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在這片沉默了一年的地方響起。臘月二十三,辭灶了。農民們終於可以掛起鋤頭,好好歇幾天了,過年了!
“辭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子要個大皮襖,老頭子要個大綿帽。”
看,多麽樸實的勞動人民啊。這是我們從小就會説的順口溜,直到現在,這個21世紀的2005年春節即將來到的時候,村裏的孩子們還在説著這一段,農村農民的兒女們啊!
“辭了灶王年來到,媳婦要樓住,兒卻把車找,老婆子忙圍著灶台轉,老頭子旱煙吧嗒吧嗒把火燒,兒女在外又一年,何時迴家看爹娘啊?”新的時代,新的追求,年輕的人們四處為生活奔波著,也許真的是忙,顧不上迴家看一眼辛苦著的父母;也許是城市的燈火酒綠,挽留了他們迴家的腳步。
“過年了,還忙嗎,孩子?身體要緊,別累壞了,工作忙就不用迴家了,爸媽都挺好的!”這是多少父母這幾年違心的語言,他們從來也不想給孩子們拖後腿。哪怕自己在家思子心切,捧著照片瞅著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孩子,也不願分他們的心,耽誤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前程。偉大,我隻能用這個詞來形容這些父母們。
吃過晚飯,守著遙控看電視,似乎成了習慣,而有愛活動的人則去商店裏玩個牌打會兒麻將,畢竟忙活了一年了,也該休息放鬆一下了。
“救火啊!”
鞭炮休息後的夜逐漸的寧靜,猛然的一聲救火,打破了這種安寧。
人們從四麵八方向火光升起的地方奔去——是村委辦公室!但,已經晚了,火苗很大!雖然,辦公室那次承包合同撤迴來了,但承包方的一些設備和塑料產品還都堆放在那裏。火勢兇猛,一桶桶水澆上,隻見火苗忽忽的往上直串,這架勢嚇壞了前來救火的人們,最後,不知道誰把消防隊給叫了來,經過一陣緊張激烈的撲滅,救下來的也僅僅是一堆廢墟。
“現在想賣,也不值錢了!”某某某説著風涼話。
火,不著了,但人們心頭的火卻難以熄滅。不約而同的聚集到了商店,猜疑著這次火災的原因。有人説,看見叢學內著火的時候就在辦公室裏。人家是書記,在辦公室呆著也不能説明就是他放的火。誰呢?人們這個一句那個一句,但,有一點人們都清楚,這火是有人故意放的,因為火是從裏麵起的。叢學內在辦公室,難道有人想燒死他?會不會是承包辦公室的那幫人呢?
“別猜了!火是因我而起的!”叢學內不知什麽時候也進了商店。
“這不是辭灶嘛,我尋思著,這馬上過年了,這閑著的路燈,平日裏舍不得亮,這過年了,也該亮一下啊!給電工打電話,關機了,我就自己去合閘,結果因為長時間不用,一些電線受潮了,也因為質量不好,就打出了火花,那些塑料正好堆在電線旁邊,就著了,其實當初我也並沒看到著火了,等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我説今晚路燈閃了一下。”某某説。
鞭炮的火花,把整個圈裏窪也點亮了,而且亮的舒坦。久久的靜,終於在這鞭炮聲聲的年末結束了,除夕啊!春節啊!農村裏,一年最熱鬧的時候,最歡快的時候,就是這幾天了。地裏可以不管不問了,在家裏就是準備年貨,準備吃的,準備過年了!
這個地方的有個不太容易改變的習俗,其實,這年的準備早早就開始了。辭灶之前的幾天,家庭主婦們就把除夕晚上上供用的大棗餑餑,聖蟲,金魚蒸出來了;不過,這幾年,人們手頭有了點錢,這歲數也有點大了,就開始加工,其實也不是很貴,五六十塊錢就能做一套。再怎麽便宜,加工的還是少數的,農村人,能少花一分絕對不會多花的。
二十三四,開始炸麵魚,打凍,炸其它的炸貨。別看這些的東西,聽起來,説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的,不得不説,咱們的老百姓是絕對的聰明。
今年臘月有三十,人們的準備工作還算有充裕的時間。臘月二十九的早晨,似乎年就開始了。這個早晨,人們要早早的起來請宗譜,撈聖飯;下午就開始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在我們這裏還要貼一種東西叫作“過門錢”,説是過了門就有錢的意思,賣過門錢的人是這麽説的,圖的就是個吉利,所以家家都貼著,掛著。三十的下午也許是最忙的時候,開吊子,包餃子。講究的人家,中午還要吃頓麵條。
傍晚四五點鍾的時候,墳地裏就開始有人劈裏啪啦了。這是人們給先人送吊子,老人們説,吊子就是給死人準備的馬鞭,過年了,要讓家裏死去的人騎馬迴家過年。從這個時刻起,鞭炮的劈裏啪啦就要持續好久了。
男人們去祖墳送吊子,女人們就在家裏準備年夜飯。
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全家圍坐在電視旁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了。然而,這最幸福的時刻,在某些人家,則也是最難過的時候了。年年團圓盼團圓,可知何日真團圓?放一副或幾副碗筷,祭奠那去世的親人或是祈禱遠方的兒女,辛苦心酸又一年,期盼來年兒女還!
當春晚主持人宣布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也正是圈裏窪村鞭炮蓄勢的時候,鍾聲一響,祭天祭地祭祖宗,然後四麵八方的鞭炮聲將在整個夜空下響起,這個聲音,可以足足持續到天亮,因為各個村莊有各個村莊的習俗與時間。放過鞭炮,看完春晚,有精力的人會接著看電視,而大多數的人則會選擇眯上一會,等待著拜年時刻的到來。聽父輩説,他們小時候拜年都是放完鞭炮就開始的,可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像以前那麽重視這拜年了,起來拜年的時間也越來越晚了。今年的時辰是四點,這時刻沒人規定,但人們總是能不約而同,這不得不考慮傳説中的冥冥了。
不是對這種習俗的侮辱,我感覺這拜年純粹就是個累死人不償命的形式。如果説,關係不錯的,走走,問候一下,那倒沒什麽。可對這圈裏窪的拜年,我是服了又服的。不管沒過年的時候,怎麽吵過罵過,甚至打過,這拜年的時候,還是滿臉笑嘻嘻的過去問候一聲過年好,問好之後好了也是好事,可過了年拜完年,該爭的爭該吵的吵,什麽勁?從小,我就討厭這種虛偽的拜年,可總又無法逃避,硬著頭皮跟著大人四處的賣弄著自己不值錢的問候。
“今年的春晚不匝地!”
“那誰唱的還行!”
這是大家見了麵拜過年之後常討論的事情,然而今年,人們還多了一個話題。
“你説這辦公室著的,太可惜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賣出去呢。”
“就是就是。”
過年這一天,人們少了以前的觀點爭論,總是順著説話人的話往下説,而且,這一個晚上,不能説不吉祥的話,要遇到什麽不吉祥的字眼了,要想法逼過去,這也絕對是一門不淺的藝術。怪不得説誰説話好聽的時候總説他在説過年話呢?就這個意思吧!
一般男人們先出去拜,男人拜完了女人才出去。
女人出去拜年有的是話題説,你這餑餑畫的很漂亮,你的什麽什麽很什麽。女人的嘴啊,要好聽的你就是聽的耳朵長繭也聽不完,要難聽的就算你堵住耳朵也能讓你夠死。
初一裏,其實也無非就是玩玩牌打個麻將。偶爾有出戲什麽的,也要等待初四五的。正月裏,親戚多的,就走親戚拜年去。有這麽條不成規矩的規矩——初二走姑姑,初三拜丈母。有姑姑舅舅多的,能拜到初七八。正月裏,見了麵就是過年好,然後就是湊一起玩啊,樂的什麽。今兒你來我家玩了,明天我得去你家看看,否則人家就會對你有意見。為什麽?老百姓的習俗而已。
等待啊,等待!過了年沒有親戚走的人家,隻能串個小門,看個電視,等待著十五的到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圈裏窪的人們,不猜燈謎,也很少吃元宵,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做著花燈,用我們自己的話叫灌燈。這些花燈一般都是十三日就灌好的,因為老人們有講究,説是什麽灌三不灌四,灌四出禿子。我估計是老人們的迷信而已,但也沒人試過十四灌燈到底會不會出現禿子。
正月十三這天,一般都不出去串門了。把提前準備好的蘿卜在火爐前一擺,動起刀來。這些灌燈的蘿卜有紅蘿卜,綠蘿卜,胡蘿卜,也有白菜根燈,把這些蘿卜切成一段段的,然後用硬幣或是刀子把中間挖出個窩,插上用棉花或紙卷好的燈心草,放一邊,等著一起往裏灌油了。這花燈的油一般都是些蠟燭頭,再澆上點花生油,放在鍋裏一熱,然後再用勺子一點點灌進燈裏,就成了。當然了,現在的人為了省事,也有些人太聰明了,加工了一種小蠟燭,迴家直接插到挖好的蘿卜裏就行了,更有省事的連蘿卜都不用,直接用了。
其實,這十五節,最熱鬧的是孩子。家裏有孩子的,老人們都會在給孩子們做個“老鼠燈”。所謂的老鼠燈,也就是在有點彎度的蘿卜上插四根細棍當腿,用根彈性比較好的枝條,在上邊彎個提手,再在蘿卜上挖個窩插上燈心灌上油。有心靈手巧的,也會把這隻“老鼠”給打扮一番,描眉畫眼,找點別的動物毛也有用頭發的做上胡須,這一打扮栩栩如生。
從十四晚上就開始點燈,叫上燈,十四日叫四燈,這天的燈就四盞,是用純花生油罐的;十五日,傍晚要到祖墳去送燈,晚上迴家在所有的門口點上燈;十六日是六燈,是在門裏點,過了十六,這年就結束了。
元宵節晚上,有愛熱鬧的人家,會在村口放些煙花,但是農村人的經濟條件是有限的,這個晚上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看,看別人放,這也是獨有一番情趣的。
“辭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子要個大皮襖,老頭子要個大綿帽。”
看,多麽樸實的勞動人民啊。這是我們從小就會説的順口溜,直到現在,這個21世紀的2005年春節即將來到的時候,村裏的孩子們還在説著這一段,農村農民的兒女們啊!
“辭了灶王年來到,媳婦要樓住,兒卻把車找,老婆子忙圍著灶台轉,老頭子旱煙吧嗒吧嗒把火燒,兒女在外又一年,何時迴家看爹娘啊?”新的時代,新的追求,年輕的人們四處為生活奔波著,也許真的是忙,顧不上迴家看一眼辛苦著的父母;也許是城市的燈火酒綠,挽留了他們迴家的腳步。
“過年了,還忙嗎,孩子?身體要緊,別累壞了,工作忙就不用迴家了,爸媽都挺好的!”這是多少父母這幾年違心的語言,他們從來也不想給孩子們拖後腿。哪怕自己在家思子心切,捧著照片瞅著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孩子,也不願分他們的心,耽誤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前程。偉大,我隻能用這個詞來形容這些父母們。
吃過晚飯,守著遙控看電視,似乎成了習慣,而有愛活動的人則去商店裏玩個牌打會兒麻將,畢竟忙活了一年了,也該休息放鬆一下了。
“救火啊!”
鞭炮休息後的夜逐漸的寧靜,猛然的一聲救火,打破了這種安寧。
人們從四麵八方向火光升起的地方奔去——是村委辦公室!但,已經晚了,火苗很大!雖然,辦公室那次承包合同撤迴來了,但承包方的一些設備和塑料產品還都堆放在那裏。火勢兇猛,一桶桶水澆上,隻見火苗忽忽的往上直串,這架勢嚇壞了前來救火的人們,最後,不知道誰把消防隊給叫了來,經過一陣緊張激烈的撲滅,救下來的也僅僅是一堆廢墟。
“現在想賣,也不值錢了!”某某某説著風涼話。
火,不著了,但人們心頭的火卻難以熄滅。不約而同的聚集到了商店,猜疑著這次火災的原因。有人説,看見叢學內著火的時候就在辦公室裏。人家是書記,在辦公室呆著也不能説明就是他放的火。誰呢?人們這個一句那個一句,但,有一點人們都清楚,這火是有人故意放的,因為火是從裏麵起的。叢學內在辦公室,難道有人想燒死他?會不會是承包辦公室的那幫人呢?
“別猜了!火是因我而起的!”叢學內不知什麽時候也進了商店。
“這不是辭灶嘛,我尋思著,這馬上過年了,這閑著的路燈,平日裏舍不得亮,這過年了,也該亮一下啊!給電工打電話,關機了,我就自己去合閘,結果因為長時間不用,一些電線受潮了,也因為質量不好,就打出了火花,那些塑料正好堆在電線旁邊,就著了,其實當初我也並沒看到著火了,等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我説今晚路燈閃了一下。”某某説。
鞭炮的火花,把整個圈裏窪也點亮了,而且亮的舒坦。久久的靜,終於在這鞭炮聲聲的年末結束了,除夕啊!春節啊!農村裏,一年最熱鬧的時候,最歡快的時候,就是這幾天了。地裏可以不管不問了,在家裏就是準備年貨,準備吃的,準備過年了!
這個地方的有個不太容易改變的習俗,其實,這年的準備早早就開始了。辭灶之前的幾天,家庭主婦們就把除夕晚上上供用的大棗餑餑,聖蟲,金魚蒸出來了;不過,這幾年,人們手頭有了點錢,這歲數也有點大了,就開始加工,其實也不是很貴,五六十塊錢就能做一套。再怎麽便宜,加工的還是少數的,農村人,能少花一分絕對不會多花的。
二十三四,開始炸麵魚,打凍,炸其它的炸貨。別看這些的東西,聽起來,説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的,不得不説,咱們的老百姓是絕對的聰明。
今年臘月有三十,人們的準備工作還算有充裕的時間。臘月二十九的早晨,似乎年就開始了。這個早晨,人們要早早的起來請宗譜,撈聖飯;下午就開始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在我們這裏還要貼一種東西叫作“過門錢”,説是過了門就有錢的意思,賣過門錢的人是這麽説的,圖的就是個吉利,所以家家都貼著,掛著。三十的下午也許是最忙的時候,開吊子,包餃子。講究的人家,中午還要吃頓麵條。
傍晚四五點鍾的時候,墳地裏就開始有人劈裏啪啦了。這是人們給先人送吊子,老人們説,吊子就是給死人準備的馬鞭,過年了,要讓家裏死去的人騎馬迴家過年。從這個時刻起,鞭炮的劈裏啪啦就要持續好久了。
男人們去祖墳送吊子,女人們就在家裏準備年夜飯。
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全家圍坐在電視旁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了。然而,這最幸福的時刻,在某些人家,則也是最難過的時候了。年年團圓盼團圓,可知何日真團圓?放一副或幾副碗筷,祭奠那去世的親人或是祈禱遠方的兒女,辛苦心酸又一年,期盼來年兒女還!
當春晚主持人宣布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也正是圈裏窪村鞭炮蓄勢的時候,鍾聲一響,祭天祭地祭祖宗,然後四麵八方的鞭炮聲將在整個夜空下響起,這個聲音,可以足足持續到天亮,因為各個村莊有各個村莊的習俗與時間。放過鞭炮,看完春晚,有精力的人會接著看電視,而大多數的人則會選擇眯上一會,等待著拜年時刻的到來。聽父輩説,他們小時候拜年都是放完鞭炮就開始的,可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像以前那麽重視這拜年了,起來拜年的時間也越來越晚了。今年的時辰是四點,這時刻沒人規定,但人們總是能不約而同,這不得不考慮傳説中的冥冥了。
不是對這種習俗的侮辱,我感覺這拜年純粹就是個累死人不償命的形式。如果説,關係不錯的,走走,問候一下,那倒沒什麽。可對這圈裏窪的拜年,我是服了又服的。不管沒過年的時候,怎麽吵過罵過,甚至打過,這拜年的時候,還是滿臉笑嘻嘻的過去問候一聲過年好,問好之後好了也是好事,可過了年拜完年,該爭的爭該吵的吵,什麽勁?從小,我就討厭這種虛偽的拜年,可總又無法逃避,硬著頭皮跟著大人四處的賣弄著自己不值錢的問候。
“今年的春晚不匝地!”
“那誰唱的還行!”
這是大家見了麵拜過年之後常討論的事情,然而今年,人們還多了一個話題。
“你説這辦公室著的,太可惜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賣出去呢。”
“就是就是。”
過年這一天,人們少了以前的觀點爭論,總是順著説話人的話往下説,而且,這一個晚上,不能説不吉祥的話,要遇到什麽不吉祥的字眼了,要想法逼過去,這也絕對是一門不淺的藝術。怪不得説誰説話好聽的時候總説他在説過年話呢?就這個意思吧!
一般男人們先出去拜,男人拜完了女人才出去。
女人出去拜年有的是話題説,你這餑餑畫的很漂亮,你的什麽什麽很什麽。女人的嘴啊,要好聽的你就是聽的耳朵長繭也聽不完,要難聽的就算你堵住耳朵也能讓你夠死。
初一裏,其實也無非就是玩玩牌打個麻將。偶爾有出戲什麽的,也要等待初四五的。正月裏,親戚多的,就走親戚拜年去。有這麽條不成規矩的規矩——初二走姑姑,初三拜丈母。有姑姑舅舅多的,能拜到初七八。正月裏,見了麵就是過年好,然後就是湊一起玩啊,樂的什麽。今兒你來我家玩了,明天我得去你家看看,否則人家就會對你有意見。為什麽?老百姓的習俗而已。
等待啊,等待!過了年沒有親戚走的人家,隻能串個小門,看個電視,等待著十五的到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圈裏窪的人們,不猜燈謎,也很少吃元宵,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做著花燈,用我們自己的話叫灌燈。這些花燈一般都是十三日就灌好的,因為老人們有講究,説是什麽灌三不灌四,灌四出禿子。我估計是老人們的迷信而已,但也沒人試過十四灌燈到底會不會出現禿子。
正月十三這天,一般都不出去串門了。把提前準備好的蘿卜在火爐前一擺,動起刀來。這些灌燈的蘿卜有紅蘿卜,綠蘿卜,胡蘿卜,也有白菜根燈,把這些蘿卜切成一段段的,然後用硬幣或是刀子把中間挖出個窩,插上用棉花或紙卷好的燈心草,放一邊,等著一起往裏灌油了。這花燈的油一般都是些蠟燭頭,再澆上點花生油,放在鍋裏一熱,然後再用勺子一點點灌進燈裏,就成了。當然了,現在的人為了省事,也有些人太聰明了,加工了一種小蠟燭,迴家直接插到挖好的蘿卜裏就行了,更有省事的連蘿卜都不用,直接用了。
其實,這十五節,最熱鬧的是孩子。家裏有孩子的,老人們都會在給孩子們做個“老鼠燈”。所謂的老鼠燈,也就是在有點彎度的蘿卜上插四根細棍當腿,用根彈性比較好的枝條,在上邊彎個提手,再在蘿卜上挖個窩插上燈心灌上油。有心靈手巧的,也會把這隻“老鼠”給打扮一番,描眉畫眼,找點別的動物毛也有用頭發的做上胡須,這一打扮栩栩如生。
從十四晚上就開始點燈,叫上燈,十四日叫四燈,這天的燈就四盞,是用純花生油罐的;十五日,傍晚要到祖墳去送燈,晚上迴家在所有的門口點上燈;十六日是六燈,是在門裏點,過了十六,這年就結束了。
元宵節晚上,有愛熱鬧的人家,會在村口放些煙花,但是農村人的經濟條件是有限的,這個晚上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看,看別人放,這也是獨有一番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