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塵。”


    見得如此多的朝臣齊齊站出來高唱反調,哪怕事先早有預感,可真見到這等情形,李恪還是不免一陣火大,然則他到底不是昏庸之輩,怒歸怒,卻並未就此雷霆大發,而是眼神冷厲地環視了一下諸般臣工,最後落在了並未站將出來的陳子明與殷元身上,很明顯地遲疑了一下之後,這才點了殷元的名,很顯然,在李恪看來,陳子明雖不曾在此時出頭唱反調,可也絕對不會支持自己親征,叫陳子明出來言事,那恐怕是自討苦吃來著。


    “老臣在!”


    殷元顯然是早有預計,值此李恪點名之際,平靜的臉上不見絲毫的波瀾,出列應答之時,聲線也自平和一如往昔。


    “卿可願隨朕沙場建功否?”


    戰略意圖既然已是暴露,李恪也就懶得說甚遮遮掩掩的話語了,直截了當地便將問題丟給了殷元,明擺著是要殷元出頭去跟反對者們辯論上一場。


    “陛下待老臣厚矣,能為王前驅,實平生所願也,然,竊以為滅區區一高句麗耳,實無須陛下輕動,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況乎陛下哉?”


    若是不曾與陳子明達成共識,殷元此際或許便會支持李恪一把,左右有著如此多朝臣的一致反對,就算他殷元再如何力挺李恪親征,最終的朝議結果怕也不會有甚改變可言,這等情形下,殷元自是不吝奉承李恪一番,問題是他若是就這麽撕毀了與陳子明之間的約定,就怕陳子明會有所報複,旁的不說,光是在率軍出征時建議將總攬朝務的權力交給旁的宰輔,就不是殷元所能承受之重,有鑒於此,殷元自是不願冒險行事,隨大流上一番也就成了其之不二選擇。


    “嗯?哼!爾等……爾等這是欲氣煞朕麽?朕一心為父報仇,為我中原子弟報仇,卿等怎就不能理解朕的一片苦心,非得氣煞朕不可麽,嗯?”


    李恪自認對殷元有著提攜之恩——殷元本是廢太子李承乾的心腹幹臣,李承乾被廢後,方才投向了李恪一方,說起來實不曾立下甚大的功勳,可即便如此,李恪一登基便將其提拔為右仆射,雖說有著製衡陳子明之用意在內,可已然算是格外重用了的,往日裏其也一直很聽從指揮,在李恪想來,此際也該不例外才是,卻不曾想殷元居然會玩起了隨大流的把戲,當真將李恪氣得不輕,怒極之下,忍不住便猛拍了下龍案,滿腹委屈地便嗬斥了群臣們一通。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見得李恪如此雷霆大發,群臣們自是都不敢再進言強辯,口中倒是齊聲勸解著,可愣是沒誰在此際站出來聲援李恪親征之打算。


    “哼!”


    李恪陰沉著臉地等了好一陣子,見始終無人出頭支持自己,心火頓時便更旺了幾分,可也沒轍,但見其重重地冷哼了一聲,就此起了身,怒氣衝衝地轉進後殿去了,一見及此,群臣們也自無奈得很,隻能是就此三三兩兩地邊議邊向殿外退了去,一場議事也就此算是告了個終了……


    李恪本性上是個很執拗之人,盡管沒能闖過朝議那一關,可其卻並不甘心就這麽認輸了去,接下來幾天裏,頻繁召見諸般重臣,施展遊說之能,試圖扭轉群臣們的“保守”思想,可惜幾無收效,無論是殷元等宰輔們還是各部尚書們,都不支持李恪的親征想法,到得末了,李恪也沒轍了,隻能是不甘地放棄了親征的念頭,然則征伐高句麗一事卻並未有所更易,所差者不過是由誰來統軍出征罷了。


    自隋以來,高句麗就一直是中原政權的一塊心病,倒不是說高句麗有侵掠中原之惡行,實際上,高句麗一直都是在自守而已,隻是不肯臣服中原政權罷了,要談甚正義不正義的話,還真不好說誰才是正義的一方,當然了,國與國之爭本來就隻有強弱之分,根本無甚正義與否之說,問題是強大的中原政權接二連三地跌倒在高句麗這個坑中,早令朝野間對高句麗已是恨之入骨了的,除而後快乃是朝野之共識,而今,帝既是有意再征高句麗,不止是民間唿戰之聲鼎沸,朝中上本求戰之大將更是踴躍無比,就連已然處於半隱退狀態的張士貴、尉遲恭等老將都上了請戰本章,個中又屬兵部尚書李勣最為狂熱,連上了三本自請之本章,強烈要求率軍遠征。


    李勣乃是開國元勳,又是三朝重臣,擔任兵部尚書幾近二十年,戰功彪炳,若不是因著陳子明的異軍突起,他幾可算是軍中第一名將,由其領軍出征,於情於理來說,本都該是個極其合適的選擇,李恪本也有心周全其一番,可偏偏就在李恪將下決心之際,陳子明突然也上了一本,竟也是自請掛帥出征的,如此一來,李恪可就不免有些為難了,畢竟陳子明無論是地位還是軍略才幹都比李勣要強上了一籌,便是論及軍功,也不在李勣之下,更是新軍真正意義上的創始人,他既是要爭,於朝議傾向上,李勣明顯不是陳子明的對手,問題是李恪心裏頭卻又不是很情願讓陳子明去遠征,至於為何有此想法麽,李恪自己也說不太清楚。


    擔心陳子明會乘機擁兵造反?當然不是,別看李恪這些年來耍了不少對陳子明的諸多防範之小手段,可那都是出自帝王之本能,隻是製衡之道使然罷了,說到底隻是為了確保帝權永固,防止權相的出現而已,卻絕不意味著李恪會懷疑陳子明的忠心!


    是擔心陳子明會大敗而歸麽?當然更不是,若論軍略才幹,陳子明早就已是軍中第一人了,盡管其不曾插手新軍組建之具體事宜,可建軍思想乃至武器研究等等諸多方麵可都是出自陳子明的一手策劃,論及新軍的戰略戰術,怕也難有人在其之上,總而言之,由陳子明統軍出征無疑比李勣要更保險上一些,這一點,李恪自不會看不通透,可偏偏心裏頭卻總有著一絲若隱若現的不安在,令得李恪遲疑了幾天都不曾下定最後的決心。


    “子明啊,卿的本章,朕這幾日可是反複看著呢,也著守約與宗仁等都研究了一番,大體上而論,戰略構思應是大有可為的,朕亦很是欣賞,再者,論及統軍之才,滿朝文武怕是難有與子明相提並論者,由卿領軍,朕大可安心坐等捷報之傳迴,隻是朕卻有兩個顧慮在,其一,卿乃群臣之首,朕須臾離不得卿之幫襯,再有便是懋功年事漸高,卻總耿耿於前幾迴征高句麗之無功,求戰之心甚切,朕也自不好拂了其之忠心啊,子明可有甚教朕者?”


    盡管搞不懂心中的那一絲不安究竟出自何處,可出於謹慎,李恪最終還是決定跟陳子明好生談上一談,爭取能打消陳子明掛帥出征之想法,當然了,無論是於情還是於理,李恪都不好直接拒絕陳子明的請戰之要求,所言所述麽,也就隻能是盡量委婉而言。


    “陛下如此謬讚,微臣心實惶恐,然,就陛下所言之顧慮而論,其實皆可解也,竊以為右仆射殷元乃老成謀國之人,有其在,社稷自可穩而無憂矣,再者,來濟、於誌寧等也皆屬社稷幹臣,於朝務之事,皆熟稔有餘,當不致有甚差池,至於李尚書處麽,陛下若是放心得過,且就讓微臣與其一議好了。”


    以陳子明之睿智,又怎會聽不出李恪這麽一大通委婉話語的背後之隱喻,無非是不想將帥印交到他陳子明手中罷了,對此,陳子明其實是有些意外的,當然了,意外歸意外,陳子明卻並不打算放棄爭取帥印之打算,這便順著李恪的話頭,很是恭謹地給出了番解釋。


    “嗯,子明辦事,朕素來是放心的,隻是明春出征之事既定,調度一事卻是須臾遲緩不得,個中主帥人選之確定更是重中之重,朕便給卿兩天時間,若能說服懋功,朕便準卿去高句麗走上一趟,若不能,那便由懋功前去好了。”


    這一見陳子明堅持要掛帥,李恪的頭不禁便大了一圈,偏偏他又找不到甚合適的拒絕之理由,更不好強硬拒絕陳子明的要求,無奈之下,也隻能提出了個折中的條件,個中自是不乏讓陳子明知難而退之意味,此無他,李勣與陳子明之間素來無甚私交,彼此間雖也談不上有甚解不開的舊怨,可確實有過幾次小摩擦,每一迴都是李勣吃了暗虧,盡管李勣從不曾表示過對陳子明的不滿,可其心中未必就會沒怨氣,加之此番又是競爭之對手,陳子明要想說服李勣放棄奪帥印之想法顯然不是件易事,至少在李恪看來是如此。


    “陛下聖明,微臣遵旨!”


    盡管明知道李恪這就是在給自己出難題,然則陳子明卻是毫不介意,幹脆利落地便應了諾,臉色淡然依舊,看不出有絲毫的變化,唯獨眼神裏卻滿是自信之神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龍戲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鳴岐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鳴岐山並收藏遊龍戲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