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明鑒,朝廷乃法度之地也,有律當行,有法必依,方是社稷永續之要,今,諸逆悍然稱兵造反,已是罪在不赦,陛下憐子之心,臣等雖是感佩不已,然,親情歸親情,律法歸律法,二者豈能混同哉?即便真欲法外開恩,也須得有所憑依,若不然,何以向天下人解說分明?”
既已猜到了長孫無忌的險惡用心,陳子明自然不會遂了其之意,也不得其將話說完,便已是麵色肅然地打岔了一句道。
“朕是皇帝,可朕也是個父親啊,朕憐子有錯麽?朕不管,朕偏要赦了乾兒之罪,朕……”
太宗本性就是個性情中人,開明歸開明,可真犯起了渾來,也當真沒少幹蠢事兒,此際顯然又在犯渾了,竟然不顧體統地便哭嚷了起來。
“陛下還請慎言,天家無私事,既享尊榮,便須得承擔責任,所謂上行必有下效者,上梁不正下梁必歪,若是陛下執意要當一昏君,微臣也自無話可說。”
往昔太宗犯渾時,總有魏征會出麵指正,如今魏征已逝去,能讓太宗心服口服者,已是少之又少,也正因為此,太宗犯渾的時候也就明顯比往年要多了不老少,恰如執意要親征高句麗便是如此性情之結果,對此,陳子明自是心知肚明得很,若是旁的事兒,陳子明也就忍了,並不願輕易扮演直臣之角色,奈何涉及到帝位承續之大事,陳子明卻是絲毫退路也無,哪怕冒著被太宗遷怒的危險,陳子明也隻能是硬著頭皮上了。
“朕,朕……”
陳子明往日裏縱使與太宗有不同之意見,也不會強頂,最多也就是婉言進諫上一番罷了,可而今之態度居然如此之強項,自不免令太宗極為的不適應,一時間還真不知該發飆還是該接著哭上一番了的。
“陳大人此言差矣,律法不外乎人情耳,陛下寬仁為懷,乃慈悲心腸也,豈可胡亂以昏君比之,實是荒謬已極!”
長孫無忌可是懷著別樣的心思來的,自是不願見太宗就此被陳子明說服了去,這便緊著出言嗬斥了陳子明一番。
“還請司徒大人莫要偷換概念,您既編了《大唐疏律》,便該知有十惡不赦這麽一條,何謂十惡?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今諸逆賊十惡皆犯,何得赦耶?司徒大人如此為逆賊說項,究竟是何居心?”
陳子明記憶力驚人,加之又當過一任大理寺卿,於律法一道,自是熟稔已極,這一聽長孫無忌胡亂嗬斥,立馬便搬出了律法條文,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了其一把。
“你……,不可理喻,哼!”
《大唐疏律》本就是長孫無忌主持編撰的,他對個中條文自然也不陌生,被陳子明這麽一頂,當即便下不來台了,卻又不肯認栽,隻能是怒氣勃發地耍起了無賴。
“不可理喻?司徒大人如此教誨,下官擔待不起,還請您指出下官錯處所在,若能得聞真理,實下官之幸也。”
陳子明本心裏就不願當一直臣,自是不打算去跟太宗爭執個不休,難得長孫無忌自己送上了門來,他自是不肯讓其就這麽胡混了過去,也沒理會其之怒意,麵色肅然地朝著其一拱手,一本正經地便出言求教道。
“哼!”
真理?長孫無忌本就不以辯才而著稱,這會兒被陳子明抓住了痛腳,又讓他到何處找真理去,除了冷哼之外,他也真不知道該說啥才好了的。
“子明,朕心裏苦啊,朕不以皇帝的身份言事,朕就一憐子之父親,還請子明為朕設一法罷,算朕求你了。”
太宗是百般不想處死李承乾的,本指望著長孫無忌能壓服陳子明,卻不曾想反倒是長孫無忌被陳子明駁得個啞口無言,傷感之心頓時便大起了,不過麽,倒是沒用皇帝的身份去強壓陳子明,而是放下了帝王的架子,苦苦地求肯了起來。
“陛下言重了,微臣先前便說過了,法外開恩終歸須得有所憑借,若是李承肯虔誠服罪,而陛下又能下一罪己詔的話,當可免其一死,然,廢為庶人乃是必然之事也,非如此,無法向天下人交代。”
太宗既已將話說到了這麽個份上,再要強行進諫,不單不能成事,反倒要惹來太宗的無窮之怒火,這等蠢事,以陳子明之睿智,自然不會去幹,不過麽,他也不打算讓太宗還有再次輕易赦免李泰之罪的機會,一口便咬死了太宗必須得下罪己詔——罪己詔可不是輕易能下的,那是要太宗向天下人謝罪,可一不可再,至少在短時間裏,是不能連著下的,如此一來,李承乾固然得了生路,可李泰卻是別想再無罪開釋了去。
“荒謬,哪有為臣下者逼迫帝王下罪己詔的,陳大人如此膽大妄為,究竟是何居心?”
長孫無忌不愧是混了多年朝堂之老手,隻一聽,便即猜到了陳子明此等諫言背後的用心之所在,登時便急怒了起來,也顧不得先前剛在陳子明手下吃了虧,板著臉便又厲聲嗬斥了一嗓子。
還來,找抽麽!
往年陳子明雖是沒少暗中朝長孫無忌下黑手,可在大麵子上,卻是少有跟其明著爭的時候,無他,不是爭不過,而是不能爭,道理很簡單,彼此間的地位相差太過懸殊,於太宗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有著極大的差距,真要硬與其爭,實難以占到便宜,一不小心之下,還有可能被太宗輕易犧牲了去,以換取對長孫無忌的安撫,至於而今麽,陳子明也已然位列宰輔之尊,在朝中之地位雖是較之長孫無忌還有一些差距,可大體上來說,已然是站在同一層次上了的,加之剛有救駕大功在身,於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也遠不是往昔可比了的,有了這般條件,陳子明還真就不怕跟長孫無忌起正麵衝突的,更別說他如今真理在握,又何懼之有哉!
“司徒大人莫要忘了‘公心’二字,您如此強欲加罪於下官,怕不是長者所應為之舉罷,須知法外開恩雖是為帝王者之特權,然,終歸是破壞法度之事,又豈可輕易為之,若是時不時便如此行事,法度存與不存又有何區別哉?還請司徒大人教我!”
陳子明根本就沒給長孫無忌留絲毫的情麵,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便已是言辭犀利無比地發動了反詰,當即便整得長孫無忌麵紅耳赤不已,偏偏理屈詞窮之下,根本就招架不住陳子明的連番重拳,也就隻剩下唿唿喘大氣的份兒了。
“二位愛卿不必再爭了,這罪己詔,朕下便是了,望二位愛卿出宮後,幫著朕向諸般朝臣們多多解釋一二,朕拜托了。”
太宗與長孫無忌之間的感情相當之深厚,自是不忍見其被陳子明如此這般地折辱個不休,偏偏此事上,又是陳子明占著理,加之陳子明這個女婿剛有拚死救駕之大功,哪怕再如何憐惜長孫無忌,太宗也不能在此際說陳子明的不是,此情此景之下,太宗除了和上一把稀泥之外,還真就沒旁的選擇了的。
“陛下言重了,老臣自當遵旨行事,隻是老臣此來還有一事,晉王殿下遇害一案之審理已陷僵局,有些事,恐須得請魏王殿下作出相應之說明,故,老臣想求陛下一道旨意,能準老臣去見魏王殿下一麵。”
明知道辯不過陳子明,長孫無忌也自不想再自討沒趣了,能得太宗出麵和稀泥,他自是樂得趕緊就坡下驢了事,這便緊著提出了此番的目的之所在。
“此正常之事也,朕自無不準之理,卿等可先迴,朕隨後便著人送了詔書去。”
能救下李承乾這個嫡長子的性命,太宗悲痛的心情自也就稍稍好轉了些,這一聽長孫無忌這般說法,似乎晉王遇害一案別有蹊蹺,魏王也有著脫離苦海之希望,又哪有不樂意之理,這便緊著便給出了承諾。
“陛下請恕微臣多一句嘴,晉王殿下遇刺一案乃朝廷要務也,實不能有絲毫之疏忽,故而,欲問魏王殿下事,實不可行單獨麵談之舉措,終歸須得數名宰輔彼此監督方好,此微臣之淺見也,還請陛下明斷則個。”
長孫無忌那等明顯打算為李泰開脫的言語一出,陳子明的眼神裏立馬便有道精芒一閃而過,也顧不得有著觸怒太宗之危險,緊著便再次進諫了一番。
“嗯……,也罷,那就這麽定了,朕乏了,爾等且自退下罷。”
太宗明顯對陳子明今日屢屢犯顏直諫有些不甚滿意了,問題是陳子明所言所述皆是正理,根本就挑不出絲毫的瑕疵來,太宗縱使有所不滿,也隻能是虛心納諫了事了的。
“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太宗既已下了逐客之令,無論長孫無忌還是陳子明,自是都不敢稍有遷延,哪怕各自心中皆是波瀾起伏不定,也隻能是恭謹地稱頌了一聲,就此退出了寢宮,一路無語地便又趕迴了尚書省……
既已猜到了長孫無忌的險惡用心,陳子明自然不會遂了其之意,也不得其將話說完,便已是麵色肅然地打岔了一句道。
“朕是皇帝,可朕也是個父親啊,朕憐子有錯麽?朕不管,朕偏要赦了乾兒之罪,朕……”
太宗本性就是個性情中人,開明歸開明,可真犯起了渾來,也當真沒少幹蠢事兒,此際顯然又在犯渾了,竟然不顧體統地便哭嚷了起來。
“陛下還請慎言,天家無私事,既享尊榮,便須得承擔責任,所謂上行必有下效者,上梁不正下梁必歪,若是陛下執意要當一昏君,微臣也自無話可說。”
往昔太宗犯渾時,總有魏征會出麵指正,如今魏征已逝去,能讓太宗心服口服者,已是少之又少,也正因為此,太宗犯渾的時候也就明顯比往年要多了不老少,恰如執意要親征高句麗便是如此性情之結果,對此,陳子明自是心知肚明得很,若是旁的事兒,陳子明也就忍了,並不願輕易扮演直臣之角色,奈何涉及到帝位承續之大事,陳子明卻是絲毫退路也無,哪怕冒著被太宗遷怒的危險,陳子明也隻能是硬著頭皮上了。
“朕,朕……”
陳子明往日裏縱使與太宗有不同之意見,也不會強頂,最多也就是婉言進諫上一番罷了,可而今之態度居然如此之強項,自不免令太宗極為的不適應,一時間還真不知該發飆還是該接著哭上一番了的。
“陳大人此言差矣,律法不外乎人情耳,陛下寬仁為懷,乃慈悲心腸也,豈可胡亂以昏君比之,實是荒謬已極!”
長孫無忌可是懷著別樣的心思來的,自是不願見太宗就此被陳子明說服了去,這便緊著出言嗬斥了陳子明一番。
“還請司徒大人莫要偷換概念,您既編了《大唐疏律》,便該知有十惡不赦這麽一條,何謂十惡?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今諸逆賊十惡皆犯,何得赦耶?司徒大人如此為逆賊說項,究竟是何居心?”
陳子明記憶力驚人,加之又當過一任大理寺卿,於律法一道,自是熟稔已極,這一聽長孫無忌胡亂嗬斥,立馬便搬出了律法條文,毫不客氣地反唇相譏了其一把。
“你……,不可理喻,哼!”
《大唐疏律》本就是長孫無忌主持編撰的,他對個中條文自然也不陌生,被陳子明這麽一頂,當即便下不來台了,卻又不肯認栽,隻能是怒氣勃發地耍起了無賴。
“不可理喻?司徒大人如此教誨,下官擔待不起,還請您指出下官錯處所在,若能得聞真理,實下官之幸也。”
陳子明本心裏就不願當一直臣,自是不打算去跟太宗爭執個不休,難得長孫無忌自己送上了門來,他自是不肯讓其就這麽胡混了過去,也沒理會其之怒意,麵色肅然地朝著其一拱手,一本正經地便出言求教道。
“哼!”
真理?長孫無忌本就不以辯才而著稱,這會兒被陳子明抓住了痛腳,又讓他到何處找真理去,除了冷哼之外,他也真不知道該說啥才好了的。
“子明,朕心裏苦啊,朕不以皇帝的身份言事,朕就一憐子之父親,還請子明為朕設一法罷,算朕求你了。”
太宗是百般不想處死李承乾的,本指望著長孫無忌能壓服陳子明,卻不曾想反倒是長孫無忌被陳子明駁得個啞口無言,傷感之心頓時便大起了,不過麽,倒是沒用皇帝的身份去強壓陳子明,而是放下了帝王的架子,苦苦地求肯了起來。
“陛下言重了,微臣先前便說過了,法外開恩終歸須得有所憑借,若是李承肯虔誠服罪,而陛下又能下一罪己詔的話,當可免其一死,然,廢為庶人乃是必然之事也,非如此,無法向天下人交代。”
太宗既已將話說到了這麽個份上,再要強行進諫,不單不能成事,反倒要惹來太宗的無窮之怒火,這等蠢事,以陳子明之睿智,自然不會去幹,不過麽,他也不打算讓太宗還有再次輕易赦免李泰之罪的機會,一口便咬死了太宗必須得下罪己詔——罪己詔可不是輕易能下的,那是要太宗向天下人謝罪,可一不可再,至少在短時間裏,是不能連著下的,如此一來,李承乾固然得了生路,可李泰卻是別想再無罪開釋了去。
“荒謬,哪有為臣下者逼迫帝王下罪己詔的,陳大人如此膽大妄為,究竟是何居心?”
長孫無忌不愧是混了多年朝堂之老手,隻一聽,便即猜到了陳子明此等諫言背後的用心之所在,登時便急怒了起來,也顧不得先前剛在陳子明手下吃了虧,板著臉便又厲聲嗬斥了一嗓子。
還來,找抽麽!
往年陳子明雖是沒少暗中朝長孫無忌下黑手,可在大麵子上,卻是少有跟其明著爭的時候,無他,不是爭不過,而是不能爭,道理很簡單,彼此間的地位相差太過懸殊,於太宗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有著極大的差距,真要硬與其爭,實難以占到便宜,一不小心之下,還有可能被太宗輕易犧牲了去,以換取對長孫無忌的安撫,至於而今麽,陳子明也已然位列宰輔之尊,在朝中之地位雖是較之長孫無忌還有一些差距,可大體上來說,已然是站在同一層次上了的,加之剛有救駕大功在身,於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也遠不是往昔可比了的,有了這般條件,陳子明還真就不怕跟長孫無忌起正麵衝突的,更別說他如今真理在握,又何懼之有哉!
“司徒大人莫要忘了‘公心’二字,您如此強欲加罪於下官,怕不是長者所應為之舉罷,須知法外開恩雖是為帝王者之特權,然,終歸是破壞法度之事,又豈可輕易為之,若是時不時便如此行事,法度存與不存又有何區別哉?還請司徒大人教我!”
陳子明根本就沒給長孫無忌留絲毫的情麵,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便已是言辭犀利無比地發動了反詰,當即便整得長孫無忌麵紅耳赤不已,偏偏理屈詞窮之下,根本就招架不住陳子明的連番重拳,也就隻剩下唿唿喘大氣的份兒了。
“二位愛卿不必再爭了,這罪己詔,朕下便是了,望二位愛卿出宮後,幫著朕向諸般朝臣們多多解釋一二,朕拜托了。”
太宗與長孫無忌之間的感情相當之深厚,自是不忍見其被陳子明如此這般地折辱個不休,偏偏此事上,又是陳子明占著理,加之陳子明這個女婿剛有拚死救駕之大功,哪怕再如何憐惜長孫無忌,太宗也不能在此際說陳子明的不是,此情此景之下,太宗除了和上一把稀泥之外,還真就沒旁的選擇了的。
“陛下言重了,老臣自當遵旨行事,隻是老臣此來還有一事,晉王殿下遇害一案之審理已陷僵局,有些事,恐須得請魏王殿下作出相應之說明,故,老臣想求陛下一道旨意,能準老臣去見魏王殿下一麵。”
明知道辯不過陳子明,長孫無忌也自不想再自討沒趣了,能得太宗出麵和稀泥,他自是樂得趕緊就坡下驢了事,這便緊著提出了此番的目的之所在。
“此正常之事也,朕自無不準之理,卿等可先迴,朕隨後便著人送了詔書去。”
能救下李承乾這個嫡長子的性命,太宗悲痛的心情自也就稍稍好轉了些,這一聽長孫無忌這般說法,似乎晉王遇害一案別有蹊蹺,魏王也有著脫離苦海之希望,又哪有不樂意之理,這便緊著便給出了承諾。
“陛下請恕微臣多一句嘴,晉王殿下遇刺一案乃朝廷要務也,實不能有絲毫之疏忽,故而,欲問魏王殿下事,實不可行單獨麵談之舉措,終歸須得數名宰輔彼此監督方好,此微臣之淺見也,還請陛下明斷則個。”
長孫無忌那等明顯打算為李泰開脫的言語一出,陳子明的眼神裏立馬便有道精芒一閃而過,也顧不得有著觸怒太宗之危險,緊著便再次進諫了一番。
“嗯……,也罷,那就這麽定了,朕乏了,爾等且自退下罷。”
太宗明顯對陳子明今日屢屢犯顏直諫有些不甚滿意了,問題是陳子明所言所述皆是正理,根本就挑不出絲毫的瑕疵來,太宗縱使有所不滿,也隻能是虛心納諫了事了的。
“陛下聖明,臣等告退。”
太宗既已下了逐客之令,無論長孫無忌還是陳子明,自是都不敢稍有遷延,哪怕各自心中皆是波瀾起伏不定,也隻能是恭謹地稱頌了一聲,就此退出了寢宮,一路無語地便又趕迴了尚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