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事……當空閑時,楊士奇與鄧健在張家的茶房閑聊。</p>


    鄧健這種宦官,當然對人是很周到的,二人親切交談,楊士奇話鋒一轉,道:“鄧公公,敢問當初為何太子殿下請下官來此授課?”</p>


    鄧健呷了口茶,麵帶微笑:“楊公,這個嘛……據奴婢所知,好像是太子殿下聽聞您在出仕之前曾做過許多年的教書先生,楊相公教了這麽多年的書,一定很有心得吧。”</p>


    楊士奇:“……”</p>


    他青著臉,一言不發。</p>


    這一層的窗戶紙捅破之前,他雖然隱隱覺得有這個可能,可現在有了真憑實據,他才知道原來太子對他的青睞隻是一個笑話。</p>


    而且近來他還聽到一些可怕的傳聞,之所以要教授張安世讀書,是因為漢王提議讓皇親去赴皇家的家宴,這裏頭……可大有玄妙。</p>


    隻怕到時會有人故意要讓張安世這個草包出洋相。</p>


    而屆時陛下一旦震怒,追究下來,誰會倒黴?</p>


    他張安世就算是一頭豬,那也是和太子有親戚關係的豬啊。</p>


    而他楊士奇這辦事不利的鍋,就算是背定了。</p>


    於是,楊士奇拚命喝茶泄火,然後繼續拚命的上茅坑。</p>


    完蛋了。</p>


    山雨欲來,雷霆將至,到時屍骨無存,一切美夢盡為泡影。</p>


    隻是這時……還逃得開嘛?</p>


    楊士奇隻得繼續上墳,然後每天麵對張安世關切地問他:“楊侍講,吃了嗎?”</p>


    楊士奇隻想吃人。</p>


    又過幾日,他依舊還去翰林點卯,而後準備啟程去張家。</p>


    隻不過到了翰林值房點卯的時候,那堂官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了楊士奇一眼,道:“是楊侍講?楊侍講,你可算來了,快,快入宮。”</p>


    “入宮?”</p>


    “對,陛下有詔,傳你覲見。”</p>


    楊士奇:“……”</p>


    這是福是禍?</p>


    …………</p>


    南京紫禁城裏。</p>


    朱棣正在殿中與姚廣孝和解縉、楊榮幾人說話。</p>


    不過今日卻是連漢王朱高煦也來了。</p>


    朱高煦愛湊熱鬧,尤其是愛湊朱棣的熱鬧,他雖然自詡是李世民,卻知道自己的父皇可不是李淵。</p>


    所以無論什麽時候,這位漢王殿下總能在合適與不合適的時候出現在朱棣的身邊。</p>


    “父皇……楊士奇此人,兒臣沒有聽聞過,不過聽說,他是太子侍講……”</p>


    朱高煦頓了頓又道:“他年歲已是不小了,卻是如此默默無聞,聽說連舉人的功名都沒有呢。”</p>


    聽說朱棣要召楊士奇,朱高煦對此大發評論。</p>


    站在一旁的姚廣孝隻充耳不聞,他從不過問朱棣的家事。</p>


    至於解縉……</p>


    解縉這個人和太子關係是極好的,當然,好歸好,對於太子身邊的人,他卻有所提防。</p>


    這其實可以理解,同行是冤家嘛。</p>


    朱棣瞪朱高煦一眼道:“你就少說幾句。”</p>


    說罷看向解縉,道:“解卿家可知這楊士奇嗎?”</p>


    解縉雖是入閣為文淵閣大學士,可同時也在翰林院掛職,對於翰林院的情況倒是頗為了解。</p>


    解縉想了想道:“陛下,此人確實如漢王殿下所言,太祖高皇帝的時候,國家缺少儒生,因此雖開科舉取士,卻也命大臣舉薦儒生入朝,楊士奇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入朝出仕,隻是他平日在翰林院沉默寡言,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所以臣竊以為……”</p>


    解縉的話沒有繼續說下去,不過意思已經很清晰了。</p>


    沒有功名的人進入仕途,是大明開國的時候權宜之計,等到數十年的科舉之後,有了大量的進士入朝,這些人自然也就沒人願意看重了。</p>


    就比如解縉,著重的提及了科舉,就是解縉是進士出身。</p>


    朱棣不露聲色道:“朕聽說這楊士奇是個人才,所以想見一見。”</p>


    解縉一聽,立即住口,話說到這個份上,若是再說什麽就是不識趣了。</p>


    漢王朱高煦卻忍不住道:“父皇身邊或出了奸人,父皇要明鑒啊。”</p>


    這漢王一向喜歡頂撞,當然,換作其他人這叫觸怒聖顏,可朱棣喜歡這個兒子,卻認為他是心直口快,因此不但不會加罪,反而屢屢稱讚。</p>


    不過朱棣臉這次卻是臉拉了下來,道:“你是藩王,國家大事,難道還要你做主?”</p>


    朱高煦:“……”</p>


    “陛下,楊士奇覲見。”</p>


    “宣。”朱棣道。</p>


    一會兒功夫,楊士奇忐忑入殿,行禮如儀,口唿萬歲。</p>


    朱棣打量一眼楊士奇,見他其貌不揚,便道:“楊卿在翰林當值嗎?”</p>


    “是。”</p>


    朱棣道:“擔負什麽職責?”</p>


    楊士奇道:“撰寫經義,或至東宮值守。”</p>


    朱棣不喜歡這些舞文弄墨的家夥,卻還是耐心道:“朝廷的公文往來,可有涉及。”</p>


    “有,翰林負責抄錄聖旨和奏疏,對其進行存檔,臣對此略知一二。”</p>


    朱棣笑了笑道:“那麽朕來問你,你既是常去東宮侍講,你對詹事府有何看法?”</p>


    詹事府是東宮的機構,負責太子的教育以及起居。</p>


    楊士奇心裏七上八下,他無法理解為何皇帝要召見自己,隻是現在事到臨頭,隻好應對了。</p>


    於是道:“詹事府給太子殿下講授的時候,大多愛進講詩詞文法之術,臣以為不妥。”</p>


    朱棣來了興趣:“噢?那麽依卿所言,應該進講什麽呢?”</p>


    楊士奇道:“太子殿下應當留意學習《六經》,空暇時候則閱讀兩漢時期的詔令。至於詩歌文法乃凋蟲小技,不足為學。”</p>


    朱棣聽罷,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楊士奇。</p>


    此人……倒是和其他的文官不同,在許多文臣那兒,這詩詞文法簡直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一樣,可楊士奇卻認為隻是凋蟲小技。</p>


    朱棣道:“學習兩漢時期的詔令有什麽用?”</p>


    楊士奇道:“曆代天子,在應對不同的情況時所下達的詔令,都有得失。</p>


    楊士奇頓了頓繼續道:“若是閱覽這些聖旨,才可更加了解漢朝時各州縣的局麵,從而再比照《漢書》,就可得知詔令頒布之後的情況,從而得出詔令所產生的影響,對於國家是福是禍。再以此進行檢討,為何有的詔令無法實施,有的詔令實施之後反而導致天下的綱紀崩壞,有的詔令卻可造福天下。如此一來,便可以史為鑒了。”</p>


    </p>


    朱棣聽罷,精神更足了,他凝視著楊士奇一會,轉而看向解縉,道:“解卿家認為如何?”</p>


    解縉道:“臣對楊侍講所言的通過詔令來了解民情和國策……有所疑惑。”</p>


    楊士奇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解縉,解縉是他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是文淵閣大學士,因此他忙道:“還請解公賜教。”</p>


    解縉道:“憑借於此,也不過是管中窺豹而已。”</p>


    楊士奇道:“所以才需進行比對,要對照《漢書》、《詔令》、《奏疏》不斷的比對之後,才可找到事情的真相。”</p>


    解縉笑了笑:“你久在翰林,憑借這個,可以知道天下事嗎?”</p>


    “略知一二。”</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姐夫是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山打老虎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山打老虎額並收藏我的姐夫是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