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向來不以辯才聞名,在朝中多年,地位一直相當之顯赫,可真要說到在朝廷上公然發表甚高論麽,卻是罕有得緊,而今這麽長篇大論下來,卻說得個神采飛揚無比,自不免便令朝臣們很有些愕然不已的,當然了,事關重大,群臣們雖是訝異得很,可在這當口上,卻是無人敢分心亂想的,大體上都是全神貫注地一邊聽著,一邊暗自琢磨著李勣所言之戰略構思,以致於李勣的闡述都已停了片刻了,諸般人等依舊保持著沉默,偌大的殿堂裏一時間竟就此詭異地安靜了下來。
“懋功所獻之策大善,依此行了去,何愁高句麗不破哉。”
太宗特意等了片刻,見始終無人站出來唱反調,心中自是舒爽已極,笑容滿麵地便嘉許了李勣一句道。
“陛下聖明,臣等皆以為此良策也,破區區高句麗,當易如反掌!”
“陛下聖明,臣等願依策行事,不滅高句麗,誓不罷休!”
“陛下,請您下詔罷,我等願拚死一戰!”
……
太宗這麽一表態,原本就熱血沸騰的尉遲恭等大將們立馬便全都轟然了起來,個頂個都是大嗓門,直吵得殿中諸般人等盡皆耳膜生疼不已。
“陛下,微臣有話要說。”
眼瞅著諸將們鬧騰個歡快不已,陳子明可就不敢再保持沉默了,這便搶在太宗下決斷之前,疾步從旁行了出來,高聲地請示了一句道。
“嗯,子明有甚話便說好了,朕聽著呢。”
見得陳子明終於冒出了頭來,太宗的嘴角邊立馬露出了絲淡淡的笑意,很顯然,在太宗看來,形勢其實已然大定,並不以為到了此時,陳子明還能掀起甚大浪來。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李尚書所獻之策構思巧妙,確有可觀處,若是放之去歲,此策定可見奇功焉,奈何時移世易,今時已不同往日,再用此策,勝算難有三成之數矣,此萬不可不察也。”
以陳子明的觀察力之敏銳,自是能瞧得清太宗嘴角邊那一絲淡得幾近於無的自信之笑意,不過麽,卻並不放在心上,從容不迫地便將自己對戰事的判斷道了出來。
“嗯?此話怎講?”
一聽陳子明給出了這麽個極不樂觀的判定,太宗的臉色立馬便耷拉了下來,沒旁的,概因太宗這幾日一直都在跟李勣就此戰略構思進行深入探討與推演,得出的結果是有七成的把握在半年之內滅掉高句麗,若非如此,太宗也不會將此事拿到朝議上來探討,可如今陳子明居然說此戰略勝算不足三成,那豈不是在懷疑太宗本人的軍略能力麽,這叫太宗又如何能有甚好聲氣的。
“迴陛下的話,前番我大軍東征之際,高句麗弱而自恃強,故而敢聚大軍與我決戰,屢經挫敗後,今已再無此膽矣,唯據諸城以自守,縱我兩路大軍齊出,能調動之敵軍也斷不會多,且,高句麗與百濟已成聯盟之勢,我軍奇兵急襲平壤時,若不能一戰而克,則必有坐困城下之厄,一旦百濟援兵趕至,戰必危矣,再,從漠南、漠北調大批牛羊馬匹為軍糧之資看似可行,實則不然,概因遼東之地苦寒,不比漠南、漠北之幹熱,家畜短時間裏或許無礙,時間一長,必大批病疫,而時瘟一起,不說家畜,恐人馬皆有大難焉,有此二條在,故,微臣以為急戰實有不利,還請陛下聖裁。”
饒是太宗臉色難看得很,可陳子明卻並未有所慌亂,但見其朝著太宗深深一躬,不徐不速地便將急戰不利的兩大要素詳細地解說了一番。
“陛下,微臣以為陳大人所言甚是,今,急戰不利,不若積糧一年之後再戰,借此間隙,我大唐可多造海船,練水師,並著遼東軍襲敵擾敵,以疲敵軍心士氣,待得來日,一戰定可破敵無虞!”
陳子明話音剛落,就見軍事學院副院長蘇定方已是大步行出了隊列,朝著太宗便是一躬,朗聲附和了一句道。
“陛下,臣也以為陳大人所言頗是有理,我大唐強,而高句麗弱,能與我大唐相抗者,無外乎仰仗山城多耳,但消糧足,我大軍克敵製勝並非難事,實無須急於一時哉。”
沒等太宗有所表示,武將隊列裏又一人閃了出來,赫然是江夏王李道宗。
“嗯……,懋功。”
這一見連李道宗都冒出來支持陳子明,太宗原本就不甚好相看的臉色頓時便更陰沉了幾分,可又不願真當場跟陳子明等人辯論個不休,這便悶悶地吭了一聲,聲線低沉地再次點了李勣的名。
“臣在。”
陳子明所指出的這兩條中,李勣隻想到了百濟出兵幹涉這麽一條,至於家畜時瘟的可能性麽,他確是不曾考慮到,正自急謀對策之際,冷不丁聽得太宗點了名,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趕忙一躬身,緊著應了一聲。
“子明對愛卿所獻之策頗有疑慮,卿可有甚要說的麽,嗯?”
太宗饒有深意地看了李勣一眼,而後方才拖腔拖調地開了口。
“陛下明鑒,臣以為既是戰事,困難終歸是難免的,隻看如何克服罷了,卻也無須顧慮太多。”
一聽太宗這般問法,李勣便知太宗再度親征之心依舊,自是不敢在此際說甚不戰的話語,隻能是順著太宗的意思,昂然地表了態。
“嗯,懋功這話就對了,打仗的事,又怎可能無困難,但消我君臣能上下一心,終歸是能克服的麽,朕對此,可是深信不疑的。”
太宗向來就是個不服輸的性子,對去歲之敗始終耿耿於懷,認定此乃其一生之恥,自是不願多拖上一年再戰,雖不曾明說,可對李勣的嘉許之言中,這等意思已是表達得極其分明了的。
“陛下聖明,微臣也以為辦法總比困難多,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恐非社稷之福也,臣願就此戰與李尚書沙盤操演一場,以輸贏定爭端。”
太宗這等言語一出,陳子明的心頭當即便是一沉,再一看尉遲恭等大將們又要歡唿雀躍,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緊著便提議了一句道。
“唔……,朕看就不必了,高句麗彈丸小國耳,國中鼠輩皆蠅營狗苟者,朕不以為能有似子明這等大才。”
陳子明這麽個提議一出,太宗可就不免有些猶豫了,無他,陳子明在軍略上的能力,太宗是很清楚的,可以說肯定在李勣之上,真要讓兩人當場沙盤推演的話,輸的人十有八九會是李勣,而這,顯然不是太宗所樂見之事,正因為此,太宗猶豫了片刻之後,最終還是拒絕了陳子明的要求。
“陛下聖明,陳大人之軍略能力實我大唐有數之輩,確非高句麗所能有者,微臣不才,願與李尚書行沙盤推演事宜。”
太宗這等話語明顯有著耍無賴之嫌疑,奈何其既是這麽說了,那便是金口玉言,旁人也自無可奈何,眼瞅著事情似乎就要如此成了定局之際,卻見蘇定方再次冒出了頭來,昂然地提議要代替陳子明出手與李勣過招。
“懋功,定方有意與卿作上一場,卿怎麽看,嗯?”
太宗方才剛拒絕了陳子明的提議,這會兒明顯就不好再否了蘇定方,否則的話,也未免顯得太過心虛了些,隻是心下裏又不甚情願就這麽準了蘇定方之所請,這便索性將問題丟給了李勣。
“一切聽憑陛下做主,微臣別無異議。”
李勣對自身的軍略能力可是有著絕對的自信的,對於用兵奇詭的陳子明,或許還有些忌憚之心,可對於素來不曾指揮過大型戰役的蘇定方麽,卻並不怎麽放在心上,當然了,出於謹慎,他倒也沒敢說甚狂言,而是恭恭敬敬地又將決定權交迴到了太宗手上。
“嗯,趙如海。”
見得李勣一派信心十足的樣子,太宗也就沒再多猶豫,緊著便點了趙如海的名。
“奴婢在。”
趙如海就站在龍榻邊,這一聽太宗傳喚,自是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趕忙從旁搶出,恭謹萬分地便應了一聲。
“去,將朕擱在書房裏的沙盤抬了來!”
主意既定,太宗也自無甚猶豫,語調淡然地便下了旨意。
“諾!”
太宗金口這麽一開,趙如海又哪敢有半點的耽擱,緊著應了一聲,領著兩名小宦官,匆匆便往後殿行了去,不多會,便見十數名小宦官小心翼翼地抬著副大沙盤從殿後轉了出來。
“二位愛卿,沙盤已至,且就開始好了。”
待得沙盤就位之後,太宗先是看了看兩位同樣氣度沉穩的將軍,而後眉頭一揚,就此下了令。
“臣等遵旨!”
太宗既是有所吩咐,李、蘇二將自不敢稍有怠慢,齊齊躬身應了諾,而後便即走到了沙盤前,彼此確認了下對壘的細則,便即各自走到了沙盤的兩頭,大幕一拉,就此開始了各自的戰略部署,一見及此,殿中諸般人等的精神也就此緊繃了起來……
“懋功所獻之策大善,依此行了去,何愁高句麗不破哉。”
太宗特意等了片刻,見始終無人站出來唱反調,心中自是舒爽已極,笑容滿麵地便嘉許了李勣一句道。
“陛下聖明,臣等皆以為此良策也,破區區高句麗,當易如反掌!”
“陛下聖明,臣等願依策行事,不滅高句麗,誓不罷休!”
“陛下,請您下詔罷,我等願拚死一戰!”
……
太宗這麽一表態,原本就熱血沸騰的尉遲恭等大將們立馬便全都轟然了起來,個頂個都是大嗓門,直吵得殿中諸般人等盡皆耳膜生疼不已。
“陛下,微臣有話要說。”
眼瞅著諸將們鬧騰個歡快不已,陳子明可就不敢再保持沉默了,這便搶在太宗下決斷之前,疾步從旁行了出來,高聲地請示了一句道。
“嗯,子明有甚話便說好了,朕聽著呢。”
見得陳子明終於冒出了頭來,太宗的嘴角邊立馬露出了絲淡淡的笑意,很顯然,在太宗看來,形勢其實已然大定,並不以為到了此時,陳子明還能掀起甚大浪來。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李尚書所獻之策構思巧妙,確有可觀處,若是放之去歲,此策定可見奇功焉,奈何時移世易,今時已不同往日,再用此策,勝算難有三成之數矣,此萬不可不察也。”
以陳子明的觀察力之敏銳,自是能瞧得清太宗嘴角邊那一絲淡得幾近於無的自信之笑意,不過麽,卻並不放在心上,從容不迫地便將自己對戰事的判斷道了出來。
“嗯?此話怎講?”
一聽陳子明給出了這麽個極不樂觀的判定,太宗的臉色立馬便耷拉了下來,沒旁的,概因太宗這幾日一直都在跟李勣就此戰略構思進行深入探討與推演,得出的結果是有七成的把握在半年之內滅掉高句麗,若非如此,太宗也不會將此事拿到朝議上來探討,可如今陳子明居然說此戰略勝算不足三成,那豈不是在懷疑太宗本人的軍略能力麽,這叫太宗又如何能有甚好聲氣的。
“迴陛下的話,前番我大軍東征之際,高句麗弱而自恃強,故而敢聚大軍與我決戰,屢經挫敗後,今已再無此膽矣,唯據諸城以自守,縱我兩路大軍齊出,能調動之敵軍也斷不會多,且,高句麗與百濟已成聯盟之勢,我軍奇兵急襲平壤時,若不能一戰而克,則必有坐困城下之厄,一旦百濟援兵趕至,戰必危矣,再,從漠南、漠北調大批牛羊馬匹為軍糧之資看似可行,實則不然,概因遼東之地苦寒,不比漠南、漠北之幹熱,家畜短時間裏或許無礙,時間一長,必大批病疫,而時瘟一起,不說家畜,恐人馬皆有大難焉,有此二條在,故,微臣以為急戰實有不利,還請陛下聖裁。”
饒是太宗臉色難看得很,可陳子明卻並未有所慌亂,但見其朝著太宗深深一躬,不徐不速地便將急戰不利的兩大要素詳細地解說了一番。
“陛下,微臣以為陳大人所言甚是,今,急戰不利,不若積糧一年之後再戰,借此間隙,我大唐可多造海船,練水師,並著遼東軍襲敵擾敵,以疲敵軍心士氣,待得來日,一戰定可破敵無虞!”
陳子明話音剛落,就見軍事學院副院長蘇定方已是大步行出了隊列,朝著太宗便是一躬,朗聲附和了一句道。
“陛下,臣也以為陳大人所言頗是有理,我大唐強,而高句麗弱,能與我大唐相抗者,無外乎仰仗山城多耳,但消糧足,我大軍克敵製勝並非難事,實無須急於一時哉。”
沒等太宗有所表示,武將隊列裏又一人閃了出來,赫然是江夏王李道宗。
“嗯……,懋功。”
這一見連李道宗都冒出來支持陳子明,太宗原本就不甚好相看的臉色頓時便更陰沉了幾分,可又不願真當場跟陳子明等人辯論個不休,這便悶悶地吭了一聲,聲線低沉地再次點了李勣的名。
“臣在。”
陳子明所指出的這兩條中,李勣隻想到了百濟出兵幹涉這麽一條,至於家畜時瘟的可能性麽,他確是不曾考慮到,正自急謀對策之際,冷不丁聽得太宗點了名,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趕忙一躬身,緊著應了一聲。
“子明對愛卿所獻之策頗有疑慮,卿可有甚要說的麽,嗯?”
太宗饒有深意地看了李勣一眼,而後方才拖腔拖調地開了口。
“陛下明鑒,臣以為既是戰事,困難終歸是難免的,隻看如何克服罷了,卻也無須顧慮太多。”
一聽太宗這般問法,李勣便知太宗再度親征之心依舊,自是不敢在此際說甚不戰的話語,隻能是順著太宗的意思,昂然地表了態。
“嗯,懋功這話就對了,打仗的事,又怎可能無困難,但消我君臣能上下一心,終歸是能克服的麽,朕對此,可是深信不疑的。”
太宗向來就是個不服輸的性子,對去歲之敗始終耿耿於懷,認定此乃其一生之恥,自是不願多拖上一年再戰,雖不曾明說,可對李勣的嘉許之言中,這等意思已是表達得極其分明了的。
“陛下聖明,微臣也以為辦法總比困難多,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恐非社稷之福也,臣願就此戰與李尚書沙盤操演一場,以輸贏定爭端。”
太宗這等言語一出,陳子明的心頭當即便是一沉,再一看尉遲恭等大將們又要歡唿雀躍,自是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緊著便提議了一句道。
“唔……,朕看就不必了,高句麗彈丸小國耳,國中鼠輩皆蠅營狗苟者,朕不以為能有似子明這等大才。”
陳子明這麽個提議一出,太宗可就不免有些猶豫了,無他,陳子明在軍略上的能力,太宗是很清楚的,可以說肯定在李勣之上,真要讓兩人當場沙盤推演的話,輸的人十有八九會是李勣,而這,顯然不是太宗所樂見之事,正因為此,太宗猶豫了片刻之後,最終還是拒絕了陳子明的要求。
“陛下聖明,陳大人之軍略能力實我大唐有數之輩,確非高句麗所能有者,微臣不才,願與李尚書行沙盤推演事宜。”
太宗這等話語明顯有著耍無賴之嫌疑,奈何其既是這麽說了,那便是金口玉言,旁人也自無可奈何,眼瞅著事情似乎就要如此成了定局之際,卻見蘇定方再次冒出了頭來,昂然地提議要代替陳子明出手與李勣過招。
“懋功,定方有意與卿作上一場,卿怎麽看,嗯?”
太宗方才剛拒絕了陳子明的提議,這會兒明顯就不好再否了蘇定方,否則的話,也未免顯得太過心虛了些,隻是心下裏又不甚情願就這麽準了蘇定方之所請,這便索性將問題丟給了李勣。
“一切聽憑陛下做主,微臣別無異議。”
李勣對自身的軍略能力可是有著絕對的自信的,對於用兵奇詭的陳子明,或許還有些忌憚之心,可對於素來不曾指揮過大型戰役的蘇定方麽,卻並不怎麽放在心上,當然了,出於謹慎,他倒也沒敢說甚狂言,而是恭恭敬敬地又將決定權交迴到了太宗手上。
“嗯,趙如海。”
見得李勣一派信心十足的樣子,太宗也就沒再多猶豫,緊著便點了趙如海的名。
“奴婢在。”
趙如海就站在龍榻邊,這一聽太宗傳喚,自是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趕忙從旁搶出,恭謹萬分地便應了一聲。
“去,將朕擱在書房裏的沙盤抬了來!”
主意既定,太宗也自無甚猶豫,語調淡然地便下了旨意。
“諾!”
太宗金口這麽一開,趙如海又哪敢有半點的耽擱,緊著應了一聲,領著兩名小宦官,匆匆便往後殿行了去,不多會,便見十數名小宦官小心翼翼地抬著副大沙盤從殿後轉了出來。
“二位愛卿,沙盤已至,且就開始好了。”
待得沙盤就位之後,太宗先是看了看兩位同樣氣度沉穩的將軍,而後眉頭一揚,就此下了令。
“臣等遵旨!”
太宗既是有所吩咐,李、蘇二將自不敢稍有怠慢,齊齊躬身應了諾,而後便即走到了沙盤前,彼此確認了下對壘的細則,便即各自走到了沙盤的兩頭,大幕一拉,就此開始了各自的戰略部署,一見及此,殿中諸般人等的精神也就此緊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