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將高句麗進獻之兩美女賞賜給陳子明一事著實頗為的古怪,朝野間亂議自是難免,然則陳子明本人卻是根本不為所動,哪怕是同僚們善意的玩笑,陳子明也自嬉笑而對,渾然就沒事人一般,至於與高句麗的談判麽,該如何照舊如何,壓根兒就沒半點拿人手軟之寬仁,最終結果麽,自然是不歡而散了之,當然了,太宗倒是沒讓高句麗使節團平白走上一趟,備了幾匹馬、幾張弓當成禮物,贈送給了高藏王與淵蓋蘇文,勉強算是禮尚往來罷了,隻是大唐備戰的腳步卻是沒半點的放緩,不止是江南造船廠的造船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水手招募等事宜也在緊著進行之中,太宗更是再次下了猛士詔,招募朝野勇士入伍備戰,一舉蕩平高句麗之決心盡顯無遺。
今秋的大唐可謂是個外交年,這不,高句麗使節團前腳才剛離京,又一支規模龐大的使節團趕到了京師——波斯王子卑路斯奉其父耶茲底格德三世之命,攜帶國書前來大唐朝拜,並祈求大唐出兵援助,以抵擋阿拉伯人一浪高過一浪的攻擊,而這,已是波斯王朝第三次派人前來向大唐求援了,前兩迴,太宗皆以路遠為由,拒絕了波斯方麵的要求,這一次似乎也不會例外,畢竟太宗眼下最著緊的是要征服高句麗,至於遠在萬裏之外的波斯麽,顯然不會在太宗的考慮範圍之內,朝野間對此大體上都已是有了共識,唯一稍顯奇怪的是太宗並未急著接見波斯使節團,將之安置在禮部的客舍處後,接連數日都不曾有所表示。
“殿下明鑒,下官今日請您來,要談的便是波斯使節團到訪一事。”
朝野間對波斯使節團到訪一事少有關切,可陳子明卻是極為重視,專程將李恪請到了密宅,寒暄一畢,便即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主題。
“哦?莫非其中有甚變故麽?”
李恪如今雖是閑散親王一個,可消息卻並不閉塞,自是知曉波斯使節團到來的事兒,不過麽,他對此卻是並未放在心上,左右有著前兩次的前例在,他並不以為太宗會同意波斯人的請求,然則此際一聽陳子明這般說法,李恪的眉頭自不免便為之一皺,緊著便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殿下誤會了,變故倒是不致於,波斯之地雖算是緊要之處,奈何離我大唐萬裏之遙,確是難以派軍前去,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大唐縱使有心,也難為力哉,此乃條件所限,自無可爭議處,然,現如今不戰,不代表將來也不可戰,故,在此事的處置上,當須得留有餘地才是。”
對於太宗並未及時接見波斯使節團一事,陳子明心中其實已有了些猜測,不過麽,他卻並不急著說破,僅僅隻是就事論事地澄清了幾句道。
“餘地?唔,子明之意是……”
李恪在開疆辟土的雄心上並不比太宗來得低,之所以一直不曾表現出來,不過是沒有機會罷了,而今,一聽陳子明有意在波斯帝國一事上出手,當即便來了興致,隻是一想到波斯與大唐之間那茫茫之距離,李恪自不免便有些猶豫了起來,這便試探著問出了半截子的話來。
“殿下是知道的,下官別無甚太多的興趣愛好,唯樂收集方方麵麵之趣聞耳,往昔也自沒少與波斯巨賈暢談,對該國之拜火教乃至大食人的清真教皆有所了解,前者倒也就罷了,不過是崇物教而已,其教徒行事風格雖與我中原之道、佛兩教有所差別,卻也不過是大差不差耳,而後者則不然,該教之教徒狂熱偏執,視非其教徒者皆為異類,若其教隻是自己關起門來鬧著玩,那倒也與人無礙,偏偏大食以教立國,攻掠成性,實非善鄰也,今,離我大唐雖尚遠,然,卻是不得不防焉。”
陳子明本人不信教,可也不歧視宗教,在他看來,無論是宣揚獨善其身的道家還是普度天下的佛教,都能算得上是導人向善的教義,於統治階層來說,利弊可謂各半,既不必去打壓,也用不著去提倡,但消能控製住其影響,不給宗教以亂國之機會,那也就足夠了的,可對於清真教,陳子明卻是有著極大的警惕心理,沒旁的,概因該教的教義在目下這等階段,實在是太過偏激了些,自是不宜放縱其做大了去,當然了,這並非陳子明打算插手波斯與大食之戰的根本原因,真正核心之處其實是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哪怕眼下之科技水平根本無法充分利用那些資源,可為了後世子孫著想,陳子明還是樂意在中東布局上一番的,倘若後世子孫有能力也有雄心,終歸是能將手伸進中東之地的,他要做的不過就是給後世子孫留下個進軍的機會罷了。
“嗯,若真如子明所言,此事確是須得謹慎些才是,隻是眼下局勢如此,我大唐雖有心,卻恐也無力向西,卻又當如何應對方好?”
李恪對陳子明的能力與為人,都有著絕對的信任,此際聽得陳子明如此說法,也自深信不疑,隻是說到具體之部署麽,李恪還真就有些個茫無頭緒的,無奈之下,也隻能是又將問題丟給了陳子明。
“誠如殿下所言,如今之局勢下,我大唐斷無出兵之可能,非不願,實難為也,然,給予波斯人一些支持卻還是辦得到的,竊以為且從工部諸工坊裏調出些軍械,以支援波斯人接著跟大食人打下去,若是能拖到我大唐騰出手來向西拓展,事尤可為,縱使不能,多傷大食人幾分元氣也是好的,而我大唐所費的不過就是些兵刀弓弩罷了,斷不致影響到對高句麗之征伐,想來陛下也自不會不允。”
大唐眼下確實無法出兵,不止是因對高句麗的戰事還在持續之中,更為關鍵的是西突厥還盤踞在天山南北,可待得大唐滅掉了西突厥,國土立馬便離波斯不遠了,中間隻隔著個吐火羅(今之阿富汗),到那時,勢必要與強大起來的大食帝國有所衝突,這會兒多給波斯人一些支持,將來大唐要將手伸進中東也就能少上些麻煩,這等下小本而能得大利之事,於陳子明來說,自是沒有不幹之理。
“善,子明隻管放手安排了去,小王自當竭力支持。”
自打陳子明改革了工部諸多工坊的生產流程之後,兵器工坊的產能已是高得驚人,遠遠超出了目下唐軍之所需,實際上,大部分的工坊都隻是在半速運轉而已,加之因著煤鐵聯合體的大興,鋼鐵產量遠超曆朝曆代,換而言之,拿出部分軍械支持波斯,於眼下的大唐來說,毫無難度可言,李恪自不會有甚異議可言。
“殿下此言差矣,不是下官要如何安排,而是殿下須得有所準備才是。”
一聽李恪此言,陳子明不由地便笑了起來,意有所指地點了一句道。
“這……”
聽得陳子明此言蹊蹺,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隱約間似乎想到了些關竅,卻又不敢肯定,也就隻能是狐疑地望向了陳子明,靜候陳子明能給出個合理的解釋來。
“陛下既是有意讓殿下再度監國,然,終歸須得尋個由頭罷,而今,波斯使節團來訪一事恰得其便,但消殿下能處置得當,陛下也就能順水推舟上一番,群臣們也自能接受無虞也。”
陳子明並未賣甚關子,笑著便將個中之蹊蹺解釋了一番,當即便令李恪的眼神陡然為之一亮。
“多謝子明提點,小王知道該如何做了。”
一想到能再次監國,李恪的心情自是激動得很,也自不會有甚異議,興奮奮地便搓起了手來……
“恪兒啊,那波斯國已是第三迴派人來求援了,依你看來,朕當如何應之方好?”
果然不出陳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照著晨昏定省的規矩入宮請安,行禮方畢,太宗便已是一派隨意狀地發問了一句道。
“迴父皇的話,兒臣以為波斯離我大唐萬裏之遙,其間沙漠處處,實難出兵相援,然,其國一向與我大唐交好,坐視不理也自不妥,且,據兒臣了解,攻波斯甚急之大食國實非善類,其國以教立國,行事每多偏激,攻掠心甚烈,非善鄰也,故,為將來計,當不宜讓其做大。”
這一聽太宗問起了波斯使節團求援一事,李恪暗自感慨陳子明算計無雙之餘,也自不敢稍有怠慢,忙按著陳子明事先之交待,謹慎地進言了一番。
“哦?恪兒何以知大食國之事哉?”
不出兵援助乃是定策,不是不願,實是不能耳,盡管一直不曾對外公布,可太宗在心中已是有所決斷了的,之所以問一下李恪的意見,本意麽,還真就是像陳子明所猜測的那般,是要先跟李恪交待上一番,而後讓其在廷議時有所表現的,然則太宗卻是沒想到李恪會另有謀算,訝異之餘,好奇心自也就大起了……
今秋的大唐可謂是個外交年,這不,高句麗使節團前腳才剛離京,又一支規模龐大的使節團趕到了京師——波斯王子卑路斯奉其父耶茲底格德三世之命,攜帶國書前來大唐朝拜,並祈求大唐出兵援助,以抵擋阿拉伯人一浪高過一浪的攻擊,而這,已是波斯王朝第三次派人前來向大唐求援了,前兩迴,太宗皆以路遠為由,拒絕了波斯方麵的要求,這一次似乎也不會例外,畢竟太宗眼下最著緊的是要征服高句麗,至於遠在萬裏之外的波斯麽,顯然不會在太宗的考慮範圍之內,朝野間對此大體上都已是有了共識,唯一稍顯奇怪的是太宗並未急著接見波斯使節團,將之安置在禮部的客舍處後,接連數日都不曾有所表示。
“殿下明鑒,下官今日請您來,要談的便是波斯使節團到訪一事。”
朝野間對波斯使節團到訪一事少有關切,可陳子明卻是極為重視,專程將李恪請到了密宅,寒暄一畢,便即開門見山地道出了主題。
“哦?莫非其中有甚變故麽?”
李恪如今雖是閑散親王一個,可消息卻並不閉塞,自是知曉波斯使節團到來的事兒,不過麽,他對此卻是並未放在心上,左右有著前兩次的前例在,他並不以為太宗會同意波斯人的請求,然則此際一聽陳子明這般說法,李恪的眉頭自不免便為之一皺,緊著便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殿下誤會了,變故倒是不致於,波斯之地雖算是緊要之處,奈何離我大唐萬裏之遙,確是難以派軍前去,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大唐縱使有心,也難為力哉,此乃條件所限,自無可爭議處,然,現如今不戰,不代表將來也不可戰,故,在此事的處置上,當須得留有餘地才是。”
對於太宗並未及時接見波斯使節團一事,陳子明心中其實已有了些猜測,不過麽,他卻並不急著說破,僅僅隻是就事論事地澄清了幾句道。
“餘地?唔,子明之意是……”
李恪在開疆辟土的雄心上並不比太宗來得低,之所以一直不曾表現出來,不過是沒有機會罷了,而今,一聽陳子明有意在波斯帝國一事上出手,當即便來了興致,隻是一想到波斯與大唐之間那茫茫之距離,李恪自不免便有些猶豫了起來,這便試探著問出了半截子的話來。
“殿下是知道的,下官別無甚太多的興趣愛好,唯樂收集方方麵麵之趣聞耳,往昔也自沒少與波斯巨賈暢談,對該國之拜火教乃至大食人的清真教皆有所了解,前者倒也就罷了,不過是崇物教而已,其教徒行事風格雖與我中原之道、佛兩教有所差別,卻也不過是大差不差耳,而後者則不然,該教之教徒狂熱偏執,視非其教徒者皆為異類,若其教隻是自己關起門來鬧著玩,那倒也與人無礙,偏偏大食以教立國,攻掠成性,實非善鄰也,今,離我大唐雖尚遠,然,卻是不得不防焉。”
陳子明本人不信教,可也不歧視宗教,在他看來,無論是宣揚獨善其身的道家還是普度天下的佛教,都能算得上是導人向善的教義,於統治階層來說,利弊可謂各半,既不必去打壓,也用不著去提倡,但消能控製住其影響,不給宗教以亂國之機會,那也就足夠了的,可對於清真教,陳子明卻是有著極大的警惕心理,沒旁的,概因該教的教義在目下這等階段,實在是太過偏激了些,自是不宜放縱其做大了去,當然了,這並非陳子明打算插手波斯與大食之戰的根本原因,真正核心之處其實是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哪怕眼下之科技水平根本無法充分利用那些資源,可為了後世子孫著想,陳子明還是樂意在中東布局上一番的,倘若後世子孫有能力也有雄心,終歸是能將手伸進中東之地的,他要做的不過就是給後世子孫留下個進軍的機會罷了。
“嗯,若真如子明所言,此事確是須得謹慎些才是,隻是眼下局勢如此,我大唐雖有心,卻恐也無力向西,卻又當如何應對方好?”
李恪對陳子明的能力與為人,都有著絕對的信任,此際聽得陳子明如此說法,也自深信不疑,隻是說到具體之部署麽,李恪還真就有些個茫無頭緒的,無奈之下,也隻能是又將問題丟給了陳子明。
“誠如殿下所言,如今之局勢下,我大唐斷無出兵之可能,非不願,實難為也,然,給予波斯人一些支持卻還是辦得到的,竊以為且從工部諸工坊裏調出些軍械,以支援波斯人接著跟大食人打下去,若是能拖到我大唐騰出手來向西拓展,事尤可為,縱使不能,多傷大食人幾分元氣也是好的,而我大唐所費的不過就是些兵刀弓弩罷了,斷不致影響到對高句麗之征伐,想來陛下也自不會不允。”
大唐眼下確實無法出兵,不止是因對高句麗的戰事還在持續之中,更為關鍵的是西突厥還盤踞在天山南北,可待得大唐滅掉了西突厥,國土立馬便離波斯不遠了,中間隻隔著個吐火羅(今之阿富汗),到那時,勢必要與強大起來的大食帝國有所衝突,這會兒多給波斯人一些支持,將來大唐要將手伸進中東也就能少上些麻煩,這等下小本而能得大利之事,於陳子明來說,自是沒有不幹之理。
“善,子明隻管放手安排了去,小王自當竭力支持。”
自打陳子明改革了工部諸多工坊的生產流程之後,兵器工坊的產能已是高得驚人,遠遠超出了目下唐軍之所需,實際上,大部分的工坊都隻是在半速運轉而已,加之因著煤鐵聯合體的大興,鋼鐵產量遠超曆朝曆代,換而言之,拿出部分軍械支持波斯,於眼下的大唐來說,毫無難度可言,李恪自不會有甚異議可言。
“殿下此言差矣,不是下官要如何安排,而是殿下須得有所準備才是。”
一聽李恪此言,陳子明不由地便笑了起來,意有所指地點了一句道。
“這……”
聽得陳子明此言蹊蹺,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隱約間似乎想到了些關竅,卻又不敢肯定,也就隻能是狐疑地望向了陳子明,靜候陳子明能給出個合理的解釋來。
“陛下既是有意讓殿下再度監國,然,終歸須得尋個由頭罷,而今,波斯使節團來訪一事恰得其便,但消殿下能處置得當,陛下也就能順水推舟上一番,群臣們也自能接受無虞也。”
陳子明並未賣甚關子,笑著便將個中之蹊蹺解釋了一番,當即便令李恪的眼神陡然為之一亮。
“多謝子明提點,小王知道該如何做了。”
一想到能再次監國,李恪的心情自是激動得很,也自不會有甚異議,興奮奮地便搓起了手來……
“恪兒啊,那波斯國已是第三迴派人來求援了,依你看來,朕當如何應之方好?”
果然不出陳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照著晨昏定省的規矩入宮請安,行禮方畢,太宗便已是一派隨意狀地發問了一句道。
“迴父皇的話,兒臣以為波斯離我大唐萬裏之遙,其間沙漠處處,實難出兵相援,然,其國一向與我大唐交好,坐視不理也自不妥,且,據兒臣了解,攻波斯甚急之大食國實非善類,其國以教立國,行事每多偏激,攻掠心甚烈,非善鄰也,故,為將來計,當不宜讓其做大。”
這一聽太宗問起了波斯使節團求援一事,李恪暗自感慨陳子明算計無雙之餘,也自不敢稍有怠慢,忙按著陳子明事先之交待,謹慎地進言了一番。
“哦?恪兒何以知大食國之事哉?”
不出兵援助乃是定策,不是不願,實是不能耳,盡管一直不曾對外公布,可太宗在心中已是有所決斷了的,之所以問一下李恪的意見,本意麽,還真就是像陳子明所猜測的那般,是要先跟李恪交待上一番,而後讓其在廷議時有所表現的,然則太宗卻是沒想到李恪會另有謀算,訝異之餘,好奇心自也就大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