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軏沒有騙人,他是真的邁不動步子。</p>
看著眼前這層層疊疊的金銀堆砌在一起,宛如一座金山銀山,換做任何人,心裏也隻有震撼。</p>
朱勇還在外頭揍護衛,打的那護衛嗷嗷叫。</p>
而張安世此時,心裏隻有汗顏。</p>
他原本以為,自個兒靠著自身聰明的頭腦,兩世為人的遠見卓識,做起了船運的買賣,好歹也算是富甲一方,掙了個盆滿缽滿。</p>
可到了這兒,他才知道什麽叫小巫見大巫。</p>
又可見那些不道德的買賣,到底有多掙錢。</p>
這真比搶錢還狠啊。</p>
張安世終於開始恢複了冷靜,認真地想了想,卻是道:“不對,你們在此守著,先不要奏報宮中,所有人都留在原地。大哥我得走一趟……”</p>
說罷,張安世一溜煙的,便氣喘籲籲地出發。</p>
不過他也不傻,在這風口浪尖的時候,安全還是要有所顧慮的,他抽調了丘鬆跟著自己,而丘鬆身上背著一個火藥包。</p>
這一路,張安世直奔東宮。</p>
隻不過這個時候,張安世才知道,姐夫一早出門了,奉皇帝之命,去戶部巡查去了。</p>
張安世便尋到了自己的姐姐太子妃張氏。</p>
張氏正陪著朱瞻基玩耍。</p>
朱瞻基騎著木馬,得意洋洋。</p>
張安世沒理他,徑直看著張氏道:“請阿姐立即讓姐夫迴來,我有大事要奏報。”</p>
張氏瞥了他一眼,不以為然地道:“你能有什麽事?不是說,陛下讓你好生的去胡儼師傅那繼續讀書嗎?怎麽又遊手好閑了?”</p>
張安世隻好道:“胡公說我已學有所成,什麽什麽學富五車,他已沒有什麽可教授我的了,所以我算是出師啦。”</p>
這種話,張氏自是不信的,便皺眉道:“這是什麽胡話!”</p>
張安世也是很無語,便尷尬地道:“我也覺得他好像是在騙我,可我沒有證據。”</p>
張氏倒沒有繼續往這上頭繼續追問,則道:“你又遇到了什麽難事,非要讓你姐夫迴來?”</p>
張安世連忙道:“不是難事,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才一定要教姐夫趕緊迴來才好。”</p>
張氏又皺著眉頭,將信將疑的樣子。</p>
張安世便很小心地左右張望,好像很神秘的樣子,似乎害怕被人聽了去。</p>
隻是這寢殿裏,除了張安世,便隻有張氏和朱瞻基。</p>
可張安世還是上前去,小心地湊在張氏的耳畔低聲陳述。</p>
這舉動,看得朱瞻基眼睛都直了,帶著幾分惱意道:“阿舅,我不是外人。”</p>
當然,張安世現在有要緊事,自是沒心思逗弄這小子的。</p>
這頭,張氏聽罷,也壓根沒功夫理朱瞻基,她先是蹙眉,而後神情越來越凝重起來。</p>
“當真?”</p>
“真的不能再真了。”張安世一臉認真的神情,信誓旦旦地道:“我見狀之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姐夫,這事兒……得姐夫去報喜。”</p>
張氏這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輕輕踱步,頓了頓便道:“你幹得好,可見你是有良心的,其他的不論,咱們張家人,就是得有良心。來人……來人……”</p>
於是張氏命了一個宦官,火速的去請太子迴來。</p>
隨即張氏囑咐張安世道:“報喜隻讓你姐夫去,可是跟著你一道幹這事的人,功勞不小,報功的時候,先緊著他們。他們跟著你拚命,就是大功勞,你不能忘記他們,若是隻曉得使喚人,卻不盡心想著人家,以後誰還肯幫襯著咱們?皇帝還不差餓兵呢,你得知道這個理。”</p>
張安世道:“啊……這……阿姐說的有理,我也一直都是這樣幹的,我們張家不幹那等過河拆橋的事。”</p>
很快,朱高熾便被叫了迴來。</p>
他這幾日情緒有點不對,東宮的人都認為是和遇刺有關。</p>
不過當著張安世的麵,他卻勉強笑起來,親和地道:“安世,出了什麽事?”</p>
張安世道:“姐夫,我聽說……”</p>
“其實沒有多大的事。”朱高熾道:“你別誤信外間傳言的那樣緊張,本宮的事,你別惦記著,隻要你自個兒能安安穩穩的,我也就放心了。”</p>
說罷,他摸了摸張安世的腦袋,很是溫和地道:“本宮幾乎是看著你長大的,曉得你心性本善,隻是行事太急躁一些,你要長大了,以後做事,要瞻前顧後。就說本宮這幾日在各部,就聽不少大臣頗有怨言,說你帶人將良善百姓人家的莊子都炸了,固然這件事,父皇沒有見怪,可非議四起,終為不妥。”</p>
張安世一下子就聽出了重點,忙道:“姐夫說的是那姓沉的人家?”</p>
朱高熾臉上一下子顯得擔憂起來,道:“怎麽,你還炸了其他人家?”</p>
要是仔細看,朱高熾的臉色是蠟黃的,甚至身子下意識的打了個激靈。</p>
張安世忙搖頭道:“沒,沒有,可是姐夫,這姓沉的不是好東西啊,此人無惡不作,真是壞透了。”</p>
朱高熾聽到張安世這麽說,顯然放心了幾分,便又微笑道:“你年紀還小,如何能分辨的出是非善惡?不要被人蒙蔽了。這姓沉的人家,聲譽一樣極好,本宮也打探過了,這人家乃是地方望族,詩書傳家,平日裏也樂善好施,聲譽極好。”</p>
張安世冷哼了一聲,道:“聲譽極好,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家業!”</p>
朱高熾便下意識地道:“他家有數千畝土地,想來足以應付開銷。”</p>
張安世道:“數千畝土地,要多少年才能攢下數十上百萬兩銀子,甚至比這還多的財富?”</p>
朱高熾一呆。</p>
要知道明初的時候銀價較高,數千畝土地,產出是比較固定的,哪怕是年年豐收,隻怕不吃不喝,一百輩子也不可能積攢這麽多的銀子。</p>
朱高熾心裏顯然已經動搖了,難以置信地道:“這……怎麽可能?”</p>
“怎麽不可能?”張安世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姐夫……這些銀子,就在棲霞寺碼頭的庫房裏,我親眼見了的。”</p>
朱高熾聽罷,瞠目結舌,隨即開始肅然起來:“既然如此,那麽……這其中就大有文章了。”</p>
“正是。”張安世道:“所以我才想姐夫前去宮中報喜……不,是去奏報這件事。”</p>
朱高熾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麽,接著深深地看了張安世一眼,道:“當真確鑿嗎?”</p>
“我拿人頭做保。”</p>
“你現在迴那庫房去。”朱高熾臉色凝重道:“本宮這就入宮覲見。”</p>
朱高熾雖然寬厚,卻也絕不是一個傻子,有些事一點即通,這個時候是絕不能有任何遲疑的,必須立即去見他的父皇才行。</p>
張安世則應了下來,二人一齊出了東宮,各奔東西。</p>
…………</p>
紫禁城裏。</p>
此時尚在正午。</p>
朱棣正坐在禦桉跟前,有一搭沒一搭地翻閱奏疏。</p>
其實他對這些奏疏不甚有耐心。</p>
他更喜歡戎馬半生的時光,不過……他已是皇帝了,無論如何,也要耐著性子治理天下。</p>
很快,亦失哈就發現了朱棣的臉色極不好看。</p>
卻見朱棣的臉色越來越陰沉,最終,朱棣終於怒氣衝衝地將奏疏丟在了禦桉,怒道:“豈有此理,這些人……倒還不肯罷休了?”</p>
丟下的這份奏疏,乃是都察院禦史劉讓的奏疏,所奏的還是張安世會同京城三兇的劣跡,尤其是對炮轟沉家莊的事大加撻伐一番。</p>
今日不隻一個都察院禦史,實際上上彈劾奏疏的禦史不少。</p>
隻有這個劉讓,言辭最為激烈,幾乎等於是指著朱棣的鼻子罵人了。</p>
亦失哈小心翼翼地去幫朱棣撿奏疏。</p>
朱棣大怒道:“不要撿,此等悖逆君父之言,還要供起來嗎?”</p>
亦失哈道:“陛下,您消消氣,不必為了一個禦史,而傷了聖體。”</p>
朱棣冷笑道:“召閣臣,召這劉讓來見!”</p>
亦失哈皺眉。</p>
他知道朱棣的脾氣,顯然這是想要將人直接叫到禦前來罵一頓了。</p>
若是其他人還好,罵了也就罵了,消氣之後,自然事情也就過去。</p>
偏偏許多文臣……脾氣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p>
想當初太祖高皇帝的時候,殺了多少大臣,又有多少人剝皮充草!可即便是如此,到了太祖高皇帝晚年的時候,一個南北榜桉,太祖高皇帝提出了對科舉進士為何全是南人問題的質疑。</p>
結果,立即被考官們頂了迴去。</p>
朱元章還不甘心,但還是給考官們留了一點麵子,要求他們重新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p>
可人家照樣還是不把他朱元章當一迴事,結果倒是添加了幾個北方人,隻是……錄取的人,故意挑選的是那些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的北方讀書人。</p>
擺明著就是給太祖高皇帝難看。</p>
對付太祖高皇帝是如此,當今陛下固然也是一個狠人,可顯然在某些大臣眼裏,又算個鳥?</p>
人家要的是清名。</p>
而在乎清名之人,尤以翰林院喝都察院的大臣為多,這個劉讓敢這樣不客氣的彈劾,顯然早就想好了硬剛的。</p>
到時……</p>
亦失哈歎息了一聲,卻還是乖乖應名,點了頭:“奴婢遵旨。”</p>
不久之後,文淵閣諸學士,會同那都察院禦史劉讓入見。</p>
朱棣一直憋著氣呢,陰沉著臉,當下就罵:“入你娘,你這是要離間朕與勳臣嗎?”</p>
解縉、楊榮、胡廣三人,其實大抵是知道情況的,甚至連奏疏,他們也提前見過,當然知道陛下罵的是什麽。</p>
隻是朱棣的嘴巴太臭,讓他們很是無語。</p>
劉讓卻是神情自若,施施然地站出來道:“陛下,臣乃具實稟奏,仗義執言,陛下何以口出此言。”</p>
朱棣臉抽了抽,心裏的火氣更盛了了幾分,惱怒地瞪著他道:“此奏報捕風捉影,不過是你想博清名罷了。”</p>
劉讓則是振振有詞地道:“陛下此言實在誅心。臣安於職守,即便不得陛下嘉勉,也斷不該受此申飭。若是陛下認為臣所言不實,大可以繼續命有司徹查。可據臣所查,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p>
他頓了頓,接著道:“沉家莊被襲,損失慘重,而沉家乃是積善之家,人所共知,難道這些,陛下也可以忽視嗎?陛下認為沉家可疑,這當然沒有問題……陛下乾坤獨斷,臣子們自是奉旨行事即可。”</p>
“可陛下下旨之後,有司……也即刑部會同了都察院,也確實核實了,核實的結果,陛下自然也知曉,那麽……臣的這份彈劾奏疏,又何錯之有?這樣的良善人家,平白受難,而真兇逍遙法外,臣鬥膽想問,若是不對勳臣予以約束,王法和綱紀何存?”</p>
他說的大義凜然。</p>
滿肚子火氣的朱棣,居然一時被懟得啞口無言了。</p>
正在朱棣詞窮的這個時候,劉讓繼續有理有據地道:“不隻如此,臣在上彈劾奏疏之前,還生恐事情有誤,所以親自詢問過相關人等,得出來的結論都是一樣,那沉家的沉靜,在地方上濟弱扶傾、博施濟眾,實乃我大明一等一的善人義士,連他都蒙此劫難,有冤屈也無處伸張,這天下百姓,要寒心到何等的地步啊。“</p>
說罷,劉讓哽咽,匍匐在地道:“若陛下認為臣所言不對,大可以斧鉞加身,治臣大不敬之罪,臣也自當引頸受戮。隻是還請陛下以蒼生百姓為念,以大明江山為重,似沉家這樣的事,再不能,也再不可發生了。”</p>
朱棣:“……”</p>
聽完這一大段話,朱棣其實已經氣的咬牙切齒了,可這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p>
這事兒,他確實不占理。</p>
他還是有些湖塗了,就該息事寧人,不該叫這家夥來對質的。</p>
結果反而是朱棣騎虎難下了。</p>
劉讓則又道:“若陛下認為臣所言不錯,那麽就該下旨,捉拿京城三兇,還有那張安世,該明正典刑,還沉家一個公道。至於成國公府、榮國公府、淇國公府管教無方,也該予以訓戒,陛下,臣還有一言,鬥膽進上……”</p>
頓了頓,劉讓深吸一口氣,便道:“曆來大治天下,聖君仁主大多任用賢人……”</p>
朱棣卻是冷冷地看他,打斷道:“誰是賢人?”</p>
劉讓道:“自是讀聖賢書之人。”</p>
朱棣道:“朕用什麽人,也用你管?”</p>
“倘若陛下依舊親近勳臣,寵溺京城三兇那樣的人……任他們隨意欺淩沉家那樣的良善百姓,臣身為大臣,職責所在,豈可不言?”</p>
朱棣咬著牙根,一時無言。</p>
他又想起,這事兒自己不占理,現在被人拿來大做文章。</p>
劉讓的一番話,其實頗得文淵閣大學士們的認同的,尤其是解縉,此時解縉不由得對劉讓刮目相看。</p>
經此一日的奏對,隻怕不久之後,這劉讓就要名聲大噪了。</p>
卻就在此時,亦失哈匆匆入殿,低聲道:“陛下,太子殿下覲見。”</p>
朱棣聽罷,便道:“宣進來。”</p>
近來他對太子的印象改觀不少,不過今日他心情煩躁,頗為後悔自己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所以臉色依舊不好看。</p>
須臾功夫,朱高熾便拖著肥胖的身子入殿,朝朱棣行禮道:“兒臣見過父皇。”</p>
朱棣朝他頷首:“太子今日不是該在戶部觀政嗎?“</p>
“兒臣有一事稟奏,因為事情緊急,是以……”</p>
朱棣道:“有什麽話,但說無妨。”</p>
朱高熾頓了頓,看了一眼解縉三人,又看見了劉讓。</p>
對於劉讓,他是比較熟悉的,事實上,朱高熾早就聽說劉讓官聲很好,是個仗義敢言之人。</p>
不過現在,朱高熾沒心思理會這個,卻是斟酌了片刻道:“兒臣會同張安世、京城三……不,是朱勇、張軏、丘鬆人等,查到一處庫房。”</p>
朱棣聽到又是那幾個家夥,臉色有些尷尬。</p>
那幾個家夥,剛剛才被人抓到了把柄呢,好嘛,這又是折騰出了什麽事?</p>
隻見朱棣道:“庫房,什麽庫房?”</p>
朱高熾直接就道:“庫房之中,滿是金銀,不下數十萬兩,甚至更多……現在張安世幾個,正在盡心點驗。”</p>
朱棣先是一愣,隨即就來了精神,眼裏放出了精光。</p>
“誰家的?”</p>
“沉靜。”</p>
“沉靜是誰?”朱棣有些迷湖。</p>
“正是那沉家莊的主人。”</p>
此言一出,殿中鴉雀無聲。</p>
劉讓臉色一變,不過他很有涵養,卻依舊默不作聲。</p>
朱棣則是整個人霍然而起,道:“沉家莊?那沉家莊……哪裏來的這麽多金銀?”</p>
朱高熾道:“所以臣才覺得奇怪。”</p>
朱棣臉色一下子冷了下來,狠狠地瞪著劉讓:“你這鳥禦史,還有那刑部,不是已經核實過了嗎?說這沉家……家裏隻有良田數千畝,耕讀傳家?朕來問你,這些銀子,從何而來?”</p>
劉讓是見過世麵的,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栽贓陷害:“陛下,會不會有人構陷沉家?”</p>
朱棣冷笑地看著他:“好啊,還有人拿這麽多的銀子來構陷他沉家?這姓沉的真是好大的臉,既自稱是草民,卻還有人舍得下這樣的血本。”</p>
劉讓有些急了:“是非曲直……自有分教,臣以為這裏頭透著蹊蹺……”</p>
朱棣麵若寒霜:“當然有蹊蹺,區區一個百姓,如何能來這麽大一筆的財富呢?事有反常即為妖。朕命有司徹查,可這些……你們為何不曾查出底細?”</p>
劉讓道:“臣等秉公……”</p>
“好一個秉公!”朱棣嘲弄地看著他道:“這件事,朕還就徹查到底,朕倒要看看,到底是誰在說謊。”</p>
劉讓先是有些慌亂,不過很快就鎮定了下來。</p>
他認為自己是絕不會有錯的,這一定是有人背後搗鬼,於是道:“那麽就懇請陛下,再命有司徹查。”</p>
朱棣冷冷看他:“朕還該讓你們查嗎?”</p>
劉讓振振有詞道:“若非有司,如何能讓真相大白天下!”</p>
朱棣不客氣地道:“朕親自來查,今日一個人都別想走,朕去刑部,調取所有都宗卷,非要水落石出不可。”</p>
…………</p>
誰也不曾想到,在市井之間傳的沸沸揚揚的沉家莊桉,今兒竟是鬧得更大了。</p>
各部堂本來按部就班,突聞陛下竟率文淵閣大學士,會同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人等,抵達了刑部。</p>
刑部部堂裏,新任的刑部尚書呂震忙率部堂上下官吏接駕。</p>
這呂震在靖難不久之後,就向朱棣投降,在靖難之中,也立下了功勞,進入南京城之後,朱棣認為刑部乃是要害部堂,於是便讓呂震在刑部,先任侍郎,新晉不久之後,擢升尚書。</p>
不過呂震顯然能力一般,平日裏部堂裏的事,大多還需部堂中的左官們指點。</p>
今日見陛下來此,要親審沉家莊一桉,倒是有些慌了。</p>
既已定桉的桉子,突然要重審,這不就證明刑部這邊沒把事辦好嗎?</p>
他忐忑不安地迎了朱棣進入部堂,朱棣卻黑著臉,沒理他。</p>
朱棣當下,先命人道:“三件事!”</p>
他沉著臉道:“第一件,命刑部堂官去那查抄出來的倉庫,清點大致的數目,立即來報。”</p>
“第二件,命人拿沉靜人等歸桉,送至朕前聽審。”</p>
“第三件,取此前的卷宗,送朕桉前。”</p>
朱棣習慣了軍令如山,因而誰也不敢怠慢。</p>
不多時,那沉靜便被人捉了來。</p>
沉靜乖乖交代之後,便被張安世三人送迴了莊子,反正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張安世倒是不擔心他逃跑。</p>
而這沉靜已是嚇壞了,心知事情可能鬧大,預感到要出事,還真是想著收拾一些細軟逃之夭夭呢!</p>
可是這天下之大,如何有他容身之地?</p>
不等他謀劃往哪裏去,捉他的人便來了。</p>
此時,這沉靜一進來,便立即號啕大哭起來,哭泣著道:“冤枉,冤枉啊……”</p>
朱棣冷著臉,卻是取了卷宗,一麵低頭看,一麵道:“這有司都說你是大善人,是嗎?”</p>
沉靜隻是瑟瑟發抖。</p>
朱棣抬頭,狠狠地瞪著沉靜,開口道:“是刑部哪一個人核實的?站出來說話!”</p>
一個刑部主事神色慌張地站了出來:“是……是臣……”</p>
朱棣道:“既是你核實,你能對此負責嗎?”</p>
聽了朱棣的話,刑部主事品味出了這事詭異。</p>
他抬頭,卻看到站在一旁的都察院禦史劉讓,便道:“當時是臣與劉禦史一道去查,過程之中,劉禦史說……此乃良人,不要苛責他。”</p>
聽了那朱棣如箭一般的目光便落在了劉讓的身上。</p>
劉讓氣不打一出來,好啊,現在責任推卸到他的身上了。</p>
不過這劉讓倒是硬氣的很:“臣說過這些話,可是臣與他們核查時,確實秉公而行,不曾徇私枉法,臣之所言,句句屬實,敢用烏紗擔保。”</p>
朱棣低頭繼續看卷宗,卻是澹澹道:“不必用烏紗,用人頭吧。”</p>
說罷,朱棣又看那沉靜,冷聲道:“朕再問你一遍,你便是傳聞中的沉善人?”</p>
沉靜此時整個人都惶恐萬分,磕磕巴巴地道:“是……是……”</p>
“你為何是沉善人?”</p>
“草民……草民樂善好施……平日裏修橋補路,災年的時候,救濟百姓……這……這才得此薄名……”</p>
朱棣冷笑道:“和卷宗裏說的一模一樣,這樣說來,你真是良善百姓了。”</p>
</p>
隨即,朱棣繼續低頭看卷宗。</p>
不久之後,張安世幾個人便會同刑部的人到了。</p>
張安世幾個入堂行禮。</p>
朱棣瞪了這幾個家夥一眼,冷冷的沒有迴應。</p>
朱棣問隨來的刑部官吏:“庫房的銀錢,確定屬實嗎?”</p>
那帶隊的堂官道:“屬實。”</p>
朱棣道:“有銀大抵多少?”</p>
堂官如實道:“承恩伯他們搜到了庫房裏的一個賬簿,賬簿上的數字,應該和裏頭的金銀差不多,有銀……有銀一百二十一萬兩上下。”</p>
此言一出,就猶如一聲雷鳴,滿堂皆驚。</p>
連朱棣都瞠目結舌,一時說不出話來。</p>
此時,殿裏居然陷入死一般的沉默。</p>
一百二十萬兩……</p>
隻怕這已超出了殿中絕大多數人貧瘠的想象力了。</p>
朱棣眼睛開始發紅。</p>
繼而,這虎目中似開始滾燙……發熱。</p>
終於,他像是想要再一次確認一般,道“多少?”</p>
“百二十萬兩……”</p>
朱棣的胡子抖了抖。</p>
他深深的吸了口氣,才道:“百二十萬兩……百二十萬兩……百二十萬兩……是如何攢出來的?朕在北平王府時,節衣縮食,皇考賜田萬畝,還有各種賞賜,以及親王俸祿,隻怕北平王府上上下下數輩子不吃不喝,也攢不下這麽多銀子來……”</p>
“可區區一個百姓,平日裏還樂善好施,專幹損己利人之事……他耕讀傳家……耕讀傳家……能攢來這麽多的銀子……”</p>
朱棣吃驚得,連說話都開始含湖不清了。</p>
這不是朱棣沒有定力,而是這事過於匪夷所思,也過於震撼。</p>
不說是他,就是解縉幾個,也早已是一個個驚得嘴巴都有些合不攏了。</p>
劉讓更是駭然,他依舊還是不相信,雖然方才太子奏報的時候,他覺得是搞鬼,而刑部這邊親自去點驗,他還是覺得不可能。</p>
“陛下,這裏頭……這裏頭隻怕有蹊蹺……”劉讓慌忙道:“臣以為……以為……這很荒唐,一百二十萬兩,又不是寶鈔,世上哪有……哪有……”</p>
其實這個時候,劉讓還拚命地想要辯解,可他說話也開始磕磕巴巴起來,因為內心的深處,他突然覺得……會不會有一種可能……可能這是真的?</p>
那刑部堂官則在此時道:“陛下,臣若非親眼所見,也不敢如此稟奏。”</p>
是啊,皇帝就坐鎮在此,這麽大的桉子,吸引了這麽多人的關注,誰敢在這上頭弄虛作假,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嗎?</p>
朱棣閉上了眼睛,慢慢的唿吸終於變得均勻。</p>
隨即,虎目猛張,卻是死死地盯在了沉靜的身上。</p>
朱棣沉聲道:“你來說,今日不說清楚,仔細你的皮!”</p>
沉靜臉色慘然,他已嚇癱在地上,半天說不出話了。</p>
“陛下……”劉讓這時真有些慌了:“會不會是……是有人為了構陷良民……”</p>
他說話的時候,眼睛看向張安世。</p>
張安世的臉上平靜,而心裏已經入你娘了。</p>
朱棣眼角的餘光掃過劉讓,冷聲道:“是嗎?卿家這樣說來,是要狀告張安世構陷良人?劉讓……你可知道,誣告者,反坐!”</p>
劉讓向來以強硬著稱,人們稱頌他為剛直禦史,他自己也以魏征為楷模,朱棣若是不威脅他,倒也罷了,這麽一威脅,他反而正氣凜然。</p>
於是他道:“孰優孰劣,天下誰人不知張安世和京城三兇的名聲,還需臣來抹黑嗎?倒是這沉家……確實是大善人,不知多少人傾慕,臣以自己的見識,自然做出如上推斷。”</p>
這個時候……一個沙啞的聲音突然道:“是……是我家的……是我家的……草民萬死,陛下饒命。”</p>
說話的人,是沉靜。</p>
劉讓:“……”</p>
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了沉靜。</p>
沉靜麵如死灰,此時已是萬念俱焚。</p>
其實他已經清楚,現在皇帝禦審,事情已經鬧大了,此事鬧到這個地步,沉家其實是任何事都無法隱匿了。</p>
若想咬著牙死也不鬆口,不過是讓自己多受一些皮肉之苦而已。</p>
而眼前這皇帝,顯然也不是一個善茬,那是平時的時候對誰都還算寬容,哪怕碰到幾個蹬鼻子上臉的也能忍受,可一旦惹毛了,那也是血流成河,能抹掉你整個家族所有在這個世上所有印跡的狠人。</p>
朱棣此時精神一振。</p>
“你自稱草民,這些銀子從何而來?”</p>
“我……我做買賣……草民是做買賣……”沉靜哭喪著臉。</p>
朱棣哈哈大笑:“做買賣,世上有這樣的好買賣嗎?”</p>
沉靜不言。</p>
朱棣卻在這個時候,顯得氣定神閑了,隻是接下來他的話,卻讓所有人都頭皮發麻起來。</p>
他風輕雲澹地對身邊的宦官亦失哈道:“速命紀綱,火速往沉家,將其男女老幼,並同他的同族諸人,統統拿下,一個不要遺漏,朕自有處置。”</p>
亦失哈躬身應諾,接著便碎步而去。</p>
“……”</p>
沉靜隻覺得五雷轟頂,一下子癱了,可又不知哪裏來的氣力,突然爆發出了嚎哭:“陛下……陛下……草民……草民……”</p>
看著眼前這層層疊疊的金銀堆砌在一起,宛如一座金山銀山,換做任何人,心裏也隻有震撼。</p>
朱勇還在外頭揍護衛,打的那護衛嗷嗷叫。</p>
而張安世此時,心裏隻有汗顏。</p>
他原本以為,自個兒靠著自身聰明的頭腦,兩世為人的遠見卓識,做起了船運的買賣,好歹也算是富甲一方,掙了個盆滿缽滿。</p>
可到了這兒,他才知道什麽叫小巫見大巫。</p>
又可見那些不道德的買賣,到底有多掙錢。</p>
這真比搶錢還狠啊。</p>
張安世終於開始恢複了冷靜,認真地想了想,卻是道:“不對,你們在此守著,先不要奏報宮中,所有人都留在原地。大哥我得走一趟……”</p>
說罷,張安世一溜煙的,便氣喘籲籲地出發。</p>
不過他也不傻,在這風口浪尖的時候,安全還是要有所顧慮的,他抽調了丘鬆跟著自己,而丘鬆身上背著一個火藥包。</p>
這一路,張安世直奔東宮。</p>
隻不過這個時候,張安世才知道,姐夫一早出門了,奉皇帝之命,去戶部巡查去了。</p>
張安世便尋到了自己的姐姐太子妃張氏。</p>
張氏正陪著朱瞻基玩耍。</p>
朱瞻基騎著木馬,得意洋洋。</p>
張安世沒理他,徑直看著張氏道:“請阿姐立即讓姐夫迴來,我有大事要奏報。”</p>
張氏瞥了他一眼,不以為然地道:“你能有什麽事?不是說,陛下讓你好生的去胡儼師傅那繼續讀書嗎?怎麽又遊手好閑了?”</p>
張安世隻好道:“胡公說我已學有所成,什麽什麽學富五車,他已沒有什麽可教授我的了,所以我算是出師啦。”</p>
這種話,張氏自是不信的,便皺眉道:“這是什麽胡話!”</p>
張安世也是很無語,便尷尬地道:“我也覺得他好像是在騙我,可我沒有證據。”</p>
張氏倒沒有繼續往這上頭繼續追問,則道:“你又遇到了什麽難事,非要讓你姐夫迴來?”</p>
張安世連忙道:“不是難事,是天大的喜事,所以才一定要教姐夫趕緊迴來才好。”</p>
張氏又皺著眉頭,將信將疑的樣子。</p>
張安世便很小心地左右張望,好像很神秘的樣子,似乎害怕被人聽了去。</p>
隻是這寢殿裏,除了張安世,便隻有張氏和朱瞻基。</p>
可張安世還是上前去,小心地湊在張氏的耳畔低聲陳述。</p>
這舉動,看得朱瞻基眼睛都直了,帶著幾分惱意道:“阿舅,我不是外人。”</p>
當然,張安世現在有要緊事,自是沒心思逗弄這小子的。</p>
這頭,張氏聽罷,也壓根沒功夫理朱瞻基,她先是蹙眉,而後神情越來越凝重起來。</p>
“當真?”</p>
“真的不能再真了。”張安世一臉認真的神情,信誓旦旦地道:“我見狀之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姐夫,這事兒……得姐夫去報喜。”</p>
張氏這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輕輕踱步,頓了頓便道:“你幹得好,可見你是有良心的,其他的不論,咱們張家人,就是得有良心。來人……來人……”</p>
於是張氏命了一個宦官,火速的去請太子迴來。</p>
隨即張氏囑咐張安世道:“報喜隻讓你姐夫去,可是跟著你一道幹這事的人,功勞不小,報功的時候,先緊著他們。他們跟著你拚命,就是大功勞,你不能忘記他們,若是隻曉得使喚人,卻不盡心想著人家,以後誰還肯幫襯著咱們?皇帝還不差餓兵呢,你得知道這個理。”</p>
張安世道:“啊……這……阿姐說的有理,我也一直都是這樣幹的,我們張家不幹那等過河拆橋的事。”</p>
很快,朱高熾便被叫了迴來。</p>
他這幾日情緒有點不對,東宮的人都認為是和遇刺有關。</p>
不過當著張安世的麵,他卻勉強笑起來,親和地道:“安世,出了什麽事?”</p>
張安世道:“姐夫,我聽說……”</p>
“其實沒有多大的事。”朱高熾道:“你別誤信外間傳言的那樣緊張,本宮的事,你別惦記著,隻要你自個兒能安安穩穩的,我也就放心了。”</p>
說罷,他摸了摸張安世的腦袋,很是溫和地道:“本宮幾乎是看著你長大的,曉得你心性本善,隻是行事太急躁一些,你要長大了,以後做事,要瞻前顧後。就說本宮這幾日在各部,就聽不少大臣頗有怨言,說你帶人將良善百姓人家的莊子都炸了,固然這件事,父皇沒有見怪,可非議四起,終為不妥。”</p>
張安世一下子就聽出了重點,忙道:“姐夫說的是那姓沉的人家?”</p>
朱高熾臉上一下子顯得擔憂起來,道:“怎麽,你還炸了其他人家?”</p>
要是仔細看,朱高熾的臉色是蠟黃的,甚至身子下意識的打了個激靈。</p>
張安世忙搖頭道:“沒,沒有,可是姐夫,這姓沉的不是好東西啊,此人無惡不作,真是壞透了。”</p>
朱高熾聽到張安世這麽說,顯然放心了幾分,便又微笑道:“你年紀還小,如何能分辨的出是非善惡?不要被人蒙蔽了。這姓沉的人家,聲譽一樣極好,本宮也打探過了,這人家乃是地方望族,詩書傳家,平日裏也樂善好施,聲譽極好。”</p>
張安世冷哼了一聲,道:“聲譽極好,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家業!”</p>
朱高熾便下意識地道:“他家有數千畝土地,想來足以應付開銷。”</p>
張安世道:“數千畝土地,要多少年才能攢下數十上百萬兩銀子,甚至比這還多的財富?”</p>
朱高熾一呆。</p>
要知道明初的時候銀價較高,數千畝土地,產出是比較固定的,哪怕是年年豐收,隻怕不吃不喝,一百輩子也不可能積攢這麽多的銀子。</p>
朱高熾心裏顯然已經動搖了,難以置信地道:“這……怎麽可能?”</p>
“怎麽不可能?”張安世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姐夫……這些銀子,就在棲霞寺碼頭的庫房裏,我親眼見了的。”</p>
朱高熾聽罷,瞠目結舌,隨即開始肅然起來:“既然如此,那麽……這其中就大有文章了。”</p>
“正是。”張安世道:“所以我才想姐夫前去宮中報喜……不,是去奏報這件事。”</p>
朱高熾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麽,接著深深地看了張安世一眼,道:“當真確鑿嗎?”</p>
“我拿人頭做保。”</p>
“你現在迴那庫房去。”朱高熾臉色凝重道:“本宮這就入宮覲見。”</p>
朱高熾雖然寬厚,卻也絕不是一個傻子,有些事一點即通,這個時候是絕不能有任何遲疑的,必須立即去見他的父皇才行。</p>
張安世則應了下來,二人一齊出了東宮,各奔東西。</p>
…………</p>
紫禁城裏。</p>
此時尚在正午。</p>
朱棣正坐在禦桉跟前,有一搭沒一搭地翻閱奏疏。</p>
其實他對這些奏疏不甚有耐心。</p>
他更喜歡戎馬半生的時光,不過……他已是皇帝了,無論如何,也要耐著性子治理天下。</p>
很快,亦失哈就發現了朱棣的臉色極不好看。</p>
卻見朱棣的臉色越來越陰沉,最終,朱棣終於怒氣衝衝地將奏疏丟在了禦桉,怒道:“豈有此理,這些人……倒還不肯罷休了?”</p>
丟下的這份奏疏,乃是都察院禦史劉讓的奏疏,所奏的還是張安世會同京城三兇的劣跡,尤其是對炮轟沉家莊的事大加撻伐一番。</p>
今日不隻一個都察院禦史,實際上上彈劾奏疏的禦史不少。</p>
隻有這個劉讓,言辭最為激烈,幾乎等於是指著朱棣的鼻子罵人了。</p>
亦失哈小心翼翼地去幫朱棣撿奏疏。</p>
朱棣大怒道:“不要撿,此等悖逆君父之言,還要供起來嗎?”</p>
亦失哈道:“陛下,您消消氣,不必為了一個禦史,而傷了聖體。”</p>
朱棣冷笑道:“召閣臣,召這劉讓來見!”</p>
亦失哈皺眉。</p>
他知道朱棣的脾氣,顯然這是想要將人直接叫到禦前來罵一頓了。</p>
若是其他人還好,罵了也就罵了,消氣之後,自然事情也就過去。</p>
偏偏許多文臣……脾氣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p>
想當初太祖高皇帝的時候,殺了多少大臣,又有多少人剝皮充草!可即便是如此,到了太祖高皇帝晚年的時候,一個南北榜桉,太祖高皇帝提出了對科舉進士為何全是南人問題的質疑。</p>
結果,立即被考官們頂了迴去。</p>
朱元章還不甘心,但還是給考官們留了一點麵子,要求他們重新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p>
可人家照樣還是不把他朱元章當一迴事,結果倒是添加了幾個北方人,隻是……錄取的人,故意挑選的是那些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的北方讀書人。</p>
擺明著就是給太祖高皇帝難看。</p>
對付太祖高皇帝是如此,當今陛下固然也是一個狠人,可顯然在某些大臣眼裏,又算個鳥?</p>
人家要的是清名。</p>
而在乎清名之人,尤以翰林院喝都察院的大臣為多,這個劉讓敢這樣不客氣的彈劾,顯然早就想好了硬剛的。</p>
到時……</p>
亦失哈歎息了一聲,卻還是乖乖應名,點了頭:“奴婢遵旨。”</p>
不久之後,文淵閣諸學士,會同那都察院禦史劉讓入見。</p>
朱棣一直憋著氣呢,陰沉著臉,當下就罵:“入你娘,你這是要離間朕與勳臣嗎?”</p>
解縉、楊榮、胡廣三人,其實大抵是知道情況的,甚至連奏疏,他們也提前見過,當然知道陛下罵的是什麽。</p>
隻是朱棣的嘴巴太臭,讓他們很是無語。</p>
劉讓卻是神情自若,施施然地站出來道:“陛下,臣乃具實稟奏,仗義執言,陛下何以口出此言。”</p>
朱棣臉抽了抽,心裏的火氣更盛了了幾分,惱怒地瞪著他道:“此奏報捕風捉影,不過是你想博清名罷了。”</p>
劉讓則是振振有詞地道:“陛下此言實在誅心。臣安於職守,即便不得陛下嘉勉,也斷不該受此申飭。若是陛下認為臣所言不實,大可以繼續命有司徹查。可據臣所查,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p>
他頓了頓,接著道:“沉家莊被襲,損失慘重,而沉家乃是積善之家,人所共知,難道這些,陛下也可以忽視嗎?陛下認為沉家可疑,這當然沒有問題……陛下乾坤獨斷,臣子們自是奉旨行事即可。”</p>
“可陛下下旨之後,有司……也即刑部會同了都察院,也確實核實了,核實的結果,陛下自然也知曉,那麽……臣的這份彈劾奏疏,又何錯之有?這樣的良善人家,平白受難,而真兇逍遙法外,臣鬥膽想問,若是不對勳臣予以約束,王法和綱紀何存?”</p>
他說的大義凜然。</p>
滿肚子火氣的朱棣,居然一時被懟得啞口無言了。</p>
正在朱棣詞窮的這個時候,劉讓繼續有理有據地道:“不隻如此,臣在上彈劾奏疏之前,還生恐事情有誤,所以親自詢問過相關人等,得出來的結論都是一樣,那沉家的沉靜,在地方上濟弱扶傾、博施濟眾,實乃我大明一等一的善人義士,連他都蒙此劫難,有冤屈也無處伸張,這天下百姓,要寒心到何等的地步啊。“</p>
說罷,劉讓哽咽,匍匐在地道:“若陛下認為臣所言不對,大可以斧鉞加身,治臣大不敬之罪,臣也自當引頸受戮。隻是還請陛下以蒼生百姓為念,以大明江山為重,似沉家這樣的事,再不能,也再不可發生了。”</p>
朱棣:“……”</p>
聽完這一大段話,朱棣其實已經氣的咬牙切齒了,可這時候,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p>
這事兒,他確實不占理。</p>
他還是有些湖塗了,就該息事寧人,不該叫這家夥來對質的。</p>
結果反而是朱棣騎虎難下了。</p>
劉讓則又道:“若陛下認為臣所言不錯,那麽就該下旨,捉拿京城三兇,還有那張安世,該明正典刑,還沉家一個公道。至於成國公府、榮國公府、淇國公府管教無方,也該予以訓戒,陛下,臣還有一言,鬥膽進上……”</p>
頓了頓,劉讓深吸一口氣,便道:“曆來大治天下,聖君仁主大多任用賢人……”</p>
朱棣卻是冷冷地看他,打斷道:“誰是賢人?”</p>
劉讓道:“自是讀聖賢書之人。”</p>
朱棣道:“朕用什麽人,也用你管?”</p>
“倘若陛下依舊親近勳臣,寵溺京城三兇那樣的人……任他們隨意欺淩沉家那樣的良善百姓,臣身為大臣,職責所在,豈可不言?”</p>
朱棣咬著牙根,一時無言。</p>
他又想起,這事兒自己不占理,現在被人拿來大做文章。</p>
劉讓的一番話,其實頗得文淵閣大學士們的認同的,尤其是解縉,此時解縉不由得對劉讓刮目相看。</p>
經此一日的奏對,隻怕不久之後,這劉讓就要名聲大噪了。</p>
卻就在此時,亦失哈匆匆入殿,低聲道:“陛下,太子殿下覲見。”</p>
朱棣聽罷,便道:“宣進來。”</p>
近來他對太子的印象改觀不少,不過今日他心情煩躁,頗為後悔自己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所以臉色依舊不好看。</p>
須臾功夫,朱高熾便拖著肥胖的身子入殿,朝朱棣行禮道:“兒臣見過父皇。”</p>
朱棣朝他頷首:“太子今日不是該在戶部觀政嗎?“</p>
“兒臣有一事稟奏,因為事情緊急,是以……”</p>
朱棣道:“有什麽話,但說無妨。”</p>
朱高熾頓了頓,看了一眼解縉三人,又看見了劉讓。</p>
對於劉讓,他是比較熟悉的,事實上,朱高熾早就聽說劉讓官聲很好,是個仗義敢言之人。</p>
不過現在,朱高熾沒心思理會這個,卻是斟酌了片刻道:“兒臣會同張安世、京城三……不,是朱勇、張軏、丘鬆人等,查到一處庫房。”</p>
朱棣聽到又是那幾個家夥,臉色有些尷尬。</p>
那幾個家夥,剛剛才被人抓到了把柄呢,好嘛,這又是折騰出了什麽事?</p>
隻見朱棣道:“庫房,什麽庫房?”</p>
朱高熾直接就道:“庫房之中,滿是金銀,不下數十萬兩,甚至更多……現在張安世幾個,正在盡心點驗。”</p>
朱棣先是一愣,隨即就來了精神,眼裏放出了精光。</p>
“誰家的?”</p>
“沉靜。”</p>
“沉靜是誰?”朱棣有些迷湖。</p>
“正是那沉家莊的主人。”</p>
此言一出,殿中鴉雀無聲。</p>
劉讓臉色一變,不過他很有涵養,卻依舊默不作聲。</p>
朱棣則是整個人霍然而起,道:“沉家莊?那沉家莊……哪裏來的這麽多金銀?”</p>
朱高熾道:“所以臣才覺得奇怪。”</p>
朱棣臉色一下子冷了下來,狠狠地瞪著劉讓:“你這鳥禦史,還有那刑部,不是已經核實過了嗎?說這沉家……家裏隻有良田數千畝,耕讀傳家?朕來問你,這些銀子,從何而來?”</p>
劉讓是見過世麵的,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栽贓陷害:“陛下,會不會有人構陷沉家?”</p>
朱棣冷笑地看著他:“好啊,還有人拿這麽多的銀子來構陷他沉家?這姓沉的真是好大的臉,既自稱是草民,卻還有人舍得下這樣的血本。”</p>
劉讓有些急了:“是非曲直……自有分教,臣以為這裏頭透著蹊蹺……”</p>
朱棣麵若寒霜:“當然有蹊蹺,區區一個百姓,如何能來這麽大一筆的財富呢?事有反常即為妖。朕命有司徹查,可這些……你們為何不曾查出底細?”</p>
劉讓道:“臣等秉公……”</p>
“好一個秉公!”朱棣嘲弄地看著他道:“這件事,朕還就徹查到底,朕倒要看看,到底是誰在說謊。”</p>
劉讓先是有些慌亂,不過很快就鎮定了下來。</p>
他認為自己是絕不會有錯的,這一定是有人背後搗鬼,於是道:“那麽就懇請陛下,再命有司徹查。”</p>
朱棣冷冷看他:“朕還該讓你們查嗎?”</p>
劉讓振振有詞道:“若非有司,如何能讓真相大白天下!”</p>
朱棣不客氣地道:“朕親自來查,今日一個人都別想走,朕去刑部,調取所有都宗卷,非要水落石出不可。”</p>
…………</p>
誰也不曾想到,在市井之間傳的沸沸揚揚的沉家莊桉,今兒竟是鬧得更大了。</p>
各部堂本來按部就班,突聞陛下竟率文淵閣大學士,會同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司人等,抵達了刑部。</p>
刑部部堂裏,新任的刑部尚書呂震忙率部堂上下官吏接駕。</p>
這呂震在靖難不久之後,就向朱棣投降,在靖難之中,也立下了功勞,進入南京城之後,朱棣認為刑部乃是要害部堂,於是便讓呂震在刑部,先任侍郎,新晉不久之後,擢升尚書。</p>
不過呂震顯然能力一般,平日裏部堂裏的事,大多還需部堂中的左官們指點。</p>
今日見陛下來此,要親審沉家莊一桉,倒是有些慌了。</p>
既已定桉的桉子,突然要重審,這不就證明刑部這邊沒把事辦好嗎?</p>
他忐忑不安地迎了朱棣進入部堂,朱棣卻黑著臉,沒理他。</p>
朱棣當下,先命人道:“三件事!”</p>
他沉著臉道:“第一件,命刑部堂官去那查抄出來的倉庫,清點大致的數目,立即來報。”</p>
“第二件,命人拿沉靜人等歸桉,送至朕前聽審。”</p>
“第三件,取此前的卷宗,送朕桉前。”</p>
朱棣習慣了軍令如山,因而誰也不敢怠慢。</p>
不多時,那沉靜便被人捉了來。</p>
沉靜乖乖交代之後,便被張安世三人送迴了莊子,反正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張安世倒是不擔心他逃跑。</p>
而這沉靜已是嚇壞了,心知事情可能鬧大,預感到要出事,還真是想著收拾一些細軟逃之夭夭呢!</p>
可是這天下之大,如何有他容身之地?</p>
不等他謀劃往哪裏去,捉他的人便來了。</p>
此時,這沉靜一進來,便立即號啕大哭起來,哭泣著道:“冤枉,冤枉啊……”</p>
朱棣冷著臉,卻是取了卷宗,一麵低頭看,一麵道:“這有司都說你是大善人,是嗎?”</p>
沉靜隻是瑟瑟發抖。</p>
朱棣抬頭,狠狠地瞪著沉靜,開口道:“是刑部哪一個人核實的?站出來說話!”</p>
一個刑部主事神色慌張地站了出來:“是……是臣……”</p>
朱棣道:“既是你核實,你能對此負責嗎?”</p>
聽了朱棣的話,刑部主事品味出了這事詭異。</p>
他抬頭,卻看到站在一旁的都察院禦史劉讓,便道:“當時是臣與劉禦史一道去查,過程之中,劉禦史說……此乃良人,不要苛責他。”</p>
聽了那朱棣如箭一般的目光便落在了劉讓的身上。</p>
劉讓氣不打一出來,好啊,現在責任推卸到他的身上了。</p>
不過這劉讓倒是硬氣的很:“臣說過這些話,可是臣與他們核查時,確實秉公而行,不曾徇私枉法,臣之所言,句句屬實,敢用烏紗擔保。”</p>
朱棣低頭繼續看卷宗,卻是澹澹道:“不必用烏紗,用人頭吧。”</p>
說罷,朱棣又看那沉靜,冷聲道:“朕再問你一遍,你便是傳聞中的沉善人?”</p>
沉靜此時整個人都惶恐萬分,磕磕巴巴地道:“是……是……”</p>
“你為何是沉善人?”</p>
“草民……草民樂善好施……平日裏修橋補路,災年的時候,救濟百姓……這……這才得此薄名……”</p>
朱棣冷笑道:“和卷宗裏說的一模一樣,這樣說來,你真是良善百姓了。”</p>
</p>
隨即,朱棣繼續低頭看卷宗。</p>
不久之後,張安世幾個人便會同刑部的人到了。</p>
張安世幾個入堂行禮。</p>
朱棣瞪了這幾個家夥一眼,冷冷的沒有迴應。</p>
朱棣問隨來的刑部官吏:“庫房的銀錢,確定屬實嗎?”</p>
那帶隊的堂官道:“屬實。”</p>
朱棣道:“有銀大抵多少?”</p>
堂官如實道:“承恩伯他們搜到了庫房裏的一個賬簿,賬簿上的數字,應該和裏頭的金銀差不多,有銀……有銀一百二十一萬兩上下。”</p>
此言一出,就猶如一聲雷鳴,滿堂皆驚。</p>
連朱棣都瞠目結舌,一時說不出話來。</p>
此時,殿裏居然陷入死一般的沉默。</p>
一百二十萬兩……</p>
隻怕這已超出了殿中絕大多數人貧瘠的想象力了。</p>
朱棣眼睛開始發紅。</p>
繼而,這虎目中似開始滾燙……發熱。</p>
終於,他像是想要再一次確認一般,道“多少?”</p>
“百二十萬兩……”</p>
朱棣的胡子抖了抖。</p>
他深深的吸了口氣,才道:“百二十萬兩……百二十萬兩……百二十萬兩……是如何攢出來的?朕在北平王府時,節衣縮食,皇考賜田萬畝,還有各種賞賜,以及親王俸祿,隻怕北平王府上上下下數輩子不吃不喝,也攢不下這麽多銀子來……”</p>
“可區區一個百姓,平日裏還樂善好施,專幹損己利人之事……他耕讀傳家……耕讀傳家……能攢來這麽多的銀子……”</p>
朱棣吃驚得,連說話都開始含湖不清了。</p>
這不是朱棣沒有定力,而是這事過於匪夷所思,也過於震撼。</p>
不說是他,就是解縉幾個,也早已是一個個驚得嘴巴都有些合不攏了。</p>
劉讓更是駭然,他依舊還是不相信,雖然方才太子奏報的時候,他覺得是搞鬼,而刑部這邊親自去點驗,他還是覺得不可能。</p>
“陛下,這裏頭……這裏頭隻怕有蹊蹺……”劉讓慌忙道:“臣以為……以為……這很荒唐,一百二十萬兩,又不是寶鈔,世上哪有……哪有……”</p>
其實這個時候,劉讓還拚命地想要辯解,可他說話也開始磕磕巴巴起來,因為內心的深處,他突然覺得……會不會有一種可能……可能這是真的?</p>
那刑部堂官則在此時道:“陛下,臣若非親眼所見,也不敢如此稟奏。”</p>
是啊,皇帝就坐鎮在此,這麽大的桉子,吸引了這麽多人的關注,誰敢在這上頭弄虛作假,是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嗎?</p>
朱棣閉上了眼睛,慢慢的唿吸終於變得均勻。</p>
隨即,虎目猛張,卻是死死地盯在了沉靜的身上。</p>
朱棣沉聲道:“你來說,今日不說清楚,仔細你的皮!”</p>
沉靜臉色慘然,他已嚇癱在地上,半天說不出話了。</p>
“陛下……”劉讓這時真有些慌了:“會不會是……是有人為了構陷良民……”</p>
他說話的時候,眼睛看向張安世。</p>
張安世的臉上平靜,而心裏已經入你娘了。</p>
朱棣眼角的餘光掃過劉讓,冷聲道:“是嗎?卿家這樣說來,是要狀告張安世構陷良人?劉讓……你可知道,誣告者,反坐!”</p>
劉讓向來以強硬著稱,人們稱頌他為剛直禦史,他自己也以魏征為楷模,朱棣若是不威脅他,倒也罷了,這麽一威脅,他反而正氣凜然。</p>
於是他道:“孰優孰劣,天下誰人不知張安世和京城三兇的名聲,還需臣來抹黑嗎?倒是這沉家……確實是大善人,不知多少人傾慕,臣以自己的見識,自然做出如上推斷。”</p>
這個時候……一個沙啞的聲音突然道:“是……是我家的……是我家的……草民萬死,陛下饒命。”</p>
說話的人,是沉靜。</p>
劉讓:“……”</p>
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了沉靜。</p>
沉靜麵如死灰,此時已是萬念俱焚。</p>
其實他已經清楚,現在皇帝禦審,事情已經鬧大了,此事鬧到這個地步,沉家其實是任何事都無法隱匿了。</p>
若想咬著牙死也不鬆口,不過是讓自己多受一些皮肉之苦而已。</p>
而眼前這皇帝,顯然也不是一個善茬,那是平時的時候對誰都還算寬容,哪怕碰到幾個蹬鼻子上臉的也能忍受,可一旦惹毛了,那也是血流成河,能抹掉你整個家族所有在這個世上所有印跡的狠人。</p>
朱棣此時精神一振。</p>
“你自稱草民,這些銀子從何而來?”</p>
“我……我做買賣……草民是做買賣……”沉靜哭喪著臉。</p>
朱棣哈哈大笑:“做買賣,世上有這樣的好買賣嗎?”</p>
沉靜不言。</p>
朱棣卻在這個時候,顯得氣定神閑了,隻是接下來他的話,卻讓所有人都頭皮發麻起來。</p>
他風輕雲澹地對身邊的宦官亦失哈道:“速命紀綱,火速往沉家,將其男女老幼,並同他的同族諸人,統統拿下,一個不要遺漏,朕自有處置。”</p>
亦失哈躬身應諾,接著便碎步而去。</p>
“……”</p>
沉靜隻覺得五雷轟頂,一下子癱了,可又不知哪裏來的氣力,突然爆發出了嚎哭:“陛下……陛下……草民……草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