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三大四時,王在原住上床,“校辦”住下床。
“校辦”中等偏低個,臉型較圓,說起話來有時憂鬱低沉,有時斬釘截鐵。當他情緒激昂時,說起話來往往兩手叉腰,一字一句都顯得鏗鏘有力。當說到比較關鍵的地方時,他常常向前伸直右臂,不停地揮動著右手。當情緒不好時,說話則聲調低沉,好像在跟人娓娓地訴說心語,同時,臉上顯出憂鬱的表情。“校辦”雖然和王在原不是來自同一個縣,但他們都是靖西地區人。“校辦”也是農村出身,王在原記得,上大學時,他上身經常穿一件學校軍訓時穿過的綠軍裝,生活很樸素。剛上大學時,“校辦”覺得王在原懶惰,不思上進,跟他交往一般。後來,他知道了王在原的身體狀況和學業功底後,慢慢地,他們之間的交往多了起來。
王在原他們大學開學不久,“校辦”就在他們班上發起組織了“綠草地”文學社,並創辦了《綠草地》文學刊物。當時,班上很有一批文學愛好者,在“校辦”的帶動下,創作了不少詩歌、散文、小說作品。
那時,每次吃完飯,“校辦”就急匆匆地出門離去。後來,王在原他們才知道,他這是去學習舊式打字機的打字方法。當時,還沒有電腦打字。“校辦”為了把《綠草地》刊物辦得更好,才想出了這個辦法。沒過多長時間,“校辦”就已經熟練掌握了舊式打字機的打字方法。不久,他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還集中到一起,出了一本油印詩集,還給王在原他們班上愛好文學的同學以及“校辦”的其他一些文友每人贈送了一本。
上了大三以後,“校辦”在兼搞“綠草地”的同時,又參加了校學生會下屬的一個文學社,整天急匆匆地跑來跑去。在上大學的整個四年裏,“校辦”給王在原他們的總體印象隻有一個字:忙。
“校辦”個性極強,做事又極度認真。“綠草地”文學社辦到後來,由於他老是嫌這幹得不好,那幹得不好,於是,別人幹的活越來越少,而他自己幹的卻越來越多。到了校文學社以後,也是這樣。
有一次,王在原到夜裏兩點左右還沒有入睡,無意間,他發現“校辦”在床下翻來覆去,也沒有睡著。於是他們兩個不知不覺小聲地聊了起來。“校辦”先說了一些大學生幹部中存在的圓滑世故,說了一些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苦悶。最後,他又深情地談到自己的初戀。當時,“校辦”對自己的一個中學同學心儀已久,但是,他這個同學家庭境況相當不錯,在“校辦”他們那個縣城,又處於上流階層。“校辦”說,正是他的這種單相思,搞得他內心很苦悶。還說,他拚命地學習,拚命地幹文學社的一些工作,這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來,“校辦”單戀的他的這個女同學,是甄梅的大學校友,她們兩個關係很不錯。王在原畢業迴到靖西以後,也認識了她。她個頭不高,麵容清秀,身體較為單薄,說起話來溫柔親切。她給王在原的第一印象,有點“大家閨秀”的味道。後來,不知是“校辦”和她的戀愛自然發展到了那一步,還是王在原和甄梅兩邊搓和的緣故,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結成了夫妻。
上了大四後,“校辦”的那種個性,又使他和係上主管畢業分配的一個老師搞得不和。雖然“校辦”在學校的文學社裏幹了大量的工作,學習成績也不錯,但畢業分配時,他卻被直接分到了靖西。
然而,那時“校辦”的舅舅正在省教育廳任高官,在他的幫助下,“校辦”靖西去也沒去,就直接到師大總務處報到上班了。沒過兩年,“校辦”又很快升任校總務處主任。當時,王在原他們大學班上的同學絕大多數還是居無定處,而“校辦”已經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樓房。這時,“校辦”也不再搞什麽文學活動了,也不寫什麽文學作品了。王在原多次在別人跟前說,“校辦”已經走上了“求田問舍”的路子。
也不知過了幾年,由於“校辦”文筆不錯,在大學裏又幹過文學社的工作,所以被調到師大校長辦公室,正式就任辦公室主任。
又過了幾年,王在原忽然聽說,“校辦”被派到靖西市下屬的山頭縣掛職就任副縣長。雖然山頭縣幹旱貧窮,位置偏僻,全縣年總產值超不過兩千萬元;但是,不管怎麽說,王在原覺得,“縣長”畢竟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地方再窮也窮不了“縣太爺”。
時間又過了兩年左右。
有一次楊金平上網查資料,無意間,仿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搜到了“校辦”最近的一些情況。隻見網上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報道“校辦”替山頭縣鄉村“代課教師”申訴疾苦的文章。楊金平上大學時,由於常去王在原宿舍,所以他也認識“校辦”。楊金平趕緊喊來王在原,跟他一起了解相關情況。
原來,那幾年,山頭縣“代課教師”中有很多人給縣委縣政府寫信,反映他們的生活疾苦,要求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後來,王在原聽“校辦”說,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山頭縣提了好長時間了,隻是由於經濟水平所限,人們覺得習以為常罷了。“校辦”還說,也許因為他是掛職副縣長的緣故吧,縣委肖書記安排他到各鄉村學校去做個調研,把山頭縣“代課教師”的情況向縣委縣政府做一個總的詳細匯報。剛開始,“校辦”覺得這不過就是例行公事地寫一個匯報材料,然後上會研究研究罷了。然而,隨著實際的調研工作的不斷深入,“代課教師”工作的艱辛、工資的微薄以及不為世人所知的生存情形,越來越使他感到沉重。從網上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校辦”在調研工作中常常被那些“代課教師”的痛苦和尷尬、辛酸和執著所感動,好多次他從學校或“代課教師”家裏出來,都要偷偷擦去淚水。最後,“校辦”終於下定決心,把寫成的一萬多字的調研報告給省委宣傳部和國家教育部分別寄了一份。很快,教育部做出了有關指示,省委宣傳部也把這份調研報告全文發表在省報上。
從網上的許多資料中也可以看到,山頭縣的百分之七十的“代課教師”每個月隻能拿到40元的工資,有的竟然一直拿了二十年,直到退休。“代課教師”聲稱,他們在農民中像教師,在教師中又像農民。由於工資太微薄,子女上學沒法供,家裏生活沒法維持。王在原和楊金平看到這些,心裏也不由地感到陣陣酸楚。
其實,“代課教師”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民辦教師。自從民辦教師的問題解決之後,教育界再沒有“民辦教師”這一概念了。然而,在中西部一些落後的鄉村學校,師資還是嚴重缺乏,於是,這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便臨時聘請教師來代課。慢慢地,人們把這種教師習慣地稱為“代課教師”。總的說來,“代課教師”的工作待遇都是很低的,而“校辦”在給教育部的上書中所反映的山頭縣的“代課教師”問題,隻不過更嚴重一些罷了。
自從“校辦”給教育部上書反映“代課教師”的問題被《南方周末》等新聞媒體報道以後,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來到山頭縣采訪此事,而且還有香港的富商聲明,願意到山頭縣來考查,願意資助山頭縣創辦希望小學。這對山頭縣來說,毫無疑問地應該是千載難逢的大好事,然而,縣委肖書記竟然對此大為光火,一陣指責“校辦”做事太草率,一陣又指責他太缺乏組織原則。
聽王在原說,他從“校辦”處得知,這個肖書記當年當過民兵連長,這也是他常常引以為自豪的事情,肖書記經常會在大會小會上不由自主地提及此事。肖書記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基本上就是“民兵連長”式的,即簡單的、命令式的。更為可笑的是,這個肖書記還提拔過兩個小姐。可能是這兩個小姐曾經跟肖書記相好過,後來,她們都有了正式工作,成了國家工作人員。
有一次,“校辦”來邊州時打電話把孫立民、段武軍和王在原幾個同學約到一塊,向他們訴說心中的苦悶
。王在原他們幾個對“校辦”的義舉一方麵表示大為讚賞;一方麵替他出謀劃策,叫他如何有理有節地對付山頭縣的肖書記。開始,“校辦”情緒低沉,說話間不時流露出深深的憂慮和苦悶。到後麵,他的情緒逐漸好轉,說是為了感謝同學們對他的關心,還主動猜拳打關,敬了大家一圈。雖然“校辦”劃拳聲音宏亮,出拳剛勁有力,但他還是輸得多,喝得也不少。“校辦”平時不怎麽喝酒,一喝就皮膚起反應,看起來紅一塊紫一塊的。但是,不知是“校辦”在地方政府工作,慢慢地開始喝酒了,還是這天晚上他心裏鬱悶,總之是喝了不少酒。
過了一段時間,王在原又忽然聽說中央電視台采訪了“校辦”,專門就他為“代課教師”上書一事做了一期節目。可惜,王在原當時有晚自習,沒看上。
由於“校辦”為“代課教師”的悲慘遭遇上書教育部的義舉感動了整個社會有良知的人,他在200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校辦”在掛職就任山頭縣副縣長期間,還在地方報紙上撰寫發表了一係列文化散文。現在,他在山頭縣已掛職期滿,正式離任了。“校辦”決定,迴到高原師大以後,要靜下心來寫一部名為《掛職手記》的書。對此,王在原他們都翹首以待。
“校辦”中等偏低個,臉型較圓,說起話來有時憂鬱低沉,有時斬釘截鐵。當他情緒激昂時,說起話來往往兩手叉腰,一字一句都顯得鏗鏘有力。當說到比較關鍵的地方時,他常常向前伸直右臂,不停地揮動著右手。當情緒不好時,說話則聲調低沉,好像在跟人娓娓地訴說心語,同時,臉上顯出憂鬱的表情。“校辦”雖然和王在原不是來自同一個縣,但他們都是靖西地區人。“校辦”也是農村出身,王在原記得,上大學時,他上身經常穿一件學校軍訓時穿過的綠軍裝,生活很樸素。剛上大學時,“校辦”覺得王在原懶惰,不思上進,跟他交往一般。後來,他知道了王在原的身體狀況和學業功底後,慢慢地,他們之間的交往多了起來。
王在原他們大學開學不久,“校辦”就在他們班上發起組織了“綠草地”文學社,並創辦了《綠草地》文學刊物。當時,班上很有一批文學愛好者,在“校辦”的帶動下,創作了不少詩歌、散文、小說作品。
那時,每次吃完飯,“校辦”就急匆匆地出門離去。後來,王在原他們才知道,他這是去學習舊式打字機的打字方法。當時,還沒有電腦打字。“校辦”為了把《綠草地》刊物辦得更好,才想出了這個辦法。沒過多長時間,“校辦”就已經熟練掌握了舊式打字機的打字方法。不久,他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還集中到一起,出了一本油印詩集,還給王在原他們班上愛好文學的同學以及“校辦”的其他一些文友每人贈送了一本。
上了大三以後,“校辦”在兼搞“綠草地”的同時,又參加了校學生會下屬的一個文學社,整天急匆匆地跑來跑去。在上大學的整個四年裏,“校辦”給王在原他們的總體印象隻有一個字:忙。
“校辦”個性極強,做事又極度認真。“綠草地”文學社辦到後來,由於他老是嫌這幹得不好,那幹得不好,於是,別人幹的活越來越少,而他自己幹的卻越來越多。到了校文學社以後,也是這樣。
有一次,王在原到夜裏兩點左右還沒有入睡,無意間,他發現“校辦”在床下翻來覆去,也沒有睡著。於是他們兩個不知不覺小聲地聊了起來。“校辦”先說了一些大學生幹部中存在的圓滑世故,說了一些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苦悶。最後,他又深情地談到自己的初戀。當時,“校辦”對自己的一個中學同學心儀已久,但是,他這個同學家庭境況相當不錯,在“校辦”他們那個縣城,又處於上流階層。“校辦”說,正是他的這種單相思,搞得他內心很苦悶。還說,他拚命地學習,拚命地幹文學社的一些工作,這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來,“校辦”單戀的他的這個女同學,是甄梅的大學校友,她們兩個關係很不錯。王在原畢業迴到靖西以後,也認識了她。她個頭不高,麵容清秀,身體較為單薄,說起話來溫柔親切。她給王在原的第一印象,有點“大家閨秀”的味道。後來,不知是“校辦”和她的戀愛自然發展到了那一步,還是王在原和甄梅兩邊搓和的緣故,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結成了夫妻。
上了大四後,“校辦”的那種個性,又使他和係上主管畢業分配的一個老師搞得不和。雖然“校辦”在學校的文學社裏幹了大量的工作,學習成績也不錯,但畢業分配時,他卻被直接分到了靖西。
然而,那時“校辦”的舅舅正在省教育廳任高官,在他的幫助下,“校辦”靖西去也沒去,就直接到師大總務處報到上班了。沒過兩年,“校辦”又很快升任校總務處主任。當時,王在原他們大學班上的同學絕大多數還是居無定處,而“校辦”已經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樓房。這時,“校辦”也不再搞什麽文學活動了,也不寫什麽文學作品了。王在原多次在別人跟前說,“校辦”已經走上了“求田問舍”的路子。
也不知過了幾年,由於“校辦”文筆不錯,在大學裏又幹過文學社的工作,所以被調到師大校長辦公室,正式就任辦公室主任。
又過了幾年,王在原忽然聽說,“校辦”被派到靖西市下屬的山頭縣掛職就任副縣長。雖然山頭縣幹旱貧窮,位置偏僻,全縣年總產值超不過兩千萬元;但是,不管怎麽說,王在原覺得,“縣長”畢竟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地方再窮也窮不了“縣太爺”。
時間又過了兩年左右。
有一次楊金平上網查資料,無意間,仿佛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搜到了“校辦”最近的一些情況。隻見網上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報道“校辦”替山頭縣鄉村“代課教師”申訴疾苦的文章。楊金平上大學時,由於常去王在原宿舍,所以他也認識“校辦”。楊金平趕緊喊來王在原,跟他一起了解相關情況。
原來,那幾年,山頭縣“代課教師”中有很多人給縣委縣政府寫信,反映他們的生活疾苦,要求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後來,王在原聽“校辦”說,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山頭縣提了好長時間了,隻是由於經濟水平所限,人們覺得習以為常罷了。“校辦”還說,也許因為他是掛職副縣長的緣故吧,縣委肖書記安排他到各鄉村學校去做個調研,把山頭縣“代課教師”的情況向縣委縣政府做一個總的詳細匯報。剛開始,“校辦”覺得這不過就是例行公事地寫一個匯報材料,然後上會研究研究罷了。然而,隨著實際的調研工作的不斷深入,“代課教師”工作的艱辛、工資的微薄以及不為世人所知的生存情形,越來越使他感到沉重。從網上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校辦”在調研工作中常常被那些“代課教師”的痛苦和尷尬、辛酸和執著所感動,好多次他從學校或“代課教師”家裏出來,都要偷偷擦去淚水。最後,“校辦”終於下定決心,把寫成的一萬多字的調研報告給省委宣傳部和國家教育部分別寄了一份。很快,教育部做出了有關指示,省委宣傳部也把這份調研報告全文發表在省報上。
從網上的許多資料中也可以看到,山頭縣的百分之七十的“代課教師”每個月隻能拿到40元的工資,有的竟然一直拿了二十年,直到退休。“代課教師”聲稱,他們在農民中像教師,在教師中又像農民。由於工資太微薄,子女上學沒法供,家裏生活沒法維持。王在原和楊金平看到這些,心裏也不由地感到陣陣酸楚。
其實,“代課教師”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民辦教師。自從民辦教師的問題解決之後,教育界再沒有“民辦教師”這一概念了。然而,在中西部一些落後的鄉村學校,師資還是嚴重缺乏,於是,這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便臨時聘請教師來代課。慢慢地,人們把這種教師習慣地稱為“代課教師”。總的說來,“代課教師”的工作待遇都是很低的,而“校辦”在給教育部的上書中所反映的山頭縣的“代課教師”問題,隻不過更嚴重一些罷了。
自從“校辦”給教育部上書反映“代課教師”的問題被《南方周末》等新聞媒體報道以後,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來到山頭縣采訪此事,而且還有香港的富商聲明,願意到山頭縣來考查,願意資助山頭縣創辦希望小學。這對山頭縣來說,毫無疑問地應該是千載難逢的大好事,然而,縣委肖書記竟然對此大為光火,一陣指責“校辦”做事太草率,一陣又指責他太缺乏組織原則。
聽王在原說,他從“校辦”處得知,這個肖書記當年當過民兵連長,這也是他常常引以為自豪的事情,肖書記經常會在大會小會上不由自主地提及此事。肖書記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基本上就是“民兵連長”式的,即簡單的、命令式的。更為可笑的是,這個肖書記還提拔過兩個小姐。可能是這兩個小姐曾經跟肖書記相好過,後來,她們都有了正式工作,成了國家工作人員。
有一次,“校辦”來邊州時打電話把孫立民、段武軍和王在原幾個同學約到一塊,向他們訴說心中的苦悶
。王在原他們幾個對“校辦”的義舉一方麵表示大為讚賞;一方麵替他出謀劃策,叫他如何有理有節地對付山頭縣的肖書記。開始,“校辦”情緒低沉,說話間不時流露出深深的憂慮和苦悶。到後麵,他的情緒逐漸好轉,說是為了感謝同學們對他的關心,還主動猜拳打關,敬了大家一圈。雖然“校辦”劃拳聲音宏亮,出拳剛勁有力,但他還是輸得多,喝得也不少。“校辦”平時不怎麽喝酒,一喝就皮膚起反應,看起來紅一塊紫一塊的。但是,不知是“校辦”在地方政府工作,慢慢地開始喝酒了,還是這天晚上他心裏鬱悶,總之是喝了不少酒。
過了一段時間,王在原又忽然聽說中央電視台采訪了“校辦”,專門就他為“代課教師”上書一事做了一期節目。可惜,王在原當時有晚自習,沒看上。
由於“校辦”為“代課教師”的悲慘遭遇上書教育部的義舉感動了整個社會有良知的人,他在200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校辦”在掛職就任山頭縣副縣長期間,還在地方報紙上撰寫發表了一係列文化散文。現在,他在山頭縣已掛職期滿,正式離任了。“校辦”決定,迴到高原師大以後,要靜下心來寫一部名為《掛職手記》的書。對此,王在原他們都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