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刀門依舊是江湖上最大的鏢局,每年的收入幾乎可與地方的官庫相抵。朱棣將大小事交予葉百年,他則專心政事,一心治理北平。十年裏他多次前往祁連山尋連血下落。他當然清楚,雪山之下,埋沒幾具屍體,他即使是將整個祁連山挖地三尺,也未必尋得到。
徐增壽問:“四哥,如果我們現在挖出他的屍骨,你還能認得?”
“你隻管找他就好。”朱棣嘴上冷漠,心中卻想:他胸口、背上、膝蓋,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即使屍骨風化,我也能認得出來
“說起來,幾乎每次行動,都是他渾身掛傷。”徐增壽歎道。
“恩。”朱棣隨口應了聲,心中明了:多數是為我。
仿佛又能看見那紅衣少年渾身是血,懸在斷崖邊等他來救。
“有一迴,那小子喝了蒙古人的火燒雲,醉得一塌糊塗,是讓馬馱著走的,我找到他時,他還睡在馬背上做夢。這人,毫無心機,做不了大事。”
“還有一迴,他在祁連山下搭了帳篷,想賴在當地不走。我笑話了他幾句,他就生氣。這等小心眼孩子氣……”
“四哥不就是喜歡他心無城府,莽撞率真嗎?”
“喜歡?哪來的喜歡。”他自覺好笑,轉身,去拆案上的信件。
“皇太孫托臣帶信,說很想念您。”
“允文最近好嗎?”
“好是好,學什麽都極其認真,但似乎總不太開心,神情冷清得很。”
“他年紀還小,哪裏懂得國家之事與私人樂趣,那完全是兩迴事。沒有人能魚和熊掌兼得。”朱棣拆開一封信,上麵倉促而秀氣的筆跡寫著:速去皇城救人。
沒有署名,沒有多餘的字。朱棣的眼神卻突然變了,瞳孔擴散出異樣的光芒。
徐增壽想了很久沒有想通這六個字的含義,也不能理解燕王瞬變的情緒:又喜又急。
朱棣燒了信後,坐立不安,不停在屋子裏轉圈,嘴裏念叨:“你果然沒死。果然沒死。”突然他猛拍案台,對徐增壽道:“此事不得對任何人說起,你留在北平幫我照顧好他們。”
“四哥,到底是救什麽人?”
朱棣早已匆忙而去。
他一路快馬加鞭,笑,是因為喜悅。憂,是不知如何周全。
這一場交鋒,他已等了十年。
原以為等不來了,可以放下了,誰知道他又突然出現,像那一紙信箋,不期而至,沒有前言沒有後語,直接闖入。
記得那年,少年的眼前總像蒙了霧,讓他看不清他在想什麽。
一進蘭州城,少年便沉默起來,滿腹心事。他故意去逗他:“怎麽,一入祁連山,又水土不服了?蒙古人那火燒雲的勁還在啊?”
連血對他笑笑,又埋頭走路。驕陽馬襯著他的紅衣更紅,天邊又是夕陽如血。他騎馬過去攔住他,問:“是不是覺得殺錯了人,對我生氣?”
前一夜他根據手中信報,讓連血去殺一個貪官。實際上,那人是飛鷹堡在蘭州分支的頭目。連血殺人之後,發現並非他所說的貪官,當下發了脾氣,氣勢洶洶要與他分道揚鑣。
永樂最見不得別人給他臉色看,冷冷說了句:“那你走啊。”
連血眉頭一顫,迴敬他:“要走也是你走。”
兩人僵持著,等到客棧小二上樓,向堵在樓道口的兩人小聲道:“客官擋道了。”
他命令連血:“讓!”
連血昂起頭迴敬他:“你讓!”
他突然笑場,道:“我不會令你做錯事,你相信我便好,不相信,就立馬從我眼前消失,當我朱……當我們沒有相識過。”
連血撅起嘴想了一會,道:“我不走也行,但明天你得聽從我的,我說去哪便去哪。”
他以為他鼓著腮幫子會說出怎樣一番義憤填膺的話,誰知道是這麽一句,他心裏被逗得不行,臉上卻不動聲色,道:“不鬧了?”
“恩,我再信你一次。”
他看著連血神情凝重進了房間,心裏揣測:明天當真要聽從他的擺布?
不管是祝永樂還是朱棣,這都還是頭一遭。
第二日連血早早牽好馬等在院子裏。“去哪?”
“迴家。”
少年一路講他兒時的惡作劇,捕鳥雀,堆雪人然後藏在雪人肚子裏……
講著講著,突然沉默了。他問他:“怎麽不說了?”
少年答他:“講完了,就隻這麽短。”
“聽起來很不錯。”
“還有箜篌和排簫,那些曲子,我都沒來得及好好記住。”
“記那些無聊的東西幹什麽。”他想到宮中日夜不息的歌舞,有誰會去銘記。
話不投機,連血顧自走,他不耐煩地跟隨。時而生氣了,吼上一句:“到底去什麽鬼地方?”
少年的心像是冰凍了一樣,埋頭往前走,馬也不肯騎。
等到了一處村莊,連血臉上現出喜悅,手指遠處的山頭,說:“那裏麵住有神仙。”
他一聽,大笑不止,問:“誰告訴你的?”
“我娘親。”少年昂起頭,自信至極。
他騎馬要往山上闖,少年攔住他,負氣似的說道:“不去了。”
“你帶我來了這裏,又說不去了,你到底想怎樣?”他故意裝成發怒狀,想看連血驚惶失措的樣子。
“當地人說,山上的神仙已經沒有了。”
他看少年說話時那一本正經的臉,想笑又不肯笑,他不知道那當地人與連血說了些什麽,就像人長大後突然發現童年的想象是假的,連血神情裏抑製不住的失落。這個從不懂得隱藏情緒的人。
“永樂,我們哪也不去了,就在這裏玩耍,你說好不好?”連血在當地搭了個帳篷,一臉憧憬征詢他的意見。
他覺得好笑,以為少年一時興起,便也隨口說了句:“好啊,做個農夫。”
事實證明,任何應承都是不可隨便給的。這點,他在後來更加慎用。他一生很少做荒唐事,也從不棄約毀諾,似乎也隻有那次,仍能記得第二日棄他而去時,少年獨自坐在早已熄火的帳篷外,冷風拂過他單薄的紅衣,他睡著了,嘴角還留著負氣的弧度。
他一生沒有朋友,也不絕對信任任何人。他有時也懷疑自己瘋狂尋找連血的動機,像個不解之謎,自己也無法洞悉。
“一定要等我。”他自語,策馬更急。
南京城卻平靜如舊,既不見全城守嚴,也不聞有刺客。
皇上對他突然迴京感到詫異,但也麵有喜色。他將朱棣同朱允文叫到身邊,突然說起從前一些事。像普通人家的祖孫三代閑聊一些舊事。朱棣頭一迴覺得自己真正成了這個老人的兒子,而不隻是大殿之下的一個王子。
“棣兒,你知道朕為何把你封在北平?”
“父皇要兒臣親守大明邊關。 ”
“你知道就好。你的幾個兄長都走得早,朕也隻有你可以下下棋談談心啊,但你又離得那麽遠。從前朕輕信妖言,對棣兒有所疏遠,你不會怪朕吧?”
“自然不會,兒臣也一直掛念父皇龍體,隻是北平戰事不斷,兒臣不敢掉以輕心。”朱棣看到自己說話仍然是臣子的謹慎和客套。
皇上看了眼朱允文,將他叫到近旁,對朱棣道:“允文年少,又不諳政事,以後還要你這個做叔父的輔佐。我知道你與允文向來叔侄情深,但……”
“父皇放心,兒臣知道。”朱棣心知外麵有傳言:皇太孫年少,不是燕王對手,燕王野心勃勃,皇太孫登基之日,便是燕王奪位之時。
他不知這些謠言何來,一笑付之,然而現在,父皇也在對他生疑。不,應該是,他對他從來沒有信任。
朱元璋問他這次迴宮有什麽要事,他隻好說,探望父皇。
他可以洞悉父皇眼裏的猶
疑,嗬,朱棣不過是朱棣,隻想守一方安寧,保江山無患,即使有那份雄心,又怎麽會去與侄兒爭自家天下?
難道他必得為了不讓人生疑,而演一個不思進取不理政事的風流王子?
出了寢宮,朱棣向朱允文問起父皇病情,朱允文憂慮道:“從六月起一直不太好,入秋後開始咳嗽,太醫學民間土方配了種藥,吃了將近一月,這幾天皇爺爺龍體又康複了些。”
“允文,你如何看那些謠言?”
頓了很久,朱允文認真答道:“四皇叔忘了嗎?所有皇叔包括父王,允文最敬的,是您。”
十年前的朱允文或許無憂無慮,能整日裏纏著四叔講天下奇聞。十年後他卻隻能變得少年老成,學著理國事,放棄少時樂衷的琴棋詩畫。你看他一張稚氣未脫的臉,卻時刻擺出憂慮的神情。幾年前他還會對他的四皇叔訴苦,說:“允文沒有四皇叔的胸懷謀略,怕擔不起天下大任。”
但隨著年紀越長,在皇爺爺及那些忠臣的教誨中,他也不得不感受來自四皇叔的壓力,他也不想服輸,讓天下人以為朱允文就隻適合撫琴寫字,不懂治理天下。
他要對得起父王所托,要對得起皇爺爺信任,他必須將自己曆練成大明王朝的下一個英明天子。
朱允文每每見到朱棣,心底都忍不住開心,想到年少時如何與四皇叔逗趣,如今那開心卻不敢輕易呈現臉上,隻是叔侄間的畢恭畢敬。
生在帝王家,便得承受帝王家的冷漠。這也是當年四皇叔教他的,如今句句成真。
“這幾日恐怕有刺客,你務必小心部署,別讓你皇爺爺受驚。”
“嗯,允文知道。隻是,四皇叔如何知道有刺客來?”
“呃,江湖傳言。另外……”
“什麽?”
朱棣遲疑了半晌,長歎一聲,道:“如果真有刺客,留他性命。”他心中卻想:絕不能讓連血有機會進宮行刺。
一旦進入皇宮,他即使有唿風喚雨的能力,也無法救他。
徐增壽問:“四哥,如果我們現在挖出他的屍骨,你還能認得?”
“你隻管找他就好。”朱棣嘴上冷漠,心中卻想:他胸口、背上、膝蓋,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傷,即使屍骨風化,我也能認得出來
“說起來,幾乎每次行動,都是他渾身掛傷。”徐增壽歎道。
“恩。”朱棣隨口應了聲,心中明了:多數是為我。
仿佛又能看見那紅衣少年渾身是血,懸在斷崖邊等他來救。
“有一迴,那小子喝了蒙古人的火燒雲,醉得一塌糊塗,是讓馬馱著走的,我找到他時,他還睡在馬背上做夢。這人,毫無心機,做不了大事。”
“還有一迴,他在祁連山下搭了帳篷,想賴在當地不走。我笑話了他幾句,他就生氣。這等小心眼孩子氣……”
“四哥不就是喜歡他心無城府,莽撞率真嗎?”
“喜歡?哪來的喜歡。”他自覺好笑,轉身,去拆案上的信件。
“皇太孫托臣帶信,說很想念您。”
“允文最近好嗎?”
“好是好,學什麽都極其認真,但似乎總不太開心,神情冷清得很。”
“他年紀還小,哪裏懂得國家之事與私人樂趣,那完全是兩迴事。沒有人能魚和熊掌兼得。”朱棣拆開一封信,上麵倉促而秀氣的筆跡寫著:速去皇城救人。
沒有署名,沒有多餘的字。朱棣的眼神卻突然變了,瞳孔擴散出異樣的光芒。
徐增壽想了很久沒有想通這六個字的含義,也不能理解燕王瞬變的情緒:又喜又急。
朱棣燒了信後,坐立不安,不停在屋子裏轉圈,嘴裏念叨:“你果然沒死。果然沒死。”突然他猛拍案台,對徐增壽道:“此事不得對任何人說起,你留在北平幫我照顧好他們。”
“四哥,到底是救什麽人?”
朱棣早已匆忙而去。
他一路快馬加鞭,笑,是因為喜悅。憂,是不知如何周全。
這一場交鋒,他已等了十年。
原以為等不來了,可以放下了,誰知道他又突然出現,像那一紙信箋,不期而至,沒有前言沒有後語,直接闖入。
記得那年,少年的眼前總像蒙了霧,讓他看不清他在想什麽。
一進蘭州城,少年便沉默起來,滿腹心事。他故意去逗他:“怎麽,一入祁連山,又水土不服了?蒙古人那火燒雲的勁還在啊?”
連血對他笑笑,又埋頭走路。驕陽馬襯著他的紅衣更紅,天邊又是夕陽如血。他騎馬過去攔住他,問:“是不是覺得殺錯了人,對我生氣?”
前一夜他根據手中信報,讓連血去殺一個貪官。實際上,那人是飛鷹堡在蘭州分支的頭目。連血殺人之後,發現並非他所說的貪官,當下發了脾氣,氣勢洶洶要與他分道揚鑣。
永樂最見不得別人給他臉色看,冷冷說了句:“那你走啊。”
連血眉頭一顫,迴敬他:“要走也是你走。”
兩人僵持著,等到客棧小二上樓,向堵在樓道口的兩人小聲道:“客官擋道了。”
他命令連血:“讓!”
連血昂起頭迴敬他:“你讓!”
他突然笑場,道:“我不會令你做錯事,你相信我便好,不相信,就立馬從我眼前消失,當我朱……當我們沒有相識過。”
連血撅起嘴想了一會,道:“我不走也行,但明天你得聽從我的,我說去哪便去哪。”
他以為他鼓著腮幫子會說出怎樣一番義憤填膺的話,誰知道是這麽一句,他心裏被逗得不行,臉上卻不動聲色,道:“不鬧了?”
“恩,我再信你一次。”
他看著連血神情凝重進了房間,心裏揣測:明天當真要聽從他的擺布?
不管是祝永樂還是朱棣,這都還是頭一遭。
第二日連血早早牽好馬等在院子裏。“去哪?”
“迴家。”
少年一路講他兒時的惡作劇,捕鳥雀,堆雪人然後藏在雪人肚子裏……
講著講著,突然沉默了。他問他:“怎麽不說了?”
少年答他:“講完了,就隻這麽短。”
“聽起來很不錯。”
“還有箜篌和排簫,那些曲子,我都沒來得及好好記住。”
“記那些無聊的東西幹什麽。”他想到宮中日夜不息的歌舞,有誰會去銘記。
話不投機,連血顧自走,他不耐煩地跟隨。時而生氣了,吼上一句:“到底去什麽鬼地方?”
少年的心像是冰凍了一樣,埋頭往前走,馬也不肯騎。
等到了一處村莊,連血臉上現出喜悅,手指遠處的山頭,說:“那裏麵住有神仙。”
他一聽,大笑不止,問:“誰告訴你的?”
“我娘親。”少年昂起頭,自信至極。
他騎馬要往山上闖,少年攔住他,負氣似的說道:“不去了。”
“你帶我來了這裏,又說不去了,你到底想怎樣?”他故意裝成發怒狀,想看連血驚惶失措的樣子。
“當地人說,山上的神仙已經沒有了。”
他看少年說話時那一本正經的臉,想笑又不肯笑,他不知道那當地人與連血說了些什麽,就像人長大後突然發現童年的想象是假的,連血神情裏抑製不住的失落。這個從不懂得隱藏情緒的人。
“永樂,我們哪也不去了,就在這裏玩耍,你說好不好?”連血在當地搭了個帳篷,一臉憧憬征詢他的意見。
他覺得好笑,以為少年一時興起,便也隨口說了句:“好啊,做個農夫。”
事實證明,任何應承都是不可隨便給的。這點,他在後來更加慎用。他一生很少做荒唐事,也從不棄約毀諾,似乎也隻有那次,仍能記得第二日棄他而去時,少年獨自坐在早已熄火的帳篷外,冷風拂過他單薄的紅衣,他睡著了,嘴角還留著負氣的弧度。
他一生沒有朋友,也不絕對信任任何人。他有時也懷疑自己瘋狂尋找連血的動機,像個不解之謎,自己也無法洞悉。
“一定要等我。”他自語,策馬更急。
南京城卻平靜如舊,既不見全城守嚴,也不聞有刺客。
皇上對他突然迴京感到詫異,但也麵有喜色。他將朱棣同朱允文叫到身邊,突然說起從前一些事。像普通人家的祖孫三代閑聊一些舊事。朱棣頭一迴覺得自己真正成了這個老人的兒子,而不隻是大殿之下的一個王子。
“棣兒,你知道朕為何把你封在北平?”
“父皇要兒臣親守大明邊關。 ”
“你知道就好。你的幾個兄長都走得早,朕也隻有你可以下下棋談談心啊,但你又離得那麽遠。從前朕輕信妖言,對棣兒有所疏遠,你不會怪朕吧?”
“自然不會,兒臣也一直掛念父皇龍體,隻是北平戰事不斷,兒臣不敢掉以輕心。”朱棣看到自己說話仍然是臣子的謹慎和客套。
皇上看了眼朱允文,將他叫到近旁,對朱棣道:“允文年少,又不諳政事,以後還要你這個做叔父的輔佐。我知道你與允文向來叔侄情深,但……”
“父皇放心,兒臣知道。”朱棣心知外麵有傳言:皇太孫年少,不是燕王對手,燕王野心勃勃,皇太孫登基之日,便是燕王奪位之時。
他不知這些謠言何來,一笑付之,然而現在,父皇也在對他生疑。不,應該是,他對他從來沒有信任。
朱元璋問他這次迴宮有什麽要事,他隻好說,探望父皇。
他可以洞悉父皇眼裏的猶
疑,嗬,朱棣不過是朱棣,隻想守一方安寧,保江山無患,即使有那份雄心,又怎麽會去與侄兒爭自家天下?
難道他必得為了不讓人生疑,而演一個不思進取不理政事的風流王子?
出了寢宮,朱棣向朱允文問起父皇病情,朱允文憂慮道:“從六月起一直不太好,入秋後開始咳嗽,太醫學民間土方配了種藥,吃了將近一月,這幾天皇爺爺龍體又康複了些。”
“允文,你如何看那些謠言?”
頓了很久,朱允文認真答道:“四皇叔忘了嗎?所有皇叔包括父王,允文最敬的,是您。”
十年前的朱允文或許無憂無慮,能整日裏纏著四叔講天下奇聞。十年後他卻隻能變得少年老成,學著理國事,放棄少時樂衷的琴棋詩畫。你看他一張稚氣未脫的臉,卻時刻擺出憂慮的神情。幾年前他還會對他的四皇叔訴苦,說:“允文沒有四皇叔的胸懷謀略,怕擔不起天下大任。”
但隨著年紀越長,在皇爺爺及那些忠臣的教誨中,他也不得不感受來自四皇叔的壓力,他也不想服輸,讓天下人以為朱允文就隻適合撫琴寫字,不懂治理天下。
他要對得起父王所托,要對得起皇爺爺信任,他必須將自己曆練成大明王朝的下一個英明天子。
朱允文每每見到朱棣,心底都忍不住開心,想到年少時如何與四皇叔逗趣,如今那開心卻不敢輕易呈現臉上,隻是叔侄間的畢恭畢敬。
生在帝王家,便得承受帝王家的冷漠。這也是當年四皇叔教他的,如今句句成真。
“這幾日恐怕有刺客,你務必小心部署,別讓你皇爺爺受驚。”
“嗯,允文知道。隻是,四皇叔如何知道有刺客來?”
“呃,江湖傳言。另外……”
“什麽?”
朱棣遲疑了半晌,長歎一聲,道:“如果真有刺客,留他性命。”他心中卻想:絕不能讓連血有機會進宮行刺。
一旦進入皇宮,他即使有唿風喚雨的能力,也無法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