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無非是笑笑別人,然後再讓別人笑笑自己。</p>
參加研討會的人突然就悟了,所謂的參會,無非就是在台下笑笑別人,然後再到台上被別人笑笑。因為從開會第一天,到會議最後一天,所有上台做報告的人都被徐生洲掛在了上麵,從菲爾茲獎得主到普通研究生,無一幸免。區別隻在於,第一天是三碗不過崗,以後都是一發入魂。以至於受害者聯合恭送徐生洲一個江湖諢號:當頭棒喝徐一問。</p>
昔有殺人名醫平一指,今有當頭棒喝徐一問。</p>
討論會的最後一場報告,是徐生洲本人的,題為《霍奇猜想研究進展》。研究進展?這是你一個準博士生能hold住的題目嗎?不過正好,所有被掛在台上的人都是摩拳擦掌,等著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尚青也不例外,大早上起來精神就非常亢奮,嘴裏一直在哼著:“請你,拿了我的給我送迴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閃閃紅星》裏麵的記載,變成此時對白……”</p>
</p>
申樹安微微皺眉:“你唱的是什麽?”</p>
尚青笑嘻嘻地停下唱歌:“你說‘研討會’這名字真是起得挺好的,研討、研討,先研而後討,寓意著先研究咱們,然後咱們再全討迴來。希望徐一問那家夥今天不會在台上哭出來。”</p>
申樹安眉頭皺得更深:“你怎麽能幸災樂禍呢?”</p>
尚青冷哼一聲:“有道是‘一報還一報’,既然他先不仁,就休怪別人不義,天道好輪迴,誰也別怨誰。咱們是同門師兄弟,到時候不落井下石就是最大的情義,怎麽還不許幸災樂禍?”</p>
申樹安歎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麽。</p>
當天下午兩點,能容納600人的一號報告廳再次高朋滿座,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很多人眼裏都帶著複仇的小火苗!其餘的人稍微好點,就是非常急切地想吃瓜。奧昆科夫主動申請當會議主持人,更是點燃了會場所有人的熱情。</p>
徐生洲說不緊張那是假的,但走上講台那一刻,心態突然平和下來,看著台下的蘿卜白菜開始信手揮灑:“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神州科技職業學院,參加首屆代數幾何國際研討會的最後一場報告。報告由我主講,題目為《霍奇猜想研究進展》。</p>
“其實在此次研討會之前,我已經完成了論文的寫作。但在會議舉辦過程中,受各位報告人的提醒、啟發,以及與各位參會人員私下的溝通、探討,讓我對該問題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在這些天裏,我又對論文不斷進行充實、補充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報告內容。如果大家覺得論文有閃光之處,那多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有不當之處,自然全是我的責任。</p>
“下麵開始進入正文……”</p>
因為是麵對專業人士的學術報告,所以內容非常緊湊,前30秒就足以勸退95%以上的非數學專業聽眾。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裏,徐生洲對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評判,也做了取舍,相當於把零散雜亂的建築材料,規整成一條可以看出前進方向的道路,並且在路的盡頭給出了一個粗略的路標,讓後來者可以按照路標繼續探索下去,而不是在暗夜裏四下摸索。</p>
“以上就是我的報告內容。就像在這七八天的研討會中,我們遇到了無數在短時間內無法迴答的問題,在尋找霍奇猜想成立條件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無數問題。但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就更靠近終點一步,但前提是方向正確。希望能夠得到大家更多更有益的指點。謝謝大家!”</p>
奧昆科夫作為主持人,對徐生洲的報告首先進行點評:“我非常驚訝,能在這裏聽到這麽優秀的報告,我一度以為是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聽一小時報告!毫無疑問,徐對霍奇猜想的深刻理解在當今學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不僅能夠非常富有成效地激發大家對霍奇猜想的興趣,同時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可以這樣說,他的這篇論文一旦發表,幾乎肯定會成為以後研究霍奇猜想必讀的文獻,也必將是今後研究霍奇猜想曆程中的一座裏程碑。按照慣例,下麵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舉手提問。”</p>
台下安靜了那麽一會兒。</p>
徐生洲的報告內容實在豐富且艱深,需要好好消化。而且奧昆科夫對他的評價近乎阿諛諂媚,也讓大家有些忌憚:提出的問題太不著調,可是會被反殺的!</p>
徐生洲拿著話筒:“大家請放心,為了讓每個人都有交流的機會,這次提問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我能迴答的,會盡量迴答;不能迴答的,我會記下來,會後認真研究,通過郵件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複。如何?”</p>
他這話一激,馬上有人舉手:“徐,你在PPT第3頁討論P進霍奇理論時,顯然忽略了最近Pila-Shankar-Tsimerman關於任意誌村簇的A猜想的突破性工作,我覺得該項工作可以……”</p>
徐生洲很認真地聽完他的提問,然後迴答道:“我看過他們發表在《JAMS》上的論文,確實是一篇驚人的論文,結果優美,方法和技術強而有力,但是對解決霍奇猜想的意義不大,因為我們在PPT的第13頁——看,就是這裏,我們通過構造一個……然後……可以順利地避開相關問題。”</p>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提問者態度很堅決。</p>
徐生洲認真拜讀過那篇論文,但對於論文的進度幾乎毫無幫助,所以才認定這一點。他笑了笑:“事實會證明我是正確的!”</p>
提問者又問:“什麽是事實?是你的看法嗎?”</p>
徐生洲看了一眼係統裏已經達到41.2%的進度:“不,是破解霍奇猜想的最終證明。”</p>
奧昆科夫也不會讓一個提問者浪費太多的時間,馬上就插話道:“第一個問題到此為止。下麵是第二個,誰先來?”</p>
“我!請問徐老師,剛才你在報告中提到……”</p>
……</p>
提問環節一直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徐生洲與無數人鬥智鬥勇,簡直是“舌戰群儒”,直累得精疲力盡。但他很滿足,收獲更是盆滿缽滿。就在奧昆科夫宣布會議最後一場報告結束的時候,徐生洲聽到了熟悉的聲音:</p>
“恭喜使用者完成任務!</p>
“任務完成情況如下:使用者在6個月內,召開了1次國際學術會議,有來自國內外研究機構76名學者參加會議,包括4位菲爾茨獎得主、1名中科院院士。雖然會議論文質量一般,但交流研討非常深入,將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學術影響,進而彰顯出學校不可低估的學術地位。</p>
“任務獎勵:積分7125點,抽獎機會一次。”</p>
喲!還獎勵一次抽獎機會!徐生洲大喜過望,本著有獎不過夜的原則,一刻也沒耽擱就點擊打開抽獎模塊,隨即一個高速轉動的彩色輪盤浮現在麵前,他心裏默念咒語:</p>
“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停!”</p>
等他看到指針所指內容時,不禁大失所望:切,怎麽是這個!</p>
參加研討會的人突然就悟了,所謂的參會,無非就是在台下笑笑別人,然後再到台上被別人笑笑。因為從開會第一天,到會議最後一天,所有上台做報告的人都被徐生洲掛在了上麵,從菲爾茲獎得主到普通研究生,無一幸免。區別隻在於,第一天是三碗不過崗,以後都是一發入魂。以至於受害者聯合恭送徐生洲一個江湖諢號:當頭棒喝徐一問。</p>
昔有殺人名醫平一指,今有當頭棒喝徐一問。</p>
討論會的最後一場報告,是徐生洲本人的,題為《霍奇猜想研究進展》。研究進展?這是你一個準博士生能hold住的題目嗎?不過正好,所有被掛在台上的人都是摩拳擦掌,等著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尚青也不例外,大早上起來精神就非常亢奮,嘴裏一直在哼著:“請你,拿了我的給我送迴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閃閃紅星》裏麵的記載,變成此時對白……”</p>
</p>
申樹安微微皺眉:“你唱的是什麽?”</p>
尚青笑嘻嘻地停下唱歌:“你說‘研討會’這名字真是起得挺好的,研討、研討,先研而後討,寓意著先研究咱們,然後咱們再全討迴來。希望徐一問那家夥今天不會在台上哭出來。”</p>
申樹安眉頭皺得更深:“你怎麽能幸災樂禍呢?”</p>
尚青冷哼一聲:“有道是‘一報還一報’,既然他先不仁,就休怪別人不義,天道好輪迴,誰也別怨誰。咱們是同門師兄弟,到時候不落井下石就是最大的情義,怎麽還不許幸災樂禍?”</p>
申樹安歎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麽。</p>
當天下午兩點,能容納600人的一號報告廳再次高朋滿座,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很多人眼裏都帶著複仇的小火苗!其餘的人稍微好點,就是非常急切地想吃瓜。奧昆科夫主動申請當會議主持人,更是點燃了會場所有人的熱情。</p>
徐生洲說不緊張那是假的,但走上講台那一刻,心態突然平和下來,看著台下的蘿卜白菜開始信手揮灑:“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神州科技職業學院,參加首屆代數幾何國際研討會的最後一場報告。報告由我主講,題目為《霍奇猜想研究進展》。</p>
“其實在此次研討會之前,我已經完成了論文的寫作。但在會議舉辦過程中,受各位報告人的提醒、啟發,以及與各位參會人員私下的溝通、探討,讓我對該問題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在這些天裏,我又對論文不斷進行充實、補充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報告內容。如果大家覺得論文有閃光之處,那多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有不當之處,自然全是我的責任。</p>
“下麵開始進入正文……”</p>
因為是麵對專業人士的學術報告,所以內容非常緊湊,前30秒就足以勸退95%以上的非數學專業聽眾。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裏,徐生洲對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評判,也做了取舍,相當於把零散雜亂的建築材料,規整成一條可以看出前進方向的道路,並且在路的盡頭給出了一個粗略的路標,讓後來者可以按照路標繼續探索下去,而不是在暗夜裏四下摸索。</p>
“以上就是我的報告內容。就像在這七八天的研討會中,我們遇到了無數在短時間內無法迴答的問題,在尋找霍奇猜想成立條件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無數問題。但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就更靠近終點一步,但前提是方向正確。希望能夠得到大家更多更有益的指點。謝謝大家!”</p>
奧昆科夫作為主持人,對徐生洲的報告首先進行點評:“我非常驚訝,能在這裏聽到這麽優秀的報告,我一度以為是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聽一小時報告!毫無疑問,徐對霍奇猜想的深刻理解在當今學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不僅能夠非常富有成效地激發大家對霍奇猜想的興趣,同時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可以這樣說,他的這篇論文一旦發表,幾乎肯定會成為以後研究霍奇猜想必讀的文獻,也必將是今後研究霍奇猜想曆程中的一座裏程碑。按照慣例,下麵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舉手提問。”</p>
台下安靜了那麽一會兒。</p>
徐生洲的報告內容實在豐富且艱深,需要好好消化。而且奧昆科夫對他的評價近乎阿諛諂媚,也讓大家有些忌憚:提出的問題太不著調,可是會被反殺的!</p>
徐生洲拿著話筒:“大家請放心,為了讓每個人都有交流的機會,這次提問時間為一個半小時。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我能迴答的,會盡量迴答;不能迴答的,我會記下來,會後認真研究,通過郵件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複。如何?”</p>
他這話一激,馬上有人舉手:“徐,你在PPT第3頁討論P進霍奇理論時,顯然忽略了最近Pila-Shankar-Tsimerman關於任意誌村簇的A猜想的突破性工作,我覺得該項工作可以……”</p>
徐生洲很認真地聽完他的提問,然後迴答道:“我看過他們發表在《JAMS》上的論文,確實是一篇驚人的論文,結果優美,方法和技術強而有力,但是對解決霍奇猜想的意義不大,因為我們在PPT的第13頁——看,就是這裏,我們通過構造一個……然後……可以順利地避開相關問題。”</p>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提問者態度很堅決。</p>
徐生洲認真拜讀過那篇論文,但對於論文的進度幾乎毫無幫助,所以才認定這一點。他笑了笑:“事實會證明我是正確的!”</p>
提問者又問:“什麽是事實?是你的看法嗎?”</p>
徐生洲看了一眼係統裏已經達到41.2%的進度:“不,是破解霍奇猜想的最終證明。”</p>
奧昆科夫也不會讓一個提問者浪費太多的時間,馬上就插話道:“第一個問題到此為止。下麵是第二個,誰先來?”</p>
“我!請問徐老師,剛才你在報告中提到……”</p>
……</p>
提問環節一直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徐生洲與無數人鬥智鬥勇,簡直是“舌戰群儒”,直累得精疲力盡。但他很滿足,收獲更是盆滿缽滿。就在奧昆科夫宣布會議最後一場報告結束的時候,徐生洲聽到了熟悉的聲音:</p>
“恭喜使用者完成任務!</p>
“任務完成情況如下:使用者在6個月內,召開了1次國際學術會議,有來自國內外研究機構76名學者參加會議,包括4位菲爾茨獎得主、1名中科院院士。雖然會議論文質量一般,但交流研討非常深入,將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學術影響,進而彰顯出學校不可低估的學術地位。</p>
“任務獎勵:積分7125點,抽獎機會一次。”</p>
喲!還獎勵一次抽獎機會!徐生洲大喜過望,本著有獎不過夜的原則,一刻也沒耽擱就點擊打開抽獎模塊,隨即一個高速轉動的彩色輪盤浮現在麵前,他心裏默念咒語:</p>
“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停!”</p>
等他看到指針所指內容時,不禁大失所望:切,怎麽是這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