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後,我們帶著舊巫師部落的殘部重新迴到了盆地,當殘部的土著們站在山頭望著盆地中已然劃分成區域性的木屋建築時,幾乎每個人臉上都充滿了震驚的表情。
尚處於舊石器時代的土著們,即便連樹屋都難見到,就更別說建造獨特的木屋了。
這種感覺就好比一群封建社會的人,突然穿越到二十一世紀,發現各種高聳入雲的大樓時差不多的心情吧。
之前還一臉不情願的他們,見到了劃分有序,規整如一的盆地建築後,每個人對生活瞬間充滿了無限的希冀。
我把三千多殘部暫時交給新王歸置,並特別跟他交待,一定要善待這些人。
隨後便又令新瘦開始集結,我們最初那四千名,還沒有被破除詛咒的戰士,其中還包括第一精英連的四百名戰士。
當他們聽說,是要去舊巫師部落破除詛咒後,每個人都顯得非常積極,生怕把自己給拉下了。
新瘦後來帶迴來的那四千戰士,深深的打擊到了他們,大有一副後來居上的勢頭。
破除詛咒的土著,不再懼怕陽光,身體也在一個多月的調理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早已不是我當初見到的那群瘦弱不堪的土著了。
據說被新瘦調教出來的第二精英連戰士,在搏鬥大賽中,竟無一人被落下馬,反而第一精英連的戰士,居然有一半都被新瘦帶迴來的戰士所替代。
在我們外出期間,整個新部落都為此炸開了鍋,儼然自行分成了兩派,一直跟隨我們的四千名戰士為新王派,而後來的三千五百名戰士則為新瘦派。
兩派之間明爭暗鬥,惱的不善於玩政治的新王,這些日子眼看著瘦了很多。
其實當我聽說有新瘦派這麽一說時,我呲了呲牙,一股涼意瞬間襲上後背,這要在現代社會中,敢明目張膽的跟新王唱反調,絕對是要被和諧的。
但戰士們畢竟是單純的,他們抱團的動機其實也很簡單。
作為新王派,跟著我和新王出生入死,立下無數功勞,是新部落基石一般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驕傲和尊嚴,在他們嚴重新瘦派那些戰士,都曾是他們心慈手軟放過的奴隸,根本沒資格跟他們相提並論。
而新瘦派抱團就更簡單了,他們曾經確實卑微不堪,由於先破除了詛咒,身體素質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就完全壓製了新王派,所以他們認為一切都該以實力說話,他們應該得到新王派那些世族的尊重。
雖說他們名叫新瘦派,實際上包括新瘦在內,對於新王是絕對的忠誠,絕不像名字那般,懷有謀逆之心。
新瘦這人,在大智慧上跟新師還是差了一些,但隻要有點小聰明的人,就能在這些老實的戰士中,顯得出類拔萃,況且新瘦也不止一點小聰明。
他人聰明是聰明,但看得出秉性還是忠誠的,要不然也不會二話不說,就帶著三千五百名戰士,按時迴歸部落。
而且迴歸後,並未主動邀功請賞,隻是希望我和新王能履行當日對他的承諾,分給他一個小小的四百精英連連長後,他對我們感恩戴德,大有一副士為知己者死的堅毅。
在此期間,新瘦也懊惱不己,麵對內部戰士的分歧,他那點聰明,也不夠掌控風雲了。
在華夏曆史中,曆朝曆代兩權相爭的事,屢見不鮮。
有的人壓根沒有謀逆之心,卻被逼上了造反之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
李淵出身十分顯赫,是北周的貴族後代,在七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唐國公。在隋煬帝時期,因為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老表,關係相當不錯,隋煬帝對他也十分寵信。
這樣一個人怎麽可能造反?雖然李淵沒想過要造反,但他的兒子李建成及李世民,卻看到了隋朝的腐敗不堪,就想著起兵反隋。
後來蠱惑之人,趁李淵酒醉,把隋煬帝後宮中的兩位妃子叫過來陪李淵,然後李淵就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把兩位妃子給睡了。
李淵醒來後,差點嚇尿了。因為他深知,即使與隋煬帝楊廣是老表,但如果讓隋煬帝知道自己睡了他的兩位妃子,那絕對會殺了他。在李世民等人的勸說下,李淵隻能無奈選擇起兵造反。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新王聽,他如我意料一般,完全沒聽懂,表示女人睡了就睡了,幹嘛就此要造反。
對此我也很無奈,我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給他講清楚,華夏曆來皇帝的威嚴是不允許得到任何挑戰的。
既然沒辦法給他講清楚,那隻能我來幫他做一些防患於未然的事了。
在新王派和新瘦派中,各有心思活泛的代表者,正是他們帶的滿天飛的節奏,導致部落產生一種惡性競爭。
這種競爭持續下去,會讓風頭浪尖上的兩個人特別為難。
新瘦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新王也還沒培養好王者的尊貴,短時間內看似無礙。
對於下麵帶節奏的人,新瘦沒權製止他們,新王也隻是頭疼,並未傷到筋骨和尊嚴,所以采取的是無可奈何的放縱。
這種放縱,時日一長就變得更難處理了,漸漸的女人也會參與兩派的爭鬥之中,而新部落的各自的後代,都在一種潛移默化的對立中長大,等到他們成長為新部落的頂梁柱時,肯定得爆發內戰。
這幾乎是能預見得到的事,為此我隻能一狠心,將兩派出盡風頭的代表人當眾處死,以示戒告眾人。
新王隨後下令,從今往後再無派係,若再有傳言影響新部落和睦者,便如同處死之人一樣的下場,而且將會被拋屍野外,無論之前有多大戰功,死後永不錄入英雄紀念碑,也不會被埋入部落公墓中。
這個說辭足以震動戰士們的心神,他們並不怕死,唯獨怕死後不再是新部落的人。
經此一整治,再無一人敢明目張膽的爭鬥,震懾之法雖然能在短時間內讓流言絕聲,卻不能根治。
戰士們之所以能形成兩派,歸根結底是自我的覺醒後,意識到對方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一人難成林,便采取抱團,維護自己的利益或尊嚴。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第一需要兩邊的戰士,在身體上沒有差距。第二需要一起經曆一場戰鬥,讓他們懂得生死戰友的情誼,這種矛盾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了化解...
尚處於舊石器時代的土著們,即便連樹屋都難見到,就更別說建造獨特的木屋了。
這種感覺就好比一群封建社會的人,突然穿越到二十一世紀,發現各種高聳入雲的大樓時差不多的心情吧。
之前還一臉不情願的他們,見到了劃分有序,規整如一的盆地建築後,每個人對生活瞬間充滿了無限的希冀。
我把三千多殘部暫時交給新王歸置,並特別跟他交待,一定要善待這些人。
隨後便又令新瘦開始集結,我們最初那四千名,還沒有被破除詛咒的戰士,其中還包括第一精英連的四百名戰士。
當他們聽說,是要去舊巫師部落破除詛咒後,每個人都顯得非常積極,生怕把自己給拉下了。
新瘦後來帶迴來的那四千戰士,深深的打擊到了他們,大有一副後來居上的勢頭。
破除詛咒的土著,不再懼怕陽光,身體也在一個多月的調理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早已不是我當初見到的那群瘦弱不堪的土著了。
據說被新瘦調教出來的第二精英連戰士,在搏鬥大賽中,竟無一人被落下馬,反而第一精英連的戰士,居然有一半都被新瘦帶迴來的戰士所替代。
在我們外出期間,整個新部落都為此炸開了鍋,儼然自行分成了兩派,一直跟隨我們的四千名戰士為新王派,而後來的三千五百名戰士則為新瘦派。
兩派之間明爭暗鬥,惱的不善於玩政治的新王,這些日子眼看著瘦了很多。
其實當我聽說有新瘦派這麽一說時,我呲了呲牙,一股涼意瞬間襲上後背,這要在現代社會中,敢明目張膽的跟新王唱反調,絕對是要被和諧的。
但戰士們畢竟是單純的,他們抱團的動機其實也很簡單。
作為新王派,跟著我和新王出生入死,立下無數功勞,是新部落基石一般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驕傲和尊嚴,在他們嚴重新瘦派那些戰士,都曾是他們心慈手軟放過的奴隸,根本沒資格跟他們相提並論。
而新瘦派抱團就更簡單了,他們曾經確實卑微不堪,由於先破除了詛咒,身體素質在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就完全壓製了新王派,所以他們認為一切都該以實力說話,他們應該得到新王派那些世族的尊重。
雖說他們名叫新瘦派,實際上包括新瘦在內,對於新王是絕對的忠誠,絕不像名字那般,懷有謀逆之心。
新瘦這人,在大智慧上跟新師還是差了一些,但隻要有點小聰明的人,就能在這些老實的戰士中,顯得出類拔萃,況且新瘦也不止一點小聰明。
他人聰明是聰明,但看得出秉性還是忠誠的,要不然也不會二話不說,就帶著三千五百名戰士,按時迴歸部落。
而且迴歸後,並未主動邀功請賞,隻是希望我和新王能履行當日對他的承諾,分給他一個小小的四百精英連連長後,他對我們感恩戴德,大有一副士為知己者死的堅毅。
在此期間,新瘦也懊惱不己,麵對內部戰士的分歧,他那點聰明,也不夠掌控風雲了。
在華夏曆史中,曆朝曆代兩權相爭的事,屢見不鮮。
有的人壓根沒有謀逆之心,卻被逼上了造反之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
李淵出身十分顯赫,是北周的貴族後代,在七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唐國公。在隋煬帝時期,因為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老表,關係相當不錯,隋煬帝對他也十分寵信。
這樣一個人怎麽可能造反?雖然李淵沒想過要造反,但他的兒子李建成及李世民,卻看到了隋朝的腐敗不堪,就想著起兵反隋。
後來蠱惑之人,趁李淵酒醉,把隋煬帝後宮中的兩位妃子叫過來陪李淵,然後李淵就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把兩位妃子給睡了。
李淵醒來後,差點嚇尿了。因為他深知,即使與隋煬帝楊廣是老表,但如果讓隋煬帝知道自己睡了他的兩位妃子,那絕對會殺了他。在李世民等人的勸說下,李淵隻能無奈選擇起兵造反。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新王聽,他如我意料一般,完全沒聽懂,表示女人睡了就睡了,幹嘛就此要造反。
對此我也很無奈,我沒辦法在短時間內給他講清楚,華夏曆來皇帝的威嚴是不允許得到任何挑戰的。
既然沒辦法給他講清楚,那隻能我來幫他做一些防患於未然的事了。
在新王派和新瘦派中,各有心思活泛的代表者,正是他們帶的滿天飛的節奏,導致部落產生一種惡性競爭。
這種競爭持續下去,會讓風頭浪尖上的兩個人特別為難。
新瘦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處於危險之中,新王也還沒培養好王者的尊貴,短時間內看似無礙。
對於下麵帶節奏的人,新瘦沒權製止他們,新王也隻是頭疼,並未傷到筋骨和尊嚴,所以采取的是無可奈何的放縱。
這種放縱,時日一長就變得更難處理了,漸漸的女人也會參與兩派的爭鬥之中,而新部落的各自的後代,都在一種潛移默化的對立中長大,等到他們成長為新部落的頂梁柱時,肯定得爆發內戰。
這幾乎是能預見得到的事,為此我隻能一狠心,將兩派出盡風頭的代表人當眾處死,以示戒告眾人。
新王隨後下令,從今往後再無派係,若再有傳言影響新部落和睦者,便如同處死之人一樣的下場,而且將會被拋屍野外,無論之前有多大戰功,死後永不錄入英雄紀念碑,也不會被埋入部落公墓中。
這個說辭足以震動戰士們的心神,他們並不怕死,唯獨怕死後不再是新部落的人。
經此一整治,再無一人敢明目張膽的爭鬥,震懾之法雖然能在短時間內讓流言絕聲,卻不能根治。
戰士們之所以能形成兩派,歸根結底是自我的覺醒後,意識到對方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一人難成林,便采取抱團,維護自己的利益或尊嚴。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第一需要兩邊的戰士,在身體上沒有差距。第二需要一起經曆一場戰鬥,讓他們懂得生死戰友的情誼,這種矛盾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