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二年八月初九,又到了大朝之時,一大早地,群臣們便已全都聚集在了太極殿中,默默地等待著帝駕的到來,氣氛一如往日般的肅靜,隻是在這等肅靜中卻是帶著濃濃的肅殺之氣,不少朝臣眼中都閃爍著別樣的光芒,很顯然,大多數朝臣都清楚今日這一朝的重要性之所在。
“皇上駕到!”
一派死寂中,後殿處突然響起了一聲尖細的喝道聲,旋即便見一身整齊朝服的太宗由一大群宮女宦官們簇擁著,緩步從後殿處行了出來,身形倒也還算挺拔,隻是腳步明顯比往常要拖遝了些,也稍顯沉重了些,足可見太宗的龍體依舊有恙。
“臣等叩見陛下!”
見得太宗已至,諸般臣工們自是不敢稍有疏忽,趕忙收斂起了散亂的心思,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眾愛卿平身。”
太宗的身體當真是大不如前了,這才走了幾十步的路而已,氣息居然已是帶著微喘了的,叫起的聲音也自不免便顯得嘶啞了許多。
“謝陛下隆恩。”
能混到朝臣這麽個級別者,自然都是心眼極活泛之人,自是都聽出了太宗叫起之際的無力感,各自的心中難免都起了微瀾,隻是這當口上,卻也沒誰敢有所失禮的,隻能是齊齊照著朝規謝恩了事。
“眾愛卿,朕聽聞已逝特進蕭瑀之諡號爭議頗多,朕心甚憂,今日早朝且就此事好生議議也罷。”
待得群臣們分文武各自站好了隊之後,太宗也自無甚寒暄的廢話,直截了當地便道出了今日早朝議事之主題。
“啟奏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主題既定,身為禮部尚書,許敬宗自是須得緊著出列言事,此乃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講!”
許敬宗幾次辦差總出這樣或是那樣的差錯,太宗對其自是無太多的好感可言,這會兒雖是準了其之所請,可從口中吐出的字眼明顯生硬得很。
“謝陛下隆恩,微臣有一事要奏明陛下,已逝特進蕭瑀公忠體國,自我大唐開國起,便屢立奇勳,位列淩霄閣之九,為宰輔之尊二十餘載,高祖屢讚曰:‘公之言,社稷所賴。’,陛下也曾多番籍慰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武德年間,不顧險阻,屢次於朝堂之上力諫議高祖,為陛下請命;貞觀初……,如此忠誠亮直之臣,實為我朝之中流砥柱也,今其既喪,國失股肱也,悲哉,痛哉,當以文貞之諡表之,以為後世臣工之典範也,如上以聞。”
許敬宗不愧是搞史學出身的,對蕭瑀的諸般事跡皆熟稔於心,加之文采出眾,一番長篇大論下來,當真將蕭瑀美化到了無人可及之地步,至於瑕疵麽,則是玩了手春秋筆法,一帶而過。
“陛下明鑒,微臣對許尚書所言實不敢苟同焉,據查,貞觀元年,蕭瑀與時任侍中之陳叔達當庭大吵,言語粗俗,不顧陛下勸阻,惡語頻出,以致被免官歸家,陛下不計前嫌,旋即又以右仆射委之,然,時不過數月,蕭瑀又私下勾連時居於東突厥之蕭皇後,實違製之舉,再度遭免;貞觀六年,我大唐剿滅為患邊疆多年之東突厥,蕭瑀不單不為之振奮,反倒以汙蔑之言彈劾衛國公李靖,妄圖汙人以罪,再度遭免;貞觀九年,因與時任戶部尚書之唐儉不和,挾嫌報複,事敗,又再遭免;貞觀二十二年六月末,暫署理尚書省之際,又屢屢無故貶叱大臣,欺上瞞下,諸多不法,以致又被免,縱觀其為官二十餘載,雖小有功於社稷,然,行事每多偏激,私心且重,今既喪,自當以‘褊公’諡之,如上以聞!”
許敬宗話音方才剛落,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就見文臣隊伍中人影一閃,大理寺少卿嚴剛已是大步搶出了隊列,同樣是一通子長篇大論,所言所述與許敬宗可謂是針鋒相對,絲毫沒給蕭瑀留半點的情麵。
“陛下明鑒,臣以為嚴大人所言甚是,我輩為臣者,當以公心為先,今,已逝特進蕭瑀行為乖張,屢有大過,其能以‘文貞’諡之,倒是‘褊公’一詞恰如其分,臣懇請陛下聖裁!”
嚴剛話音剛落,吏部尚書杜楚客也自緊著從旁閃了出來,高聲地附議了一番,旋即,便見十數名朝臣也緊著要出列聲援,顯然都是李泰事先部署好的人馬,要的便是這麽個先聲奪人之氣勢。
“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不等李泰一方的朝臣們有所動作,卻見禦史中丞喬良已是大步搶了出來,高聲稟報了一句,瞬間便打斷了李泰一方人等將起之氣勢。
“嗡……”
喬良這麽一動,群臣們立馬為之轟然亂議不已,沒旁的,概因喬良這廝太過兇殘,不奏事則已,一旦動本,那就一準有人要倒大黴了的。
“喬愛卿有何本章要奏,且自說來好了,朕聽著呢。”
太宗並未理會眾人之亂議,不動聲色地便準了其之所請。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正人先得正己,嚴大人絮絮叨叨瞎扯了一通,皆言他人之不是,卻沒看見自己之罪過,何其可笑哉……”
果然不出群臣們之所料,喬良一開口,便擺出了要彈劾嚴剛之架勢。
“喬大人莫要信口開河,此乃禦前之地,非是爾可以肆意血口噴人之處!”
一聽喬良如此說法,嚴剛可就穩不住神了,緊著便嗬斥了一嗓子,試圖打斷喬良的奏事,沒旁的,他為官麽,倒也勉強算是合格,可要說清廉如水麽,那自是不可能之事,實際上,處在大理寺少卿這麽個要職上者,真能做到公平公正者,實在是少之又少,嚴剛本就談不上啥正人君子,受人關說官司的事兒自是曾幹過幾迴,隻是行事隱蔽,少有人知罷了,可這等玄虛當真架不住徹查,真要是被喬良拿到廷議上來說,那後果須不是好耍的,自是由不得嚴剛不心急火燎的。
“嚴大人還請稍安勿躁,是非真假自有陛下聖裁,卻不是靠著聲高便能無事者。”
喬良乃是有備而來,自是不會怕了嚴剛的威脅之言,但見其麵帶譏誚之色地駁斥了嚴剛一句之後,這才再次轉向了太宗,不緊不慢地接著道:“陛下,據微臣查知,大理寺少卿嚴剛行為不軌,其罪有三:其一,為人關說官司,以致錯判案子三樁,分別是下馬陵劉家爭產案、大興裏趙家訟林家侵產案、河芳裏‘蘇記商號’與‘林家鋪子’爭產案;其二,妄議儲君人選,不顧陛下三令五申之告誡,屢屢與人稱:濮王殿下賢,又是嫡子,當立!此等言論,實有大不敬之罪也;其三,行為卑劣,身為朝堂命官,知法犯法,竟不顧廉恥,暗與其媳苟合,大違人倫天理,當誅!如上以聞。”
“陛下,微臣冤枉啊,微臣一向奉公守法,絕無此般惡行,此皆喬良誣陷微臣,當得反坐。”
喬良的彈章這麽一出,嚴剛當即便慌了神,不為別的,概因這些事,他確實都幹過,隻是自以為隱蔽,自忖並無證據落於人手,自是不肯就這麽服了罪,這便緊著反咬了喬良一口。
“陛下,微臣所言皆有憑證,現有諸多人等之口供在此,還請陛下過目。”
喬良雖是禦史中丞,負有監控朝野之責,可真要說到消息靈通麽,其實真就強不到哪去,之所以能在此際拿出嚴剛的諸般罪證,靠的其實都是“新欣商號”之力,而這,又全都是出自陳子明之謀劃——早在知曉李泰那頭安排嚴剛來當先鋒時起,陳子明便已密令柳如濤將往常收集的嚴剛之罪證全都轉交給了喬良,這才會有眼前這麽一幕的出現。
“遞上來!”
嚴剛乃是長孫無忌一手提拔起來的少壯派官員,往常在朝中也自相當的活躍,太宗對其原本是頗具好感的,卻不曾想私下裏居然還有著這麽多汙穢之勾當,當真令太宗心火狂燃不已,不過麽,倒是沒急著發落於其,僅僅隻是聲線陰寒地吩咐了一句道。
“諾!”
太宗金口既開,侍立在側的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應了一聲,疾步便跑下了前墀,接過了喬良高舉著的幾卷紙,轉呈到了禦前。
“嚴剛,爾這廝好大的狗膽,竟敢欺君罔上至此,來人,將這廝給朕拿下了!”
太宗將趙如海轉呈上來的那些證詞匆匆翻看了幾眼,越看便越是火大,到了末了,已是用力一拍文案,厲聲便斷喝了一嗓子。
“諾!”
太宗此言一出,侍衛在殿旁的持戈武士們自是不敢稍有耽擱,齊齊應諾之餘,一擁而上,也不管嚴剛如何喊冤,架將起來,便往外拖了去。
“陛下,微臣冤枉啊,微臣冤枉啊……”
一見情形不妙,嚴剛當真是急紅了眼,不管不顧地便嚷嚷了起來,無他,喬良所奏之三大罪分開來看,都不算重罪,可合在一起,那就足夠嚴剛喝上一壺的了,雖不致死,可前途卻是徹底完蛋了去,這等後果當真不是嚴剛所能承受之重……
“皇上駕到!”
一派死寂中,後殿處突然響起了一聲尖細的喝道聲,旋即便見一身整齊朝服的太宗由一大群宮女宦官們簇擁著,緩步從後殿處行了出來,身形倒也還算挺拔,隻是腳步明顯比往常要拖遝了些,也稍顯沉重了些,足可見太宗的龍體依舊有恙。
“臣等叩見陛下!”
見得太宗已至,諸般臣工們自是不敢稍有疏忽,趕忙收斂起了散亂的心思,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眾愛卿平身。”
太宗的身體當真是大不如前了,這才走了幾十步的路而已,氣息居然已是帶著微喘了的,叫起的聲音也自不免便顯得嘶啞了許多。
“謝陛下隆恩。”
能混到朝臣這麽個級別者,自然都是心眼極活泛之人,自是都聽出了太宗叫起之際的無力感,各自的心中難免都起了微瀾,隻是這當口上,卻也沒誰敢有所失禮的,隻能是齊齊照著朝規謝恩了事。
“眾愛卿,朕聽聞已逝特進蕭瑀之諡號爭議頗多,朕心甚憂,今日早朝且就此事好生議議也罷。”
待得群臣們分文武各自站好了隊之後,太宗也自無甚寒暄的廢話,直截了當地便道出了今日早朝議事之主題。
“啟奏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主題既定,身為禮部尚書,許敬宗自是須得緊著出列言事,此乃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講!”
許敬宗幾次辦差總出這樣或是那樣的差錯,太宗對其自是無太多的好感可言,這會兒雖是準了其之所請,可從口中吐出的字眼明顯生硬得很。
“謝陛下隆恩,微臣有一事要奏明陛下,已逝特進蕭瑀公忠體國,自我大唐開國起,便屢立奇勳,位列淩霄閣之九,為宰輔之尊二十餘載,高祖屢讚曰:‘公之言,社稷所賴。’,陛下也曾多番籍慰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武德年間,不顧險阻,屢次於朝堂之上力諫議高祖,為陛下請命;貞觀初……,如此忠誠亮直之臣,實為我朝之中流砥柱也,今其既喪,國失股肱也,悲哉,痛哉,當以文貞之諡表之,以為後世臣工之典範也,如上以聞。”
許敬宗不愧是搞史學出身的,對蕭瑀的諸般事跡皆熟稔於心,加之文采出眾,一番長篇大論下來,當真將蕭瑀美化到了無人可及之地步,至於瑕疵麽,則是玩了手春秋筆法,一帶而過。
“陛下明鑒,微臣對許尚書所言實不敢苟同焉,據查,貞觀元年,蕭瑀與時任侍中之陳叔達當庭大吵,言語粗俗,不顧陛下勸阻,惡語頻出,以致被免官歸家,陛下不計前嫌,旋即又以右仆射委之,然,時不過數月,蕭瑀又私下勾連時居於東突厥之蕭皇後,實違製之舉,再度遭免;貞觀六年,我大唐剿滅為患邊疆多年之東突厥,蕭瑀不單不為之振奮,反倒以汙蔑之言彈劾衛國公李靖,妄圖汙人以罪,再度遭免;貞觀九年,因與時任戶部尚書之唐儉不和,挾嫌報複,事敗,又再遭免;貞觀二十二年六月末,暫署理尚書省之際,又屢屢無故貶叱大臣,欺上瞞下,諸多不法,以致又被免,縱觀其為官二十餘載,雖小有功於社稷,然,行事每多偏激,私心且重,今既喪,自當以‘褊公’諡之,如上以聞!”
許敬宗話音方才剛落,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就見文臣隊伍中人影一閃,大理寺少卿嚴剛已是大步搶出了隊列,同樣是一通子長篇大論,所言所述與許敬宗可謂是針鋒相對,絲毫沒給蕭瑀留半點的情麵。
“陛下明鑒,臣以為嚴大人所言甚是,我輩為臣者,當以公心為先,今,已逝特進蕭瑀行為乖張,屢有大過,其能以‘文貞’諡之,倒是‘褊公’一詞恰如其分,臣懇請陛下聖裁!”
嚴剛話音剛落,吏部尚書杜楚客也自緊著從旁閃了出來,高聲地附議了一番,旋即,便見十數名朝臣也緊著要出列聲援,顯然都是李泰事先部署好的人馬,要的便是這麽個先聲奪人之氣勢。
“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不等李泰一方的朝臣們有所動作,卻見禦史中丞喬良已是大步搶了出來,高聲稟報了一句,瞬間便打斷了李泰一方人等將起之氣勢。
“嗡……”
喬良這麽一動,群臣們立馬為之轟然亂議不已,沒旁的,概因喬良這廝太過兇殘,不奏事則已,一旦動本,那就一準有人要倒大黴了的。
“喬愛卿有何本章要奏,且自說來好了,朕聽著呢。”
太宗並未理會眾人之亂議,不動聲色地便準了其之所請。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正人先得正己,嚴大人絮絮叨叨瞎扯了一通,皆言他人之不是,卻沒看見自己之罪過,何其可笑哉……”
果然不出群臣們之所料,喬良一開口,便擺出了要彈劾嚴剛之架勢。
“喬大人莫要信口開河,此乃禦前之地,非是爾可以肆意血口噴人之處!”
一聽喬良如此說法,嚴剛可就穩不住神了,緊著便嗬斥了一嗓子,試圖打斷喬良的奏事,沒旁的,他為官麽,倒也勉強算是合格,可要說清廉如水麽,那自是不可能之事,實際上,處在大理寺少卿這麽個要職上者,真能做到公平公正者,實在是少之又少,嚴剛本就談不上啥正人君子,受人關說官司的事兒自是曾幹過幾迴,隻是行事隱蔽,少有人知罷了,可這等玄虛當真架不住徹查,真要是被喬良拿到廷議上來說,那後果須不是好耍的,自是由不得嚴剛不心急火燎的。
“嚴大人還請稍安勿躁,是非真假自有陛下聖裁,卻不是靠著聲高便能無事者。”
喬良乃是有備而來,自是不會怕了嚴剛的威脅之言,但見其麵帶譏誚之色地駁斥了嚴剛一句之後,這才再次轉向了太宗,不緊不慢地接著道:“陛下,據微臣查知,大理寺少卿嚴剛行為不軌,其罪有三:其一,為人關說官司,以致錯判案子三樁,分別是下馬陵劉家爭產案、大興裏趙家訟林家侵產案、河芳裏‘蘇記商號’與‘林家鋪子’爭產案;其二,妄議儲君人選,不顧陛下三令五申之告誡,屢屢與人稱:濮王殿下賢,又是嫡子,當立!此等言論,實有大不敬之罪也;其三,行為卑劣,身為朝堂命官,知法犯法,竟不顧廉恥,暗與其媳苟合,大違人倫天理,當誅!如上以聞。”
“陛下,微臣冤枉啊,微臣一向奉公守法,絕無此般惡行,此皆喬良誣陷微臣,當得反坐。”
喬良的彈章這麽一出,嚴剛當即便慌了神,不為別的,概因這些事,他確實都幹過,隻是自以為隱蔽,自忖並無證據落於人手,自是不肯就這麽服了罪,這便緊著反咬了喬良一口。
“陛下,微臣所言皆有憑證,現有諸多人等之口供在此,還請陛下過目。”
喬良雖是禦史中丞,負有監控朝野之責,可真要說到消息靈通麽,其實真就強不到哪去,之所以能在此際拿出嚴剛的諸般罪證,靠的其實都是“新欣商號”之力,而這,又全都是出自陳子明之謀劃——早在知曉李泰那頭安排嚴剛來當先鋒時起,陳子明便已密令柳如濤將往常收集的嚴剛之罪證全都轉交給了喬良,這才會有眼前這麽一幕的出現。
“遞上來!”
嚴剛乃是長孫無忌一手提拔起來的少壯派官員,往常在朝中也自相當的活躍,太宗對其原本是頗具好感的,卻不曾想私下裏居然還有著這麽多汙穢之勾當,當真令太宗心火狂燃不已,不過麽,倒是沒急著發落於其,僅僅隻是聲線陰寒地吩咐了一句道。
“諾!”
太宗金口既開,侍立在側的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應了一聲,疾步便跑下了前墀,接過了喬良高舉著的幾卷紙,轉呈到了禦前。
“嚴剛,爾這廝好大的狗膽,竟敢欺君罔上至此,來人,將這廝給朕拿下了!”
太宗將趙如海轉呈上來的那些證詞匆匆翻看了幾眼,越看便越是火大,到了末了,已是用力一拍文案,厲聲便斷喝了一嗓子。
“諾!”
太宗此言一出,侍衛在殿旁的持戈武士們自是不敢稍有耽擱,齊齊應諾之餘,一擁而上,也不管嚴剛如何喊冤,架將起來,便往外拖了去。
“陛下,微臣冤枉啊,微臣冤枉啊……”
一見情形不妙,嚴剛當真是急紅了眼,不管不顧地便嚷嚷了起來,無他,喬良所奏之三大罪分開來看,都不算重罪,可合在一起,那就足夠嚴剛喝上一壺的了,雖不致死,可前途卻是徹底完蛋了去,這等後果當真不是嚴剛所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