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又叫朕謹慎?哼!一幫混賬東西都已騎到朕頭上了,爾等還叫朕要謹慎,哼,究竟要朕謹慎到何時,嗯?”
李恪明顯心火極旺,縱使理智上知曉來濟所言其實不差,可心中的惡氣卻是怎麽也難消了去,但見其不耐煩地揮了下手,沒好氣地便罵開了。
“陛下息怒,眼下揚州正亂,近半官員涉案被擒,江南恐有不穩,須得及早派員前去綏靖地方,以免生變。”
殷元雖一向與陳子明不對路,可那大多是彼此立場不同所致,在穩定朝局方麵,他的看法與陳子明其實別無二致,都一樣不希望李恪在此事上大動幹戈,隻不過他可遠比耿直的來濟要圓滑得多,並未直接勸李恪謹慎行事,而是先拿江南安穩一事出來做文章。
“嗯……此事就著吏部加緊辦理了去,遠塵(殷元的字)督辦,務求穩當。”
一聽殷元提到了揚州官員大量淪陷一事,李恪雖兀自火大不已,卻也不得不先行料理了此事再計其餘了的。
“陛下聖明,老臣遵旨,然,在派員之前,為免物議紛雜,揚州一案終歸須得先有個說法才是,還請陛下明訓則個。”
殷元不愧是老宦海了,引出話題的能力自是極強,以穩定大局的角度談事,不動聲色地便已將李恪的注意力引到了案子本身的處理上。
“唔……卿等且都說說看,此案當何如之?”
從漢末時算起,南方政權雖更迭不斷,可與北方對峙的格局卻始終不變,足足持續了三百餘年,期間也就隻有隋滅陳的短短三十七年是一統之局麵,從根子上來說,南人的獨立傾向一直就有,始終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李唐雖已經曆了三代,可朝廷上下對南方的警惕心卻是始終不易,李恪自也不例外,這會兒聽得殷元隱約點出了此事,李恪也就顧不得再耍脾氣了,麵色凝重地沉吟了片刻之後,還是覺得有些拿捏不定,這便將問題丟給了殷、來二人。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此案若是牽涉過巨,一者恐遭物議,二來也難免引發諸逆之妄動,竊以為不妨就以貪墨之罪名定案,收繳諸犯之非法所得,再免揚州一地一年之錢糧,如此,應可保得江南之綏靖也。”
這一見李恪已冷靜了下來,殷、來二人盡皆暗自鬆了口大氣,彼此飛快地交換了個眼神之後,由著殷元謹慎地進言了一番,所言所述與陳子明在密折裏所說的雖稍有不同,可降低此案之影響的核心思想其實並無差別。
“嗯……且就先如此也罷,揚州官員之選派須得加緊進行,另,擬詔:著子明在揚州事定後,多在江南走走,待得局勢平穩後再行迴京也不遲。”
見得殷、來二人的意見與陳子明所言相差不大,李恪雖有些不甘,可還是勉強接受了下來,隻不過在話尾卻又有些個突如其來地擬了道意味深長的詔書。
“陛下聖明。”
李恪最後的那道旨意看似平常,可內裏卻並不簡單,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是在重用陳子明,著其去穩住江南之局勢,可再一細想,問題就出來了——陳子明可是首輔大臣,老在外頭飄著,又豈是真的重用應有之理,再者,如今朝中的首要大事可是新軍之組建,身為首倡者,陳子明居然不能在此事上發揮作用,事情顯然有些不太對味,旁人或許不一定看得通透,可殷、來二人都是宰輔之大才,又怎會不知內裏的蹊蹺之所在,當然了,知曉歸知曉,二人卻是不約而同地在此事上保持了緘默,僅僅隻是齊齊稱頌了一聲了事,至於各自心中到底作何感想麽,那就隻有上天才曉得了的……
九月初,揚州窩案爆出,天下為之震動不已,然則不等流言傳遍天下,朝廷已是異常迅速地作出了反應,吏部緊急從湖南、湖北以及江浙一帶調動官員趕往揚州赴任,並宣布再免揚州一年之錢糧,又著陳子明親自坐鎮揚州,並將所有涉案之諸多官員全部由水路押往東都洛陽,交由大理寺審理,這等諸般措施齊動之下,很快便將揚州的躁動強行按了下去,至於後續的餘波之平定麽,那就隻能靠時間的推移來消化了的。
詔書,陳子明是接了,但卻明顯並未當一迴事兒,根本就不曾在揚州多呆,這不,新任揚州刺使石明安才剛到任不過三天,陳子明交接完揚州的治權,又著署理兵馬總管的丁淼將李慎元等人移交給運河水師之後,便不顧石明安的再三挽留,攜汝南公主便乘船徑自去了建康(今之南京。考察了當地的吏治以及風土人情之後,又去了蘇州,遷延了數月之久,不單考核了當地之吏治,更對蘇州的紡織業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並多次接見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坊主以及海客,問得最多的便是海貿之情況,盡管不曾對蘇州的現狀作出甚具體之指示,可其對那些本是等而下之的工坊主以及海客們的多次接見本身就有著風向標之意味在內,一時間,商業人士在蘇州一地的地位明顯抬高了不老少。
“夫君,此西湖比之揚州那瘦西湖少了個字,卻明顯多了幾分的天然之嫵媚,傳說乃當年西子歸隱之地,妾身原本不信,今日見之,信然矣。”
陳子明在蘇州一呆便呆到了次年的二月,時值桃花盛開之季節,他自是不想錯過杭州之美景,領著汝南公主便趕去了西湖,乘上一艘畫舫,優哉遊哉地便遊湖了起來,還別說,西湖之美當真甲天下,饒是汝南公主這等見慣了美景之人,都深深被西湖的美所迷醉。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之美自是不消說之事,哪怕此際尚無蘇堤之名,也無白堤之稱,可風光卻是不變的美,天上白雲飄蕩,腳下碧波蕩漾,湖中小荷處處,岸邊桃花豔麗如火如雲,這等景致當真就是人間之仙境,身處其間,陳子明的心情自是大好,這一好之下,自也就毫不客氣地將蘇大胡子的佳作給剽竊走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好詩好意境,久不見夫君詩興大發了,天下士子對夫君之新作無不翹首以盼,卻無人能得之,今日妾身算是得了迴便宜了的。”
一聽陳子明出口成章,汝南公主的眼神立馬便是一亮,笑嗬嗬地便出言打趣了陳子明一句道。
“嗬嗬,馨兒若是喜歡這西湖,你我夫婦便在此常住好了,每日裏泛舟湖上,得閑便吟詩作對,倒也算是瀟灑人生了的。”
詩麽,雖說是剽竊來的,可有感而發卻是真的,既是有心要歸隱林下,陳子明當然要為自己的將來找個好所在,在他看來,天底下怕是再沒有比西湖畔更適合修身養性之所在了的,這會兒趁著汝南公主開心,陳子明半真半假地便透露出了要在此定居之心思。
“夫君此言當真?”
汝南公主嫁給陳子明近二十年了,可論及一起休閑的日子,前十數年加起來都沒這半年來得多,她自是希望這等琴瑟和諧的日子能持續得久一些、再久一些,乍一聽陳子明如此說法,眼神不由地便是一亮,驚疑的話語不假思索地便脫口而出了,隻是話才剛一說完,眼神卻又很快地便黯淡了下來,此無他,陳子明乃是首輔大臣,而她自己則是長公主,都是身不由己之人,真要想消停下來,又談何容易。
“當然,你家夫君何時說過虛言來著。”
歸隱林下自不是件容易之事,然則卻又是件不得不做之事,對此,陳子明早就已有所規劃,隻是眼下還不到揭開謎底的時候,他自是不會在此際道將出來,可給汝南公主一個肯定的答複還是無妨的。
“那敢情好,隻是三哥處……”
雖說貴為長公主,可汝南公主其實根本不喜歡政治,她在意的隻是自家夫君而已,若是真能與自家夫君日夜在這西湖邊廝守,汝南公主根本不稀罕所謂的權勢與地位,隻是一想到李恪未必會準許他們夫婦歸隱,汝南公主的眼神裏自不免便多了一層淡淡的陰霾之色。
“馨兒不必擔心,陛下處自有為夫去打點,你我夫婦定居此處的事兒斷不會有差的,這一日不遠了,再堅持也就是這兩三年的事兒。”
陳子明心中雖已是有所規劃,可也就隻是規劃而已,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細節還須得根據將來的變化加以調整,自是無法在此時說個清楚,但這卻並不影響陳子明歸隱之決心。
“嗯。”
盡管陳子明並不曾明言具體之安排,可他既是說了,於汝南公主看來,那就一定不會有假,她自是不會再多言追問個不休,僅僅隻是乖巧地輕吭了一聲,螓首一低,緊緊地便依偎在了陳子明的懷中……
李恪明顯心火極旺,縱使理智上知曉來濟所言其實不差,可心中的惡氣卻是怎麽也難消了去,但見其不耐煩地揮了下手,沒好氣地便罵開了。
“陛下息怒,眼下揚州正亂,近半官員涉案被擒,江南恐有不穩,須得及早派員前去綏靖地方,以免生變。”
殷元雖一向與陳子明不對路,可那大多是彼此立場不同所致,在穩定朝局方麵,他的看法與陳子明其實別無二致,都一樣不希望李恪在此事上大動幹戈,隻不過他可遠比耿直的來濟要圓滑得多,並未直接勸李恪謹慎行事,而是先拿江南安穩一事出來做文章。
“嗯……此事就著吏部加緊辦理了去,遠塵(殷元的字)督辦,務求穩當。”
一聽殷元提到了揚州官員大量淪陷一事,李恪雖兀自火大不已,卻也不得不先行料理了此事再計其餘了的。
“陛下聖明,老臣遵旨,然,在派員之前,為免物議紛雜,揚州一案終歸須得先有個說法才是,還請陛下明訓則個。”
殷元不愧是老宦海了,引出話題的能力自是極強,以穩定大局的角度談事,不動聲色地便已將李恪的注意力引到了案子本身的處理上。
“唔……卿等且都說說看,此案當何如之?”
從漢末時算起,南方政權雖更迭不斷,可與北方對峙的格局卻始終不變,足足持續了三百餘年,期間也就隻有隋滅陳的短短三十七年是一統之局麵,從根子上來說,南人的獨立傾向一直就有,始終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李唐雖已經曆了三代,可朝廷上下對南方的警惕心卻是始終不易,李恪自也不例外,這會兒聽得殷元隱約點出了此事,李恪也就顧不得再耍脾氣了,麵色凝重地沉吟了片刻之後,還是覺得有些拿捏不定,這便將問題丟給了殷、來二人。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此案若是牽涉過巨,一者恐遭物議,二來也難免引發諸逆之妄動,竊以為不妨就以貪墨之罪名定案,收繳諸犯之非法所得,再免揚州一地一年之錢糧,如此,應可保得江南之綏靖也。”
這一見李恪已冷靜了下來,殷、來二人盡皆暗自鬆了口大氣,彼此飛快地交換了個眼神之後,由著殷元謹慎地進言了一番,所言所述與陳子明在密折裏所說的雖稍有不同,可降低此案之影響的核心思想其實並無差別。
“嗯……且就先如此也罷,揚州官員之選派須得加緊進行,另,擬詔:著子明在揚州事定後,多在江南走走,待得局勢平穩後再行迴京也不遲。”
見得殷、來二人的意見與陳子明所言相差不大,李恪雖有些不甘,可還是勉強接受了下來,隻不過在話尾卻又有些個突如其來地擬了道意味深長的詔書。
“陛下聖明。”
李恪最後的那道旨意看似平常,可內裏卻並不簡單,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是在重用陳子明,著其去穩住江南之局勢,可再一細想,問題就出來了——陳子明可是首輔大臣,老在外頭飄著,又豈是真的重用應有之理,再者,如今朝中的首要大事可是新軍之組建,身為首倡者,陳子明居然不能在此事上發揮作用,事情顯然有些不太對味,旁人或許不一定看得通透,可殷、來二人都是宰輔之大才,又怎會不知內裏的蹊蹺之所在,當然了,知曉歸知曉,二人卻是不約而同地在此事上保持了緘默,僅僅隻是齊齊稱頌了一聲了事,至於各自心中到底作何感想麽,那就隻有上天才曉得了的……
九月初,揚州窩案爆出,天下為之震動不已,然則不等流言傳遍天下,朝廷已是異常迅速地作出了反應,吏部緊急從湖南、湖北以及江浙一帶調動官員趕往揚州赴任,並宣布再免揚州一年之錢糧,又著陳子明親自坐鎮揚州,並將所有涉案之諸多官員全部由水路押往東都洛陽,交由大理寺審理,這等諸般措施齊動之下,很快便將揚州的躁動強行按了下去,至於後續的餘波之平定麽,那就隻能靠時間的推移來消化了的。
詔書,陳子明是接了,但卻明顯並未當一迴事兒,根本就不曾在揚州多呆,這不,新任揚州刺使石明安才剛到任不過三天,陳子明交接完揚州的治權,又著署理兵馬總管的丁淼將李慎元等人移交給運河水師之後,便不顧石明安的再三挽留,攜汝南公主便乘船徑自去了建康(今之南京。考察了當地的吏治以及風土人情之後,又去了蘇州,遷延了數月之久,不單考核了當地之吏治,更對蘇州的紡織業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並多次接見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坊主以及海客,問得最多的便是海貿之情況,盡管不曾對蘇州的現狀作出甚具體之指示,可其對那些本是等而下之的工坊主以及海客們的多次接見本身就有著風向標之意味在內,一時間,商業人士在蘇州一地的地位明顯抬高了不老少。
“夫君,此西湖比之揚州那瘦西湖少了個字,卻明顯多了幾分的天然之嫵媚,傳說乃當年西子歸隱之地,妾身原本不信,今日見之,信然矣。”
陳子明在蘇州一呆便呆到了次年的二月,時值桃花盛開之季節,他自是不想錯過杭州之美景,領著汝南公主便趕去了西湖,乘上一艘畫舫,優哉遊哉地便遊湖了起來,還別說,西湖之美當真甲天下,饒是汝南公主這等見慣了美景之人,都深深被西湖的美所迷醉。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之美自是不消說之事,哪怕此際尚無蘇堤之名,也無白堤之稱,可風光卻是不變的美,天上白雲飄蕩,腳下碧波蕩漾,湖中小荷處處,岸邊桃花豔麗如火如雲,這等景致當真就是人間之仙境,身處其間,陳子明的心情自是大好,這一好之下,自也就毫不客氣地將蘇大胡子的佳作給剽竊走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好詩好意境,久不見夫君詩興大發了,天下士子對夫君之新作無不翹首以盼,卻無人能得之,今日妾身算是得了迴便宜了的。”
一聽陳子明出口成章,汝南公主的眼神立馬便是一亮,笑嗬嗬地便出言打趣了陳子明一句道。
“嗬嗬,馨兒若是喜歡這西湖,你我夫婦便在此常住好了,每日裏泛舟湖上,得閑便吟詩作對,倒也算是瀟灑人生了的。”
詩麽,雖說是剽竊來的,可有感而發卻是真的,既是有心要歸隱林下,陳子明當然要為自己的將來找個好所在,在他看來,天底下怕是再沒有比西湖畔更適合修身養性之所在了的,這會兒趁著汝南公主開心,陳子明半真半假地便透露出了要在此定居之心思。
“夫君此言當真?”
汝南公主嫁給陳子明近二十年了,可論及一起休閑的日子,前十數年加起來都沒這半年來得多,她自是希望這等琴瑟和諧的日子能持續得久一些、再久一些,乍一聽陳子明如此說法,眼神不由地便是一亮,驚疑的話語不假思索地便脫口而出了,隻是話才剛一說完,眼神卻又很快地便黯淡了下來,此無他,陳子明乃是首輔大臣,而她自己則是長公主,都是身不由己之人,真要想消停下來,又談何容易。
“當然,你家夫君何時說過虛言來著。”
歸隱林下自不是件容易之事,然則卻又是件不得不做之事,對此,陳子明早就已有所規劃,隻是眼下還不到揭開謎底的時候,他自是不會在此際道將出來,可給汝南公主一個肯定的答複還是無妨的。
“那敢情好,隻是三哥處……”
雖說貴為長公主,可汝南公主其實根本不喜歡政治,她在意的隻是自家夫君而已,若是真能與自家夫君日夜在這西湖邊廝守,汝南公主根本不稀罕所謂的權勢與地位,隻是一想到李恪未必會準許他們夫婦歸隱,汝南公主的眼神裏自不免便多了一層淡淡的陰霾之色。
“馨兒不必擔心,陛下處自有為夫去打點,你我夫婦定居此處的事兒斷不會有差的,這一日不遠了,再堅持也就是這兩三年的事兒。”
陳子明心中雖已是有所規劃,可也就隻是規劃而已,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細節還須得根據將來的變化加以調整,自是無法在此時說個清楚,但這卻並不影響陳子明歸隱之決心。
“嗯。”
盡管陳子明並不曾明言具體之安排,可他既是說了,於汝南公主看來,那就一定不會有假,她自是不會再多言追問個不休,僅僅隻是乖巧地輕吭了一聲,螓首一低,緊緊地便依偎在了陳子明的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