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漠然道:“你對官製有何看法?”</p>
他饒有興趣的看著秦落衡,對秦落衡提出的想法,眼中充滿了感興趣之色。</p>
秦落衡道:</p>
“朝堂官員,五年一任期。”</p>
“三公九卿之職,每人至多任職兩屆,即十年,除特殊情況,如戰亂,亦或者有要緊之事需延認,不然,都不允破例。”</p>
“此外,設置一定的年齡限製,到齡自動退下。”</p>
“雖然這條規定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必須要定下,人力終究是有窮盡之時,有些朝臣,以往的確很有才能,但年歲上去,體力、精力都會大幅下滑,對政事處理也會越發力不從心。”</p>
“也有部分官員有王左之才,但因為出身的緣故,窮其一生,才堪堪晉升到朝堂,眼瞅著能位列三公九卿之職,卻因為年齡的限製而隻能隱退,這些情況都是會出現的。”</p>
“但規矩就是規矩。”</p>
“朝廷隻能給與厚待,但不能隨意變更。”</p>
“唯有如此。”</p>
“朝堂上下有了流動,地方官吏有了切實的晉升空間,再也不用數著位置等時間了,此舉也可大大提高官吏的積極性,不至於讓官吏因為看不到希望,而日漸消極懈怠。”</p>
“此外。”</p>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p>
“朝廷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層的官員和將領,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的經驗,眼下不少功臣子弟已進入到了官場,但他們因為家世的緣故,一開始便直接成了郎官,隨後當了幾年近侍,便直接一步登天,進入到了朝堂任職。”</p>
“他們的能力自然是足夠的。”</p>
“但他們的閱曆以及資曆,其實並不夠,他們以往生活優越,根本就沒了解過底層,他們對底層的了解,僅僅是日常坐馬車時,看到窗外的市民模樣,但那並不是真正的底層。”</p>
“治理天下從來都不容易。”</p>
“因為眾口難調。”</p>
“天下人數最多的是黔首,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需求和想法,以往很難傳遞到朝堂,所以朝堂的官吏,製定的政策,有時難免與社會有脫節。”</p>
“因而若是想身居高位,必須要從基層做起。”</p>
“若是從鄉、裏開始,定然會引起功臣子弟的不滿,因而,大秦的官職應當做明確的等級劃分,裏、鄉、亭一級,縣、道、都官等為一級,郡一級,隨後朝廷左職一級,而後正職,其次便是三公九卿,逐級有區分,有高低。”</p>
“如此官吏擢升和降職就一目了然。”</p>
“功臣子弟以及宗室子弟起步為縣、道、都官一級,其中縣,又以萬戶為區分,都官是直屬鹹陽朝廷的機構,裏麵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分,因而很容易對這些子弟進行貴賤親疏劃分。”</p>
“功臣子弟及宗室子弟他們的起步已經高於常人了,若是還不能超過常人,那隻能說明,他們的能力根本就配不上更高的官職,也不足以擔當大任。”</p>
“長吏擔心的宗室子弟叛亂也由此杜絕。”</p>
“因為宗室子弟一旦被外放,就意味著要被直接從宗室出名,除非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立功獲爵,才能重獲宗室籍,不然連爭奪的資格都沒有。”</p>
“而儲君一旦確立,便會一直待在朝堂,儲君久居朝堂,若是還比不上地方的其他公子,這隻能說明,儲君不合格。”</p>
嬴政眉頭一挑。</p>
點頭道:</p>
“你的想法不錯。”</p>
“但有些不切實際,也沒有可操作性。”</p>
“大秦是軍功爵製,雖然爵位繼承有所降級,但像王翦武成侯的名稱便落到了王離頭上,作為朝廷認可的高爵位者,進入朝廷是理所應當之事,也是始皇給的恩賜。”</p>
“按你所說已是違抗了君令!”</p>
秦落衡拱手道:</p>
“爵位的確是一個麻煩。”</p>
“但律法規定的爵位是根據地位不同,讓立功者得到不同的顯貴榮耀,其中並沒有寫定要跟官職掛鉤,因而爵位給的顯貴榮耀,朝廷照樣承認,隻是跟官職脫鉤。”</p>
“他們可以不任職,繼續享有這些顯貴,也可以去地方任職,以延續家族的榮耀,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且武成侯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等這一套體係真的付諸實踐,很多老臣退下時,爵位依舊屬於他們自身。”</p>
“等他們身死後,爵位才會傳“後”。”</p>
“到時對這些官吏再予以提拔也為時不晚。”</p>
“不過......”</p>
“長吏說的也沒錯。”</p>
“權力是一味毒藥,人一旦沾惹上,很容易為其失狂,甚至是做一些鋌而走險之時,而且宗室子弟、功臣子弟,他們在鹹陽受盡世人尊敬,去到地方做苦差事,他們未必會樂意。”</p>
“而這隻是我的個人之見。”</p>
“或許注定隻能流於書麵,得不到正式執行,其中的阻力之大,定然是讓人歎為觀止,因為不僅朝堂會反對,習慣了在地方作威作福,製霸一地的地方官吏也同樣會不滿。”</p>
“大秦現階段,最適合的其實就是分封,朝廷可供養宗室子弟,但不給宗室子弟封地的權力,繼而杜絕宗室叛亂的可能。”</p>
“隻是隨著朝廷對天下控製力的逐步增強,宗室對維持國家統治的作用也會日益減少,甚至可能會逐漸成為國家的負擔,所以,出於公心,我想到了從體製改革的想法。”</p>
“隻是終究有些不切實際。”</p>
秦落衡歎了一聲,神色頗為自嘲。</p>
他很清楚這個想法之瘋狂,一旦真傳出去,定然會天下震動,甚至地方可能會暴動連連,因為這動的不是少數官吏的位置,而是天下所有官吏的位置。</p>
除了最底層官吏會為之振奮外,絕大多數官吏都會對此抵觸。</p>
因為此舉無異動搖了地方官吏的根基。</p>
嬴政久違的露出了幾分嚴肅。</p>
他自然聽得出秦落衡的想法,他是真的認真思考過,而且也真的想到了解決之策,隻不過這個想法太過朝前,甚至已經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了。</p>
就連他都感到了一絲心季。</p>
秦落衡動搖的是華夏有史以來的習慣。</p>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p>
秦落衡提出了一種從未出現過,也無人提出過的體係,一種讓天下真正從‘失序狀態’進入到‘有序狀態’的全新體製,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拒絕,但又難以推廣的大道。</p>
在野的人,誰不希望自己能永掌大權?</p>
世間能安穩交出權力的,寥寥無幾,不若史書也不會大書特書。</p>
四周靜謐。</p>
秦落衡跟嬴政都沉默不語。</p>
良久。</p>
嬴政才開口。</p>
不過,他沒有再提這事,也不做任何的迴應,隻是轉換了話題,問起了其他公子會對分封和郡縣如何答。</p>
秦落衡也識趣的沒有再說。</p>
接口道:</p>
“諸公子的迴答並不重要。”</p>
“甚至於,所謂的分封跟郡縣的問詢,都無關緊要,因為諸公子沒有決定權,他們內心是希望推行分封的,但礙於始皇的威望,以及知道始皇的想法,因而他們沒得選。”</p>
“他們隻能反對!”</p>
“這次的問詢,隻是走個過場!”</p>
說完。</p>
秦落衡停頓了一下,遲疑道:“不過,長公子或有例外。”</p>
嬴政眼中露出一抹疑惑道:“你認為扶蘇會同意推行分封製?”</p>
秦落衡點了點頭。</p>
“為何?”嬴政露出一抹好奇。</p>
秦落衡笑著道:“因為他是長公子,理論上,他是最有可能坐上儲君之位的,而且他知道始皇不會推行分封製,因而為了交好其他兄弟,也為了維護一下儒家,他或許會同意力薦分封。”</p>
“不過......”</p>
“隻是逢場作戲罷了。”</p>
“因為知道不可能,所以才能隨便說,此舉反倒顯得自己很豁達大方,若是始皇真有意分封,長公子恐是最大的反對者。”</p>
聞言,嬴政也笑了笑,道:“說的不錯,人性如此,但也不能太過分苛責。”</p>
嬴政又道:“你認為這次問詢毫無意義?”</p>
秦落衡點了點頭道:“是的,這次問詢諸公子毫無意義,也問不出任何實際東西,而且儒家應該是知道這點的,之所以還這麽做,恐怕是故意而為,隻是儒家具體在算計什麽,我卻是不知。”</p>
“不過......”</p>
“我前幾日去了一趟魏府。”</p>
“而且在魏府門前撞見了一名儒生。”</p>
“儒家跟六國貴族恐怕一直都有來往,而且這應該是必然的,大秦輕儒,儒也輕秦,兩者互相不待見,儒家自然會去找同樣對秦不待見的勢力。”</p>
“城中最多的便是六國貴族了!”</p>
嬴政對此不置可否。</p>
他其實早就猜到了,隻不過對於儒家,他還有一定忍耐度,並不想真的翻臉,隻是儒家近來越來越放肆,行事也越來越張狂,也越來越無法無天,這讓他對儒家已越發不喜。</p>
</p>
秦落衡遲疑了一下,還是問出了口,他問道:“敢問長吏,若是儒家屢屢犯上,朝廷會如何處置儒家?”</p>
嬴政眼中閃過一抹冷冽,寒聲道:“亂政、複辟者,按律當一律處死!”</p>
“那其餘百家呢?”秦落衡緊張的看向了嬴政。</p>
他饒有興趣的看著秦落衡,對秦落衡提出的想法,眼中充滿了感興趣之色。</p>
秦落衡道:</p>
“朝堂官員,五年一任期。”</p>
“三公九卿之職,每人至多任職兩屆,即十年,除特殊情況,如戰亂,亦或者有要緊之事需延認,不然,都不允破例。”</p>
“此外,設置一定的年齡限製,到齡自動退下。”</p>
“雖然這條規定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是必須要定下,人力終究是有窮盡之時,有些朝臣,以往的確很有才能,但年歲上去,體力、精力都會大幅下滑,對政事處理也會越發力不從心。”</p>
“也有部分官員有王左之才,但因為出身的緣故,窮其一生,才堪堪晉升到朝堂,眼瞅著能位列三公九卿之職,卻因為年齡的限製而隻能隱退,這些情況都是會出現的。”</p>
“但規矩就是規矩。”</p>
“朝廷隻能給與厚待,但不能隨意變更。”</p>
“唯有如此。”</p>
“朝堂上下有了流動,地方官吏有了切實的晉升空間,再也不用數著位置等時間了,此舉也可大大提高官吏的積極性,不至於讓官吏因為看不到希望,而日漸消極懈怠。”</p>
“此外。”</p>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p>
“朝廷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層的官員和將領,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的經驗,眼下不少功臣子弟已進入到了官場,但他們因為家世的緣故,一開始便直接成了郎官,隨後當了幾年近侍,便直接一步登天,進入到了朝堂任職。”</p>
“他們的能力自然是足夠的。”</p>
“但他們的閱曆以及資曆,其實並不夠,他們以往生活優越,根本就沒了解過底層,他們對底層的了解,僅僅是日常坐馬車時,看到窗外的市民模樣,但那並不是真正的底層。”</p>
“治理天下從來都不容易。”</p>
“因為眾口難調。”</p>
“天下人數最多的是黔首,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的需求和想法,以往很難傳遞到朝堂,所以朝堂的官吏,製定的政策,有時難免與社會有脫節。”</p>
“因而若是想身居高位,必須要從基層做起。”</p>
“若是從鄉、裏開始,定然會引起功臣子弟的不滿,因而,大秦的官職應當做明確的等級劃分,裏、鄉、亭一級,縣、道、都官等為一級,郡一級,隨後朝廷左職一級,而後正職,其次便是三公九卿,逐級有區分,有高低。”</p>
“如此官吏擢升和降職就一目了然。”</p>
“功臣子弟以及宗室子弟起步為縣、道、都官一級,其中縣,又以萬戶為區分,都官是直屬鹹陽朝廷的機構,裏麵都有一定的等級區分,因而很容易對這些子弟進行貴賤親疏劃分。”</p>
“功臣子弟及宗室子弟他們的起步已經高於常人了,若是還不能超過常人,那隻能說明,他們的能力根本就配不上更高的官職,也不足以擔當大任。”</p>
“長吏擔心的宗室子弟叛亂也由此杜絕。”</p>
“因為宗室子弟一旦被外放,就意味著要被直接從宗室出名,除非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立功獲爵,才能重獲宗室籍,不然連爭奪的資格都沒有。”</p>
“而儲君一旦確立,便會一直待在朝堂,儲君久居朝堂,若是還比不上地方的其他公子,這隻能說明,儲君不合格。”</p>
嬴政眉頭一挑。</p>
點頭道:</p>
“你的想法不錯。”</p>
“但有些不切實際,也沒有可操作性。”</p>
“大秦是軍功爵製,雖然爵位繼承有所降級,但像王翦武成侯的名稱便落到了王離頭上,作為朝廷認可的高爵位者,進入朝廷是理所應當之事,也是始皇給的恩賜。”</p>
“按你所說已是違抗了君令!”</p>
秦落衡拱手道:</p>
“爵位的確是一個麻煩。”</p>
“但律法規定的爵位是根據地位不同,讓立功者得到不同的顯貴榮耀,其中並沒有寫定要跟官職掛鉤,因而爵位給的顯貴榮耀,朝廷照樣承認,隻是跟官職脫鉤。”</p>
“他們可以不任職,繼續享有這些顯貴,也可以去地方任職,以延續家族的榮耀,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且武成侯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等這一套體係真的付諸實踐,很多老臣退下時,爵位依舊屬於他們自身。”</p>
“等他們身死後,爵位才會傳“後”。”</p>
“到時對這些官吏再予以提拔也為時不晚。”</p>
“不過......”</p>
“長吏說的也沒錯。”</p>
“權力是一味毒藥,人一旦沾惹上,很容易為其失狂,甚至是做一些鋌而走險之時,而且宗室子弟、功臣子弟,他們在鹹陽受盡世人尊敬,去到地方做苦差事,他們未必會樂意。”</p>
“而這隻是我的個人之見。”</p>
“或許注定隻能流於書麵,得不到正式執行,其中的阻力之大,定然是讓人歎為觀止,因為不僅朝堂會反對,習慣了在地方作威作福,製霸一地的地方官吏也同樣會不滿。”</p>
“大秦現階段,最適合的其實就是分封,朝廷可供養宗室子弟,但不給宗室子弟封地的權力,繼而杜絕宗室叛亂的可能。”</p>
“隻是隨著朝廷對天下控製力的逐步增強,宗室對維持國家統治的作用也會日益減少,甚至可能會逐漸成為國家的負擔,所以,出於公心,我想到了從體製改革的想法。”</p>
“隻是終究有些不切實際。”</p>
秦落衡歎了一聲,神色頗為自嘲。</p>
他很清楚這個想法之瘋狂,一旦真傳出去,定然會天下震動,甚至地方可能會暴動連連,因為這動的不是少數官吏的位置,而是天下所有官吏的位置。</p>
除了最底層官吏會為之振奮外,絕大多數官吏都會對此抵觸。</p>
因為此舉無異動搖了地方官吏的根基。</p>
嬴政久違的露出了幾分嚴肅。</p>
他自然聽得出秦落衡的想法,他是真的認真思考過,而且也真的想到了解決之策,隻不過這個想法太過朝前,甚至已經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了。</p>
就連他都感到了一絲心季。</p>
秦落衡動搖的是華夏有史以來的習慣。</p>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p>
秦落衡提出了一種從未出現過,也無人提出過的體係,一種讓天下真正從‘失序狀態’進入到‘有序狀態’的全新體製,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拒絕,但又難以推廣的大道。</p>
在野的人,誰不希望自己能永掌大權?</p>
世間能安穩交出權力的,寥寥無幾,不若史書也不會大書特書。</p>
四周靜謐。</p>
秦落衡跟嬴政都沉默不語。</p>
良久。</p>
嬴政才開口。</p>
不過,他沒有再提這事,也不做任何的迴應,隻是轉換了話題,問起了其他公子會對分封和郡縣如何答。</p>
秦落衡也識趣的沒有再說。</p>
接口道:</p>
“諸公子的迴答並不重要。”</p>
“甚至於,所謂的分封跟郡縣的問詢,都無關緊要,因為諸公子沒有決定權,他們內心是希望推行分封的,但礙於始皇的威望,以及知道始皇的想法,因而他們沒得選。”</p>
“他們隻能反對!”</p>
“這次的問詢,隻是走個過場!”</p>
說完。</p>
秦落衡停頓了一下,遲疑道:“不過,長公子或有例外。”</p>
嬴政眼中露出一抹疑惑道:“你認為扶蘇會同意推行分封製?”</p>
秦落衡點了點頭。</p>
“為何?”嬴政露出一抹好奇。</p>
秦落衡笑著道:“因為他是長公子,理論上,他是最有可能坐上儲君之位的,而且他知道始皇不會推行分封製,因而為了交好其他兄弟,也為了維護一下儒家,他或許會同意力薦分封。”</p>
“不過......”</p>
“隻是逢場作戲罷了。”</p>
“因為知道不可能,所以才能隨便說,此舉反倒顯得自己很豁達大方,若是始皇真有意分封,長公子恐是最大的反對者。”</p>
聞言,嬴政也笑了笑,道:“說的不錯,人性如此,但也不能太過分苛責。”</p>
嬴政又道:“你認為這次問詢毫無意義?”</p>
秦落衡點了點頭道:“是的,這次問詢諸公子毫無意義,也問不出任何實際東西,而且儒家應該是知道這點的,之所以還這麽做,恐怕是故意而為,隻是儒家具體在算計什麽,我卻是不知。”</p>
“不過......”</p>
“我前幾日去了一趟魏府。”</p>
“而且在魏府門前撞見了一名儒生。”</p>
“儒家跟六國貴族恐怕一直都有來往,而且這應該是必然的,大秦輕儒,儒也輕秦,兩者互相不待見,儒家自然會去找同樣對秦不待見的勢力。”</p>
“城中最多的便是六國貴族了!”</p>
嬴政對此不置可否。</p>
他其實早就猜到了,隻不過對於儒家,他還有一定忍耐度,並不想真的翻臉,隻是儒家近來越來越放肆,行事也越來越張狂,也越來越無法無天,這讓他對儒家已越發不喜。</p>
</p>
秦落衡遲疑了一下,還是問出了口,他問道:“敢問長吏,若是儒家屢屢犯上,朝廷會如何處置儒家?”</p>
嬴政眼中閃過一抹冷冽,寒聲道:“亂政、複辟者,按律當一律處死!”</p>
“那其餘百家呢?”秦落衡緊張的看向了嬴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