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豔出身於大城市知識分子家庭,她父親是高原師範大學的哲學教授,母親是邊州大學的職工。王在原嶽父——張豔父親張教授在晚年辦成了兩件大事:一是晉升教授,一是小兒子結婚。
隨著王在原和嶽父見麵與談話次數的增多,他對嶽父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王在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嶽父張教授的興趣很廣泛,他喜歡喝酒,而且酒量還不小;喜歡下象棋,玩麻將。無論校內校外,張教授好像有許多酒友,棋友,麻友。後來王在原進一步發現,嶽父在學業上有些不足之處,比如,中國曆史朝代的沿革順序他就不怎麽清楚;有些挺有名的曆史名人,不知道什麽緣故,說起來時張教授竟然有些陌生;有些非常大眾化的古詩詞名句,王在原提到時,張教授也顯出一幅聞所未聞的樣子。王在原記得在一次談話中,也記不清當時由於什麽緣故,王在原提起了叔本華和尼采,張教授隨口說道:“噢,這我知道,他們好像是西方的兩個反動哲學家吧?”王在原雖然心裏不讚成,但嘴上沒有說出來。王在原這才發現,他嶽父的學問功底也就那樣。不過,張教授是從“文革”中走過來的人,正當他年輕、精力充沛、需要學習時,卻挨了整,進了勞改隊。撥亂反正以後,張教授一邊學習,一邊教學,一邊研究,同時還要考慮妻兒老小以及柴米油鹽等生計問題,他的負擔也夠重的呀!所以,王在原對他嶽父還是比較理解和同情的。
令王在原大為驚奇的是,後來他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張教授的書架上隨便翻看,突然眼前一亮,一本叫做《普列漢諾夫右傾機會主義批判》的書映入了他的眼簾。王在原不由心想,這怎麽和他嶽父的那本專著的書名一樣呢?帶著一種好奇心,王在原把那本書抽出來,翻著看了看。這時,他才發現裏麵的學術觀點、內容編排和張教授的基本一樣。不同之處隻是字數比張教授的多得多,封麵設計、印刷裝訂也比張教授的更豪華、更完美,內容也顯得更豐富一些。這時,王在原恍然大悟,原來,他嶽父的那本學術專著是這麽來的。我在大學裏也聽說過,如今老師們評職稱,論文是硬件,高校還得有學術專著。能寫出來能發表出版自然沒問題;那些實在寫不出的,也不甘人後,就隻能找槍手,托關係。我們不是在網上看到,國內不少大學都出現過所謂的剽竊教授嗎?我們不是常常聽到這個學校或那個學校的老師要麽找槍手寫論文,要麽托關係走路子發表論文嗎?王在原真沒想到,他嶽父竟然也有這麽大的能耐,弄出了這樣一本專著。
王在原嶽父晉升教授,遇到了三個比較大的障礙。
第一個是單位名額有限,隻能上報六名,而王在原嶽父偏偏排名第七。這一下可把張教授愁壞了。短短兩三天時間,張教授一下子變瘦了,頭發胡須也白了許多。正當張教授感一籌莫展時,他的一位任省教育廳副廳長的同學碰巧打來了電話,說有事相求,要張教授替他寫一篇關於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的論文。這王在原知道,張教授懂哲學,寫論文或講話稿很有深度,也出手很快。張教授一聽,滿口答應,並順便把自己晉升職稱所具備的條件以及麵臨的問題提了一下。沒想到,他的這位老同學馬上說,張教授的條件完全符合要求,要他不用操心,並當即給高原師範大學的領導打了個電話,要求先報上來。這樣一來,王在原嶽父晉升教授,上報名額已經不成問題了。
可是,第一個問題剛剛解決,第二個問題又接踵而至。這就是,但凡晉升教授者,必須要參加英語考試。王在原知道,他嶽父是從“文革”中走過來的,對英語幾乎是一無所知。這可怎麽辦呢?眼看著嶽父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剛剛好了的情緒又變得低沉了,王在原心裏確實也替他著急。有一天,王在原嶽父突然問道:“小王,你有沒有英語學得好的朋友?”王在原馬上意識到,他嶽父可能是有了什麽主意。於是趕緊答道:“有啊,爸!”這時,張教授好像陷入了深思,過了好半天,他才抬起頭來,小聲地對王在原說:“小王,你看這個人嘛得實事求是,對不對?我現在要上正高,我對這個英語嘛實在是一竅不通,你看能不能想個辦法,從外麵找一個你的朋友,幫我答一下英語卷子?”這一問使王在原大感意外,沒想到他嶽父竟然這麽善於變通,跟有的老師身上存在的那種古板勁相比真是大相徑庭。王在原急忙答應道:“這沒問題,爸,你放心,這件事就交給我辦吧!”張教授聽王在原說沒什麽問題,又好像不好意思似地說道:“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稍有辦法也不該這麽做。不過,這件事千萬不能給任何人說……”張教授本來也了解王在原的性格,知道他成熟穩重,閑話少;但說話時還是顯得很嚴肅,並把“千萬”兩個字說得很重很重。為了讓嶽父少操心,王在原抓緊時間,很快就把答題老師那兒的事情辦妥了。這樣,剩下的監考問題,張教授說他自己解決,不用王在原操心。這樣,第二個麻煩問題又迎刃而解了。
眾所周知,凡晉升教授者,必須要有學術專著,而且要由專門指定的評委評審,認為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符合規定的要求才能通過。張教授的專著,便是那本《普列漢諾夫右傾機會主義批判》。王在原心裏真為他嶽父捏了一把汗,這能通過嗎?有一天晚上,張教授沒吃晚飯就匆匆出門了,過了大約三四個鍾頭,才迴到家裏。張教授進門時,顯得有點輕鬆,坐下後長出了一口氣,說道:“給幾位評委都打過招唿了,估計問題不會太大!”王在原想,嶽父說的肯定是關於專著的問題。沒過一會,張教授突然伸出兩個指頭,說道:“兩千多元吃了一頓飯——唉,真不容易啊!”王在原一聽,不由地吃了一驚。心想,嶽父晉升教授,遇到的每一道關卡可真都是“鬼門關”呀!過了一段時間,王在原嶽父終於正式晉升為教授了。
這樣,張教授晚年的第一件大事便完成了。
張教授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兒子——王在原小舅子結婚的事。
王在原小舅子在銀行信貸股工作,福利待遇比張教授要好得多,工作幾年來,存了一大筆錢,再加張教授省吃儉用,也存了些錢。所以,王在原小舅子結婚,自然不像他嶽父晉升教授那樣費勁,而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王在原小舅子的婚事中,真正使王在原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的,是來了許多貴賓,其中有省公安廳廳長,有省教育廳副廳長,有王在原小舅子所在銀行的行長,還有包括高原師範大學在內的幾位大學的校長、副校長以及幾位工廠、企業的廠長、總經理等等。各種名牌轎車一長串,真是氣派極了。這些人有的是張教授大學時的同學,有的是他的領導,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學生。王在原這才發現,他嶽父真正一個“真人不露麵”的不簡單的人呐!婚事結束以後,當王在原提到那些貴賓時,張教授感慨萬端,說一個人的地位變得尊貴了,而他對朋友們的友誼和態度沒變,這才能顯出這人的涵養與境界。接著,張教授又以讚歎的口氣說,那些貴賓都是很有境界的人,都曾幫助他解決過許多實際困難。這時,張教授反複告誡王在原說:“古人說得好:‘天睛修水路,無事交朋友。’ 凡事都有它的兩麵性嘛,要想朋友對你好,你必須先得多付出。這個人一輩子的路啊很坎坷,做人很難呀!小王,人一輩子要想幹成點事,一定得學會忍辱負重啊!”王在原從嶽父的話裏,聽出了幾分人生的艱辛。雖然,張教授的有些觀點和做法,王在原不能完全讚同。但他作為一個老人,對王在原的一片善良的心意,王在原又怎麽能拒絕呢?再說,張教授所說的“忍辱負重”,王在原難道還體會得少嗎?他隻好在口頭上表示,一定聽從嶽父的教導。
隨著王在原和嶽父見麵與談話次數的增多,他對嶽父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王在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嶽父張教授的興趣很廣泛,他喜歡喝酒,而且酒量還不小;喜歡下象棋,玩麻將。無論校內校外,張教授好像有許多酒友,棋友,麻友。後來王在原進一步發現,嶽父在學業上有些不足之處,比如,中國曆史朝代的沿革順序他就不怎麽清楚;有些挺有名的曆史名人,不知道什麽緣故,說起來時張教授竟然有些陌生;有些非常大眾化的古詩詞名句,王在原提到時,張教授也顯出一幅聞所未聞的樣子。王在原記得在一次談話中,也記不清當時由於什麽緣故,王在原提起了叔本華和尼采,張教授隨口說道:“噢,這我知道,他們好像是西方的兩個反動哲學家吧?”王在原雖然心裏不讚成,但嘴上沒有說出來。王在原這才發現,他嶽父的學問功底也就那樣。不過,張教授是從“文革”中走過來的人,正當他年輕、精力充沛、需要學習時,卻挨了整,進了勞改隊。撥亂反正以後,張教授一邊學習,一邊教學,一邊研究,同時還要考慮妻兒老小以及柴米油鹽等生計問題,他的負擔也夠重的呀!所以,王在原對他嶽父還是比較理解和同情的。
令王在原大為驚奇的是,後來他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張教授的書架上隨便翻看,突然眼前一亮,一本叫做《普列漢諾夫右傾機會主義批判》的書映入了他的眼簾。王在原不由心想,這怎麽和他嶽父的那本專著的書名一樣呢?帶著一種好奇心,王在原把那本書抽出來,翻著看了看。這時,他才發現裏麵的學術觀點、內容編排和張教授的基本一樣。不同之處隻是字數比張教授的多得多,封麵設計、印刷裝訂也比張教授的更豪華、更完美,內容也顯得更豐富一些。這時,王在原恍然大悟,原來,他嶽父的那本學術專著是這麽來的。我在大學裏也聽說過,如今老師們評職稱,論文是硬件,高校還得有學術專著。能寫出來能發表出版自然沒問題;那些實在寫不出的,也不甘人後,就隻能找槍手,托關係。我們不是在網上看到,國內不少大學都出現過所謂的剽竊教授嗎?我們不是常常聽到這個學校或那個學校的老師要麽找槍手寫論文,要麽托關係走路子發表論文嗎?王在原真沒想到,他嶽父竟然也有這麽大的能耐,弄出了這樣一本專著。
王在原嶽父晉升教授,遇到了三個比較大的障礙。
第一個是單位名額有限,隻能上報六名,而王在原嶽父偏偏排名第七。這一下可把張教授愁壞了。短短兩三天時間,張教授一下子變瘦了,頭發胡須也白了許多。正當張教授感一籌莫展時,他的一位任省教育廳副廳長的同學碰巧打來了電話,說有事相求,要張教授替他寫一篇關於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的論文。這王在原知道,張教授懂哲學,寫論文或講話稿很有深度,也出手很快。張教授一聽,滿口答應,並順便把自己晉升職稱所具備的條件以及麵臨的問題提了一下。沒想到,他的這位老同學馬上說,張教授的條件完全符合要求,要他不用操心,並當即給高原師範大學的領導打了個電話,要求先報上來。這樣一來,王在原嶽父晉升教授,上報名額已經不成問題了。
可是,第一個問題剛剛解決,第二個問題又接踵而至。這就是,但凡晉升教授者,必須要參加英語考試。王在原知道,他嶽父是從“文革”中走過來的,對英語幾乎是一無所知。這可怎麽辦呢?眼看著嶽父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剛剛好了的情緒又變得低沉了,王在原心裏確實也替他著急。有一天,王在原嶽父突然問道:“小王,你有沒有英語學得好的朋友?”王在原馬上意識到,他嶽父可能是有了什麽主意。於是趕緊答道:“有啊,爸!”這時,張教授好像陷入了深思,過了好半天,他才抬起頭來,小聲地對王在原說:“小王,你看這個人嘛得實事求是,對不對?我現在要上正高,我對這個英語嘛實在是一竅不通,你看能不能想個辦法,從外麵找一個你的朋友,幫我答一下英語卷子?”這一問使王在原大感意外,沒想到他嶽父竟然這麽善於變通,跟有的老師身上存在的那種古板勁相比真是大相徑庭。王在原急忙答應道:“這沒問題,爸,你放心,這件事就交給我辦吧!”張教授聽王在原說沒什麽問題,又好像不好意思似地說道:“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稍有辦法也不該這麽做。不過,這件事千萬不能給任何人說……”張教授本來也了解王在原的性格,知道他成熟穩重,閑話少;但說話時還是顯得很嚴肅,並把“千萬”兩個字說得很重很重。為了讓嶽父少操心,王在原抓緊時間,很快就把答題老師那兒的事情辦妥了。這樣,剩下的監考問題,張教授說他自己解決,不用王在原操心。這樣,第二個麻煩問題又迎刃而解了。
眾所周知,凡晉升教授者,必須要有學術專著,而且要由專門指定的評委評審,認為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符合規定的要求才能通過。張教授的專著,便是那本《普列漢諾夫右傾機會主義批判》。王在原心裏真為他嶽父捏了一把汗,這能通過嗎?有一天晚上,張教授沒吃晚飯就匆匆出門了,過了大約三四個鍾頭,才迴到家裏。張教授進門時,顯得有點輕鬆,坐下後長出了一口氣,說道:“給幾位評委都打過招唿了,估計問題不會太大!”王在原想,嶽父說的肯定是關於專著的問題。沒過一會,張教授突然伸出兩個指頭,說道:“兩千多元吃了一頓飯——唉,真不容易啊!”王在原一聽,不由地吃了一驚。心想,嶽父晉升教授,遇到的每一道關卡可真都是“鬼門關”呀!過了一段時間,王在原嶽父終於正式晉升為教授了。
這樣,張教授晚年的第一件大事便完成了。
張教授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兒子——王在原小舅子結婚的事。
王在原小舅子在銀行信貸股工作,福利待遇比張教授要好得多,工作幾年來,存了一大筆錢,再加張教授省吃儉用,也存了些錢。所以,王在原小舅子結婚,自然不像他嶽父晉升教授那樣費勁,而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王在原小舅子的婚事中,真正使王在原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的,是來了許多貴賓,其中有省公安廳廳長,有省教育廳副廳長,有王在原小舅子所在銀行的行長,還有包括高原師範大學在內的幾位大學的校長、副校長以及幾位工廠、企業的廠長、總經理等等。各種名牌轎車一長串,真是氣派極了。這些人有的是張教授大學時的同學,有的是他的領導,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學生。王在原這才發現,他嶽父真正一個“真人不露麵”的不簡單的人呐!婚事結束以後,當王在原提到那些貴賓時,張教授感慨萬端,說一個人的地位變得尊貴了,而他對朋友們的友誼和態度沒變,這才能顯出這人的涵養與境界。接著,張教授又以讚歎的口氣說,那些貴賓都是很有境界的人,都曾幫助他解決過許多實際困難。這時,張教授反複告誡王在原說:“古人說得好:‘天睛修水路,無事交朋友。’ 凡事都有它的兩麵性嘛,要想朋友對你好,你必須先得多付出。這個人一輩子的路啊很坎坷,做人很難呀!小王,人一輩子要想幹成點事,一定得學會忍辱負重啊!”王在原從嶽父的話裏,聽出了幾分人生的艱辛。雖然,張教授的有些觀點和做法,王在原不能完全讚同。但他作為一個老人,對王在原的一片善良的心意,王在原又怎麽能拒絕呢?再說,張教授所說的“忍辱負重”,王在原難道還體會得少嗎?他隻好在口頭上表示,一定聽從嶽父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