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和他師傅的態度一樣,隻要交到炎黃人手裏,剩下的事他們都不愛管,就算是所托非人都不在乎——這些典籍有典型的炎黃哲學、文學特性,想要研究透徹,那得比炎黃人還要炎黃人,那就是炎黃人了麽。</p>
至於利益衝突,那都是小事,要是全球都說普通話,別說二百多個國家,就是再乘以十,地區衝突打成狗頭人都開心:會說普通話的狗頭人,想想也挺帶感,柯羅尼世界偶爾有會說普通話的哥布林,傻醜傻醜的蠢萌,就像會笑的鬥牛犬。</p>
欽秤砣不太理解康王對待典籍的態度,甚至有些疑惑,因此沒有轉達明白。金縷道人年紀不小了,又出身天師府,卻懂得這裏麵的內涵。</p>
確認了康王交換典籍的規則之後,金縷道人還是鄭重的向康王施以大禮,而康王坦然承受,他又不是受不住。</p>
同時金縷道人也表示了,他會聯係儒門和佛門能做主的當家人,約一下,看一看有沒有交換典籍的必要。</p>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金縷道人覺得他們不敢。</p>
釋門倒還好一些,他們佛多,經也就多,也不在乎再多那麽幾百個沒聽過名字的佛爺,但是儒家不一樣。</p>
儒家對典籍的要求非常之高,成為典籍,必然是要有思想核心的,搞技術的比如《齊民要術》《氾(音繁)勝之書》《四民月令》之類是不能稱為儒學的,因為這裏沒有思想核心——教人務農讓人吃飽不能算思想核心,作詩希望天下無饑才是。</p>
既然要求有思想核心,那極板上每一本典籍,其實都可以算作一個流派,隻不過大小之別,知不知名而已。</p>
依照金縷道人的看法,康王這些典籍裏,有百十多本儒門都沒有過,少說也得再出二十個流派,這基本上就可以和現在的儒門一對一的打對台了。</p>
道門講究內王外霸,但是現在的儒講究內霸外聖,所以他們對起新生派係,可以說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無所不用其極都是輕的,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以至於數百年來,儒門沒有新生代。</p>
界門之災後超凡漸現,儒門不甘示弱,可是千百年尋章摘句,沒有創新能力了,好歹搞出個言靈縱法,算是沒失了三教的臉麵,但是太多人對此不滿,他們內部要求革新的聲音一直也沒停過,問題是沒有方向,也沒有相關人才。</p>
都知道儒門是什麽樣的大環境,沒有人會在有更好的選擇下去挑戰自己的底限,願意走新路的人,大部分都去墨門了——墨門也不是沒有哲學研究,相對來講“兼愛尚同,天下為公”也比“眾正盈朝,天下大同”更符合共和國的精神和需求。</p>
所以金縷道人覺得,這件事釋門律淨禪三宗是肯定會參與的,而且熱情不會低,但是儒門,八成要和萬兵城作對。</p>
康王隻是一擺手:“隨他去了,萬兵城亦要有學府,新啟城安置移民,也要有教育,都是書,怎麽讀不是讀。”</p>
反正難受的不是他。</p>
完成了典籍對比,金縷道人並沒有立刻離開,一來是送消息隻需一個人過一次界門就行,他要留在這邊等待天師府把選定的典籍送來做交換。</p>
另外一件事,就是他奉命在異界開分店。</p>
除了百年國戰跑到島頭的那個,天師府從來是沒有分店的,正一道觀倒是有很多,但是因為正一道觀是子孫廟,百年國戰的時候保家衛國守土捍疆死了太多,現在遍天底下的道觀,多是全真道。</p>
全真道和僧家差不多,背個包找個地兒,化些個緣蓋個道觀,燒了砸了也無所謂,一來錢不是他們自己的,二來背著包再找一個地兒也不難。</p>
而且全真道觀和寺廟一樣,對形製要求不高,有錢就蓋大的,三五進的院子也還是擁擠,沒錢就蓋小的,有個門有個屋坐個香爐就行,所以隻要社會安穩,這些就可以遍地開花:有人就行。</p>
正一盟的道觀就不行,他們名登天曹的好處是登品既能升天有職,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成神升仙,但是壞處,就是不自由,很多事規矩嚴得很,道觀的營造形式,就是其中比較嚴厲的一部分。</p>
像金縷道人這種三洞真人,已經位列高品,才是可以開府的,開府就相當於另開分店,裏麵各路功曹都要一應俱全。</p>
光是建築,就必須五進三殿,正門輔門角門水火門,都要有,這還隻是大略,真正要是得罪人了,細究起來,連牆頭瓦當的圖桉都是有規格的,不能隨意選用。</p>
如果不是高品真人,想要主持道觀,就得從現有的道觀裏尋找——但是正一盟下屬的都是子孫廟,輕易是不會有繼承權遺失的。</p>
隻有百年國難期間,太多子孫廟被毀,隨後重建時,全真道留存的人多,先去把位置占了,這樣的廟觀,才是可以爭搶的,也用不到金縷道人這樣的三洞真人,隨便有個五品甚至六品都可以的。</p>
而金縷真人既然要到柯羅尼世界開府,肯定是要做祖宗廟——也就是法脈之祖,從此柯羅尼十二,他金縷真人的子孫廟,根紅苗正的第一家,迴到地球,也得尊稱金縷天師了。</p>
</p>
倘若是他做得好,未必不能比肩妙濟真人旌陽祖師許遜、崇恩真君全陽天師薩守堅。</p>
許遜師從葛氏,薩守堅法出張門,最後和同門祖師共列四大天師,乃是美談。</p>
隻不過這麽大規格的寺觀,選址是個麻煩事。</p>
倒不是康王不許,萬兵城是杏兒仙設計的,規規整整滿滿當當,連建築物高度差都是定死的,沒留下任何餘地,而設計中並沒有為金縷道人這種事做預桉。</p>
金縷道人也不太想到城裏來,因為作為柯羅尼第一座正一盟威道的建築,日後肯定是要擴建的,周圍沒有足夠空間根本不行,無論是新啟城這樣的全新籌建城市,還是瓦爾貝希這樣的舊址改造城市,都不適合落腳。</p>
他也是有野心的,萬兵城說穿了,也不過是個武道館,規模那麽大靠的自然是經營,在這方麵,他可不覺得正一盟千年經驗還不足夠。</p>
至於利益衝突,那都是小事,要是全球都說普通話,別說二百多個國家,就是再乘以十,地區衝突打成狗頭人都開心:會說普通話的狗頭人,想想也挺帶感,柯羅尼世界偶爾有會說普通話的哥布林,傻醜傻醜的蠢萌,就像會笑的鬥牛犬。</p>
欽秤砣不太理解康王對待典籍的態度,甚至有些疑惑,因此沒有轉達明白。金縷道人年紀不小了,又出身天師府,卻懂得這裏麵的內涵。</p>
確認了康王交換典籍的規則之後,金縷道人還是鄭重的向康王施以大禮,而康王坦然承受,他又不是受不住。</p>
同時金縷道人也表示了,他會聯係儒門和佛門能做主的當家人,約一下,看一看有沒有交換典籍的必要。</p>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金縷道人覺得他們不敢。</p>
釋門倒還好一些,他們佛多,經也就多,也不在乎再多那麽幾百個沒聽過名字的佛爺,但是儒家不一樣。</p>
儒家對典籍的要求非常之高,成為典籍,必然是要有思想核心的,搞技術的比如《齊民要術》《氾(音繁)勝之書》《四民月令》之類是不能稱為儒學的,因為這裏沒有思想核心——教人務農讓人吃飽不能算思想核心,作詩希望天下無饑才是。</p>
既然要求有思想核心,那極板上每一本典籍,其實都可以算作一個流派,隻不過大小之別,知不知名而已。</p>
依照金縷道人的看法,康王這些典籍裏,有百十多本儒門都沒有過,少說也得再出二十個流派,這基本上就可以和現在的儒門一對一的打對台了。</p>
道門講究內王外霸,但是現在的儒講究內霸外聖,所以他們對起新生派係,可以說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無所不用其極都是輕的,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以至於數百年來,儒門沒有新生代。</p>
界門之災後超凡漸現,儒門不甘示弱,可是千百年尋章摘句,沒有創新能力了,好歹搞出個言靈縱法,算是沒失了三教的臉麵,但是太多人對此不滿,他們內部要求革新的聲音一直也沒停過,問題是沒有方向,也沒有相關人才。</p>
都知道儒門是什麽樣的大環境,沒有人會在有更好的選擇下去挑戰自己的底限,願意走新路的人,大部分都去墨門了——墨門也不是沒有哲學研究,相對來講“兼愛尚同,天下為公”也比“眾正盈朝,天下大同”更符合共和國的精神和需求。</p>
所以金縷道人覺得,這件事釋門律淨禪三宗是肯定會參與的,而且熱情不會低,但是儒門,八成要和萬兵城作對。</p>
康王隻是一擺手:“隨他去了,萬兵城亦要有學府,新啟城安置移民,也要有教育,都是書,怎麽讀不是讀。”</p>
反正難受的不是他。</p>
完成了典籍對比,金縷道人並沒有立刻離開,一來是送消息隻需一個人過一次界門就行,他要留在這邊等待天師府把選定的典籍送來做交換。</p>
另外一件事,就是他奉命在異界開分店。</p>
除了百年國戰跑到島頭的那個,天師府從來是沒有分店的,正一道觀倒是有很多,但是因為正一道觀是子孫廟,百年國戰的時候保家衛國守土捍疆死了太多,現在遍天底下的道觀,多是全真道。</p>
全真道和僧家差不多,背個包找個地兒,化些個緣蓋個道觀,燒了砸了也無所謂,一來錢不是他們自己的,二來背著包再找一個地兒也不難。</p>
而且全真道觀和寺廟一樣,對形製要求不高,有錢就蓋大的,三五進的院子也還是擁擠,沒錢就蓋小的,有個門有個屋坐個香爐就行,所以隻要社會安穩,這些就可以遍地開花:有人就行。</p>
正一盟的道觀就不行,他們名登天曹的好處是登品既能升天有職,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成神升仙,但是壞處,就是不自由,很多事規矩嚴得很,道觀的營造形式,就是其中比較嚴厲的一部分。</p>
像金縷道人這種三洞真人,已經位列高品,才是可以開府的,開府就相當於另開分店,裏麵各路功曹都要一應俱全。</p>
光是建築,就必須五進三殿,正門輔門角門水火門,都要有,這還隻是大略,真正要是得罪人了,細究起來,連牆頭瓦當的圖桉都是有規格的,不能隨意選用。</p>
如果不是高品真人,想要主持道觀,就得從現有的道觀裏尋找——但是正一盟下屬的都是子孫廟,輕易是不會有繼承權遺失的。</p>
隻有百年國難期間,太多子孫廟被毀,隨後重建時,全真道留存的人多,先去把位置占了,這樣的廟觀,才是可以爭搶的,也用不到金縷道人這樣的三洞真人,隨便有個五品甚至六品都可以的。</p>
而金縷真人既然要到柯羅尼世界開府,肯定是要做祖宗廟——也就是法脈之祖,從此柯羅尼十二,他金縷真人的子孫廟,根紅苗正的第一家,迴到地球,也得尊稱金縷天師了。</p>
</p>
倘若是他做得好,未必不能比肩妙濟真人旌陽祖師許遜、崇恩真君全陽天師薩守堅。</p>
許遜師從葛氏,薩守堅法出張門,最後和同門祖師共列四大天師,乃是美談。</p>
隻不過這麽大規格的寺觀,選址是個麻煩事。</p>
倒不是康王不許,萬兵城是杏兒仙設計的,規規整整滿滿當當,連建築物高度差都是定死的,沒留下任何餘地,而設計中並沒有為金縷道人這種事做預桉。</p>
金縷道人也不太想到城裏來,因為作為柯羅尼第一座正一盟威道的建築,日後肯定是要擴建的,周圍沒有足夠空間根本不行,無論是新啟城這樣的全新籌建城市,還是瓦爾貝希這樣的舊址改造城市,都不適合落腳。</p>
他也是有野心的,萬兵城說穿了,也不過是個武道館,規模那麽大靠的自然是經營,在這方麵,他可不覺得正一盟千年經驗還不足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