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貴胄曾蘭宮
冷王盛寵:嬌妃別離開 作者:扶雲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天的早晨,允央在寢殿中正與飲綠一邊說著話,一邊撚著彩線,絞著錦緞,準備做一個籠手。[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這時隨紈從殿外走了進來迴話:“稟娘娘,五塊宋錦料子已經送到曾蘭宮了。聽披芳說,今天是謝容華的生辰。”
“按宮規,內府局應送來福祿禮和賀壽錢,披芳她們去要,那邊竟然說這個月的都已散光了,明年再送吧。您說氣人不氣人?”
允央聽完這話,放下手中的針線說:“早就想去看謝容華一直不得空,今天是她的千秋節,正是拜訪的好日子。”
她命隨紈將一個褐彩雲紋四耳罌放進錦盒中作為壽禮,想起現在已近年關,便讓飲綠又裝了兩盒幹果蜜餞,最後為謝容華準備了一盒過節打賞宮人用的金菱角。
四個錦盒包好後,允央讓隨紈先給曾蘭宮送去,自己則對著菱花鏡重新梳妝一番才出了殿。[]
謝容華所住的曾蘭宮位置十分偏僻,建在天淵池正北麵蓬萊山後的一片空地上,長寬不過各十丈餘。
在去往曾蘭宮的路上,允央掀開暖轎的窗帷,看到道路兩邊都是綠苔斑駁,衰草枯藤,似乎很少有人走動。
謝容華失寵已久,宮人對她多有怠慢也可想象。念起淇奧宮裏****賞賜,隆康宮中富麗堂皇,矜新宮的綺麗多姿,其間冷暖躍然眼前,讓人陡生感慨。
快到曾蘭宮時,允央遠遠就看到宮門口站著兩位年輕的女子,一位是披芳。
另外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年紀,身材高挑,鵝蛋臉形,鳳眼桃腮,身著藕荷色半舊的素色懷文綺棉長衣,頭梳歸來髻,上麵飾了一支銀鎏金嵌寶玉牡丹小插。
雖然她的衣著服飾並不出挑,但難得的是通身端莊穩重,安之若素的氣質,這在漢陽宮一眾眼明手快,靈敏機巧的女眷中非常少見。
允央斷定這位就是謝容華。
見謝容華與宮人已在迎候,雖然還沒到宮門口,允央就下了轎,步行走了過去。[.超多好看小說]見到謝容華,允央先曲膝行禮道:“姐姐千秋節大喜,妹妹前來賀壽。”
謝容華趕忙迴了一個大禮:“斂妃娘娘位份比我高了許多,我豈敢受禮。”
允央握住她的手說:“自家姐妹,切不可因這些虛名而生份了。”
謝容華點頭稱是。
走近了細看,允央更覺得謝容華姿容端麗,神態安祥,心裏有種說不出的親切。
兩人攜手進了宮門,允央抬眼打量這曾蘭宮裏的庭院狹小,布置如普通人家。可仔細一看,裏麵卻大有玄機,驚得她手心都出汗了。
允央最先看見的便是庭院裏種著的一株綠梅,綠梅顏色本就新奇,最奇的是這梅花的花瓣不是一層,而是三層重疊,共有十五個花瓣。允央看了禁不住問:“這可是浮圖梅嗎?”
謝容華道:“正是”。
允央看著這株承載著隋文帝和獨孤迦羅情意綿綿往事的梅花,不禁感慨萬分。
允央在這株梅樹下駐足:“據說這株浮圖梅早已枯萎,莫不是姐姐這裏還有第二株嗎?”
謝容華走過來搖了搖頭說:“非也。當年我剛住進曾蘭宮時,就見院裏有株枯木,宮人想撥掉,我怕它還有一線生機,撥了豈不可惜?”
“我便讓人經常將蝦糜與熊白埋在梅樹下,勤於澆灌,沒想到第二年春天它竟然抽枝吐葉了,開花後便是這浮圖梅。”
賞過了奇梅,允央見宮牆邊上橫了一株圓木,上麵蓋有殘雪,盡管如此還能看出此木虎首鶴尾,色如泥金,走進仔細一看,見其表麵的紋絡如鹿皮一般,根根細毛都能看清。
允央神色大為驚異,因為她知道這也是故國之物――相傳宋氏皇族還未受封建國之時。有一個仙風道骨的白發老人來到府上,對族長說,五日以後到東海邊等候,上天有禮物要賜予你。
言畢,化作一縷清煙而去。族長不敢怠慢,率人五日後來到東海邊,果然,從海上蓬萊仙島的方向飄來了一根大木頭。
族長命人將這根木頭撈起來,發現這根木頭是虎首鶴尾鹿皮,敲之聲若鍾罄,於是取名為仙山木。
而得到仙山木後不久,宋國就受封成為了七大柱國之首,而這根仙山木也順理成章成了宋國皇族傳家之寶,據說一直藏在宋國皇室宗廟中,卻不知今天為什麽會出現在這裏?
謝容華見允央認出了仙山木,就給她解釋說:“這根木頭也是我剛住進來時發現的。當時它被放在宮牆一角,已落滿了灰塵。我見它不腐不蠹,又是從仙山而來,必定需要吸日月靈氣,因而也沒有搬動它,讓它自在呆在那裏。”
兩人邊說邊走,沒走幾步就已來到了正殿門口。允央抬頭看到殿頂的青瓦,不禁啞然失笑,對謝容華說:“稀世珍品都要在姐姐這裏聚齊了嗎?”
宋顯帝在位時為了修建金台殿,命禦造坊督造一批五萬塊的七彩瓦。禦造坊便用七色寶石磨成粉混入紅泥燒製成了七彩瓦。
此瓦白天看沒有什麽特別的,隻有在滿月之時,月光灑在瓦上,瓦便會反射七彩光芒。允央之所以一眼認出,是因為此瓦形狀與普通瓦不同。
此瓦本為梯形,燒成後工匠們又將右下一角磨圓。這樣的設計是經過匠人反複實驗的結果,隻有這種形狀的瓦,重疊成大殿頂後,反射出的七彩光芒才能亮而不散,匯聚在一處,如同一汪七彩池水。
當年宋顯帝看見了這個情景,龍心大悅,說天上的霓虹都由此池孕育,因而將此瓦起名為霓池瓦。
據說,宋國在修建金台殿時隻用了四萬五千塊霓池瓦,剩了五千塊,宋顯帝舍不得再用就全部放入倉庫。如今金台殿已毀於戰火,這曾蘭宮的霓池瓦又從何而來呢?
看到允央麵有疑問,謝容華解釋說:“當日初入曾蘭宮時,因年久失修,殿內多處漏雨,我便報了內府局,讓他們前來修繕。”
“可能是他們從倉庫裏找到了這些霓池瓦,覺得形狀不規整,以為是次品,便全數運到我這裏來,重鋪了殿頂。”
允央聽罷,點了點頭說:“原來如此。”
這時隨紈從殿外走了進來迴話:“稟娘娘,五塊宋錦料子已經送到曾蘭宮了。聽披芳說,今天是謝容華的生辰。”
“按宮規,內府局應送來福祿禮和賀壽錢,披芳她們去要,那邊竟然說這個月的都已散光了,明年再送吧。您說氣人不氣人?”
允央聽完這話,放下手中的針線說:“早就想去看謝容華一直不得空,今天是她的千秋節,正是拜訪的好日子。”
她命隨紈將一個褐彩雲紋四耳罌放進錦盒中作為壽禮,想起現在已近年關,便讓飲綠又裝了兩盒幹果蜜餞,最後為謝容華準備了一盒過節打賞宮人用的金菱角。
四個錦盒包好後,允央讓隨紈先給曾蘭宮送去,自己則對著菱花鏡重新梳妝一番才出了殿。[]
謝容華所住的曾蘭宮位置十分偏僻,建在天淵池正北麵蓬萊山後的一片空地上,長寬不過各十丈餘。
在去往曾蘭宮的路上,允央掀開暖轎的窗帷,看到道路兩邊都是綠苔斑駁,衰草枯藤,似乎很少有人走動。
謝容華失寵已久,宮人對她多有怠慢也可想象。念起淇奧宮裏****賞賜,隆康宮中富麗堂皇,矜新宮的綺麗多姿,其間冷暖躍然眼前,讓人陡生感慨。
快到曾蘭宮時,允央遠遠就看到宮門口站著兩位年輕的女子,一位是披芳。
另外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年紀,身材高挑,鵝蛋臉形,鳳眼桃腮,身著藕荷色半舊的素色懷文綺棉長衣,頭梳歸來髻,上麵飾了一支銀鎏金嵌寶玉牡丹小插。
雖然她的衣著服飾並不出挑,但難得的是通身端莊穩重,安之若素的氣質,這在漢陽宮一眾眼明手快,靈敏機巧的女眷中非常少見。
允央斷定這位就是謝容華。
見謝容華與宮人已在迎候,雖然還沒到宮門口,允央就下了轎,步行走了過去。[.超多好看小說]見到謝容華,允央先曲膝行禮道:“姐姐千秋節大喜,妹妹前來賀壽。”
謝容華趕忙迴了一個大禮:“斂妃娘娘位份比我高了許多,我豈敢受禮。”
允央握住她的手說:“自家姐妹,切不可因這些虛名而生份了。”
謝容華點頭稱是。
走近了細看,允央更覺得謝容華姿容端麗,神態安祥,心裏有種說不出的親切。
兩人攜手進了宮門,允央抬眼打量這曾蘭宮裏的庭院狹小,布置如普通人家。可仔細一看,裏麵卻大有玄機,驚得她手心都出汗了。
允央最先看見的便是庭院裏種著的一株綠梅,綠梅顏色本就新奇,最奇的是這梅花的花瓣不是一層,而是三層重疊,共有十五個花瓣。允央看了禁不住問:“這可是浮圖梅嗎?”
謝容華道:“正是”。
允央看著這株承載著隋文帝和獨孤迦羅情意綿綿往事的梅花,不禁感慨萬分。
允央在這株梅樹下駐足:“據說這株浮圖梅早已枯萎,莫不是姐姐這裏還有第二株嗎?”
謝容華走過來搖了搖頭說:“非也。當年我剛住進曾蘭宮時,就見院裏有株枯木,宮人想撥掉,我怕它還有一線生機,撥了豈不可惜?”
“我便讓人經常將蝦糜與熊白埋在梅樹下,勤於澆灌,沒想到第二年春天它竟然抽枝吐葉了,開花後便是這浮圖梅。”
賞過了奇梅,允央見宮牆邊上橫了一株圓木,上麵蓋有殘雪,盡管如此還能看出此木虎首鶴尾,色如泥金,走進仔細一看,見其表麵的紋絡如鹿皮一般,根根細毛都能看清。
允央神色大為驚異,因為她知道這也是故國之物――相傳宋氏皇族還未受封建國之時。有一個仙風道骨的白發老人來到府上,對族長說,五日以後到東海邊等候,上天有禮物要賜予你。
言畢,化作一縷清煙而去。族長不敢怠慢,率人五日後來到東海邊,果然,從海上蓬萊仙島的方向飄來了一根大木頭。
族長命人將這根木頭撈起來,發現這根木頭是虎首鶴尾鹿皮,敲之聲若鍾罄,於是取名為仙山木。
而得到仙山木後不久,宋國就受封成為了七大柱國之首,而這根仙山木也順理成章成了宋國皇族傳家之寶,據說一直藏在宋國皇室宗廟中,卻不知今天為什麽會出現在這裏?
謝容華見允央認出了仙山木,就給她解釋說:“這根木頭也是我剛住進來時發現的。當時它被放在宮牆一角,已落滿了灰塵。我見它不腐不蠹,又是從仙山而來,必定需要吸日月靈氣,因而也沒有搬動它,讓它自在呆在那裏。”
兩人邊說邊走,沒走幾步就已來到了正殿門口。允央抬頭看到殿頂的青瓦,不禁啞然失笑,對謝容華說:“稀世珍品都要在姐姐這裏聚齊了嗎?”
宋顯帝在位時為了修建金台殿,命禦造坊督造一批五萬塊的七彩瓦。禦造坊便用七色寶石磨成粉混入紅泥燒製成了七彩瓦。
此瓦白天看沒有什麽特別的,隻有在滿月之時,月光灑在瓦上,瓦便會反射七彩光芒。允央之所以一眼認出,是因為此瓦形狀與普通瓦不同。
此瓦本為梯形,燒成後工匠們又將右下一角磨圓。這樣的設計是經過匠人反複實驗的結果,隻有這種形狀的瓦,重疊成大殿頂後,反射出的七彩光芒才能亮而不散,匯聚在一處,如同一汪七彩池水。
當年宋顯帝看見了這個情景,龍心大悅,說天上的霓虹都由此池孕育,因而將此瓦起名為霓池瓦。
據說,宋國在修建金台殿時隻用了四萬五千塊霓池瓦,剩了五千塊,宋顯帝舍不得再用就全部放入倉庫。如今金台殿已毀於戰火,這曾蘭宮的霓池瓦又從何而來呢?
看到允央麵有疑問,謝容華解釋說:“當日初入曾蘭宮時,因年久失修,殿內多處漏雨,我便報了內府局,讓他們前來修繕。”
“可能是他們從倉庫裏找到了這些霓池瓦,覺得形狀不規整,以為是次品,便全數運到我這裏來,重鋪了殿頂。”
允央聽罷,點了點頭說:“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