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p>
孔鮒卻是一愣,隨即似乎想起了什麽,眼中露出一抹驚疑。</p>
他遲疑道:“那事不是已經被始皇否決了嗎?而且這話題若是說出,我儒家可就要成為眾失之的了。”</p>
子襄雙目微闔。</p>
冷聲道:</p>
“事到如今,隻能如此。”</p>
“除了這個,還有一個主意,便是讓始皇立儲君,然長公子現在遠在泗水郡,短時都沒有迴來的跡象,我們若是上疏,隻怕會直接石沉大海,了無迴音。”</p>
“而且現在時機已過,貿然上疏,很容易引人猜忌。”</p>
“到時才是真會惹禍上身。”</p>
孔鮒擔憂道:</p>
“此事我覺得不妥。”</p>
“當年王綰老丞相尚在位,尚且沒有勸動始皇,而今我們式微,恐更難勸動始皇,而且始皇是一個意誌堅定之人,他一旦打定主意,外界根本就勸說不動,也根本不可能變更。”</p>
“這是真的在引火上身!”</p>
“不行!”</p>
孔鮒直接拒絕了。</p>
他已經知道子襄是何主意了。</p>
但正是因為知道,所以才知事情的嚴重性,他們儒家現在本就不想引人注目,若是再把這舊事重提,隻怕會為儒家遭至禍端。</p>
子襄麵色冷靜。</p>
澹澹道:</p>
“兄長,不用急著反對。”</p>
“我既然敢提出來,自然有我的道理。”</p>
“天下大道者二。”</p>
“分別是霸道和王道。”</p>
“而天下治式者同樣為二,分別是諸侯製和郡縣製。”</p>
“當初大秦初立,刷新典則,創製朝儀,召集我們這些飽學之士共商圖治之根本。”</p>
“天下圖治,何為根本?”</p>
“治式!”</p>
“當年我等諸博士的確力薦諸侯製,但當時其實是在王綰老丞相在做主導,王綰老丞相雖也力薦諸侯製,但他的主張卻是落在了《呂氏春秋》上,老丞相認為,謀國圖治,當有所本,而秦國圖治之本,在《呂氏春秋》。”</p>
“老丞相此人雖跟我儒家交好,但其實並沒偏向過我儒家。”</p>
“不過,老丞相以往跟呂不韋關係不淺,當年呂不韋遭到清算,王綰卻是幸免於難,但始皇對呂不韋的不滿,一直都不曾遮掩,故老丞相提出以《呂氏春秋》為根本,其實注定是失敗的。”</p>
“而今再提,卻是正好不過。”</p>
“眼下地方混亂,北疆戰事未歇,南疆百越時常越界襲殺,六國貴族暗中蟄伏,土地兼並愈演愈烈,這一切都可以歸咎於治式!”</p>
“封建諸侯為聖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p>
“這是天下自古的道理!”</p>
聞言。</p>
孔鮒心頭微動。</p>
但還是搖了搖頭,沉聲道:“我還是覺得不妥,當年朝議治式,可謂是規模空前,立國的朝臣竟皆入列,王綰、李斯、頓弱、尉繚、王翦、蒙武等都各陳己見,最後才裁定推行郡縣製。”</p>
</p>
“始皇因此還下發過詔令。”</p>
“若是再挑起爭端,這可是在抗令!”</p>
“若是讓法家抓住機會,恐會在朝堂上大加指責,甚至可能會直接落井下石,到時,我儒家豈不越發式微?”</p>
“這如何能行?”</p>
子襄冷笑道:</p>
“兄長,你太高看儒家了。”</p>
“我儒家本就越來越式微,若是私學不能繼續開展,儒家早晚有一日會被法家吞噬殆盡,早一日,晚一日,都是等死之道,這又有什麽區別?”</p>
“朝堂何時把我儒家放在眼裏過?”</p>
“以前沒有。”</p>
“現在沒有。”</p>
“以後恐怕也不會有。”</p>
“我儒家在朝堂上,受到的斥責還少嗎?就算被朝堂眾人嘲笑譏諷,又算得了什麽?但隻要這個話題一挑起,始皇定會召開大議,到時朝臣又要費心神在‘治式’上了。”</p>
“華寄自然也不會例外!”</p>
“如今我儒家的希望已不在朝堂。”</p>
“而是在朝野外!”</p>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朝堂上受點委屈算的了什麽?相比道統消亡,我更寧願在朝堂上受辱,因為這能為我們拖延到足夠多的時間,我們儒家現在欠缺的就是時間。”</p>
“挑起這次事端就是故意而為!”</p>
“我儒家就是要引起眾人討伐,就是要讓朝臣對我們同仇敵愾,唯有如此,我們拖延華寄的事,才不會為人察覺,甚至這些人根本就意識不到我們的真正想法。”</p>
“他們隻會認為我們在狗急跳牆,在嘩眾取寵,他們隻會認為我們見儒家式微,想要趁此重迴世人視野,以避免儒家被溫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消亡。”</p>
“諸侯製沒有實行的可能!”</p>
“從立國之初那場大議結束,我便已經知曉了。”</p>
“但這並不會影響到我們。”</p>
“我們隻是借著這個話題,讓世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身上,從而忽略地方如火如荼開展的私學,損我們一些微薄的臉麵,益於儒家長久的蓬勃發展,這有何不可?”</p>
孔鮒一下沉默了。</p>
他在腦海中仔細思考著利弊。</p>
沉吟良久。</p>
他也不得不承認,子襄真的很膽大,但這的確是一個好主意,此舉就是要把外界目光聚焦到他們身上,從而實現移花接木,而且此舉直接掩蓋了他們的真實目的,以至於還不會引起外界猜疑。</p>
隻是......</p>
他們無疑也會成為眾失之的。</p>
孔鮒沉聲道:</p>
“這個想法的確不錯。”</p>
“隻是前麵讖語之事,已經搭進去兩個博士了,若是再用讖語,其他儒士恐不會甘願,而不借助外力,想達到目的,恐難以如願,而且這事還不能找六國貴族相助。”</p>
“這該如何施行?”</p>
子襄眼中露出一抹冷色。</p>
澹澹道:</p>
“我已經想好了。”</p>
“外力這次就不借助了,若是借助外力,朝廷一查,很容易查出問題,到時反倒會讓人起疑,而今新年剛至,而正月中旬,卻是始皇的生日,到時朝中將大宴群臣。”</p>
“我們趁著朝臣恭維,直接出言發難。”</p>
“而始皇曆年來,都是既有爭端,便言議之可也。”</p>
“隻要這個話題挑起,定然會引起朝臣反駁,到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p>
“期間我們定會遭受朝臣詰難。”</p>
“而法家的李斯、張蒼等人,也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他們一定會在這時對我們大肆指責,甚至還會請求始皇把我們定罪,這一切其實都是可以預見的。”</p>
“場麵一定十分的難堪。”</p>
“甚至是狼狽。”</p>
“而在我看來,隻是一些口舌之快,又不能真的傷及我等,隻需忍過便可,隻要事情被成功挑起,我們便已達成目的,等忍過這一段時間,我儒家起勢,自當對他們十倍奉還。”</p>
“想成就大事業,必先忍常人所不能忍。”</p>
“而且既然已經預見,自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就算他們再惡語相向,又能奈我們何?”</p>
孔鮒目光微動。</p>
他已經有些心動了。</p>
隻是受一些惡語,相比最後的成功,其實真的算不了什麽。</p>
子襄望著孔鮒,沒有再說。</p>
他相信自己的兄長,一定能明白其中道理。</p>
損一時而利千秋。</p>
隻要計劃成功,他們僅憑此舉,便足以留名青史,讓後人謂之為士人風骨。</p>
沉思良久。</p>
孔鮒終於點了點頭。</p>
他道:</p>
“既然襄弟已想好了解決之策,那便按你所說去做吧。”</p>
“我孔鮒雖不才,但為了我儒家基業,還是可以舍生取義的,而且隻是一些言語之惡,這又算得了什麽?”</p>
子襄連忙拱手道:“兄長明智。”</p>
孔鮒歎道:“若論智慧,我實不及你半數,若是我自己麵對這種情況,恐根本就拿不出對策,儒家今後若能興盛,當是襄弟你一人之功。”</p>
子襄苦笑道:</p>
“兄長實在過譽了。”</p>
“你我兄弟,本就該互相扶持,何以說出此言?”</p>
“隻是此舉過後,我儒家恐是徹底跟朝堂決裂了,但朝堂早就容不下我儒家了,就算真的決裂了,對我儒家也影響不大,今後反倒不用再過多顧忌朝堂了。”</p>
“不過此舉恐也會引起長公子不滿。”</p>
“但長公子實在非是明主,若是長公子前麵能聽我建議,我儒家何至於出此下策?”</p>
孔鮒輕歎一聲道:</p>
“是啊,以前我儒家一門心思在長公子身上,此舉一處,也是跟長公子生出嫌隙了,而正如襄弟以前所說,長公子就算對我儒家親近,但也隻能保住我儒家不消亡,想實現儒家大興,注定是奢望,我儒家此舉,也是為了自保。”</p>
“求人終究不如求己!”</p>
子襄點點頭道:“兄長能明悟其中道理,子襄是萬分高興,不過此事還需細細布置,為了以防萬一,兄長暫不要將此事告知其他人,等宴會來臨,到時再和盤托出。”</p>
“這我清楚。”孔鮒額首,隨即又道“你也不能掉以輕心,華寄以前遠離朝堂,他什麽性格,我們都不知道,萬一他真的發瘋似的死咬著我們不放,我們還是要早做打算,至少不能折在裏麵。”</p>
子襄拱手道:“兄長放心,我會繼續派人打探消息的,一定不會讓華寄壞了我儒家大事,若是實在不成,那便隻能斷尾求生了,放棄所有私學,但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想這麽做。”</p>
“私學已是我儒家唯一的出路!”</p>
子襄話語落下。</p>
屋內陷入到了漫長的沉寂。</p>
孔鮒卻是一愣,隨即似乎想起了什麽,眼中露出一抹驚疑。</p>
他遲疑道:“那事不是已經被始皇否決了嗎?而且這話題若是說出,我儒家可就要成為眾失之的了。”</p>
子襄雙目微闔。</p>
冷聲道:</p>
“事到如今,隻能如此。”</p>
“除了這個,還有一個主意,便是讓始皇立儲君,然長公子現在遠在泗水郡,短時都沒有迴來的跡象,我們若是上疏,隻怕會直接石沉大海,了無迴音。”</p>
“而且現在時機已過,貿然上疏,很容易引人猜忌。”</p>
“到時才是真會惹禍上身。”</p>
孔鮒擔憂道:</p>
“此事我覺得不妥。”</p>
“當年王綰老丞相尚在位,尚且沒有勸動始皇,而今我們式微,恐更難勸動始皇,而且始皇是一個意誌堅定之人,他一旦打定主意,外界根本就勸說不動,也根本不可能變更。”</p>
“這是真的在引火上身!”</p>
“不行!”</p>
孔鮒直接拒絕了。</p>
他已經知道子襄是何主意了。</p>
但正是因為知道,所以才知事情的嚴重性,他們儒家現在本就不想引人注目,若是再把這舊事重提,隻怕會為儒家遭至禍端。</p>
子襄麵色冷靜。</p>
澹澹道:</p>
“兄長,不用急著反對。”</p>
“我既然敢提出來,自然有我的道理。”</p>
“天下大道者二。”</p>
“分別是霸道和王道。”</p>
“而天下治式者同樣為二,分別是諸侯製和郡縣製。”</p>
“當初大秦初立,刷新典則,創製朝儀,召集我們這些飽學之士共商圖治之根本。”</p>
“天下圖治,何為根本?”</p>
“治式!”</p>
“當年我等諸博士的確力薦諸侯製,但當時其實是在王綰老丞相在做主導,王綰老丞相雖也力薦諸侯製,但他的主張卻是落在了《呂氏春秋》上,老丞相認為,謀國圖治,當有所本,而秦國圖治之本,在《呂氏春秋》。”</p>
“老丞相此人雖跟我儒家交好,但其實並沒偏向過我儒家。”</p>
“不過,老丞相以往跟呂不韋關係不淺,當年呂不韋遭到清算,王綰卻是幸免於難,但始皇對呂不韋的不滿,一直都不曾遮掩,故老丞相提出以《呂氏春秋》為根本,其實注定是失敗的。”</p>
“而今再提,卻是正好不過。”</p>
“眼下地方混亂,北疆戰事未歇,南疆百越時常越界襲殺,六國貴族暗中蟄伏,土地兼並愈演愈烈,這一切都可以歸咎於治式!”</p>
“封建諸侯為聖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p>
“這是天下自古的道理!”</p>
聞言。</p>
孔鮒心頭微動。</p>
但還是搖了搖頭,沉聲道:“我還是覺得不妥,當年朝議治式,可謂是規模空前,立國的朝臣竟皆入列,王綰、李斯、頓弱、尉繚、王翦、蒙武等都各陳己見,最後才裁定推行郡縣製。”</p>
</p>
“始皇因此還下發過詔令。”</p>
“若是再挑起爭端,這可是在抗令!”</p>
“若是讓法家抓住機會,恐會在朝堂上大加指責,甚至可能會直接落井下石,到時,我儒家豈不越發式微?”</p>
“這如何能行?”</p>
子襄冷笑道:</p>
“兄長,你太高看儒家了。”</p>
“我儒家本就越來越式微,若是私學不能繼續開展,儒家早晚有一日會被法家吞噬殆盡,早一日,晚一日,都是等死之道,這又有什麽區別?”</p>
“朝堂何時把我儒家放在眼裏過?”</p>
“以前沒有。”</p>
“現在沒有。”</p>
“以後恐怕也不會有。”</p>
“我儒家在朝堂上,受到的斥責還少嗎?就算被朝堂眾人嘲笑譏諷,又算得了什麽?但隻要這個話題一挑起,始皇定會召開大議,到時朝臣又要費心神在‘治式’上了。”</p>
“華寄自然也不會例外!”</p>
“如今我儒家的希望已不在朝堂。”</p>
“而是在朝野外!”</p>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朝堂上受點委屈算的了什麽?相比道統消亡,我更寧願在朝堂上受辱,因為這能為我們拖延到足夠多的時間,我們儒家現在欠缺的就是時間。”</p>
“挑起這次事端就是故意而為!”</p>
“我儒家就是要引起眾人討伐,就是要讓朝臣對我們同仇敵愾,唯有如此,我們拖延華寄的事,才不會為人察覺,甚至這些人根本就意識不到我們的真正想法。”</p>
“他們隻會認為我們在狗急跳牆,在嘩眾取寵,他們隻會認為我們見儒家式微,想要趁此重迴世人視野,以避免儒家被溫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消亡。”</p>
“諸侯製沒有實行的可能!”</p>
“從立國之初那場大議結束,我便已經知曉了。”</p>
“但這並不會影響到我們。”</p>
“我們隻是借著這個話題,讓世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身上,從而忽略地方如火如荼開展的私學,損我們一些微薄的臉麵,益於儒家長久的蓬勃發展,這有何不可?”</p>
孔鮒一下沉默了。</p>
他在腦海中仔細思考著利弊。</p>
沉吟良久。</p>
他也不得不承認,子襄真的很膽大,但這的確是一個好主意,此舉就是要把外界目光聚焦到他們身上,從而實現移花接木,而且此舉直接掩蓋了他們的真實目的,以至於還不會引起外界猜疑。</p>
隻是......</p>
他們無疑也會成為眾失之的。</p>
孔鮒沉聲道:</p>
“這個想法的確不錯。”</p>
“隻是前麵讖語之事,已經搭進去兩個博士了,若是再用讖語,其他儒士恐不會甘願,而不借助外力,想達到目的,恐難以如願,而且這事還不能找六國貴族相助。”</p>
“這該如何施行?”</p>
子襄眼中露出一抹冷色。</p>
澹澹道:</p>
“我已經想好了。”</p>
“外力這次就不借助了,若是借助外力,朝廷一查,很容易查出問題,到時反倒會讓人起疑,而今新年剛至,而正月中旬,卻是始皇的生日,到時朝中將大宴群臣。”</p>
“我們趁著朝臣恭維,直接出言發難。”</p>
“而始皇曆年來,都是既有爭端,便言議之可也。”</p>
“隻要這個話題挑起,定然會引起朝臣反駁,到時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p>
“期間我們定會遭受朝臣詰難。”</p>
“而法家的李斯、張蒼等人,也定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他們一定會在這時對我們大肆指責,甚至還會請求始皇把我們定罪,這一切其實都是可以預見的。”</p>
“場麵一定十分的難堪。”</p>
“甚至是狼狽。”</p>
“而在我看來,隻是一些口舌之快,又不能真的傷及我等,隻需忍過便可,隻要事情被成功挑起,我們便已達成目的,等忍過這一段時間,我儒家起勢,自當對他們十倍奉還。”</p>
“想成就大事業,必先忍常人所不能忍。”</p>
“而且既然已經預見,自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就算他們再惡語相向,又能奈我們何?”</p>
孔鮒目光微動。</p>
他已經有些心動了。</p>
隻是受一些惡語,相比最後的成功,其實真的算不了什麽。</p>
子襄望著孔鮒,沒有再說。</p>
他相信自己的兄長,一定能明白其中道理。</p>
損一時而利千秋。</p>
隻要計劃成功,他們僅憑此舉,便足以留名青史,讓後人謂之為士人風骨。</p>
沉思良久。</p>
孔鮒終於點了點頭。</p>
他道:</p>
“既然襄弟已想好了解決之策,那便按你所說去做吧。”</p>
“我孔鮒雖不才,但為了我儒家基業,還是可以舍生取義的,而且隻是一些言語之惡,這又算得了什麽?”</p>
子襄連忙拱手道:“兄長明智。”</p>
孔鮒歎道:“若論智慧,我實不及你半數,若是我自己麵對這種情況,恐根本就拿不出對策,儒家今後若能興盛,當是襄弟你一人之功。”</p>
子襄苦笑道:</p>
“兄長實在過譽了。”</p>
“你我兄弟,本就該互相扶持,何以說出此言?”</p>
“隻是此舉過後,我儒家恐是徹底跟朝堂決裂了,但朝堂早就容不下我儒家了,就算真的決裂了,對我儒家也影響不大,今後反倒不用再過多顧忌朝堂了。”</p>
“不過此舉恐也會引起長公子不滿。”</p>
“但長公子實在非是明主,若是長公子前麵能聽我建議,我儒家何至於出此下策?”</p>
孔鮒輕歎一聲道:</p>
“是啊,以前我儒家一門心思在長公子身上,此舉一處,也是跟長公子生出嫌隙了,而正如襄弟以前所說,長公子就算對我儒家親近,但也隻能保住我儒家不消亡,想實現儒家大興,注定是奢望,我儒家此舉,也是為了自保。”</p>
“求人終究不如求己!”</p>
子襄點點頭道:“兄長能明悟其中道理,子襄是萬分高興,不過此事還需細細布置,為了以防萬一,兄長暫不要將此事告知其他人,等宴會來臨,到時再和盤托出。”</p>
“這我清楚。”孔鮒額首,隨即又道“你也不能掉以輕心,華寄以前遠離朝堂,他什麽性格,我們都不知道,萬一他真的發瘋似的死咬著我們不放,我們還是要早做打算,至少不能折在裏麵。”</p>
子襄拱手道:“兄長放心,我會繼續派人打探消息的,一定不會讓華寄壞了我儒家大事,若是實在不成,那便隻能斷尾求生了,放棄所有私學,但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想這麽做。”</p>
“私學已是我儒家唯一的出路!”</p>
子襄話語落下。</p>
屋內陷入到了漫長的沉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