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字的《流年如夢》詮釋了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醜惡”。它傾注了作者很大的心血。
作者柳湘武剛念完小學就逢上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能寫出這樣一部洋洋灑灑的長篇小說,令人稱奇。他本身坎坷的經曆和不幸的家庭遭遇是他動筆的原始動機。但他又能以豁達的態度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荒唐年代的人和事……。
“文化大革命”對年青一代來說是一個難以理喻的曆史過程。但現在的中老年人都經曆了那場政治狂熱的歲月。本書中的華見森、宿芹、卜躍聯、曲金燦、全畢正等等都何其熟也!
正如作者贈言:“曆史不是兒戲,用兒戲寫曆史是曆史的悲哀。但願這悲哀,永遠不再來。”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也正基於此。人應該活得尊嚴,而民主與法製的健全是一個人活得尊嚴的根本保障。本書從一個曆史的橫斷麵剖析了這個民族的靈魂。它唿喚著尊嚴的迴歸,揭露了“靈魂深處撒把辣椒”那種殘忍的人身迫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作品中以非常坦率的態度,提了個廣泛性的問題:在“那靈魂深處鬧革命”的歲月裏,哪一個不是虔誠而又愚昧地高舉著“寶書”在盲目地推波助瀾?運動結束後,無論是國家的決策者還是各階層的民眾都對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相對而言,民眾喪失理智的後果畢竟要輕微得多。而作為國家的領袖在決策中不受任何約束地帶有主觀隨意性,那造成的後果必將是一場全民族的災難。好人曲金燦瘋了。壞人全畢正也瘋了。殊途同歸的命運對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實在是極端辛辣的諷刺。
年青的讀者看完這段故事,一定會以為這純粹是子虛烏有的“天方夜譚”。他們一定很難理解他們的父輩竟會弱智到這種程度!其實,這故事的確是一段十分真實的曆史縮影。它距今並不遙遠,從公元一九六六年至今不過三十三年光陰。許多當事人都還健在,書中的華見森以及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形形式式的人都健在。他們將會從什麽樣的角度去反省這段曆史?又如何麵對今天的社會巨變?他們的後來結局又是怎樣?作者沒有明確告訴我們,而是留下了“!!!???”的標點符號,讓讀者憑自己的想象去延續它的結尾。
反映“文革”的前期作品有“傷痕文學”和“暴露文學”等等。在那些作品中,主人翁和背景的選擇以知識階層和城市題材居多,鮮有涉及小鎮和鄉村的風土人情。《流年如夢》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平民之作。書中的人物都是些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從他們的命運變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神州大地受“十年浩劫”危害的程度和深度。“窺一斑而知全豹”。作者正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真實地描寫了這段曆史的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一些片段中使用了一定數量的江南方言——吳語。雖然它使江南一帶的讀者倍感貼近,然而,吳儂軟語對於北方讀者而言就有些勉為其難了。作為這樣做或許是為了加強地域氛圍,增強語言表現力,但我認為:它作為一種嚐試,還是有一定的區域局限的。
行文至此,該說的都說了。我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也不可避免地經曆了那場“流年如夢”。友人湘武由我來寫序言。於是“曾經走過的日子,又一一在眼前浮現”。
“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曆史已澀重地翻過了這一頁。今天苕東小鎮的人們又在以談論“四象八牛”在港澳台的後代迴來觀光投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而榮耀了。“文革”中未被毀滅的豪宅大院以及被百姓們揀迴家作了井蓋、當了鋪板、砌了階沿的碑雕牌匾,重新被搜集起來作為重點文物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們展示著它曆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水鄉遊津浜則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浪潮中湧現了眾多的弄潮兒而又成了富甲一方的魚米之鄉……當然,這些都是題外之談了。
摯友:錢燕民
1999年7月15日
作者柳湘武剛念完小學就逢上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能寫出這樣一部洋洋灑灑的長篇小說,令人稱奇。他本身坎坷的經曆和不幸的家庭遭遇是他動筆的原始動機。但他又能以豁達的態度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荒唐年代的人和事……。
“文化大革命”對年青一代來說是一個難以理喻的曆史過程。但現在的中老年人都經曆了那場政治狂熱的歲月。本書中的華見森、宿芹、卜躍聯、曲金燦、全畢正等等都何其熟也!
正如作者贈言:“曆史不是兒戲,用兒戲寫曆史是曆史的悲哀。但願這悲哀,永遠不再來。”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也正基於此。人應該活得尊嚴,而民主與法製的健全是一個人活得尊嚴的根本保障。本書從一個曆史的橫斷麵剖析了這個民族的靈魂。它唿喚著尊嚴的迴歸,揭露了“靈魂深處撒把辣椒”那種殘忍的人身迫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作品中以非常坦率的態度,提了個廣泛性的問題:在“那靈魂深處鬧革命”的歲月裏,哪一個不是虔誠而又愚昧地高舉著“寶書”在盲目地推波助瀾?運動結束後,無論是國家的決策者還是各階層的民眾都對它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相對而言,民眾喪失理智的後果畢竟要輕微得多。而作為國家的領袖在決策中不受任何約束地帶有主觀隨意性,那造成的後果必將是一場全民族的災難。好人曲金燦瘋了。壞人全畢正也瘋了。殊途同歸的命運對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實在是極端辛辣的諷刺。
年青的讀者看完這段故事,一定會以為這純粹是子虛烏有的“天方夜譚”。他們一定很難理解他們的父輩竟會弱智到這種程度!其實,這故事的確是一段十分真實的曆史縮影。它距今並不遙遠,從公元一九六六年至今不過三十三年光陰。許多當事人都還健在,書中的華見森以及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形形式式的人都健在。他們將會從什麽樣的角度去反省這段曆史?又如何麵對今天的社會巨變?他們的後來結局又是怎樣?作者沒有明確告訴我們,而是留下了“!!!???”的標點符號,讓讀者憑自己的想象去延續它的結尾。
反映“文革”的前期作品有“傷痕文學”和“暴露文學”等等。在那些作品中,主人翁和背景的選擇以知識階層和城市題材居多,鮮有涉及小鎮和鄉村的風土人情。《流年如夢》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平民之作。書中的人物都是些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從他們的命運變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神州大地受“十年浩劫”危害的程度和深度。“窺一斑而知全豹”。作者正是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真實地描寫了這段曆史的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一些片段中使用了一定數量的江南方言——吳語。雖然它使江南一帶的讀者倍感貼近,然而,吳儂軟語對於北方讀者而言就有些勉為其難了。作為這樣做或許是為了加強地域氛圍,增強語言表現力,但我認為:它作為一種嚐試,還是有一定的區域局限的。
行文至此,該說的都說了。我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也不可避免地經曆了那場“流年如夢”。友人湘武由我來寫序言。於是“曾經走過的日子,又一一在眼前浮現”。
“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曆史已澀重地翻過了這一頁。今天苕東小鎮的人們又在以談論“四象八牛”在港澳台的後代迴來觀光投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而榮耀了。“文革”中未被毀滅的豪宅大院以及被百姓們揀迴家作了井蓋、當了鋪板、砌了階沿的碑雕牌匾,重新被搜集起來作為重點文物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們展示著它曆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水鄉遊津浜則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浪潮中湧現了眾多的弄潮兒而又成了富甲一方的魚米之鄉……當然,這些都是題外之談了。
摯友:錢燕民
1999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