想於玉枕穴間;勁氣行於督脈,畢集純陽,走於手陽明大腸經,循商陽、三間、合穀、偏曆、上廉、手三裏……”傳完口訣、招式並運氣之法,看林無憂若有所思,便道:“這一掌你悟出些甚麽?”
林無憂答應一聲,眼光卻有些遊離,瞧著洞壁出神,過得片刻,突地“恩”了一聲,自顧朗聲道:“《易》經乾卦有雲,‘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有《象》傳補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是了,卦象九五,九為陽爻,五為陽位,陽爻居於陽位者,正大光明,猶如潛龍在淵,積蓄力道,一朝飛騰於天,必是大有作為。《文言》也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應上,本乎地者應下’,自上而下,定然是無往不利;然而大德配之,方可居上位,占陽極…如此說,這一掌的難處不在‘飛’,而在‘飛’之前了?”
白老丐麵帶欣喜之色,笑道:“娃兒你先頭念叨的那些甚麽‘陽’了、‘九五’了、‘本乎’了,嘰嘰咕咕的,老叫化一概聽不明白,不過末了這句,卻是正說在點子上了。‘飛龍在天’一式,要緊處正是在‘飛’而不是‘在天’,——乘勢而起,迅捷無比,敵人未應,我之‘飛’,我便已是‘在天’了,所以此式要在敵人不經意中積蓄力道,乘便發難,是其猝不及防。練到後來精熟時,但凡交戰時,身子有騰空之便,就能在須臾間勁隨意生,借勢發掌,那才真是防不勝防呢。”
林無憂默想了一迴,又試練了一番,突對白老丐道:“白老前輩,這裏卻有疑惑了。我看這一掌極盡陽強,從天而降,再無迴旋,倘若對手了得,竟能招架了這一掌,那麽飛龍勢衰,豈不是就要受困了?”
白老丐一拍林無憂腦
門,笑道:“好小子,才學了兩掌,居然已能尋處紕漏了,這可不是同咱們祖師爺正想到一處去了麽?”林無憂麵帶疑惑,不解道:“啊?想到一處去了?”白老丐說道:“是啊,我且問你,‘飛龍在天’之後,下一式是甚麽?”林無憂略一迴想,答道:“是‘或躍在淵’……”此語一出,他便凝眉不語,似有所思,白老丐在旁微笑,道:“這一掌的玄機,老叫化先不說破,你自己且想一番其中道理罷。”
林無憂蹙著眉,來迴踱著步,口中喃喃有語。
不多時,他便已是參透其中奧妙,不禁喜道:“‘或躍在淵,無咎。’爻題乃是九四,呃,‘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九四乃是陽居陰位,或騰躍,或潛淵,上下進退,即可自如。《文言》有雲,‘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是九五陽亢,繼之以九四者,‘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那便是說由至陽退而陰陽兩可,虛實之中,使人難辨,可以無禁忌,這一掌便該是陰陽調和、亦虛亦實,不求攻敵致勝,但要以‘或’生‘惑’,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對麽,前輩?”
白老丐笑顏逐開,搖頭道:“多餘,多餘,看來老叫化我純屬多餘,看這樣子,我不教你,你也足以自領悟出。”林無憂忙地一拉白老丐臂膀,笑道:“前輩莫要取笑了,小子不過是據著《易》經想到些其中關竅,到底該當如何施為,其中法門,若無前輩指點,豈不是如同盲人乘盲馬、夜行危塘畔?”白老丐撇撇嘴:“莫要跟老叫化掉書袋了,看著罷。”隻見他邊道口決邊演示,虛步在前,實則在後,雙掌交錯,穿插而進。林無憂瞧在眼中,聽在耳內,心道:“這一掌‘或躍在淵’的拳理用意,倒與少林派般若掌的‘天衣無縫’頗為相近,隻不過高下卻是相判,——不過若是我不學那般若掌,隻怕不會這麽快體會此中虛實陰陽、互生互用的妙處,看來往日所學,必然用於後日,多學些總沒壞處。”
學完第三掌,白老丐道:“不到半個時辰便學成前三掌,你這娃兒天資既高,又學得龐雜經書,老叫化看你日後成就,怕是難以用常理估量了……來來來,第四掌,‘羝羊觸蕃’,你且怎麽看?”
林無憂學成其三,已是頗有些心得,當下點頭稱是,心中隻在《易》經裏搜尋,“‘羝羊觸蕃’,乾下震上,卦屬大壯,卦辭九三有雲,‘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蕃,羸其角。’上六又雲,‘羝羊觸蕃,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此卦下乾純陽,上震尚動,主剛健而尚動,然而陽剛強盛,終有進退兩難之虞,小人憑力,君子用網羅,力強觸藩,角為拘係,力無用處,便不能退、不能遂。然而在我,隻要堅守中正之道,謹慎而行,即令身在兩難,不可進退,卻仍要見到咎不能久,‘艱則吉’,堅守正道,則否極泰來,久之終能脫。此掌奧妙,在於既要困敵於網羅,‘羸其角’,自己又要守持正固,‘艱則吉’,這一掌攻守兼資,委實妙絕……”
就這麽,林無憂自行參悟其理,白老丐輔之教其用,不多時,“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神龍擺尾”,又是四掌學成。
學到“神龍擺尾”,林無憂一廂試演,一廂心道:“前輩說這一掌本名叫做‘履虎尾’,那便該是‘履’卦。兌下乾上,六三為陰,為柔;九二、初九為陽為剛。六三居於九二、初九之上,是為‘柔履剛’。這一掌是在情勢危急時,脫困保命的絕招,此時敵強我劣,譬如‘履虎尾’,而如卦象所雲,‘履虎尾,愬愬,終吉。夬履,貞厲。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履虎尾而能戒慎恐懼,終會逢兇化吉;急躁莽撞,必然有失,故而‘貞厲’有險;‘視履考祥’,審慎而行,則往返均可大吉。可見,謙柔能自保,剛強則喪生,柔弱勝剛強。這卻又合了《道德》中所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曲中求直,反危劣而勝剛強……”
正想間,卻聽得洞外那鎮冥子高聲疾唿,林無憂聞聲一震,白老丐衝他擺擺手,道:“不礙事,他若敢時,早就上來了,你且練著這幾掌,老叫化去洞口瞧瞧他,應個聲,免得他以為咱們另有出路去了,硬闖進來,那便不妙。”林無憂點頭道:“前輩小心。”白老丐擺擺手,咳嗽著往前洞去了。
注:
1:降龍十八掌的名稱次序,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皆在於金老原著並未正麵係統地論述過。此處列出的十八掌是根據原著提高的若幹,整理而成(原著中提到的其實不止十八掌),其中“或躍在淵”與“魚躍於淵”有人說是同一掌,其實不然,“或躍在淵”重在“或”,即是“惑”,而“魚躍於淵”重在“躍淵”,其中道理全不相同,貿然持此說者,不足信,當細觀《周易》再三。而《射雕英雄傳》中,第四十迴,“華山論劍”,其中洪七公鬥神誌不清的歐陽鋒,使過一招“笑言啞啞”,以指戳對方嘴角“地倉穴”,(“笑言啞啞”的確出自《易》經“震”卦,“震來虩虩,笑言啞啞;”意思是雷震突來,有人驚恐萬分,有人嘻笑自如,後一句便是“震驚百裏,不喪匕鬯”,便是“震驚百裏”一掌的出處,意思是雷動百裏震驚,(祭祀者)卻連匙中的鬯酒也沒有拋灑。)然而,竊以為,這一招以指戳穴,偏於奇巧陰狠,似乎並不合降龍十八掌整套的路子,便將它革除了(或者它是七公別的武功中一招也說不定)我看到還有人將“終日乾乾”、“群龍無首”等也硬加入進來,雖然這些都是《易》經中的句子,不過或是斷章取義、難以成篇,或是表意並不合乎降龍十八掌的意境(比如群龍無首,不嫌太喪氣麽?)所以皆不用,我所列十八掌,都是金老原著中至少出現過一次的,並且從《易》經的角度來說,都能闡述出很好的內涵,不敢自稱權威,不過我想,這十八掌連同我後文的解說應當算是當下流傳的版本中最有依據的罷。
2:此節中所說降龍十八掌的習練方法,諸位讀者照之而行,未必就能練成這門絕學(恐怕多半是不成的),然而,其中包含《周易》、《道德》等先秦諸子的論述,卻是擁有大智慧的先賢給出的,關於天道規律、為人處世的極高哲學。我早年讀過這些書,但是可謂走馬觀花,隻為人前多一學識賣弄(年少輕狂嘛),並不求甚解,然而這次為了寫作重新複習,卻讀出許多深意來,文中闡述的那一部分,我想,如果諸位讀者能夠細讀玩味,再加以思索,應該對你的整個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都能有所裨益,而有條件、有閑暇的,我更是推薦你靜心讀一讀原著。別看現下甚麽心靈雞湯藥水之類洋書吃香,其實他們所自以為高明的理論早在幾千年前便以為我們擁有大智慧的先祖所領悟、闡述了,隻不過文辭艱晦,卒讀難懂,造成了舶來學識奉為圭臬,先賢遺言卻視為“糟粕”的可悲現狀。那些滿口洋名字,賣弄洋哲學的才子才女,若能將先秦諸子的這些揭露天地奧妙的文字讀懂,我想,瞧來就不會那麽可惡了。
另,科學研究表明,黃種人智商是所有人種裏平均最高的,所以請不要妄自菲薄,太過崇洋媚外了。咱們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實在太多,隻是看你懂不懂了。
兩人走到洞穴深處,白老丐道:“降龍十八掌是我丐幫鎮幫之寶,乃是唐朝時候我們丐幫的祖師爺所創,據說是源自一本叫做甚麽《周易》的古書。”林無憂驚道:“源自《易經》麽?!”白老丐點點,道:“怎麽,小子你讀過這書?那便好,我原說時間緊迫,怕隻能先傳你三五掌,不過你既然有些底子,學起來想必就快些了,能學會多少再看罷。”林無憂點點頭,凝神細聽。
“降龍十八掌,招如其名,共有一十八式,其名號分別是1:亢龍有悔,飛龍在天,或躍在淵,羝羊觸蕃,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神龍擺尾,密雲不雨,雙龍取水,突如其來,魚躍於淵,震驚百裏,損則有孚,見龍在田,履霜冰至,時乘六龍,龍戰於野。你先記下這些招式的名號、次序。”
林無憂一邊用心默記,一麵尋思:“這降龍十八掌果然本於《易》書,這些招式名號全是易書中的卦辭,師父跟我說過,易書自來都是首推艱澀難懂的古籍,能通讀融會的可謂極少,這位丐幫祖師既然能以此創立絕學,想必在這《易》學上的造詣極其深厚,也不知這位先賢是何等高明之人……”
白老丐看他記得差不多了,便道:“先看第一式,亢龍有悔。”說完,他凝神而立,林無憂隻覺那個原本汙穢老邁的枯瘦乞丐混如不見,眼前這老者直顯出淵停嶽峙般的大宗師氣度。隻見他抱元屈膝,左掌虛按脅間,右掌在身前淩空劃個小圈子,倏然推出。林無憂見他氣度雖豐,這一掌乍看來卻不見甚奧妙之處,乃至有些慢騰、笨拙的意思,不由心中歎道:“看來白老前輩雖然身懷絕學,畢竟年老衰邁,先有痼疾,複受陰寒一掌,此時為我試演掌法,已是全無力道了,也不知他身子要不要緊……”
不提他在一旁猜度不定,白老丐收勢而道:“人身陽氣,皆集於督脈,這一掌的法門乃是氣入丹田,通長強、走腰俞,過腰陽關,而後命門、懸樞、筋縮、神道、身柱、大椎,一路上行,自啞門、風府、 腦戶而通百會,再是前頂、顖會、上星、神庭、素髎、齦交一路下來,轉入手太陰肺經,由中府、雲門、俠白、尺澤、列缺等穴而至掌心。”白老丐略頓一頓,給林無憂餘裕去默記,緊跟又道:“此掌的精要在‘亢’者小,在‘悔’才是大處。先前你說老叫化我掌法剛猛狠辣,大巧而拙,這便是隻瞧出了小味,若是要比亢奮淩厲,自然該是力強者勝,遮莫說我這枯糟老頭子,便是你年輕力盛,恐怕也不及那外麵那‘活僵屍’石虎的蠻力罷?為何老叫化跟他鬥起來卻能占到上風?你倒想想這其中道理。”2
林無憂心中想到:“不錯,《象傳》有雲,‘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即是說,陽氣盡處,依時生變;陽九亢極,物極必反;純陽無陰,勢窮則災。若是一味隻求剛猛陽強,必然力有盡處,破綻極大…。。是了《文言傳》釋易中,對乾卦有雲:‘亢之為言者,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恩,《道德經》裏也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可見衝和不盈者,則無滿溢之患,又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原來也是這個意思,難怪師父當初要我三教齊修,在至理處,赫然便是相通的啊!對了,師父教我的內功心法中不是也有‘視之若缺,乃集大成;其充也滿,乃至物力’的句子麽……”他腦中想到讀過的《易》、《象》、《文言》、《道德》等上古先秦的哲言,加之乃師所授“至陽化陰、剛柔並濟”的心法,心裏將其相互論證,思索衍生,一時竟癡了。
過得片刻,林無憂突而身子一震,口中喃喃道:“亢龍縱力,固然無敵於一時,但力終有盡,力盡則悔,悔不可及……此招正當重悔不重亢,要緊的是後勁綿延不窮。”說著依著白老丐先前的勢子,並用其法門,左腿微屈,右掌劃圈,向外一推,雖不見氣勢多麽驚人,但掌出風隨,竟激得丈許外石壁上塵屑飛揚。白老丐瞧著他這一掌,先是一怔,隨即撫掌大笑,須眉皆動,說道:“好小子!好根骨!老叫化當年學了這掌,過了三年多才體會其中三昧。你這一掌雖是仍有些亢意過盛、著意剛猛,不過一時三刻間便領悟出這個地步,實在太過難得,過不一、二年間,便能有八、九成火候了,好!好!”
林無憂有些訕訕地搔了搔頭,道:“晚輩也不是甚麽悟性高,隻不過從前聽師父教授過《周易》、《道德》這些經書,所以旁征博引之下,似乎通透得便快些呢。”白老丐笑歎道:“難怪,難怪,可惜老叫化自幼貧苦,四處浪蕩,沒甚學識,果然還是吃虧啊!”
林無憂又試演了幾遍,白老丐瞧著隻是點頭,待他收勢,說道:“這一掌目下也就如此了,再往後就得是用中體會,不斷提升了。這‘亢龍有悔’雖然在順序上是第一式,但卻是降龍十八掌中雖精深的一式,這路掌法的要義可說大都包含其中,這一式你既然能明白,後邊的十七掌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隻聽得白老丐繼續傳授道:“第二式,飛龍在天,居高臨下,乘勢破敵,水流濕窪,火就幹燥;雲隨龍卷,風從虎嘯,九五至陽,高屋建瓴……”道罷口訣,突見他雙膝微曲,極迅速間一飛衝起,幾乎碰著洞頂,然後上升之勢未消之際,突而疾向下一沉,掌勁如穹,籠罩四下,激得地下碎石四濺。
白老丐落地唿氣,說道:“此掌提氣丹田,虛下體,使真氣上升,脊骨放鬆,存想於玉枕穴間;勁氣行於督脈,畢集純陽,走於手陽明大腸經,循商陽、三間、合穀、偏曆、上廉、手三裏……”傳完口訣、招式並運氣之法,看林無憂若有所思,便道:“這一掌你悟出些甚麽?”
林無憂答應一聲,眼光卻有些遊離,瞧著洞壁出神,過得片刻,突地“恩”了一聲,自顧朗聲道:“《易》經乾卦有雲,‘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有《象》傳補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是了,卦象九五,九為陽爻,五為陽位,陽爻居於陽位者,正大光明,猶如潛龍在淵,積蓄力道,一朝飛騰於天,必是大有作為。《文言》也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應上,本乎地者應下’,自上而下,定然是無往不利;然而大德配之,方可居上位,占陽極…如此說,這一掌的難處不在‘飛’,而在‘飛’之前了?”
白老丐麵帶欣喜之色,笑道:“娃兒你先頭念叨的那些甚麽‘陽’了、‘九五’了、‘本乎’了,嘰嘰咕咕的,老叫化一概聽不明白,不過末了這句,卻是正說在點子上了。‘飛龍在天’一式,要緊處正是在‘飛’而不是‘在天’,——乘勢而起,迅捷無比,敵人未應,我之‘飛’,我便已是‘在天’了,所以此式要在敵人不經意中積蓄力道,乘便發難,是其猝不及防。練到後來精熟時,但凡交戰時,身子有騰空之便,就能在須臾間勁隨意生,借勢發掌,那才真是防不勝防呢。”
林無憂默想了一迴,又試練了一番,突對白老丐道:“白老前輩,這裏卻有疑惑了。我看這一掌極盡陽強,從天而降,再無迴旋,倘若對手了得,竟能招架了這一掌,那麽飛龍勢衰,豈不是就要受困了?”
白老丐一拍林無憂腦
門,笑道:“好小子,才學了兩掌,居然已能尋處紕漏了,這可不是同咱們祖師爺正想到一處去了麽?”林無憂麵帶疑惑,不解道:“啊?想到一處去了?”白老丐說道:“是啊,我且問你,‘飛龍在天’之後,下一式是甚麽?”林無憂略一迴想,答道:“是‘或躍在淵’……”此語一出,他便凝眉不語,似有所思,白老丐在旁微笑,道:“這一掌的玄機,老叫化先不說破,你自己且想一番其中道理罷。”
林無憂蹙著眉,來迴踱著步,口中喃喃有語。
不多時,他便已是參透其中奧妙,不禁喜道:“‘或躍在淵,無咎。’爻題乃是九四,呃,‘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九四乃是陽居陰位,或騰躍,或潛淵,上下進退,即可自如。《文言》有雲,‘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是九五陽亢,繼之以九四者,‘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那便是說由至陽退而陰陽兩可,虛實之中,使人難辨,可以無禁忌,這一掌便該是陰陽調和、亦虛亦實,不求攻敵致勝,但要以‘或’生‘惑’,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對麽,前輩?”
白老丐笑顏逐開,搖頭道:“多餘,多餘,看來老叫化我純屬多餘,看這樣子,我不教你,你也足以自領悟出。”林無憂忙地一拉白老丐臂膀,笑道:“前輩莫要取笑了,小子不過是據著《易》經想到些其中關竅,到底該當如何施為,其中法門,若無前輩指點,豈不是如同盲人乘盲馬、夜行危塘畔?”白老丐撇撇嘴:“莫要跟老叫化掉書袋了,看著罷。”隻見他邊道口決邊演示,虛步在前,實則在後,雙掌交錯,穿插而進。林無憂瞧在眼中,聽在耳內,心道:“這一掌‘或躍在淵’的拳理用意,倒與少林派般若掌的‘天衣無縫’頗為相近,隻不過高下卻是相判,——不過若是我不學那般若掌,隻怕不會這麽快體會此中虛實陰陽、互生互用的妙處,看來往日所學,必然用於後日,多學些總沒壞處。”
學完第三掌,白老丐道:“不到半個時辰便學成前三掌,你這娃兒天資既高,又學得龐雜經書,老叫化看你日後成就,怕是難以用常理估量了……來來來,第四掌,‘羝羊觸蕃’,你且怎麽看?”
林無憂學成其三,已是頗有些心得,當下點頭稱是,心中隻在《易》經裏搜尋,“‘羝羊觸蕃’,乾下震上,卦屬大壯,卦辭九三有雲,‘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蕃,羸其角。’上六又雲,‘羝羊觸蕃,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此卦下乾純陽,上震尚動,主剛健而尚動,然而陽剛強盛,終有進退兩難之虞,小人憑力,君子用網羅,力強觸藩,角為拘係,力無用處,便不能退、不能遂。然而在我,隻要堅守中正之道,謹慎而行,即令身在兩難,不可進退,卻仍要見到咎不能久,‘艱則吉’,堅守正道,則否極泰來,久之終能脫。此掌奧妙,在於既要困敵於網羅,‘羸其角’,自己又要守持正固,‘艱則吉’,這一掌攻守兼資,委實妙絕……”
就這麽,林無憂自行參悟其理,白老丐輔之教其用,不多時,“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神龍擺尾”,又是四掌學成。
學到“神龍擺尾”,林無憂一廂試演,一廂心道:“前輩說這一掌本名叫做‘履虎尾’,那便該是‘履’卦。兌下乾上,六三為陰,為柔;九二、初九為陽為剛。六三居於九二、初九之上,是為‘柔履剛’。這一掌是在情勢危急時,脫困保命的絕招,此時敵強我劣,譬如‘履虎尾’,而如卦象所雲,‘履虎尾,愬愬,終吉。夬履,貞厲。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履虎尾而能戒慎恐懼,終會逢兇化吉;急躁莽撞,必然有失,故而‘貞厲’有險;‘視履考祥’,審慎而行,則往返均可大吉。可見,謙柔能自保,剛強則喪生,柔弱勝剛強。這卻又合了《道德》中所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曲中求直,反危劣而勝剛強……”
正想間,卻聽得洞外那鎮冥子高聲疾唿,林無憂聞聲一震,白老丐衝他擺擺手,道:“不礙事,他若敢時,早就上來了,你且練著這幾掌,老叫化去洞口瞧瞧他,應個聲,免得他以為咱們另有出路去了,硬闖進來,那便不妙。”林無憂點頭道:“前輩小心。”白老丐擺擺手,咳嗽著往前洞去了。
注:
1:降龍十八掌的名稱次序,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皆在於金老原著並未正麵係統地論述過。此處列出的十八掌是根據原著提高的若幹,整理而成(原著中提到的其實不止十八掌),其中“或躍在淵”與“魚躍於淵”有人說是同一掌,其實不然,“或躍在淵”重在“或”,即是“惑”,而“魚躍於淵”重在“躍淵”,其中道理全不相同,貿然持此說者,不足信,當細觀《周易》再三。而《射雕英雄傳》中,第四十迴,“華山論劍”,其中洪七公鬥神誌不清的歐陽鋒,使過一招“笑言啞啞”,以指戳對方嘴角“地倉穴”,(“笑言啞啞”的確出自《易》經“震”卦,“震來虩虩,笑言啞啞;”意思是雷震突來,有人驚恐萬分,有人嘻笑自如,後一句便是“震驚百裏,不喪匕鬯”,便是“震驚百裏”一掌的出處,意思是雷動百裏震驚,(祭祀者)卻連匙中的鬯酒也沒有拋灑。)然而,竊以為,這一招以指戳穴,偏於奇巧陰狠,似乎並不合降龍十八掌整套的路子,便將它革除了(或者它是七公別的武功中一招也說不定)我看到還有人將“終日乾乾”、“群龍無首”等也硬加入進來,雖然這些都是《易》經中的句子,不過或是斷章取義、難以成篇,或是表意並不合乎降龍十八掌的意境(比如群龍無首,不嫌太喪氣麽?)所以皆不用,我所列十八掌,都是金老原著中至少出現過一次的,並且從《易》經的角度來說,都能闡述出很好的內涵,不敢自稱權威,不過我想,這十八掌連同我後文的解說應當算是當下流傳的版本中最有依據的罷。
2:此節中所說降龍十八掌的習練方法,諸位讀者照之而行,未必就能練成這門絕學(恐怕多半是不成的),然而,其中包含《周易》、《道德》等先秦諸子的論述,卻是擁有大智慧的先賢給出的,關於天道規律、為人處世的極高哲學。我早年讀過這些書,但是可謂走馬觀花,隻為人前多一學識賣弄(年少輕狂嘛),並不求甚解,然而這次為了寫作重新複習,卻讀出許多深意來,文中闡述的那一部分,我想,如果諸位讀者能夠細讀玩味,再加以思索,應該對你的整個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都能有所裨益,而有條件、有閑暇的,我更是推薦你靜心讀一讀原著。別看現下甚麽心靈雞湯藥水之類洋書吃香,其實他們所自以為高明的理論早在幾千年前便以為我們擁有大智慧的先祖所領悟、闡述了,隻不過文辭艱晦,卒讀難懂,造成了舶來學識奉為圭臬,先賢遺言卻視為“糟粕”的可悲現狀。那些滿口洋名字,賣弄洋哲學的才子才女,若能將先秦諸子的這些揭露天地奧妙的文字讀懂,我想,瞧來就不會那麽可惡了。
另,科學研究表明,黃種人智商是所有人種裏平均最高的,所以請不要妄自菲薄,太過崇洋媚外了。咱們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實在太多,隻是看你懂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