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堂之內,鴉雀無聲。</p>


    所有人都在思考諸葛為道所說的這番話。</p>


    大明雖然“慫”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明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的一極!</p>


    大英帝國的尾巴雖然翹得很高,還把爪子伸得很長。但是歐亞大陸的中、東部和北太平洋的霸權,依舊被大明牢牢控製。英國對印度、馬六甲海峽的控製,也是在保證大明的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的——這種控製實際上是英國人用真金白銀“買”來的,不是靠堅船利炮打來的。</p>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明一直通過英國、荷蘭在輸出手工業品和工業品,同時輸入黃金白銀。這意味著大明發展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根本不必通過掠奪和殖民,就可以輕鬆獲得......由於歐洲人從新大陸掠來的大部分白銀和相當一部分黃金都流入了大明,這就意味歐洲本身才是大明工業品、手工業品外銷的最大市場。</p>


    而大明發展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比如棉花、大豆、橡膠、棕櫚油、煤礦、鐵礦、石油、錫礦、木材、大米等等,要麽可以從遼闊的本土獲取,要麽可以從海外省和暹羅、安南、阿瓦等東南亞的藩屬國獲得。</p>


    當然了,印度也有龐大的市場。但是印度在被歐洲人征服之前,一直都是商品輸出的順差國。外部商品很難輸入印度......在曆史上,工業革命後的大英生產的洋布都很難在印度本土打開市場,最後不得不用行政手段摧毀印度的土布生產。</p>


    而大明的國策一直是擴張本土不搞殖民,看到印度這種人口比大明還多(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沒有大明多了)的地方,當然得繞著走了。</p>


    所以大明也就沒太在意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擴張——就算在意了,也不知道該怎麽辦?幫助印度反抗英國看起來很蠢,萬一印度崛起了又當了白眼狼,那大明不要哭瞎了?</p>


    而和英國去爭奪印度似乎也不符合大明的國策,搶下來也不殖民,當本土就更虧了!</p>


    而且當時的海運還處於風帆向蒸汽過度階段,而大明的風帆戰列艦還是玩不過大英(諸葛武忠王不懂帆船和航海,沒有金手指可以開),再加上雙方的本土距離足夠遙遠,在沒有蘇尹士運河的情況下足足有一萬五千海裏,用帆船運兵的話,是根本不可能對一個那麽遠距離上的工業化國家構成威脅的。</p>


    因此大明就選擇了維持和英國的“共贏關係”——對於工業化後生產有些過剩的大明而言,實在沒有和自己最大的市場開戰的理由。</p>


    但是這樣的和諧局麵,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英國全麵實現了工業化,即將,也必將宣告終結!</p>


    不過這個“即將”在什麽時候變成現實,依舊是個問號。</p>


    “道子,”海軍情報局長李鐵柱頭一個發問了,“和平還有多少時間?”</p>


    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前的諸葛為道迴答道:“當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進步什麽時候告一段落,和平就會在那時終結,世界性的戰爭就將不可避免的爆發。因為當技術進步告一段落後,世界經濟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缺乏增量,從而讓各個強國轉向存量競爭。</p>


    與此同時,由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龐大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的需求,以及原材料的供應能力不匹配,生產將會在技術進步暫時停止後出現大幅過剩。而對於市場、原料的爭奪,必將會推動大明和大英走向敵對。</p>


    此外,由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實際上‘縮小’了我們的世界,使得一個超級列強主宰全世界海洋成為可能!</p>


    最後,由於軍事技術的快速進步,使得包括大英、羅刹在內的列強,都產生了一種自己很厲害的錯覺,這也會讓他們變得空前好戰!”</p>


    “道子,”李鐵柱又問,“你能不能算一算,和平到底會在什麽時候終結?”</p>


    </p>


    諸葛為道當然不能算了......他還沒有公開自己的軍師身份,理論上也沒得到祖傳的“算法”。不過在場還是有人會算的!</p>


    海軍軍備侍郎諸葛為義已經在哪兒數手指頭了,數完之後就插話道:“十五到二十年吧!戰列艦的噸位將會在十五到二十年後翻一番,屆時大型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將會超過三萬噸,四百毫米口徑的主炮也可能會出現,新式的燃油主機將會為戰艦提供十萬匹以上的馬力。在這之後,想要繼續進步就很困難了。畢竟戰列艦造得太大,吃水會變得很深,艦體也會變得很寬,許多港口不能停靠,水淺和航道較窄的地方又難以通過。而且要保持較高的航速又必須開發超大功率的船用主機......”</p>


    這就是能掐會算的好處了!</p>


    一戰時期的戰列艦差不多就是這樣了,雖然二戰那時候技術又進步了,但進步的速度明顯放慢,和一戰前的戰艦技術進步速度根本沒法相比。</p>


    而在軍事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陸海軍的軍官們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所以大戰反而不容易爆發。而一旦技術進步明顯放慢,軍官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經有了最厲害的武器......此時不打,更待何時?</p>


    這時諸葛為道接過話題道:“十五到二十年也不算太長久,我們現在就可以為這場必將到來的戰爭進行準備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挑起戰爭,而是我們不得不去麵對一場戰爭!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將來可以穩操勝券!”</p>


    會堂之內的人們又將目光移到了“能掐會算”的諸葛為義身上,這位“造船侍郎”捋著胡須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備也!”</p>


    諸葛為義是諸葛家的軍師,他的話當然代表軍師團!</p>


    在場的官員們早就習慣了被軍師團指導著辦事兒,雖然他們有時候也覺得軍師團有點慫。但是這一百多年來跟著這幫慫軍師去投資的都賺得盆滿缽溢......所以聽他們那是沒錯的!</p>


    “道子,”問話的是海軍部尚書,延平郡王鄭國安,“我們要怎麽準備?”</p>


    “迴稟尚書,”諸葛為道說,“下官以為,我們的準備應該分成兩個方麵,一是我們自己要好好準備......不要寄希望於速勝,而是要準備打一場持續十年的戰爭!”</p>


    十年是諸葛為道對這個時間線上可能發生的世界大戰的持續時間的預測——在另一個時間線上,第一次世界大戰隻持續了四年多一點,就因為同盟國耗盡了資源而不得不有條件投降而告結束。但同盟國擁有的資源和大英、大明這兩個世界帝國是完全不能比擬的。而且大英、大明的本土相距遙遠,幾乎不會遭到對手的直接進攻,所以都能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就更不可能輕易認輸了。</p>


    諸葛為道現在說“十年”,還是一個相當樂觀的預期。如果悲觀一點,三十年戰爭都是有可能打出來的!</p>


    而在場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場可能持續十年的大戰有多可怕,一個個反而有點躍躍欲試。</p>


    諸葛為道接著往下道:“我們所要做的第二個準備,就是在戰爭開始之前盡可能的疲敵、弱敵......現在我能想到的具體辦法有三個,一是設法挑起英國和金國之間的戰爭,使英國陷入中亞的戰爭泥潭難以自拔,從而空耗國力、損失威信;二是利用開展限製海軍軍備談判和劃分勢力範圍的機會,對英國進行誘騙和誤導,讓他們在無效的軍備項目上消耗有限的財力。</p>


    依著我的估計,咱們和英國的這一戰打到最後,恐怕還是到不了他們的本土,勝負要靠耗盡他們的財力,剝奪他們最有價值的殖民地來分出!”</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825我的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羅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羅羅並收藏1825我的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