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事向來無甚保密性可言,尤其是在有心人的暗中傳播下,科舉革新之事很快便傳遍了朝野,隻是因著詔書未下,又時值新春佳節,朝野間亂議雖是不少,可因此動本的朝臣卻是罕有,就這麽著,喧囂無比的貞觀十七年終於是過去了,正月初三,太宗正式下詔,決意推進科舉革新事宜,並詔令吳王李恪、紀王李慎聯袂主持諸般事宜。


    貞觀十八年正月初四,李恪上本,請調孫伏伽、上官儀等諸多飽學之士共襄盛舉,帝允之,並著弘文館諸學士、國子監、禮部等有司全力配合,此詔一下,朝野間紛議頓時再起,無數人等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李恪的身上,猜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可主流思潮卻是認定此舉有利社稷,尤其是民間,更是對科舉革新事宜翹首以待,無他,自古以來,入仕一直都是國人之最愛,如今,有了從草根進軍官場的機會,又有誰會不熱切向往的,當然了,那些世家子弟出身的官員們卻是不免怨言不斷,隻是如今勢頭不太對,敢於上本反對者少之又少,縱使有,也盡皆石沉大海,根本不曾得太宗之重視。


    貞觀十八年正月初六,李恪宣布將於次日召集諸多參與科舉革新事宜之朝臣在禮部議事,欲就諸般事宜進行深入分解,不料紀王李慎卻著人遞了本告病折子,言稱身體不適,貓在了自家府上,李恪連夜前去探病,與李慎密談甚久,次日,李慎“抱病”與會,得領標點符號之推廣差使,並領銜修撰科舉範圍內的諸多經書子集,孫伏伽受命領銜科舉製度之細則製定,事遂定焉。


    時光荏苒,一轉眼,便已是四月中旬,萬眾矚目的科舉革新章程在三易其稿之後,終於正式出台,帝閱之,以為可,但卻並未就此下詔準行,而是著群臣廣議之,並言明將在四月二十日之大朝上對此章程進行合議,詔令一下,朝野間再次掀起了熱議之狂潮。


    “如何?”


    眾人都關注的事兒,身為有望大寶的皇子,李貞自然不會置之不理,實際上,幾乎在太宗下詔將章程交由群臣議決之際,李貞便已第一時間拿到了章程的副本,草草翻閱了一番之後,便丟下了差使,急匆匆地趕迴了自家王府,將章程交給了候在書房裏的王府長史蕭德琮,自己則是憂心忡忡地在一旁等著,直到見得蕭德琮放下了折子,李貞這才緊著發問了一句道。


    “嚴絲合縫,大勢難擋啊。”


    蕭德琮是本著挑錯的心思去看折子的,奈何從頭看到了尾都楞是沒能找出甚枝節上的錯謬之處來,這會兒麵對著李貞那期盼的目光,也就隻能是無奈地歎息了一聲。


    “大勢難擋?這……”


    李貞也已是看過了章程的,自忖找不出甚可攻訐之處,這才會將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蕭德琮的身上,而今,聽得蕭德琮這般說法,臉色當即便難看到了極點——以李貞之智,自不會不清楚科舉革新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也不會不清楚一旦此章程得以實施的話,李恪原本就有的領先優勢將再難有撼動之可能,為此,他暗中其實已是做了不少的手腳,奈何最大的臂助李慎突然反水了,居然跟著李恪忙前忙後地瞎折騰一氣,又屢屢拒絕了自個兒的合作之提議,弄的李貞想要暗中破壞科舉革新事宜都沒了著力之處,眼瞅著大勢將去,自是由不得李貞不為之心浮氣躁不已的。


    “擋不住也得擋!”


    蕭德琮冷冽地掃了眼麵色難看的李貞,陰森無比地從牙縫裏擠出了句煞氣十足的話來。


    “嗯?長史此言何意?”


    一聽此言蹊蹺,李貞的眼珠子立馬便有些個轉不動了,眉頭緊鎖地楞了片刻,還是搞不懂蕭德琮的算路何在,不得不訝異地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乎欲成大事者,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今,殿下與吳王皆已在朝中,得近天顏,故,地利相當,並無絲毫之差,而天時上,吳王雖因年長而占優,卻也並不算多,唯獨在人和上,殿下落後實多矣,若不求變,事必敗無疑!”


    蕭德琮並未急著為李貞解惑,而是從大局的層麵上,作了番剖析,得出了個不甚樂觀的結論。


    “嗯……,誠然如是,當如之何?”


    李貞雖是心切大位,可自知之明還是不缺的,自是清楚蕭德琮的分析正確無比,這並非他不努力,實在是根基太淺了,哪怕他之官也算是有些年頭了,也提拔了些人手,可跟在宦海裏打滾多年的李恪比起來,差距無疑是太大的些,更關鍵的是他手下可沒有似陳子明這等強悍無比之重臣,若是再不振奮圖強,顯然隻有慘敗這麽個下場,問題是心中雖是明白關鍵之所在,可李貞還真就不知該從何著手去拚的,無奈之下,也就隻能是悻悻然地悶哼了一聲。


    “殿下問得好,今,糧秣分站轉運事宜既已將定,陛下親征高句麗之時已是不遠,在此之前,儲君必定無疑,留給殿下的時間已是不多,再難有從細處著力之可能,故,若欲爭,便須得劍走偏鋒,方可得一線之勝機,眼下這科舉革新章程大議之際,便是殿下堂皇崛起之良機也,無他,概因此策雖是大利社稷,卻於世家實有大損,我朝門閥世家子弟出身之官員眾多,殿下若能以強項之姿出而抗爭,必可結世家子弟之心,縱使稍冒些險,也屬值得一試之事!”


    蕭德琮心下裏其實苦悶得夠嗆,沒旁的,不是他蕭德琮不盡力,實在是能綢繆的時間太過短暫了些,縱使有著千般妙算,奈何有了陳子明支持的李恪無論從哪一方麵都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到了眼下這麽個地步,留給李貞的機會已是近乎渺茫了,除了冒險一搏之外,其實已別無它路可走!


    “好,既如此,某這就去司徒大人府上,請其助孤一臂之力!”


    李貞年歲雖不大,行事卻頗為殺伐果斷,略一尋思,便知擺在自家麵前的就隻有華山一條路可走了的,也自不再遲疑,豪氣十足地便拍案而起,大踏步行出了書房,頭也不迴地便自去了……


    “下官見過殿下。”


    科舉革新事大,自是斷不容稍有閃失,盡管早就對此事商議過了多迴,可今日詔書一出,李恪還是早早便發出了會晤的要求,陳子明自不敢怠慢了去,迴府之後,匆匆扒了幾口飯菜,勉強填飽了肚子,便即喬裝乘著輛小馬車,感到了密晤所在的宅院,一路直奔書房,卜一轉過屏風,入眼便見李恪正自端坐在了幾子前,眉宇間滿是古怪之神色,既有激動,也有憂慮,顯得有些個患得患失,一見及此,陳子明心下裏雖是暗自好笑不已,卻也並未帶到臉上來,而是緊走數步,搶到了近前,恭謹地便是一個大禮參見不迭。


    “子明來得正好,且自坐罷。”


    這一見陳子明已到,李恪的精神立馬便是一振,伸手指點了下幾子對麵的蒲團,笑著便讓了座。


    “謝殿下賜座。”


    這三數月來,朝堂局勢看似波瀾不驚,可實際上卻是暗潮湧動,身為李恪最大的依靠,陳子明不單要完成門下省的本職工作,還須得為李恪保駕護航,累自是不消說之事,好在自幼習武打熬出的好身子骨,倒也能支撐得住,隻是精氣神卻是難免稍有些疲了的,謝恩之聲也自不免便顯得有些黯啞。


    “孤剛接到線報,八弟先前剛去了司徒大人府上,看樣子八弟似乎有心在科舉革新章程上與司徒大人聯手而為,不知子明對此可有甚應對之策否?”


    李恪到底是心掛著朝局,並未注意到陳子明身上那淡淡的倦意,一上來便直奔了主題。


    “唔,如此說來,越王殿下這是準備孤注一擲了,妄圖以強抗之姿換取門閥世家子弟之心,算計倒是好算計,可惜最終不過是水月鏡花一場空而已。”


    盡管尚未收到長孫府那頭傳來的消息,可以陳子明之睿智,卻是瞬間便判斷出了李貞急吼吼地跑去長孫府的用心之所在。


    “哦,此話怎講?”


    李恪其實並不擔心科舉章程會通不過朝議,擔心的隻是被自個兒重重得罪了去的世家門閥係官員們會集體倒向李貞,若真是如此,那後果當真不堪設想——門閥世家子弟在朝中雖幾乎沒有頂級朝臣,可中低層官員卻是不少,尤其是各州縣一級的官員中,門閥世家子弟足足占了三成五的份額,這等實力實是不容小覷了去的。


    “門閥子弟素來自詡清高,雖是效力我朝,心係著的卻是其本族之利益,私心極重,從此一條來說,任憑越王殿下如何為其等搖旗呐喊,也斷難收買人心,不過是在做無用功罷了,如此倒行逆施,換來的斷不會是萬眾擁護,隻會令陛下對其更失望上幾分,若是某料得不差的話,經此一役後,越、紀二王再無威脅矣!”


    對那幫子世家子弟的心性,陳子明心中有數得很,自是不擔心李貞能掀得起甚大浪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龍戲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鳴岐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鳴岐山並收藏遊龍戲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