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到朕正忙麽,不見,有甚事,讓他找恪兒說了去!”
這大半年來,太宗已是基本不管政務了的,一門心思隻惦記著提調軍務,除此之外,哪怕再重要的政務,都是由李恪負責打理,而自打房玄齡病了之後,太宗甚至連軍務都不怎麽管了,每日裏關心的隻是房玄齡的病情之變化,縱使是陳子明等宰輔們要見太宗一麵都難,似許敬宗這等新晉之尚書,根本就不在太宗的接見範圍之內。
“陛下明鑒,許大人聲稱欲言之事非陛下不能決之。”
盡管太宗的語氣已是極其之不耐,可趙如海卻並不敢就這麽退了下去,而是緊著出言解說了一句道。
“嗯……,那就宣好了。”
一聽是這麽個理由,太宗雖不耐依舊,也自不好再說不見了,悶悶地長出了口大氣之後,終於還是準了許敬宗的求見。
“諾!”
見得太宗氣色不好,趙如海又哪敢再多言囉唕,緊著應了一聲,急匆匆地便退出了寢宮,不多會,便見一身整齊朝服的許敬宗已是疾步從寢宮門口的屏風處轉了出來。
“微臣叩見陛下!”
許敬宗雖在朝為官多年,可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在中低層混著,至於履新禮部尚書麽,也不過就是半年多的事兒,皇宮是沒少進,可到寢宮來麵聖卻絕對是第一迴,尤其是看到房玄齡的病榻就緊挨著太宗的龍榻,臉皮不由地便是一抽,但卻不敢失了禮數,緊著便搶到了龍榻前,恭謹萬分地 便是一個大禮參拜不迭。
“何事,說!”
太宗心情正自不爽,哪有心思去玩甚虛言寒暄的勾當,連叫起都不曾,便已是不耐至極地吭哧了一聲。
“啟奏陛下,微臣要彈劾特進蕭瑀、蕭大人亂政之事……”
許敬宗其實本心就不願在此際來見太宗的,奈何因著李恪的命令,他卻是不能不來,原本還想著能能造膝密陳上一番,可惜太宗根本沒給他留下甚騰挪轉圜的餘地,麵對著太宗如此不耐的口吻,許敬宗也就隻能是硬著頭皮地道出了前來請見之主旨。
“什麽?爾這廝胡謅個甚,嗯?”
一聽許敬宗要彈劾蕭瑀,太宗的眉頭當即便是一皺,也不等許敬宗將話說完,便已是惱火萬分地厲聲嗬斥了一嗓子。
“陛下息怒,微臣不敢無禮非法,實是蕭大人所作所為已令朝中怨聲載道,政務阻塞嚴重,長此以往,後果恐不堪設想矣,微臣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明知事有危殆,又豈敢不奏哉。”
許敬宗不愧是有著奸相的本色,若是旁的大臣,值此太宗龍顏大怒之際,早被嚇得腿肚子抽筋了,可許敬宗倒好,除了臉色稍白了一些之外,根本不受太大的影響,語調兀自平緩一如先前。
“哦,此話怎講?”
這一見許敬宗如此之鎮靜,太宗的火氣也就消減了大半,可眉頭卻依舊緊鎖著,顯然還是不太相信蕭瑀會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迴陛下的話,蕭老大人為人嚴謹,本是好事,奈何過嚴即苛,用以對己,固是無妨,可用來理政卻實有失偏頗,微臣此處有三份奏本,還請陛下過目。”
許敬宗不慌不忙地一抖手,便已從寬大的衣袖裏取出了三份折子,雙手捧著,高高地舉過了頭頂。
“嗯,就這些麽?”
太宗一把拽過那三份折子,隨手翻了翻,心下裏已是有了數,無他,概因那三份折子寫的都是同一件事——禮部奏請在遼東新設之二十州建官學,事情雖不大,可涉及的麵卻相當之廣,三份折子一份比一份詳盡,可縱使如此,還是被老蕭同誌打了迴票,每一份折子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紅叉,看起來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得很,可細看了去,其實有不少處都屬於本該邊實施邊作出調整的事兒,原本就難以寫得太過具體,很顯然,老蕭同誌的不滿意確是有些吹毛求疵了的,至少在太宗看來是如此,然則太宗卻並未急著表態,僅僅隻是不動聲色地吭哧了一聲。
“好叫陛下得知,此三份折子僅僅隻是微臣之遭遇而已,其餘諸部也自大同小異,不僅如此,蕭大人常常借故辱罵下屬,動輒得咎,以致於各部官員無不為之惶恐不安,朝務梗塞嚴重,微臣所言句句是實,斷不敢虛言以欺君。”
許敬宗觀言察色的能力自是不差,隻一見太宗的臉色稍緩,便知太宗對自己所奏其實已是信了的,緊繃著的心弦立馬便是一鬆,但卻不敢表露在臉上,而是正容地又進諫了一番。
“嗯……,朕知曉了,卿且先去忙罷。”
在太宗看來,若是許敬宗所言皆屬實的話,那事情確實是有些嚴重了,然則太宗卻依舊不曾急著下決斷,也不曾給許敬宗一句實話,僅僅隻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便即就此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聖明,微臣告退。”
前來彈劾老蕭同誌,本來就不是許敬宗自己的主意,隻是因著李恪有令,不得不來罷了,而今,他該說的,能說的,都已是說過了,自是不想再多逗留,緊著稱頌了一聲,便即就此退出了寢宮。
“這個時文,搞得甚名堂來著!”
太宗雖不曾當著許敬宗的麵表態,可其實心中已是信了其之所言的,畢竟太宗對蕭瑀的性子還是相當了解的,心下裏自不免有些不爽了起來。
“陛下,此事其實怨不得時文,他那人對人對己都是高要求,以其之才,任侍中,或是禦史大夫,那都是勝任有餘的,唯獨尚書省卻不是時文之長,勉強為之,必會有此亂也。”
房玄齡先前一直安靜地聽著,於許敬宗在之際,他並未發表甚看法,待得聽太宗表了態,他方才笑著開解了太宗一句道。
“唔……,玄齡說得是,此事確是朕有些欠考慮了,本想著時文年長,當自能穩住局麵,卻不曾想鬧得眼下這等地步,迴頭朕且叫恪兒提醒提醒其也罷。”
房玄齡雖說得不算太過直白,可太宗卻是一聽便懂了,也自覺如此之亂局確實是他自己用人不當所致,隻是顧慮到多年的情分,還是不願就這麽免了老蕭同誌的職。
“陛下明鑒,時文那人執拗,怕是誰都說他不動,依老臣看來,吳王殿下怕也難令其有所改觀,若不然,也不會有延族前來彈劾一事了的。”
一說到政務之事,房玄齡的精氣神立馬便大好了起來,臉色也自有了光彩,笑談間,一代名相之風采儼然。
“也是,罷了,時文年歲也大了,早些迴家養老也是好的,隻是尚書省卻是不能無人盯著,玄齡看讓輔機去頂一頂如何啊?”
聽得房玄齡這般說法,太宗也就下定了讓老蕭同誌走人的決心,可下意識地便又想起要調長孫無忌去尚書省盯著,卻絕口不提才華出眾的陳子明,很顯然,太宗又想搞平衡了。
“此事乃陛下之權責也,老臣本不該多嘴,隻是叫輔機前去,卻恐多有不妥之處,還請陛下三思。”
以房玄齡之精明,自是能猜得出太宗的心思之所在,無非是擔心陳子明與李恪之間關係太過密切,一旦朝局失控,恐有逼宮之事發生,而這,在房玄齡看來,明顯有些杞人憂天了,隻是這等話,房玄齡卻是斷然不會說出口來的,甚至連叫長孫無忌去尚書省有何不妥之處,房玄齡都不願明說,僅僅隻是含糊地提點了一句了事。
“嗯……,也是,隻是子明到底太過年輕了些,朕有些放心不下,玄齡看調何人去尚書省為宜?”
盡管房玄齡沒說有甚不妥之處,可一想到數月前老蕭同誌的造膝密陳,太宗立馬便改了主意,不再提重用長孫無忌之事,可又不願將尚書省全盤交給陳子明去打理,提出的理由麽,明顯有些荒誕可笑——陳子明在朝已是十數年,任宰輔也有數年之久了,在朝中之威望已是極高,加之辦事素來公正,朝野間少有不服者,便是太宗自己都挑不出陳子明為官有甚瑕疵,也就隻能拿年齡來說事了的。
“陛下明鑒,老臣以為仁師足可勝任,其侍中一職,大可由崔敦禮接任,如此,應可令朝務順暢無虞也。”
房玄齡不愧是多年的老相了,對朝中諸般人等的能力大多了然於心,隨口一說,便已輕鬆地解決了太宗的難題。
“嗯,如此甚好,仁師穩重且心細,確是執掌尚書省之不二人選,敦禮操守頗佳,性子也自剛直,擔綱門下省,也自相宜,就這麽定了,趙如海,擬詔!”
太宗對崔仁師以及崔敦禮的能力也都是清楚的,自不會有甚異議,但見其嘉許地點了點頭,便準了房玄齡之所奏。
“諾!”
趙如海就侍立在一旁,這一聽太宗點了名,自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應了一聲,疾步便搶到了一旁的文案前,抽出了一張空白詔書,拿起擱在筆架上的狼毫筆,擺出了副恭聽訓示之乖巧模樣……
這大半年來,太宗已是基本不管政務了的,一門心思隻惦記著提調軍務,除此之外,哪怕再重要的政務,都是由李恪負責打理,而自打房玄齡病了之後,太宗甚至連軍務都不怎麽管了,每日裏關心的隻是房玄齡的病情之變化,縱使是陳子明等宰輔們要見太宗一麵都難,似許敬宗這等新晉之尚書,根本就不在太宗的接見範圍之內。
“陛下明鑒,許大人聲稱欲言之事非陛下不能決之。”
盡管太宗的語氣已是極其之不耐,可趙如海卻並不敢就這麽退了下去,而是緊著出言解說了一句道。
“嗯……,那就宣好了。”
一聽是這麽個理由,太宗雖不耐依舊,也自不好再說不見了,悶悶地長出了口大氣之後,終於還是準了許敬宗的求見。
“諾!”
見得太宗氣色不好,趙如海又哪敢再多言囉唕,緊著應了一聲,急匆匆地便退出了寢宮,不多會,便見一身整齊朝服的許敬宗已是疾步從寢宮門口的屏風處轉了出來。
“微臣叩見陛下!”
許敬宗雖在朝為官多年,可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在中低層混著,至於履新禮部尚書麽,也不過就是半年多的事兒,皇宮是沒少進,可到寢宮來麵聖卻絕對是第一迴,尤其是看到房玄齡的病榻就緊挨著太宗的龍榻,臉皮不由地便是一抽,但卻不敢失了禮數,緊著便搶到了龍榻前,恭謹萬分地 便是一個大禮參拜不迭。
“何事,說!”
太宗心情正自不爽,哪有心思去玩甚虛言寒暄的勾當,連叫起都不曾,便已是不耐至極地吭哧了一聲。
“啟奏陛下,微臣要彈劾特進蕭瑀、蕭大人亂政之事……”
許敬宗其實本心就不願在此際來見太宗的,奈何因著李恪的命令,他卻是不能不來,原本還想著能能造膝密陳上一番,可惜太宗根本沒給他留下甚騰挪轉圜的餘地,麵對著太宗如此不耐的口吻,許敬宗也就隻能是硬著頭皮地道出了前來請見之主旨。
“什麽?爾這廝胡謅個甚,嗯?”
一聽許敬宗要彈劾蕭瑀,太宗的眉頭當即便是一皺,也不等許敬宗將話說完,便已是惱火萬分地厲聲嗬斥了一嗓子。
“陛下息怒,微臣不敢無禮非法,實是蕭大人所作所為已令朝中怨聲載道,政務阻塞嚴重,長此以往,後果恐不堪設想矣,微臣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明知事有危殆,又豈敢不奏哉。”
許敬宗不愧是有著奸相的本色,若是旁的大臣,值此太宗龍顏大怒之際,早被嚇得腿肚子抽筋了,可許敬宗倒好,除了臉色稍白了一些之外,根本不受太大的影響,語調兀自平緩一如先前。
“哦,此話怎講?”
這一見許敬宗如此之鎮靜,太宗的火氣也就消減了大半,可眉頭卻依舊緊鎖著,顯然還是不太相信蕭瑀會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迴陛下的話,蕭老大人為人嚴謹,本是好事,奈何過嚴即苛,用以對己,固是無妨,可用來理政卻實有失偏頗,微臣此處有三份奏本,還請陛下過目。”
許敬宗不慌不忙地一抖手,便已從寬大的衣袖裏取出了三份折子,雙手捧著,高高地舉過了頭頂。
“嗯,就這些麽?”
太宗一把拽過那三份折子,隨手翻了翻,心下裏已是有了數,無他,概因那三份折子寫的都是同一件事——禮部奏請在遼東新設之二十州建官學,事情雖不大,可涉及的麵卻相當之廣,三份折子一份比一份詳盡,可縱使如此,還是被老蕭同誌打了迴票,每一份折子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紅叉,看起來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得很,可細看了去,其實有不少處都屬於本該邊實施邊作出調整的事兒,原本就難以寫得太過具體,很顯然,老蕭同誌的不滿意確是有些吹毛求疵了的,至少在太宗看來是如此,然則太宗卻並未急著表態,僅僅隻是不動聲色地吭哧了一聲。
“好叫陛下得知,此三份折子僅僅隻是微臣之遭遇而已,其餘諸部也自大同小異,不僅如此,蕭大人常常借故辱罵下屬,動輒得咎,以致於各部官員無不為之惶恐不安,朝務梗塞嚴重,微臣所言句句是實,斷不敢虛言以欺君。”
許敬宗觀言察色的能力自是不差,隻一見太宗的臉色稍緩,便知太宗對自己所奏其實已是信了的,緊繃著的心弦立馬便是一鬆,但卻不敢表露在臉上,而是正容地又進諫了一番。
“嗯……,朕知曉了,卿且先去忙罷。”
在太宗看來,若是許敬宗所言皆屬實的話,那事情確實是有些嚴重了,然則太宗卻依舊不曾急著下決斷,也不曾給許敬宗一句實話,僅僅隻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便即就此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聖明,微臣告退。”
前來彈劾老蕭同誌,本來就不是許敬宗自己的主意,隻是因著李恪有令,不得不來罷了,而今,他該說的,能說的,都已是說過了,自是不想再多逗留,緊著稱頌了一聲,便即就此退出了寢宮。
“這個時文,搞得甚名堂來著!”
太宗雖不曾當著許敬宗的麵表態,可其實心中已是信了其之所言的,畢竟太宗對蕭瑀的性子還是相當了解的,心下裏自不免有些不爽了起來。
“陛下,此事其實怨不得時文,他那人對人對己都是高要求,以其之才,任侍中,或是禦史大夫,那都是勝任有餘的,唯獨尚書省卻不是時文之長,勉強為之,必會有此亂也。”
房玄齡先前一直安靜地聽著,於許敬宗在之際,他並未發表甚看法,待得聽太宗表了態,他方才笑著開解了太宗一句道。
“唔……,玄齡說得是,此事確是朕有些欠考慮了,本想著時文年長,當自能穩住局麵,卻不曾想鬧得眼下這等地步,迴頭朕且叫恪兒提醒提醒其也罷。”
房玄齡雖說得不算太過直白,可太宗卻是一聽便懂了,也自覺如此之亂局確實是他自己用人不當所致,隻是顧慮到多年的情分,還是不願就這麽免了老蕭同誌的職。
“陛下明鑒,時文那人執拗,怕是誰都說他不動,依老臣看來,吳王殿下怕也難令其有所改觀,若不然,也不會有延族前來彈劾一事了的。”
一說到政務之事,房玄齡的精氣神立馬便大好了起來,臉色也自有了光彩,笑談間,一代名相之風采儼然。
“也是,罷了,時文年歲也大了,早些迴家養老也是好的,隻是尚書省卻是不能無人盯著,玄齡看讓輔機去頂一頂如何啊?”
聽得房玄齡這般說法,太宗也就下定了讓老蕭同誌走人的決心,可下意識地便又想起要調長孫無忌去尚書省盯著,卻絕口不提才華出眾的陳子明,很顯然,太宗又想搞平衡了。
“此事乃陛下之權責也,老臣本不該多嘴,隻是叫輔機前去,卻恐多有不妥之處,還請陛下三思。”
以房玄齡之精明,自是能猜得出太宗的心思之所在,無非是擔心陳子明與李恪之間關係太過密切,一旦朝局失控,恐有逼宮之事發生,而這,在房玄齡看來,明顯有些杞人憂天了,隻是這等話,房玄齡卻是斷然不會說出口來的,甚至連叫長孫無忌去尚書省有何不妥之處,房玄齡都不願明說,僅僅隻是含糊地提點了一句了事。
“嗯……,也是,隻是子明到底太過年輕了些,朕有些放心不下,玄齡看調何人去尚書省為宜?”
盡管房玄齡沒說有甚不妥之處,可一想到數月前老蕭同誌的造膝密陳,太宗立馬便改了主意,不再提重用長孫無忌之事,可又不願將尚書省全盤交給陳子明去打理,提出的理由麽,明顯有些荒誕可笑——陳子明在朝已是十數年,任宰輔也有數年之久了,在朝中之威望已是極高,加之辦事素來公正,朝野間少有不服者,便是太宗自己都挑不出陳子明為官有甚瑕疵,也就隻能拿年齡來說事了的。
“陛下明鑒,老臣以為仁師足可勝任,其侍中一職,大可由崔敦禮接任,如此,應可令朝務順暢無虞也。”
房玄齡不愧是多年的老相了,對朝中諸般人等的能力大多了然於心,隨口一說,便已輕鬆地解決了太宗的難題。
“嗯,如此甚好,仁師穩重且心細,確是執掌尚書省之不二人選,敦禮操守頗佳,性子也自剛直,擔綱門下省,也自相宜,就這麽定了,趙如海,擬詔!”
太宗對崔仁師以及崔敦禮的能力也都是清楚的,自不會有甚異議,但見其嘉許地點了點頭,便準了房玄齡之所奏。
“諾!”
趙如海就侍立在一旁,這一聽太宗點了名,自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應了一聲,疾步便搶到了一旁的文案前,抽出了一張空白詔書,拿起擱在筆架上的狼毫筆,擺出了副恭聽訓示之乖巧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