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商用不動產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政府的政策這種非市場化的幹擾相對較少,所以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空間比較大。我們的生存方式非常簡單,隻要有市場、有競爭,我們的聰明才智、毅力、戰略和價值觀就能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就是要找市場,凡是市場被吃掉的,或者說被政府拿走的,我們都躲開,這是我們唯一的生存之道。
提問:當年創業的時候,你們六條漢子都是絕對的人才,如果按照你們現在的經驗和方式,有沒有可能避免大家的離開或出走?
另外,在創業階段,企業的核心層都是很團結的,沒有任何問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核心層可能就會有新的想法或者出現裂痕,很多企業在這個階段都會遇到瓶頸。從優化股權結構的角度來說,有沒有什麽好的辦法來避免核心層的分裂或出走?
馮侖:我們中國人講求“合”的文化,什麽事都是這樣,大家在一起就是好的,不在一起就是不好的。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筆算不清的賬,是不是我們幾個在一起就能比今天做得好?我不知道。從今天來看,我們每個人都發展了,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所以,我覺得這件事要從價值觀上來求得解脫。
從價值觀上來說,隻要大家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就能在一起,即使不在一起,也能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同道不一定永遠同路,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是一個教派的,你可以在這個廟,我可以在那個廟,大家彼此守望相助。我們幾個就是這樣,我們是同道,但沒有走同一條路。
在做生意之前,我們幾個就認識了,所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在一起討論價值觀。我原來在政府機關工作,後來到海南辦企業。當時我們這些人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王功權手下的,一部分是原來我手下的。我去招易小迪、王啟富這些人的時候,和他們談了很多有關價值觀的事情。可以說,當時我們這些人的價值觀是很一致的。
後來開始做公司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仍然是原來那些價值觀的延續,這也是我們遇到的很多困難得以平順解決的原因。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為了掙錢而在一起,而我們在麵對分歧的時候,能夠把錢放在第二位,把理想放在第一位。當時我們的理想就是改革社會。所以,同道很重要,至於能不能同路,我覺得不用太糾結。
第二個問題,怎樣設計股權,才能讓大家不離開?我覺得,不是說股權互相牽扯到一起,永遠解不開就叫好,未必。實際上,股權的設計跟你的利益和你當時所處的環境背景有很大關係。我們民營企業初創的時候沒錢,我們搞平均有我們的道理。當時是我主持做這件事,我就說,我們幾個人缺哪個都不行,每個人的作用都是百分之百的,這才公平。因為我們都不是“富二代”,說我有錢,你來給我打工,我給你5%的股份就不錯了。當時大家都沒錢,都是靠借錢。我們最初有一項集資,錢都是借來的,那時候借個幾千塊錢都很難,誰有錢啊?甚至有的人到海南去的差旅費都是借的。
所以,那時候的概念和今天很不一樣,不能說你出的錢多,你的股份就多。在當時的背景下,每個人都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是首要的。按照山西票號的說法,人力資源是身股,不是銀股,不是拿錢來買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平均分配是有道理的。之後,在重組的過程中,我再慢慢把他們的股權買迴來,但這時候就要花錢了。
今天,如果你接受的是一筆風險投資,那你可能連設計股權的空間都沒有。所以,不要把不離開作為設計股權的前提。如果你希望你的核心團隊維持穩定,那你就多給他們一些期權,鼓勵他們多待一些日子。但即使是這樣,如果發生分歧,他們還是可以賣股權,還是可以走的。
北大的女生曾經講過一句話,叫作“結婚是誤會,離婚才是理解”,我覺得這話有點兒道理。結婚的時候,大家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優點,都是互相吹捧著進洞房的。離婚的時候,就像做鑒定一樣,鑒定以後,發現原來你是這樣的性格,最後大家互相理解,就離開了洞房。做公司也是這樣,合夥人一開始誇大彼此的優點有時候是必要的,否則大家就不能在一起。但是,合著合著,你會發現大家在性格、習慣等方麵有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年齡大了以後,有的人想自由輕鬆一點兒,多跟孩子待在一起,有的人還希望繼續幹,這時候你非不讓分開,就是你的不對了。所以,我覺得合好還是分好這個問題不能預設一個前提,關鍵在於尋找共同的價值觀,並結合當時的情況來設計股權,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做正向激勵。這樣,即使以後有人離開了,你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合夥人。
提問:萬通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中間經曆了很多挫折。很多民營企業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所謂的極限問題,就是瓶頸。有兩個瓶頸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是資金的問題,或者說現金流的問題,一個是人才的問題。萬通遭遇了合夥人的離去,這是資金的流失,同時也是核心人才的流失。我想從馮董這兒討教一些經驗。
第二個問題,您非常熱衷於公益事業,也很樂於和大家分享您的價值觀和智慧。我想提一個建議,既然您這麽熱心,能不能在您的群體裏號召一下,為中國廣大的中青年企業家建立一個智慧分享的平台,就像您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一樣,讓更多的中青年企業家或者說企業經營者有跟前輩學習的機會。除了您的參與,我們也希望有王石、柳傳誌等更多的人參與。我有幸跟馬雲有過一次短暫的交流,確實受益匪淺。人的成長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實踐,慢慢成長。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在身邊找到一個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覺得,在有限的生命裏,第二種方式更有效。
馮侖:我先迴答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正在考慮兩件事,一是我和馬雲、郭廣昌一直在討論辦一所我們民營企業自己的商學院。現在國內的商學院講的都是西方案例,我們隻講本土案例。目前,我們有七八個人一直在醞釀做這件事。當然,我們是按照公益的方式來做,我們辦這所商學院不是為了賺錢,雖然收大家的錢,但前提是所有發起人都要捐錢,捐的錢拿來建校舍,每年大家繳的錢也會拿出一部分留在學校。我們要把它辦成一個非營利組織,辦成一所真正的本土商學院,既不同於北大、清華,也不同於中歐。商學院的地點初步選在了杭州。
第二件事是我和崔永元一直在試圖做民營企業的口述曆史,他還想把它做成一個小博物館。中國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大部分現在歲數都很大了,都進入了代際傳承階段,我們想通過影像、聲音和文字的方式,把他們的想法和經驗記錄下來。目前,這個項目崔永元已經開始做了,我和其他一些企業以公益的方式資助他。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把大量的資料積累起來,以後可以放在網上,或者放在一個平台上,讓大家可以間接獲得。
有一年年三十的時候,我和馬雲在亞龍灣放鞭炮,放完後就在海邊散步。我們談到了一個話題,怎樣才能讓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得更快,成為受人尊敬的民營企業,因為隻有這樣,我們自己的生存空間才會大。那就是必須市場化,隻有整個民營企業都發展,我們自己的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快。中國這30多年的改革,從大的方麵來看就辦了一件事,就是發展民營企業,因為國有企業在30年前已經很強大了。30多年就辦了個民營企業,如果還辦不好,大家就會質疑這種方式的正確性,以後可能就去幹別的了。所以,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就是把這件事當作公益來做,同時也給自己的企業找到發展的空間。
再來說說你的第一個問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危機,人才的流失也的確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
迴顧中國房地產行業20多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看萬通的成績單。如果滿分是100分,萬通可以打70~80分。什麽意思?20年前在a股市場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如果活到今天的話,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4%~5%之間。如果是15年前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5%~6%之間。如果是10年前上市的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7%~8%之間。這就是衡量的標準。
那麽,為什麽說萬通是70~80分呢?萬通成立20年時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7%左右,並不是太高,但它堅持了下來。也就是說,從全國的標準來看,萬通比中間水平高一點兒,七八十分。
我們再看看潘石屹,他這十幾年的成長速度是比較快的。為什麽?因為他離開的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現金,他沒有任何麻煩。而我們萬通幹擦屁股的活兒幹了好多年。我發現,在中國,擦屁股這件事也是很專業的,我們公司有幾個人號稱“手紙”,專門擦屁股。你別以為你擦屁股不容易,我提褲子更難。你擦完屁股就完事了,我還要給你提上褲子,幫你整理好,我後麵的活兒比你擦屁股還難。這些事會花費你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會影響你的發展速度。那麽,怎樣才能保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受人才流失的影響呢?我覺得要靠兩個方麵。
第一,公司的治理結構要好。事先建立一種現代的法律契約關係,這樣的話,即使個別人離開,公司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萬通今天有走的人,也有來的人,但對公司的影響都不大。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戰略和價值係統做支撐,再加上我們每年都做培訓,所以個人的去留對公司來說影響越來越小。
第二,公司要專業化。如果是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化的公司,比如捏腳,如果你能捏到全國第一,市場、品牌和客戶就成為你最重要的資源,那某個人走不走就不重要了。但如果是機會導向的公司,你的市場、品牌、客戶資源不夠專業化,完全是靠領導關係維持公司,比如某個員工的二叔是國土局局長,那這個人走的話就會對公司造成較大的傷害。
再有,對人才的流動,我們自己也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第一,願意來的人比走的人多,說明公司在進步;第二,來的人比走的人牛,也說明公司在進步;第三,來的人開價比走的人高,還是說明公司在進步。但如果反過來,那人才的流失就變成了很大的危險。
現在,人才的考評有一些指標,比如一家公司的高管、中層和一般員工的流失率,很多專業的諮詢公司都可以幫你做這樣的考評。不管怎樣,大家就看我剛才說的這個衡量標準,如果是正向的,就說明公司還處在上升期,那個別人的來去就不重要。創始合夥人的離開就像原配離婚一樣,總會疼一下,但是不要緊。
提問:當年創業的時候,你們六條漢子都是絕對的人才,如果按照你們現在的經驗和方式,有沒有可能避免大家的離開或出走?
另外,在創業階段,企業的核心層都是很團結的,沒有任何問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核心層可能就會有新的想法或者出現裂痕,很多企業在這個階段都會遇到瓶頸。從優化股權結構的角度來說,有沒有什麽好的辦法來避免核心層的分裂或出走?
馮侖:我們中國人講求“合”的文化,什麽事都是這樣,大家在一起就是好的,不在一起就是不好的。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筆算不清的賬,是不是我們幾個在一起就能比今天做得好?我不知道。從今天來看,我們每個人都發展了,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所以,我覺得這件事要從價值觀上來求得解脫。
從價值觀上來說,隻要大家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就能在一起,即使不在一起,也能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同道不一定永遠同路,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我們是一個教派的,你可以在這個廟,我可以在那個廟,大家彼此守望相助。我們幾個就是這樣,我們是同道,但沒有走同一條路。
在做生意之前,我們幾個就認識了,所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在一起討論價值觀。我原來在政府機關工作,後來到海南辦企業。當時我們這些人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王功權手下的,一部分是原來我手下的。我去招易小迪、王啟富這些人的時候,和他們談了很多有關價值觀的事情。可以說,當時我們這些人的價值觀是很一致的。
後來開始做公司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仍然是原來那些價值觀的延續,這也是我們遇到的很多困難得以平順解決的原因。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為了掙錢而在一起,而我們在麵對分歧的時候,能夠把錢放在第二位,把理想放在第一位。當時我們的理想就是改革社會。所以,同道很重要,至於能不能同路,我覺得不用太糾結。
第二個問題,怎樣設計股權,才能讓大家不離開?我覺得,不是說股權互相牽扯到一起,永遠解不開就叫好,未必。實際上,股權的設計跟你的利益和你當時所處的環境背景有很大關係。我們民營企業初創的時候沒錢,我們搞平均有我們的道理。當時是我主持做這件事,我就說,我們幾個人缺哪個都不行,每個人的作用都是百分之百的,這才公平。因為我們都不是“富二代”,說我有錢,你來給我打工,我給你5%的股份就不錯了。當時大家都沒錢,都是靠借錢。我們最初有一項集資,錢都是借來的,那時候借個幾千塊錢都很難,誰有錢啊?甚至有的人到海南去的差旅費都是借的。
所以,那時候的概念和今天很不一樣,不能說你出的錢多,你的股份就多。在當時的背景下,每個人都不可或缺,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是首要的。按照山西票號的說法,人力資源是身股,不是銀股,不是拿錢來買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平均分配是有道理的。之後,在重組的過程中,我再慢慢把他們的股權買迴來,但這時候就要花錢了。
今天,如果你接受的是一筆風險投資,那你可能連設計股權的空間都沒有。所以,不要把不離開作為設計股權的前提。如果你希望你的核心團隊維持穩定,那你就多給他們一些期權,鼓勵他們多待一些日子。但即使是這樣,如果發生分歧,他們還是可以賣股權,還是可以走的。
北大的女生曾經講過一句話,叫作“結婚是誤會,離婚才是理解”,我覺得這話有點兒道理。結婚的時候,大家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優點,都是互相吹捧著進洞房的。離婚的時候,就像做鑒定一樣,鑒定以後,發現原來你是這樣的性格,最後大家互相理解,就離開了洞房。做公司也是這樣,合夥人一開始誇大彼此的優點有時候是必要的,否則大家就不能在一起。但是,合著合著,你會發現大家在性格、習慣等方麵有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年齡大了以後,有的人想自由輕鬆一點兒,多跟孩子待在一起,有的人還希望繼續幹,這時候你非不讓分開,就是你的不對了。所以,我覺得合好還是分好這個問題不能預設一個前提,關鍵在於尋找共同的價值觀,並結合當時的情況來設計股權,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做正向激勵。這樣,即使以後有人離開了,你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合夥人。
提問:萬通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中間經曆了很多挫折。很多民營企業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所謂的極限問題,就是瓶頸。有兩個瓶頸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是資金的問題,或者說現金流的問題,一個是人才的問題。萬通遭遇了合夥人的離去,這是資金的流失,同時也是核心人才的流失。我想從馮董這兒討教一些經驗。
第二個問題,您非常熱衷於公益事業,也很樂於和大家分享您的價值觀和智慧。我想提一個建議,既然您這麽熱心,能不能在您的群體裏號召一下,為中國廣大的中青年企業家建立一個智慧分享的平台,就像您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一樣,讓更多的中青年企業家或者說企業經營者有跟前輩學習的機會。除了您的參與,我們也希望有王石、柳傳誌等更多的人參與。我有幸跟馬雲有過一次短暫的交流,確實受益匪淺。人的成長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實踐,慢慢成長。還有一種途徑,就是在身邊找到一個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覺得,在有限的生命裏,第二種方式更有效。
馮侖:我先迴答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正在考慮兩件事,一是我和馬雲、郭廣昌一直在討論辦一所我們民營企業自己的商學院。現在國內的商學院講的都是西方案例,我們隻講本土案例。目前,我們有七八個人一直在醞釀做這件事。當然,我們是按照公益的方式來做,我們辦這所商學院不是為了賺錢,雖然收大家的錢,但前提是所有發起人都要捐錢,捐的錢拿來建校舍,每年大家繳的錢也會拿出一部分留在學校。我們要把它辦成一個非營利組織,辦成一所真正的本土商學院,既不同於北大、清華,也不同於中歐。商學院的地點初步選在了杭州。
第二件事是我和崔永元一直在試圖做民營企業的口述曆史,他還想把它做成一個小博物館。中國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大部分現在歲數都很大了,都進入了代際傳承階段,我們想通過影像、聲音和文字的方式,把他們的想法和經驗記錄下來。目前,這個項目崔永元已經開始做了,我和其他一些企業以公益的方式資助他。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把大量的資料積累起來,以後可以放在網上,或者放在一個平台上,讓大家可以間接獲得。
有一年年三十的時候,我和馬雲在亞龍灣放鞭炮,放完後就在海邊散步。我們談到了一個話題,怎樣才能讓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得更快,成為受人尊敬的民營企業,因為隻有這樣,我們自己的生存空間才會大。那就是必須市場化,隻有整個民營企業都發展,我們自己的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快。中國這30多年的改革,從大的方麵來看就辦了一件事,就是發展民營企業,因為國有企業在30年前已經很強大了。30多年就辦了個民營企業,如果還辦不好,大家就會質疑這種方式的正確性,以後可能就去幹別的了。所以,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就是把這件事當作公益來做,同時也給自己的企業找到發展的空間。
再來說說你的第一個問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危機,人才的流失也的確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
迴顧中國房地產行業20多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看萬通的成績單。如果滿分是100分,萬通可以打70~80分。什麽意思?20年前在a股市場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如果活到今天的話,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4%~5%之間。如果是15年前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5%~6%之間。如果是10年前上市的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7%~8%之間。這就是衡量的標準。
那麽,為什麽說萬通是70~80分呢?萬通成立20年時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在7%左右,並不是太高,但它堅持了下來。也就是說,從全國的標準來看,萬通比中間水平高一點兒,七八十分。
我們再看看潘石屹,他這十幾年的成長速度是比較快的。為什麽?因為他離開的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現金,他沒有任何麻煩。而我們萬通幹擦屁股的活兒幹了好多年。我發現,在中國,擦屁股這件事也是很專業的,我們公司有幾個人號稱“手紙”,專門擦屁股。你別以為你擦屁股不容易,我提褲子更難。你擦完屁股就完事了,我還要給你提上褲子,幫你整理好,我後麵的活兒比你擦屁股還難。這些事會花費你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會影響你的發展速度。那麽,怎樣才能保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受人才流失的影響呢?我覺得要靠兩個方麵。
第一,公司的治理結構要好。事先建立一種現代的法律契約關係,這樣的話,即使個別人離開,公司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萬通今天有走的人,也有來的人,但對公司的影響都不大。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戰略和價值係統做支撐,再加上我們每年都做培訓,所以個人的去留對公司來說影響越來越小。
第二,公司要專業化。如果是在某個領域非常專業化的公司,比如捏腳,如果你能捏到全國第一,市場、品牌和客戶就成為你最重要的資源,那某個人走不走就不重要了。但如果是機會導向的公司,你的市場、品牌、客戶資源不夠專業化,完全是靠領導關係維持公司,比如某個員工的二叔是國土局局長,那這個人走的話就會對公司造成較大的傷害。
再有,對人才的流動,我們自己也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第一,願意來的人比走的人多,說明公司在進步;第二,來的人比走的人牛,也說明公司在進步;第三,來的人開價比走的人高,還是說明公司在進步。但如果反過來,那人才的流失就變成了很大的危險。
現在,人才的考評有一些指標,比如一家公司的高管、中層和一般員工的流失率,很多專業的諮詢公司都可以幫你做這樣的考評。不管怎樣,大家就看我剛才說的這個衡量標準,如果是正向的,就說明公司還處在上升期,那個別人的來去就不重要。創始合夥人的離開就像原配離婚一樣,總會疼一下,但是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