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一看情況,趙樞鹽司建立的功勞,不足以升任尚書之職。</p>


    不能服眾。</p>


    這還沒提出升尚書,就有一大群人建議財務嘉獎即可。</p>


    若是百官不同意,他強行來,蔡京他們不受理,自己這個官家也很難啊。</p>


    但他之前說過,要給趙樞冊封尚書的。</p>


    趙樞也算是看出來了,太子一派的人,並不想讓趙樞一升再升。</p>


    他可以當王爺,沒有實權,但想要掌握實權,尤其是尚書之職,肯定是不能同意的。</p>


    此刻宋徽宗顯然有點煩躁。</p>


    如果什麽事情都是他一個人決定,那倒是好了。</p>


    直接一道聖旨,冊封即可。</p>


    但宋朝的聖旨並不像很多宮廷劇那樣蓋上一個皇帝的寶印就完事,而會有一大串簽名。</p>


    包括兩個宰相,中書舍人,給事中,還有接受聖旨的尚書省官員,以及擬製聖旨的官員。</p>


    少了誰,宋徽宗頒發的聖旨都是無效的。</p>


    皇帝發布聖旨,需要手底下的人去傳遞,所以隻能由宰相機構進行發布。</p>


    任何繞過宰相機構的聖旨,在宋朝都屬於不合法。</p>


    不僅是發布,聖旨從起草到生效的一整套程序都非常嚴格,缺一不可。</p>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讓聖旨流產,哪怕這道聖旨是皇帝直接授意的。</p>


    皇帝在授意擬旨之前,一般先由宰相機構將皇帝的意見先寫一個類似草稿的劄子。</p>


    皇帝看完沒問題,再把劄子轉到中書省,由中書舍人開始起草,即草詔。</p>


    中書舍人有兩個職責,一為製詞,即按照皇帝旨意起草聖旨。</p>


    二是宣行聖旨。在聖旨尚未成文前,皇帝的旨意被稱為詞頭。</p>


    中書舍人如果認為詞頭不合法度,可以拒絕草詔,這叫封還詞頭,是宋朝法律賦予中書舍人的特權。</p>


    遇到皇帝非要下詔,而中書舍人拒絕草詔的情況該如何處理?</p>


    這樣可由次舍人擬旨,但次舍人同樣有封還詞頭的權利。</p>


    所以,一道不太合規合法的旨意,就可能被中書舍人扼殺,這樣的事情也確實出現過。</p>


    宋神宗三年,王安石想把親信李定破格提拔為禦史,神宗也已批準。</p>


    但李定人品壞名聲差,負責擬旨的中書舍人宋敏封還詞頭,拒絕草詔。</p>


    並在三日後辭職,另兩名接任者也以愛惜朝廷法製的名由再次封還詞頭。</p>


    為了讓李定得到提拔,神宗與王安石罷免了不聽話的知製誥,任命聽話的知製誥重新擬旨,才讓李定當上了禦史。</p>


    很是繁瑣。</p>


    宋徽宗現在也可以強行下達聖旨,讓這些不聽話的朝臣都閉嘴。</p>


    但聖旨,卻必須經過宰相機構。</p>


    蔡京等人,可以不予理會。</p>


    這就有點頭疼。</p>


    宋徽宗還有另外一種辦法,那就是當暴君,反正兵權掌握在他手中。</p>


    用兵權,強行命令,但這是下下策,一個官家尤其是宋朝的官家,如此做,要是被有心之人從中作梗,一個昏君的名義妥妥的跑不了。</p>


    到時候天下民心思變,謠言四起,說宋徽宗是昏君,那到時吃苦的還是朝廷。</p>


    所以宋徽宗之前承諾的事情,此刻怕是有些困難。</p>


    但他要做的事情,自然也是沒問題的。</p>


    他還真就不信了,這些官員敢造反!</p>


    以前他提拔高求的時候,這些人也沒這麽強烈反對,宋徽宗大概知道,是因為高求提拔的是武官。</p>


    </p>


    而且不與太子為敵。</p>


    趙樞卻是可以和太子爭奪繼承人的皇子身份,加上冊封的是一部之首,所以才有這樣的反對。</p>


    他們忌憚的是,趙樞受到器重,有望成為太子。</p>


    太子黨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進行打壓。</p>


    如果趙樞有一天上來了,甚至再大膽一點,他成了太子,或者登基了,太子那邊的人就都失去了勢力,失去了依靠。</p>


    一朝天子一朝臣,後果無疑讓他們驚恐。</p>


    宋徽宗有些惱火,正要發怒,強行冊封。</p>


    倒是要和這些人較量一番,告訴他們,掌握了兵權的官家,才是第一話事人。</p>


    他提拔個兒子,這些人就都冒出來了,還得了?</p>


    宋徽宗也是有脾氣的,不過就在這時,趙樞看出來在場的窘境。</p>


    這種情況在他意料之中,他也相信父皇強行來,蔡京等人也萬萬不敢拒絕。不排除他們敢拒絕擬旨,但幾率不大。</p>


    因為蔡京是非常討好父皇的,隻是因為太子陣營的問題,產生了一些分歧。</p>


    但終究是剛不過官家的。</p>


    趙樞覺得沒必要為了自己升官的事情,讓父皇如此,使得君臣生出嫌隙。</p>


    他找到了一個突破口。</p>


    父皇之前承諾要升任他為工部尚書。恰好這個工部尚書是太子陣營的,如果能搞掉他最好。</p>


    反正這個工部尚書極力反對,本來趙樞想的是一個工部侍郎平調就可以了。</p>


    他可以在工部施展手腳。</p>


    現在工部尚書跳的很兇,那就先搞掉他。</p>


    怎麽搞掉他呢?</p>


    趙樞找到了他話的破綻。</p>


    趙樞的優勢是掌握了很多現代化技術。以己之長攻彼之短。</p>


    工部絕對是一個他能大麵積發展的部門,用成績說話。</p>


    趙樞笑道:“啟奏父皇,剛才工部尚書宋大人也已經說了,兒臣沒有那麽大的功績不足以升任尚書一職。</p>


    既如此,本王要問問宋大人。</p>


    工部主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其最重要的職責,便是負責著全國上下的工程建造工作。”</p>


    “工部尚書任職此位,不知道每年的鋼鐵產量為多少,稅收以及盈利又是多少?”</p>


    趙樞目光掠向不遠處的工部尚書。</p>


    趙樞知道。</p>


    古代鹽鐵是專賣製度,而且多數鐵礦是官營的,煉出的鐵要全部上交朝廷。</p>


    北宋繼承了唐朝製度,官營,官民合營,民營等三者共存。</p>


    民營鐵礦課以20%的鐵稅,王安石變法後,民營鐵礦大為增加,鐵礦數量194處,煉鐵廠77處。</p>


    趙樞掌握了先進的煉鐵技術,可以采取對賭,來爭取自己進入工部的機會。</p>


    雖然不知道趙樞要做什麽,宋祁出列道:“肅王,若是按照全國範圍來算,包括民營,官民合營,大宋每年的鋼鐵產量9700萬斤!”</p>


    “那稅收以及盈利是多少?”趙樞又問道。</p>


    如果是其他人問,宋祁可能都懶得迴答,肅王的問題,他還是要謹慎的,他道:</p>


    “每年所有盈利稅收加起來,接近400萬貫。”</p>


    趙樞點點頭,這個收入也差不多。</p>


    鹽是大宋的大頭,包括茶葉,鋼鐵產量在古代有這個盈利就已經不錯了。</p>


    “那本王問你,工部是按照什麽來算政績的?”</p>


    趙樞又問。</p>


    宋祁似乎意識到什麽,他還是道:“當然是按照每年的產量以及盈利,這是工部的職責所在!”</p>


    聽到這話,趙樞笑了:“既然如此,宋大人掌管工部,但其中鋼鐵一項,每年卻隻有產量9700萬斤,盈利也不過400萬貫,和茶葉與鹽相比,就這其中一項,差距甚遠啊!”</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兩個月後穿越,在線急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景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景天並收藏大宋:兩個月後穿越,在線急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