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明,遼東一事如今進展如何啊?”
保薦陳子明掛帥出征的折子一多,太宗可就有些坐不住了,再一聽聞陳子明與李勣正鬧著矛盾,憂心頓時便大起了,緊著便將陳子明召進了兩儀殿,略略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即眉頭微皺地直奔了主題,臉色雖淡然,可卻隱約透著股不滿之意味。
“迴陛下的話,調糧北上一事之章程已基本完成,如今正與懋功磋商進兵遼東之計劃,預計數日內當可達成初步之共識。”
太宗此問看似平常,可以陳子明之睿智,又怎會不知太宗真正想問的是甚,不過麽,他卻並不打算按著太宗的意思去答,而是一派恭謙狀地就事論事了一番。
“哦?朕怎地聽聞卿與懋功爭議頗多,可有此事麽?”
這幾日來,可是有不少人在太宗耳邊吹風,說是陳子明與李勣之間的爭執太烈,於朝廷秩序而論,實有大不利,若非如此,太宗也不會急著將陳子明召了來,毫無疑問,從這麽個角度來說,陳子明先前那麽番迴答自是不能令太宗感到滿意,追問的聲音裏也自不免便多了幾分的寒意。
“陛下明鑒,微臣與懋功之間確是有些爭執,然,也就隻限於戰術安排上,並不涉其餘,此皆正常爭論耳,微臣實不知此事有何不對之處。”
太宗所言的聽聞無非便是長孫無忌一係官員們的惡意囉唕罷了,對此,陳子明自是心中有數得很,不過麽,卻故作不知,更不會去點破,而是作出了一副大惑不解狀地便解釋了一番。
“真是如此麽?這幾日外頭傳言多多,說是子明你正與懋功爭帥印,可是如此麽,嗯?”
饒是陳子明解釋得坦然無比,可太宗明顯並不甚相信,加之涉及到他最為關切的征高句麗一事,太宗自是不願在此事上有絲毫的差池,眉頭微皺間,便已是語帶不滿地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微臣實不知此等傳言從何而來,早在半個月前,微臣一接到陛下之詔令,便與懋功達成了共識,微臣隻管糧秣輜重之配備,而戰略戰術之安排當得由懋功去統籌,這幾日微臣之所以與懋功有所爭執,皆因在具體細節處有不同意見罷了,何至於到爭奪帥印之地步,此必是有小人在暗中興風作浪,是唯恐我朝綱不亂也,其心叵測,當誅!”
太宗這麽句問話一出,陳子明立馬便叫起了撞天屈,滿臉的激動之色,怎麽看都看不出絲毫的瑕疵。
“哦?唔……,趙如海!”
這一見陳子明神情如此激動,顯然不像是在說假話的樣子,太宗也自不免對早前長孫無忌所告的黑狀起了疑心,不過麽,倒是沒急著表態,但見其沉吟了片刻之後,這才一揚手,聲線陰沉地點了趙如海的名。
“奴婢在!”
趙如海就隨侍在側,這一聽太宗點了名,自是不敢稍有遷延,緊著便從旁閃了出來,恭謹地應了一聲。
“去,傳朕口諭,宣懋功即刻來見。”
眼瞅著事情已然不止是牽涉到陳子明與李勣這兩位重臣,太宗心中自不免便警醒了起來,哪怕明知此際召李勣前來對證,恐會傷到陳子明之心,卻也顧不得那麽許多了,緊著便下了道旨意。
“諾!”
太宗金口既開,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緊著應了諾,急匆匆地便退出了禦書房,不多會,便又陪著一身整齊朝服的李勣從外頭行了進來。
“微臣叩見陛下。”
李勣這幾日與陳子明進行了多番思維碰撞,感觸頗多,靈感也自頗多,盡管知曉外頭風言風語不少,可他卻是根本不去理會,每日裏不是找陳子明辯論戰術安排,便是在兵部裏埋頭完善總體作戰計劃,今日自也不例外,本正想著就某一戰術安排跟陳子明計議一番,卻不曾想人還沒出兵部呢,就被太宗一道口諭召到了禦書房中,這才剛從屏風後頭轉了出來,入眼便見陳子明居然也在,不由地便是一愣,但卻顧不得去細想,緊著便搶上了前去,恭謹萬分地衝著太宗便是一個大禮參拜不迭。
“懋功不必多禮了,朕今日叫爾前來,隻有一問,爾這幾日與子明都爭了些甚,嗯?”
太宗明顯是關心則亂,於叫起之同時,也不等李勣謝恩,便已是急不可耐地發問了一句道。
“迴陛下的話,微臣自七月中旬奉旨與陳大人合擬遼東軍略,一直分管作戰計劃之擬定,五日前,已有初稿,隻是尚未完備,故而與陳大人多次協商,以求得共識,此皆正常交換意見耳,實無爭執之說。”
李勣這幾日雖是忙於完善作戰計劃,可對外頭的那些流言卻還是聽說過的,隻是不明白為何會鬧出如此大的風波罷了,這會兒聽得太宗如此甚至地問起,心知有異之下,自是不敢亂答,也就隻能是謹慎地實話實說了一番。
“嗯,朕知曉了,爾等既是議軍略,想必對統軍之人選也有涉及,朕倒是好奇得很,卿等打算由何人領軍出征啊?”
聽得李勣所言與陳子明所述基本吻合,太宗心下裏自是信了大半,不過麽,還是有些不甚放心,這便緊著又出言往下追問道。
“陛下明鑒,陳大人曾與微臣有言,稱願保薦微臣領軍出征,微臣也有此意,隻是相關計劃尚未完備,微臣等實不敢輕啟聖聽。”
李勣畢竟是久曆宦海之人,聽得太宗問到了統軍人選一事,立馬便聯想到了外頭的流言蜚語,心頭不由地便是一沉,隱約間已是明了此事斷不似表麵上那般簡單,十有八九是牽扯到了奪嫡之爭,自不免便暗自叫苦不迭,奈何事已至此,他卻是不敢胡亂言事,隻能是照實說了去。
“嗯,子明不願掛帥出征,莫非是不肯為朕分憂麽,嗯?”
太宗對再度東征一事雖是記掛不已,可要說到掛帥之人選麽,他其實尚未定奪下來,大體上也是在陳子明與李勣之間猶豫不定,於太宗心目中,陳子明用兵之高明似乎要比李勣更勝上一籌,隻是每迴用兵大多行險,在這一點上,卻是不如李勣的沉穩,可不管怎麽說,兩者都屬良將之選,派誰去都大差不差,也正是因為此,太宗才會覺得外頭那些陳、李爭帥位的傳言有著相當之可信度,可眼下見陳子明居然根本就沒打算去爭這麽個帥印,太宗心下裏也自不免便起了些疑心,問出來的話麽,自也就顯得寒氣十足了的。
“陛下如此說法,實叫微臣惶恐,此非微臣不願往,實是懋功比微臣更合適些,無他,微臣並未到過遼東,於山川地理等皆不熟悉,雖敢言勝,然,所能取得之戰果必不如懋功,為社稷故,微臣實不敢爭也。”
一聽太宗這般問法,陳子明的臉上立馬便露出了惶恐之意,趕忙一躬身,誠惶誠恐地解釋了一番。
“嗯,這倒是實情,朕自信無疑焉,子明能事事思及社稷,真朕之忠臣良將也!”
聽得陳子明將理由一擺,太宗緊繃著的臉色當即便和緩了下來,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須,欣慰地嘉許了陳子明一句道。
“陛下聖明。”
陳子明先前的惶恐雖大半是假,可也當真不乏有著伴君如伴虎之感慨,待得見太宗釋然了去,這才算是安心了下來,也自不敢稍有耽擱,緊著便稱頌了一聲。
“罷了,朕已知卿等之心意,且就照著爾等預定之方略行了去便好,至於外頭那些風言風語,不聽也罷。”
太宗雖是了解到了所謂陳、李之爭的真相,可明顯不打算因此去懲處告刁狀的長孫無忌與李泰,也沒準備去處置率先動本的張行成,一句“不聽也罷”便堵死了陳子明反攻倒算之可能。
“陛下聖明,臣等自當竭力而為之。”
陳子明本來就沒打算在朝中掀起反攻之浪潮,但消能在太宗心中栽下根刺便成,哪怕讓長孫無忌暫時逍遙了去,將來太宗心中的刺越長越大的話,總有長孫無忌哭的時候,而今,這麽個目的既已達成,陳子明自是不願再有甚節外生枝之可能,這便緊著便表了迴忠心,至於李勣麽,雖已意識到此番似乎被陳子明利用了一把,然則能將帥位撈到手中,他也自無甚可不滿意的,同樣也不願再多生事端,自然是緊著也表忠了一番了事。
“嗯,卿等皆朕之股肱也,但消能精誠團結,何愁高句麗不滅哉,朕還等著看二位卿家所擬之戰策,且就先都去忙好了。”
該了解的都已是了解過了,該安撫的也已是安撫過了,太宗自是不願再就此事多囉唕,嘉許了二人一番之後,便即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事已至此,不管各人心中到底作何感想,這當口上,都隻能是齊齊稱頌上一聲,緊著便退出了禦書房,各自忙乎去了……
保薦陳子明掛帥出征的折子一多,太宗可就有些坐不住了,再一聽聞陳子明與李勣正鬧著矛盾,憂心頓時便大起了,緊著便將陳子明召進了兩儀殿,略略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即眉頭微皺地直奔了主題,臉色雖淡然,可卻隱約透著股不滿之意味。
“迴陛下的話,調糧北上一事之章程已基本完成,如今正與懋功磋商進兵遼東之計劃,預計數日內當可達成初步之共識。”
太宗此問看似平常,可以陳子明之睿智,又怎會不知太宗真正想問的是甚,不過麽,他卻並不打算按著太宗的意思去答,而是一派恭謙狀地就事論事了一番。
“哦?朕怎地聽聞卿與懋功爭議頗多,可有此事麽?”
這幾日來,可是有不少人在太宗耳邊吹風,說是陳子明與李勣之間的爭執太烈,於朝廷秩序而論,實有大不利,若非如此,太宗也不會急著將陳子明召了來,毫無疑問,從這麽個角度來說,陳子明先前那麽番迴答自是不能令太宗感到滿意,追問的聲音裏也自不免便多了幾分的寒意。
“陛下明鑒,微臣與懋功之間確是有些爭執,然,也就隻限於戰術安排上,並不涉其餘,此皆正常爭論耳,微臣實不知此事有何不對之處。”
太宗所言的聽聞無非便是長孫無忌一係官員們的惡意囉唕罷了,對此,陳子明自是心中有數得很,不過麽,卻故作不知,更不會去點破,而是作出了一副大惑不解狀地便解釋了一番。
“真是如此麽?這幾日外頭傳言多多,說是子明你正與懋功爭帥印,可是如此麽,嗯?”
饒是陳子明解釋得坦然無比,可太宗明顯並不甚相信,加之涉及到他最為關切的征高句麗一事,太宗自是不願在此事上有絲毫的差池,眉頭微皺間,便已是語帶不滿地追問了一句道。
“陛下,微臣實不知此等傳言從何而來,早在半個月前,微臣一接到陛下之詔令,便與懋功達成了共識,微臣隻管糧秣輜重之配備,而戰略戰術之安排當得由懋功去統籌,這幾日微臣之所以與懋功有所爭執,皆因在具體細節處有不同意見罷了,何至於到爭奪帥印之地步,此必是有小人在暗中興風作浪,是唯恐我朝綱不亂也,其心叵測,當誅!”
太宗這麽句問話一出,陳子明立馬便叫起了撞天屈,滿臉的激動之色,怎麽看都看不出絲毫的瑕疵。
“哦?唔……,趙如海!”
這一見陳子明神情如此激動,顯然不像是在說假話的樣子,太宗也自不免對早前長孫無忌所告的黑狀起了疑心,不過麽,倒是沒急著表態,但見其沉吟了片刻之後,這才一揚手,聲線陰沉地點了趙如海的名。
“奴婢在!”
趙如海就隨侍在側,這一聽太宗點了名,自是不敢稍有遷延,緊著便從旁閃了出來,恭謹地應了一聲。
“去,傳朕口諭,宣懋功即刻來見。”
眼瞅著事情已然不止是牽涉到陳子明與李勣這兩位重臣,太宗心中自不免便警醒了起來,哪怕明知此際召李勣前來對證,恐會傷到陳子明之心,卻也顧不得那麽許多了,緊著便下了道旨意。
“諾!”
太宗金口既開,趙如海自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緊著應了諾,急匆匆地便退出了禦書房,不多會,便又陪著一身整齊朝服的李勣從外頭行了進來。
“微臣叩見陛下。”
李勣這幾日與陳子明進行了多番思維碰撞,感觸頗多,靈感也自頗多,盡管知曉外頭風言風語不少,可他卻是根本不去理會,每日裏不是找陳子明辯論戰術安排,便是在兵部裏埋頭完善總體作戰計劃,今日自也不例外,本正想著就某一戰術安排跟陳子明計議一番,卻不曾想人還沒出兵部呢,就被太宗一道口諭召到了禦書房中,這才剛從屏風後頭轉了出來,入眼便見陳子明居然也在,不由地便是一愣,但卻顧不得去細想,緊著便搶上了前去,恭謹萬分地衝著太宗便是一個大禮參拜不迭。
“懋功不必多禮了,朕今日叫爾前來,隻有一問,爾這幾日與子明都爭了些甚,嗯?”
太宗明顯是關心則亂,於叫起之同時,也不等李勣謝恩,便已是急不可耐地發問了一句道。
“迴陛下的話,微臣自七月中旬奉旨與陳大人合擬遼東軍略,一直分管作戰計劃之擬定,五日前,已有初稿,隻是尚未完備,故而與陳大人多次協商,以求得共識,此皆正常交換意見耳,實無爭執之說。”
李勣這幾日雖是忙於完善作戰計劃,可對外頭的那些流言卻還是聽說過的,隻是不明白為何會鬧出如此大的風波罷了,這會兒聽得太宗如此甚至地問起,心知有異之下,自是不敢亂答,也就隻能是謹慎地實話實說了一番。
“嗯,朕知曉了,爾等既是議軍略,想必對統軍之人選也有涉及,朕倒是好奇得很,卿等打算由何人領軍出征啊?”
聽得李勣所言與陳子明所述基本吻合,太宗心下裏自是信了大半,不過麽,還是有些不甚放心,這便緊著又出言往下追問道。
“陛下明鑒,陳大人曾與微臣有言,稱願保薦微臣領軍出征,微臣也有此意,隻是相關計劃尚未完備,微臣等實不敢輕啟聖聽。”
李勣畢竟是久曆宦海之人,聽得太宗問到了統軍人選一事,立馬便聯想到了外頭的流言蜚語,心頭不由地便是一沉,隱約間已是明了此事斷不似表麵上那般簡單,十有八九是牽扯到了奪嫡之爭,自不免便暗自叫苦不迭,奈何事已至此,他卻是不敢胡亂言事,隻能是照實說了去。
“嗯,子明不願掛帥出征,莫非是不肯為朕分憂麽,嗯?”
太宗對再度東征一事雖是記掛不已,可要說到掛帥之人選麽,他其實尚未定奪下來,大體上也是在陳子明與李勣之間猶豫不定,於太宗心目中,陳子明用兵之高明似乎要比李勣更勝上一籌,隻是每迴用兵大多行險,在這一點上,卻是不如李勣的沉穩,可不管怎麽說,兩者都屬良將之選,派誰去都大差不差,也正是因為此,太宗才會覺得外頭那些陳、李爭帥位的傳言有著相當之可信度,可眼下見陳子明居然根本就沒打算去爭這麽個帥印,太宗心下裏也自不免便起了些疑心,問出來的話麽,自也就顯得寒氣十足了的。
“陛下如此說法,實叫微臣惶恐,此非微臣不願往,實是懋功比微臣更合適些,無他,微臣並未到過遼東,於山川地理等皆不熟悉,雖敢言勝,然,所能取得之戰果必不如懋功,為社稷故,微臣實不敢爭也。”
一聽太宗這般問法,陳子明的臉上立馬便露出了惶恐之意,趕忙一躬身,誠惶誠恐地解釋了一番。
“嗯,這倒是實情,朕自信無疑焉,子明能事事思及社稷,真朕之忠臣良將也!”
聽得陳子明將理由一擺,太宗緊繃著的臉色當即便和緩了下來,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須,欣慰地嘉許了陳子明一句道。
“陛下聖明。”
陳子明先前的惶恐雖大半是假,可也當真不乏有著伴君如伴虎之感慨,待得見太宗釋然了去,這才算是安心了下來,也自不敢稍有耽擱,緊著便稱頌了一聲。
“罷了,朕已知卿等之心意,且就照著爾等預定之方略行了去便好,至於外頭那些風言風語,不聽也罷。”
太宗雖是了解到了所謂陳、李之爭的真相,可明顯不打算因此去懲處告刁狀的長孫無忌與李泰,也沒準備去處置率先動本的張行成,一句“不聽也罷”便堵死了陳子明反攻倒算之可能。
“陛下聖明,臣等自當竭力而為之。”
陳子明本來就沒打算在朝中掀起反攻之浪潮,但消能在太宗心中栽下根刺便成,哪怕讓長孫無忌暫時逍遙了去,將來太宗心中的刺越長越大的話,總有長孫無忌哭的時候,而今,這麽個目的既已達成,陳子明自是不願再有甚節外生枝之可能,這便緊著便表了迴忠心,至於李勣麽,雖已意識到此番似乎被陳子明利用了一把,然則能將帥位撈到手中,他也自無甚可不滿意的,同樣也不願再多生事端,自然是緊著也表忠了一番了事。
“嗯,卿等皆朕之股肱也,但消能精誠團結,何愁高句麗不滅哉,朕還等著看二位卿家所擬之戰策,且就先都去忙好了。”
該了解的都已是了解過了,該安撫的也已是安撫過了,太宗自是不願再就此事多囉唕,嘉許了二人一番之後,便即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事已至此,不管各人心中到底作何感想,這當口上,都隻能是齊齊稱頌上一聲,緊著便退出了禦書房,各自忙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