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農曆二月——青黃不接的二月的某一天,有個小生命在靖西市西郊的一個村莊裏呱呱墜地。在他那毫無根據的哭聲裏,仿佛彌漫著對那個年代遍地流行的饑餓的恐怖。這個小生命後來有了一個名字,就是“王在原”。


    靖西市位於大西北高寒地區,屬地級市。該市西臨邊州,東接秦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通道。據史書記載,明朝開國元勳徐達曾率兵在靖西某地和元朝殘餘勢力展開過一場大戰,最終大敗元軍,為明王朝穩固西陲立下了汗馬功勞。


    靖西市所在的地區遍布荒山大溝,常年幹旱,在曆史上素有“苦甲天下”之稱。該市由於嚴重缺水,談不上有什麽工業。所以,靖西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曆來是很低的。王在原上學期間曾經根據花兒的調子,作過一首花兒歌詞,讀來還蠻有趣的。後來每當朋友或同事聚會時,王在原喝高了酒,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十年九旱著日子窮,


    娶不上媳婦心裏空!


    天邊的白雲哎飄遠了,


    哥哥的苦比那膽汁還要濃!


    靖西市西邊,由東到西北方向的內關鄉是一條大約六十裏長的河穀平地;從市區到大約二十裏處再分岔到西南方向的清泉鄉又是大約五十多裏的河穀平地,這些平地可算得上靖西地區的“平原”,這裏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比山區相對要好一些。


    清泉鄉原來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裏邊是滿滿的清亮亮的泉水,這些泉水沿河道一直流到靖西市。王在原小時候家就在這條河邊。那時候,河裏的水在冬天要結很厚的冰,這時,王在原就會跟上其他小朋友,到河裏去滑冰、玩耍。到了天暖的時候,這條河則是清水常流,裏邊還有很多魚兒遊來遊去。現在,這個大水池早已幹涸,這條河也自然早已沒有了水流。


    王在原的童年,那是一個既明朗又沉重、既幸福又饑餓的年代。


    那時,父親常年臥病不起,哥哥姐姐都還小,家裏隻有母親一個勞力。在那個“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人民公社時期,舉國上下的“大好形勢”解決不了眼前的饑餓。當時,一個家庭中勞力的多少,是很重要的,直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狀況。所以,那時王在原家裏特別貧困。


    王在原母親沒有文化,是一個在舊社會纏了腳的小個子女人;但是,她同時又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農村婦女。由於王在原父親常年患病,所以,家裏家外都得她扛著。比如,在子女的上學問題上,王在原父親非但毫不關心,反而橫加阻撓,說什麽家裏沒勞力,掙不上工分,念什麽書呀。由於王在原母親在生產隊裏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所以,鐵了心千方百計東湊西借硬是供子女上學。雖然,由於王在原父親的阻撓,王在原大姐沒有上成學,但王在原他們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還是不同程度地都念了些書,尤其是王在原,還破天荒地在他們村子裏第一個考上了大學。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王在原所在的那個生產隊裏好幾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先後餓死了。但是,由於王在原母親勤勞而富於智慧,所以一家五口人全都度過了那三年的饑荒。


    那時,由於極度饑餓,王在原母親常常兩眼無神,身體無力。而生產隊裏不少人竟然以為腦子出了問題,所以對她幹什麽倒不在意。因此,王在原母親抓住這個機會,想方設法弄來了不少充饑的東西。


    王在原多次聽過她母親講的過去的一些經曆。


    每當夜深人靜月亮最亮的時候,她就揹上揹鬥出發了,要麽到生產隊的地裏挖幾個洋芋,要麽去生產隊的社場裏偷偷弄點糧食。有一次,月亮升得很高的時候,王在原母親揹上揹鬥出發了。過了河,不一會兒,她就來到了社場裏。王在原母親找來找去,找見了一堆秕穀子,趕緊就往揹鬥裏裝。裝滿後,她跪下去剛要揹揹鬥,隻聽後麵慢悠悠地傳來一聲:“你要幹啥?”王在原母親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急忙迴頭一看,原來是給生產隊裏看社場的人。那個人也善良,隻是讓她把東西倒下,趕緊迴家去,過後再也沒提這事。


    還有一件事,王在原從她母親身上看出了她所具有的非凡智慧。


    五八年“大躍進”吃食堂時,家家戶戶都響應號召把自家的鍋碗瓢盆連同本來就不多的糧食都上交到食堂。但是,王在原母親一反眾人的做法,在夜深人靜時,往自家後院的地下偷偷地埋了不少糧食。恰恰是這些糧食,在幫助家人度過緊接著到來的饑荒中,起了關鍵作用。


    王在原母親還常常說到王在原父親在那饑荒年月裏對他的一些傷害。每當深夜,王在原母親擔驚受怕找來吃的,做好以後先要端給王在原父親。王在原父親先是二話不說就吃,吃完後就開始祖宗八輩地罵她,罵她膽子太大,並聲稱第二天要把她交給生產隊隊長。王在原母親每當說到這裏時,眼淚止不住就流了出來。王在原說,他母親大約在五十歲左右以後,跟他父親分居,而且跟他父親連話都很少說。


    王在原母親雖然沒上過學,但深知為人處事的道理。她平時很注意結交朋友,幫助他人。在那饑荒年月中,她還幫助救活過好幾個人哩。後來,有些她結交幫助過的人反過來又幫過王在原家不少大忙。


    王在原母親在晚年,篤信基督教,為了看《聖經》,她在七十歲以後,還認識了不少字哩。


    王在原的父親高個子,長臉,在民國時期上過高小,應該算是他們村子裏老一代人中的一個念書人。王在原父親有兩個特長:一個是會寫祭鬼神的祭文,一個是會寫毛筆字。村子裏要是誰家搞迷信活動,就會找他寫祭文。一般情況下,王在原父親都會一口答應。過春節時他還常常給自家和別人家寫對聯,而且字還寫得不錯。


    王在原父親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講笑話閑聊。當他身體和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如果身邊有合適的人,就會和他們聊起來。王在原父親說話聲音很大,好像生怕人家聽不清。而且他說話興致一上來,就會高聲大嗓,旁若無人,一陣說到秦皇漢武,一陣又說到忠誠良將,一陣說到過去的大戶人家,一陣又說到過去的雇農窮漢,一陣模仿這個人說話的腔調,一陣又開那個人的玩笑。這時,旁邊聽的人一會兒伸直脖子豎起耳朵靜聽,一會兒問這問那,一會兒又哈哈大笑。別人如果聽得越投入,王在原父親的精神狀態就會越好。


    不過常言說得好:“樂極生悲。”當王在原父親的興致達到極點時,往往會因為某個原因而急轉直下。這時心情也不好了,頭也疼了,腰腿也不合適了,最後連路也走不成了。如果這時正在生產隊的勞動場地,或者是包產到戶以後在自家的田地裏,那肯定就得家裏人用架子車往家裏送。這樣時間一長,人們心裏也有了數。當王在原父親說話說到極為高興的時候,就會有人在旁邊悄悄地告訴另外一個人:“你看著,過一會兒王家爸的身體肯定就不行了。”而且,這樣的預言往往是百分之百地準確。


    由於王在原父親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在家裏人正忙農活時,他不是生事,就是生病,真可以說,家裏人對他是煩透了。


    後來,為了多掙點工分,正在念初中的王在原哥早上要到生產隊幹一會農活再去上學;晚上放學迴來,也是趕緊往隊裏跑,看有沒有活幹。王在原清楚地記得,他哥晚上放學迴來時,問家裏有沒有吃的,王在原說,隻有炒麵,他哥就氣唿唿地拿上農具,出門走了。因為那時家裏除了吃飯,平時吃的隻有炒麵。天天吃炒麵都已經吃煩了。所以,在孩子們中間,王在原常常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


    為了掙工分,王在原十二歲時,在兩個假期就已經開始參加生產隊的勞動。


    王在原和其他孩子跟上生產隊的大人們在田野勞動時,頭頂是藍


    天太陽,周圍是大山環抱。在還是小孩子的王在原的心裏,與其說那時的勞動多麽艱苦,倒不如說他是在親身經曆一個又一個的童話故事。


    當農曆六月份拔麥子的時候,雖然有時在這個地頭望不到那個地頭,但經過生產隊隊長和大人們三兩句話的鼓動,王在原的心裏立刻就會產生一種豪邁的感情。此時此刻,自己仿佛已經變成了課文中寫的長征途中的紅軍英雄。一番奮力拚搏之後,終於拔到了地頭,這時王在原心中的喜悅與興奮之情,絲毫不亞於電影中打了勝仗的戰鬥英雄。


    那時,離王在原家不遠,有一個部隊。部隊裏經常會放電影,而且有很多是戰鬥片子。於是,王在原和孩子們下午在生產隊裏參加勞動,就有了一個美麗而光輝的目標,那就是在散工之後可以去看電影。隊長也很懂得孩子們的心思,鼓勵孩子們快快幹活,並向他們許諾,早幹完,早散工。於是,孩子們你爭我趕,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連飯也顧不上吃,就一聲吆喝,向部隊一溜煙飛跑而去。他們來到部隊裏放電影的水泥籃球場時,先找到一塊好地方,然後擠在一起坐下。一邊自由自在地互相說著閑話,一邊等待著電影的開始。如果正好碰上戰鬥片子,那他們的興奮與快樂就會一直延續到深夜的夢裏。那時,王在原看過的南斯拉夫的《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以及國產片《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平原遊擊隊》《迴民支隊》《紅日》《鐵道遊擊隊》等等,都在王在原幼小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直到現在,王在原說起來,都是如數家珍。


    大約是王在原在上四五年級的時候,他們那裏來了一些鐵路工人,好像是給鐵路上引水的。有幾個人住在了王在原的家裏,他們帶的錄音機、照相機、手電筒、暖壺、牙刷等等以及《紅岩》《青春之歌》《水滸傳》《西遊記》一些書,都讓王在原感到新奇不已。那時,王在原學習很好,“三好學生”的獎狀貼得滿牆都是。由於王在原學習好,又特別懂禮貌,很招他們喜歡。這使王在原充分地感受到了一種做人的自豪。


    有一次,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工人對王在原說,他沒有兒子,叫王在原問他媽,看願不願意讓王在原做他的兒子。王在原很是興奮,心想,要是做了這個工人的兒子,就會有許多好吃的好穿 的,那該多好啊。最後,他還真的高高興興地去問他媽哩。


    還有一次,一個工人把王在原叫到他們住的房子裏,讓他說了幾句話,然後放開錄音機,讓王在原大為吃驚的是,錄音機裏竟然傳出了王在原的聲音。還是孩子的王在原,把錄音機和收音機分不清楚。他還以為自己的聲音會像收音機裏的聲音一樣,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為此,他還興奮激動了好一陣子哩。


    最難忘的是,有一天,一個姓周的大個子工人,領了王在原他們一大幫孩子,跑到山頂上去放風箏。當時,孩子們跟上周師傅爭先恐後地往山頂上跑,那個高興勁兒,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最後跑到山頂以後,周師傅把他親手製做的一個大蝴蝶風箏放開。由於山高風大,風箏很快飛到空中,隨即越飛越高,最後幾乎變成了一個點。孩子們的心仿佛也隨著風箏不停地往上飛,最後一直飛到了雲彩的上麵。


    後來,這個周師傅還親自出麵,給包括王在原家在內的幾戶最貧窮的人家拉上了電燈。


    現在,這些工人都不知道去了哪裏。王在原每每想起他們,心裏就會產生強烈的思念。


    二


    由於王在原父親經常生病,所以性情古怪暴躁,平時對孩子們的吵鬧非常厭煩,甚至動不動就打罵王在原他們兄弟姐妹。王在原現在說起有些事,別人也會感到很好笑。他說,他小時候在院子裏玩,如果聽見他父親在炕上不停地呻吟,他就感到心裏踏實;如果聽見他父親拄著拐棍下炕,他心裏馬上就會緊張起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在原才知道,他父親長期得病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解放以後,村裏劃分成分,他們家差一點被劃成富農,因此,王在原父親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第二個是,解放後不久,王在原二叔被提拔為區委書記,上邊州培訓學習,不幸得了急性闌尾炎而去世,給王在原父親帶來了重大的打擊。第三個原因是,在反右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每次批鬥會,因為王在原父親是中農,在他們隊裏成分最大,所以要陪鬥。這使得他父親受到了不少驚嚇。王在原成年以後,慢慢發現,他父親的病,心理因素往往要大於生理因素。因為王在原父親平時隻要和家裏人一生氣,就會發病睡上幾天。


    由於王在原父親常年患病,所以,他對子女的學習也不怎麽關心。但是,他在解放前的高小上過幾年學,文史方麵涉獵較廣,再加平時跟別人聊天,總愛說起秦皇漢武、忠臣良將、才子佳人、闊佬富漢之類的趣事。所以說,這對於王在原今天能夠成為一個愛好文史的語文工作者,影響是很大的。這或許應驗了“身教重於言傳”的古語。就這一點來說,王在原還是很感謝他的父親的。


    王在原說,那時他哥在他的心裏,好像代替了他父親的位置。王在原哥中等身材,到了中年,胡子頭發長得很兇,又不愛收拾,所以常給人一種蓬頭垢麵的感覺。


    王在原哥初中畢業以後就迴到生產隊務農了。因為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王在原哥就是在學校裏也沒學下多少知識。因此,他對王在原的學習抱有很大希望,經常鼓勵他,長大以後一定要當科學家。


    記得小時候,王在原哥經常會把王在原帶到生產隊飼養員的屋子裏。飼養員屋子裏的炕非常熱,經常會有一大批年輕人——王在原哥的同齡人在晚上來這裏玩賭錢的遊戲。他們的遊戲其實很簡單,先由一個人把一個硬幣彈起來,在桌子轉動,然後用手心壓住,叫別人猜是正麵還是反麵。猜準了就能贏錢,猜錯了就要輸錢。王在原哥會不時地叫王在原猜,說孩子的運氣比大人好。王在原贏了,人家就會給錢;如果輸了,人家有時候哈哈一笑,就不要了。王在原的直接參與,使他充分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那種樸實與豪爽。


    王在原哥上初中時,籃球打得特別好,經常參加校隊外出比賽。迴到生產隊務農以後,不僅在勞動中吃苦耐勞,而且為人樸實厚道,人緣很不錯,所以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


    王在原說,有一年,他們搬了家。新房子裏沒有門扇、窗扇,到冬天真是凍死人了。但是到了夏天,一遇到下雨,就會有一大幫村民來到他們家,也沒個凳子坐,就靠著四周的牆蹲下來,一邊抽著旱煙,一邊說笑聊天。他們一會兒說莊稼農事,一會兒談國家大事,一會兒又說八卦風水,一會兒一個開另一個的玩笑,那氣氛真是熱鬧極了。王在原還說,柏拉圖看到這種情形,肯定要重新改寫他的《理想國》;如果陶淵明在那時候他們的村子裏生活,肯定不會寫什麽《桃花源記》。


    後來,因為家裏太缺糧食,生活太苦,王在原哥竟然產生了一個膽大包天的念頭。他和生產隊裏另外兩個關係非常鐵的窮哥們私下商量,把生產隊要上交的公糧給偷了一些。結果,很快被派出所偵破,三個人先被拘留起來。王在原哥心想,這事最初是由他起頭的,就主動坦白了整個犯案過程,並承擔了主要責任,最後,被判拘留一個月。王在原說,那時他看到母親整日以淚洗麵,心裏隱約意識到,他哥大概是出了什麽大事。但究竟大到什麽程度,還是孩子的王在原並沒有去多想。


    過了一個月,王在原哥被放出來以後,母親想方設法借了些小麥麵,一連幾天做白麵饃和白麵飯——那時最好吃的飯和饃,王在原也跟著美美地吃了幾天。他哥出的事,在還是小孩子的王在原心裏早已淡忘,倒是這些好吃的著實讓王在原高興了好幾天。


    到後來,生產隊包產到戶以後,王在原哥愛上了賭博


    ,先是搖單雙,後來又迷上打麻將,給家裏帶來了很多麻煩。直到現在,隻要一提起賭博,王在原哥的兩眼很快就會放出光來,然後笑眯眯的,要麽認真聽,要麽手舞足蹈地講。一些賭博的事,從他的嘴裏一出來,仿佛變成了一個個傳奇故事。


    王在原小時候腦子很聰明,他哥還會經常讓王在原給生產隊裏他那些朋友講算術題,由此,他會經常得到人家的誇獎。後來,生產隊包產到戶。這時,王在原也上了初中,而他的興趣逐漸轉向了語文和曆史。有時,王在原跟上他哥去勞動,他哥就會讓他講《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曆史上的一些故事。王在原就一邊幹活,一邊模仿小說中的語言,不停地“話說”這“話說”那,儼然像個說書人。王在原哥的這種做法,使王在原對文學和曆史的興趣比以往更加濃厚了。


    大概是由於王在原小時候的家庭對他的影響吧,在他們生產隊裏,王在原第一個考上了大學;過了若幹年,王在原的侄女,即王在原哥的女兒也考上了大學。這對王在原家來說,也算是天道開眼,苦盡甘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子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侯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侯川並收藏遊子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