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聖靈宮十分熱鬧,核心自然是月池娘娘的心肝寶貝,來到人世不久的小女娃瑞珠。闡截兩教的矛盾逐漸緩和,人世間也很平穩,三界清平,自然要在家事上多費些心思。目前還沒有解決的隻有岑朋的兩位妻子與雪花娘,也就是如今的凝香。碧波神君重入闡教之後元始天尊做出了安排,岑朋夫妻三人得到了玄門真訣,雖然不能會麵情緒也緩和了許多。凝香積累功德十分順利,有無當鬼王協助遍行人間,暢通無阻。無當鬼王本來是幫忙的,卻因飛頭術得到了各方仙神的關注,聲名遠播,連玉帝都被驚動了。金剛童子無憂無慮,每日裏與孔雀變著法玩耍,逍遙之極。疾風叟,南山老翁以及木棉聖母受封以後地位提升了很多,都有自己的神殿,執掌四季輪替的大神當然不能住在山洞裏。至於闡教的樊崇等人,還是在升仙樓中苦修,結果如何要看個人的修為與功德,來不得半點虛假。經過千年之久,玄門終於平靜下來,誰也不曾想到,人間竟然再次掀起了波瀾。光武帝劉秀作出了重大的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推行儒教,尊孔子,孟子為聖人。劉秀坐上皇帝寶座多半依靠截教的力量,按理說功成之後應該推廣玄門才是,如今卻把儒教放到了首位,南山老翁,木棉聖母等人十分不解,相約到聖靈宮與沈平淵商議。沈平淵具備多重身份,與劉秀算得上一家人,也有能力改變劉秀的想法。這個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沈平淵留在聖靈宮的隻是一個化身,真身滯留在魔界,時間不到是不可能迴來的。雖然是化身,處理這樣的小事照樣很輕鬆。
大家聚到一起,疾風叟搶先說明來意,沈平淵胸有成竹:“各位的顧慮我都明白,光武帝推崇儒教的目的是為了天下長治久安,讓百姓多讀書,明事理,出發點無可厚非。修行的道路十分艱難,有根器者萬中無一,不可能讓所有百姓加入玄門。”南山老翁緩緩點頭:“儒教典籍與我教宗旨並不衝突,兩教並行似乎可行。”木棉聖母提出了自己的顧慮:“我說師弟,財神一脈什麽時候也不可能吃虧,我們怎麽辦?儒教盛行,我輩的香火就會打很大折扣。”沈平淵解釋:“師姐多慮了,我們四個執掌四季輪替大任,人間眾生不可能輕慢。其他同門各有所司,雷火瘟鬥以及水部與人間息息相關,斷不致沒了香火。”在這等場合月池娘娘也不曾放下小瑞珠,一邊逗弄一邊發牢騷:“我們為了劉秀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大功告成,他卻將我教一腳踢開。”沈平淵連忙勸解:“此言差矣,光武帝不是忘恩負義之輩,天下粗定就封神泰山以償我等大功,如果沒有這個原因我等的封號不可能得到天庭認可。”有了孩子以後月池娘娘的脾氣緩和了許多,沒有當場責難,緩緩點頭。木棉聖母提出了新的想法:“如今人世間的道觀供奉的都是老君,元始,沒有教主的位置,我們功成名就多虧了教主,是不是起建一個大道場?”沈平淵微微搖頭:“闡教的宗旨針對的是世間人,享受香火理所應當。我教針對的是各種生靈,並不局限於人間的香火。”疾風叟笑道:“我早就說儒教的書呆子影響不到我教他們就是不信,這迴沒的說了。”沈平淵曾經與師父研究過今後的發展,這時候透露一些沒什麽關係,於是提到了釋教:“用不了多久,西方釋教就會大行其道。”
此言一出在座諸人都覺得震驚,儒教對玄門沒什麽影響,釋教就不同了。還是疾風叟率先發問:“真的麽?如果釋教大行,我輩置身何地?”沈平淵胸有成竹:“釋教宗旨是導人向善,普度眾生,這一點與我教廣積功德相近。我師父經過仔細推算得出結論,兩教最終會聯起手來,人世間將會出現三教並行的局麵。”南山老翁見多識廣,緩緩道:“闡截兩教都有門人加入釋教,而掌教並沒有追究,看來是預見到了三教並行的事。”沈平淵完全認同這個觀點:“不錯,儒教是穩定秩序的基石,我教是懸在眾生頭頂的利劍,釋教是勞苦眾生的希望之光,三教並行,三界必然長久。”月池娘娘皺眉道:“我教怎麽成了利劍?”沈平淵解釋:“舉頭三尺有神明,我教的作用就是遏製眾生的惡念。”木棉聖母詢問:“眼下已經明白,儒教盛行是光武帝劉秀的大力推動,那麽推動釋教的又是何人?沒有人間帝王的認可釋教的影響不可能與儒教,我教相提並論。”沈平淵點頭:“師姐所言極是,推動釋教的就是光武帝的後繼之君,在他的影響下釋教會很快發展起來,各地皆有道場。”劉秀戎馬多年,年紀已經不小了,也就是說釋教盛行的日子不會太遠了。既然知道了將來的發展就要早作準備,眾人的意思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一下釋教的教義,儒教就不用了,文章典籍很容易得到。沈平淵已經了解了一些,當即向大家介紹:“釋教的教義有很大的包容性,普度眾生更是一片慈悲,這隻是很粗淺的解釋,如果深入了解需要很多功夫,據我所知這條道路的艱難絕不亞於我教的修仙之路。”木棉聖母點頭:“看來釋教有成就者具備的神通與我等不遑多讓。”
光武帝大力推廣儒教,選拔人才首重品德文章,一時間到處都興起了讀書之風,私塾官學都是紅紅火火。這股風氣傳遍了大江南北,很快有了效果,社會秩序徹底穩定,百姓們衣食充足,安分守己,呈現出太平盛世景象。當然,不管國力如何強盛也難免有人起異心,嶺南傳來急報,交趾郡發生叛亂,太守被殺,六十餘座城池以及大片疆土都被叛軍控製。為首者乃是姐妹二人,精通法術,有唿風喚雨,撒豆成兵之能,親信門徒百餘,黨羽數十萬,聲勢浩大。得到這個消息劉秀大為吃驚,連忙召集群臣商議。如此大事沒有緩和的餘地,隻有遣兵派將一途。兵將好說,這掛帥的人選卻不能馬虎。這時候鄧禹年事已高,不堪遠征,群臣一致認為應該由大將軍馮異掛帥南征。馮異做事講究未雨綢繆,嶺南剛剛發生戰亂的時候就派人前去打探,已經得到一些確切的消息,叛軍首領精通法術,自己無力擔承此事,因此當殿舉薦隴西太守馬援掛帥平叛。劉秀斟酌之後作出決定,由各地抽調大軍三十萬,召馬援進京麵君掛帥。馬援接旨後馬上將手邊的事交給得力下屬,帶領三千親軍晝夜兼程趕奔洛陽。雖然軍情緊急,但掛帥是頭等大事,不能草率。劉秀一直很看重馬援,安排大臣隆重接待,馬援已經年過六旬,可是筋骨十分強健,腰杆筆直,精神抖擻。當殿麵君,劉秀當即任命為伏波將軍,率領大軍南征。馬援執掌帥印後馬上傳令,各路軍馬不必到京師會齊,限期在洞庭湖集中。軍令如山,耽誤一日就是死罪,各路軍馬不敢怠慢,火速改道趕奔洞庭湖。
馬援離開洛陽南下,三十萬大軍來自不同地方,需要整頓一番才能對敵。路上就派人搜集叛軍的情報,了解到叛軍首領的一些信息。這姐妹倆人容貌妖嬈,精通法術,一直在嶺南一代采藥煉丹,招收門徒,沒什麽異動。後來嶺南爆發瘟疫,姐妹倆遍施符水,活人無數,被奉為天仙下凡,聲望直線上升。因為門徒中良莠不齊,倚仗法術橫行,與官府發生了衝突,姐妹倆不肯認錯,在門徒的慫恿下公然與官府對抗。官軍不懂法術自然吃了大虧,太守也以身殉職。兩姐妹索性自立為王,姐姐自號驪珠女王,妹妹自號如意女王。馬援仔細參詳,如果這兩姐妹救治百姓的舉動出自真心,與官府衝突不是出自本心,自己就可以恩威並用,將叛軍招撫。如果那場瘟疫就是兩姐妹的作用,下手就不能有絲毫留情。取出金錢排演八卦,得雷火之相,心裏有了答案,這次興兵和談的可能性不大。來到洞庭湖,三十萬大軍已經會齊,馬援遍視各營,綜合叛軍的情況作出了決定,挑選精銳軍兵十五萬,準備充足的器械馬匹糧草,其餘的各迴駐地。很快有人將這件事上報京城,群臣議論紛紛,叛軍足有五十餘萬,三十萬官軍能不能抵敵都很難說,減少一半焉能獲勝?劉秀對馬援十分放心,安慰群臣,兵貴精不貴多,馬援這麽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用人不疑,無端猜疑隻能壞事。馬援知道這件事以後心裏感激光武帝的信任,不過對群臣也要有個交代,大家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因此寫下一封書信派人送到洛陽,將自己裁軍的理由說清楚。首先是糧草的供應,三十萬大軍日用頗多,叛軍深得民心,就地取糧不大可能,從中原轉運的話很難保障供應。其次叛軍雖然人多勢眾,畢竟沒有經過戰陣,無非是仰仗法術橫行一時。己方都是訓練有素的精兵,十五萬足以破敵。第三個原因,嶺南百姓並沒有忘記光武帝的仁德,隻是一時迷惑,隻要展開心理攻勢,民心很可能倒向己方,叛軍的戰鬥力就會受到極大影響,沒必要多帶人馬。
這封書信讓群臣安下心來,馬援得以將全部精力放在南征上。叛軍已經占據了嶺南六十餘座城池,還得到了百姓的支持,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結束,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不能草率進軍。光武帝知人善任,既然派了馬援南征就徹底不管了,安心治理國家。皇帝有主心骨群臣自然不用過多關注,安心供職就好。馬援掛帥之後不僅可以指揮千軍萬馬,還有權利轄製地方官吏,需要什麽就近征集,不用向朝廷稟報,所以劉秀十分放心。經過周密的準備,大軍終於離開了洞庭湖,浩浩蕩蕩殺奔嶺南。路上十分順利,開路的先鋒頗為奇怪,自己的責任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行來好像已經有人打過前站了,根本不用費神。原來馬援在洞庭湖逗留不僅僅為了整軍,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麻痹叛軍,吸引注意力。暗中派人到隴西傳令,讓自己精心調教的八千精兵摒棄盔甲輜重,輕裝潛入嶺南打點一切,與大軍會合以後自然可以重新裝備起來。這支精兵跟隨馬援多年,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精通八門金鎖陣,算得上當今第一勁旅。如此安排節省了很多時間,大軍長驅直入,進入嶺南。駐紮之地早已選定,大軍順利安頓下來。潛入嶺南的校尉鄭冀來到大營拜見,帶來了打探到的消息,還有一幅地形圖。馬援頗為滿意,有如此精幹的下屬自己省了很多心。馬上吩咐軍政司,撥給鄭冀三千副護身軟甲,兩千匹好馬,短刀盾牌軍器若幹,又向鄭冀交代了下一步的計劃,鄭冀領命離開大營。馬援研究過情報和地形圖之後確定了作戰步驟,擂鼓聚將。大家已經明白大帥秘密部署了一路奇兵,如果沒有這一手不定會遇到什麽麻煩,如此深謀遠慮的主帥當然值得信任,所以眾將信心十足,精神百倍。馬援看出眾將的心思,微笑道:“有必勝的信心自然是好事,隻是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結束,你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眾將齊聲答應。當即分兵派將,自從占領嶺南全境以後,叛軍首領驪珠女王已經心滿意足,不想進軍中原,隻在五指山修建了宮殿,聚集奇珍異寶享樂,黨羽大半跟隨,占據城池的不過是些嘍羅。
如此放心當然有所仗恃,兩位女王及其親信黨羽都學了幾分法術,雲來霧去,不管那裏受到攻擊都可以很快趕到。守禦城池的人都有信香,形勢危急立刻點燃,驚動兩位女王,很快就能趕來救援。鑒於對方不懂兵法,馬援采用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十五萬大軍竟然兵分三十路,按照預定時間同時對三十座城池發動進攻。同時叮囑眾將,如果遇到兩位女王切不可貿然迎戰,這兩人精通法術,不是普通軍士所能抵擋。眾將領命分頭帶兵出營,每路三千五千不等,馬援居中策應,這次進攻虛實不定,本意不是一舉奪下三十座城池,馬援深知,奪下城池就要分兵守禦,己方兵力並不富裕,一旦分散就很難對叛軍發動強有力的打擊。所以這次行動的真實目標隻有一個,就是嶺南第一重鎮南海郡,那裏是最理想的屯兵之所。隻有占領這個重鎮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計劃。叛軍倚仗法術,不十分看重城池,女王法力無邊,什麽城池也擋不住,所以守禦的力量並不強。馬援部署周密,鄭冀所率精兵已經做好了準備,時間一到就對南海郡發動突襲。朝廷派遣大軍南征不是什麽秘密,驪珠女王早就預料到了,隻是有恃無恐,不管來的人是誰都無所謂,劉秀陣營裏懂得法術的人都已經受封進入神界,剩下的不過是些凡夫俗子,不堪一擊,所以繼續放心享樂。首領不當迴事下屬自然鬆散,等到大軍發動攻擊的時候才慌亂起來,匆忙點信香求援。五指山兩位女王麵麵相覷,三十座城池同時受到攻擊,朝廷到底來了多少兵馬?救援顯然分身乏術,於是傳下號令,能守則守,如果官軍勢大可以棄城,摸清對方虛實之後再作打算。傳令之後兩姐妹馬上著手組織人馬準備反擊,官軍來勢洶洶,不能再放任了,一旦民心偏向朝廷己方就站不住腳了。
大家聚到一起,疾風叟搶先說明來意,沈平淵胸有成竹:“各位的顧慮我都明白,光武帝推崇儒教的目的是為了天下長治久安,讓百姓多讀書,明事理,出發點無可厚非。修行的道路十分艱難,有根器者萬中無一,不可能讓所有百姓加入玄門。”南山老翁緩緩點頭:“儒教典籍與我教宗旨並不衝突,兩教並行似乎可行。”木棉聖母提出了自己的顧慮:“我說師弟,財神一脈什麽時候也不可能吃虧,我們怎麽辦?儒教盛行,我輩的香火就會打很大折扣。”沈平淵解釋:“師姐多慮了,我們四個執掌四季輪替大任,人間眾生不可能輕慢。其他同門各有所司,雷火瘟鬥以及水部與人間息息相關,斷不致沒了香火。”在這等場合月池娘娘也不曾放下小瑞珠,一邊逗弄一邊發牢騷:“我們為了劉秀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大功告成,他卻將我教一腳踢開。”沈平淵連忙勸解:“此言差矣,光武帝不是忘恩負義之輩,天下粗定就封神泰山以償我等大功,如果沒有這個原因我等的封號不可能得到天庭認可。”有了孩子以後月池娘娘的脾氣緩和了許多,沒有當場責難,緩緩點頭。木棉聖母提出了新的想法:“如今人世間的道觀供奉的都是老君,元始,沒有教主的位置,我們功成名就多虧了教主,是不是起建一個大道場?”沈平淵微微搖頭:“闡教的宗旨針對的是世間人,享受香火理所應當。我教針對的是各種生靈,並不局限於人間的香火。”疾風叟笑道:“我早就說儒教的書呆子影響不到我教他們就是不信,這迴沒的說了。”沈平淵曾經與師父研究過今後的發展,這時候透露一些沒什麽關係,於是提到了釋教:“用不了多久,西方釋教就會大行其道。”
此言一出在座諸人都覺得震驚,儒教對玄門沒什麽影響,釋教就不同了。還是疾風叟率先發問:“真的麽?如果釋教大行,我輩置身何地?”沈平淵胸有成竹:“釋教宗旨是導人向善,普度眾生,這一點與我教廣積功德相近。我師父經過仔細推算得出結論,兩教最終會聯起手來,人世間將會出現三教並行的局麵。”南山老翁見多識廣,緩緩道:“闡截兩教都有門人加入釋教,而掌教並沒有追究,看來是預見到了三教並行的事。”沈平淵完全認同這個觀點:“不錯,儒教是穩定秩序的基石,我教是懸在眾生頭頂的利劍,釋教是勞苦眾生的希望之光,三教並行,三界必然長久。”月池娘娘皺眉道:“我教怎麽成了利劍?”沈平淵解釋:“舉頭三尺有神明,我教的作用就是遏製眾生的惡念。”木棉聖母詢問:“眼下已經明白,儒教盛行是光武帝劉秀的大力推動,那麽推動釋教的又是何人?沒有人間帝王的認可釋教的影響不可能與儒教,我教相提並論。”沈平淵點頭:“師姐所言極是,推動釋教的就是光武帝的後繼之君,在他的影響下釋教會很快發展起來,各地皆有道場。”劉秀戎馬多年,年紀已經不小了,也就是說釋教盛行的日子不會太遠了。既然知道了將來的發展就要早作準備,眾人的意思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一下釋教的教義,儒教就不用了,文章典籍很容易得到。沈平淵已經了解了一些,當即向大家介紹:“釋教的教義有很大的包容性,普度眾生更是一片慈悲,這隻是很粗淺的解釋,如果深入了解需要很多功夫,據我所知這條道路的艱難絕不亞於我教的修仙之路。”木棉聖母點頭:“看來釋教有成就者具備的神通與我等不遑多讓。”
光武帝大力推廣儒教,選拔人才首重品德文章,一時間到處都興起了讀書之風,私塾官學都是紅紅火火。這股風氣傳遍了大江南北,很快有了效果,社會秩序徹底穩定,百姓們衣食充足,安分守己,呈現出太平盛世景象。當然,不管國力如何強盛也難免有人起異心,嶺南傳來急報,交趾郡發生叛亂,太守被殺,六十餘座城池以及大片疆土都被叛軍控製。為首者乃是姐妹二人,精通法術,有唿風喚雨,撒豆成兵之能,親信門徒百餘,黨羽數十萬,聲勢浩大。得到這個消息劉秀大為吃驚,連忙召集群臣商議。如此大事沒有緩和的餘地,隻有遣兵派將一途。兵將好說,這掛帥的人選卻不能馬虎。這時候鄧禹年事已高,不堪遠征,群臣一致認為應該由大將軍馮異掛帥南征。馮異做事講究未雨綢繆,嶺南剛剛發生戰亂的時候就派人前去打探,已經得到一些確切的消息,叛軍首領精通法術,自己無力擔承此事,因此當殿舉薦隴西太守馬援掛帥平叛。劉秀斟酌之後作出決定,由各地抽調大軍三十萬,召馬援進京麵君掛帥。馬援接旨後馬上將手邊的事交給得力下屬,帶領三千親軍晝夜兼程趕奔洛陽。雖然軍情緊急,但掛帥是頭等大事,不能草率。劉秀一直很看重馬援,安排大臣隆重接待,馬援已經年過六旬,可是筋骨十分強健,腰杆筆直,精神抖擻。當殿麵君,劉秀當即任命為伏波將軍,率領大軍南征。馬援執掌帥印後馬上傳令,各路軍馬不必到京師會齊,限期在洞庭湖集中。軍令如山,耽誤一日就是死罪,各路軍馬不敢怠慢,火速改道趕奔洞庭湖。
馬援離開洛陽南下,三十萬大軍來自不同地方,需要整頓一番才能對敵。路上就派人搜集叛軍的情報,了解到叛軍首領的一些信息。這姐妹倆人容貌妖嬈,精通法術,一直在嶺南一代采藥煉丹,招收門徒,沒什麽異動。後來嶺南爆發瘟疫,姐妹倆遍施符水,活人無數,被奉為天仙下凡,聲望直線上升。因為門徒中良莠不齊,倚仗法術橫行,與官府發生了衝突,姐妹倆不肯認錯,在門徒的慫恿下公然與官府對抗。官軍不懂法術自然吃了大虧,太守也以身殉職。兩姐妹索性自立為王,姐姐自號驪珠女王,妹妹自號如意女王。馬援仔細參詳,如果這兩姐妹救治百姓的舉動出自真心,與官府衝突不是出自本心,自己就可以恩威並用,將叛軍招撫。如果那場瘟疫就是兩姐妹的作用,下手就不能有絲毫留情。取出金錢排演八卦,得雷火之相,心裏有了答案,這次興兵和談的可能性不大。來到洞庭湖,三十萬大軍已經會齊,馬援遍視各營,綜合叛軍的情況作出了決定,挑選精銳軍兵十五萬,準備充足的器械馬匹糧草,其餘的各迴駐地。很快有人將這件事上報京城,群臣議論紛紛,叛軍足有五十餘萬,三十萬官軍能不能抵敵都很難說,減少一半焉能獲勝?劉秀對馬援十分放心,安慰群臣,兵貴精不貴多,馬援這麽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用人不疑,無端猜疑隻能壞事。馬援知道這件事以後心裏感激光武帝的信任,不過對群臣也要有個交代,大家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因此寫下一封書信派人送到洛陽,將自己裁軍的理由說清楚。首先是糧草的供應,三十萬大軍日用頗多,叛軍深得民心,就地取糧不大可能,從中原轉運的話很難保障供應。其次叛軍雖然人多勢眾,畢竟沒有經過戰陣,無非是仰仗法術橫行一時。己方都是訓練有素的精兵,十五萬足以破敵。第三個原因,嶺南百姓並沒有忘記光武帝的仁德,隻是一時迷惑,隻要展開心理攻勢,民心很可能倒向己方,叛軍的戰鬥力就會受到極大影響,沒必要多帶人馬。
這封書信讓群臣安下心來,馬援得以將全部精力放在南征上。叛軍已經占據了嶺南六十餘座城池,還得到了百姓的支持,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結束,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不能草率進軍。光武帝知人善任,既然派了馬援南征就徹底不管了,安心治理國家。皇帝有主心骨群臣自然不用過多關注,安心供職就好。馬援掛帥之後不僅可以指揮千軍萬馬,還有權利轄製地方官吏,需要什麽就近征集,不用向朝廷稟報,所以劉秀十分放心。經過周密的準備,大軍終於離開了洞庭湖,浩浩蕩蕩殺奔嶺南。路上十分順利,開路的先鋒頗為奇怪,自己的責任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行來好像已經有人打過前站了,根本不用費神。原來馬援在洞庭湖逗留不僅僅為了整軍,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麻痹叛軍,吸引注意力。暗中派人到隴西傳令,讓自己精心調教的八千精兵摒棄盔甲輜重,輕裝潛入嶺南打點一切,與大軍會合以後自然可以重新裝備起來。這支精兵跟隨馬援多年,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精通八門金鎖陣,算得上當今第一勁旅。如此安排節省了很多時間,大軍長驅直入,進入嶺南。駐紮之地早已選定,大軍順利安頓下來。潛入嶺南的校尉鄭冀來到大營拜見,帶來了打探到的消息,還有一幅地形圖。馬援頗為滿意,有如此精幹的下屬自己省了很多心。馬上吩咐軍政司,撥給鄭冀三千副護身軟甲,兩千匹好馬,短刀盾牌軍器若幹,又向鄭冀交代了下一步的計劃,鄭冀領命離開大營。馬援研究過情報和地形圖之後確定了作戰步驟,擂鼓聚將。大家已經明白大帥秘密部署了一路奇兵,如果沒有這一手不定會遇到什麽麻煩,如此深謀遠慮的主帥當然值得信任,所以眾將信心十足,精神百倍。馬援看出眾將的心思,微笑道:“有必勝的信心自然是好事,隻是這次南征不可能很快結束,你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眾將齊聲答應。當即分兵派將,自從占領嶺南全境以後,叛軍首領驪珠女王已經心滿意足,不想進軍中原,隻在五指山修建了宮殿,聚集奇珍異寶享樂,黨羽大半跟隨,占據城池的不過是些嘍羅。
如此放心當然有所仗恃,兩位女王及其親信黨羽都學了幾分法術,雲來霧去,不管那裏受到攻擊都可以很快趕到。守禦城池的人都有信香,形勢危急立刻點燃,驚動兩位女王,很快就能趕來救援。鑒於對方不懂兵法,馬援采用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十五萬大軍竟然兵分三十路,按照預定時間同時對三十座城池發動進攻。同時叮囑眾將,如果遇到兩位女王切不可貿然迎戰,這兩人精通法術,不是普通軍士所能抵擋。眾將領命分頭帶兵出營,每路三千五千不等,馬援居中策應,這次進攻虛實不定,本意不是一舉奪下三十座城池,馬援深知,奪下城池就要分兵守禦,己方兵力並不富裕,一旦分散就很難對叛軍發動強有力的打擊。所以這次行動的真實目標隻有一個,就是嶺南第一重鎮南海郡,那裏是最理想的屯兵之所。隻有占領這個重鎮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計劃。叛軍倚仗法術,不十分看重城池,女王法力無邊,什麽城池也擋不住,所以守禦的力量並不強。馬援部署周密,鄭冀所率精兵已經做好了準備,時間一到就對南海郡發動突襲。朝廷派遣大軍南征不是什麽秘密,驪珠女王早就預料到了,隻是有恃無恐,不管來的人是誰都無所謂,劉秀陣營裏懂得法術的人都已經受封進入神界,剩下的不過是些凡夫俗子,不堪一擊,所以繼續放心享樂。首領不當迴事下屬自然鬆散,等到大軍發動攻擊的時候才慌亂起來,匆忙點信香求援。五指山兩位女王麵麵相覷,三十座城池同時受到攻擊,朝廷到底來了多少兵馬?救援顯然分身乏術,於是傳下號令,能守則守,如果官軍勢大可以棄城,摸清對方虛實之後再作打算。傳令之後兩姐妹馬上著手組織人馬準備反擊,官軍來勢洶洶,不能再放任了,一旦民心偏向朝廷己方就站不住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