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對敵人數量的判斷既錯又沒有錯。率軍前來的元軍將領正是兀良合台,此次他帶來的騎兵有三萬人,比此刻戰場上陸戰軍第二師和第三師多五千人,從人員數量來說吳青錯了。這三萬騎兵皆一人兩馬或三馬,除了騎乘馬外還有備用馬,從戰馬的數量來說,吳青也並沒有錯。忽必烈原本計劃待援軍到來時,再一舉擊滅自海登陸的霹靂軍。但安童、阿術、塔出、博羅歡等人遲遲未到,而霹靂軍已拿下通州,即將兵臨城下,他隻得同意兀良合台所請,同意突襲霹靂軍。


    兀良合台其實不願意與霹靂軍正麵作戰,無奈其放棄大都的建議被否決,有如龜縮防守不如趁霹靂軍行軍時對起發起突襲,這也是其最虛弱的時候。他也不願意等援兵到來後再與霹靂軍進行決戰,一則那時霹靂軍將在大都城下結好營寨,更難對付,而大都城糧草有限,根本無法維持二十萬軍力長期作戰。二則元軍內部多有派係,蒙古貴族、漢軍世侯、色目官僚各懷心思。即便蒙古貴族內部也是紛爭不斷,如安童與四王子那木罕交好,卻對真金不待見。真金善待自己,卻厭惡塔出和博羅歡。矛盾內訌之下,人多反而難而協調作戰,甚至會因貪利爭功而貽誤戰機。


    吳青下達結陣命令時,兀良合台也下令了衝陣命令。話說騎兵在五裏之外就進行衝鋒,極為少見,更不要說元軍騎兵奔襲而來,還沒有來得及喘息。馬匹衝刺如此長的距離之外,再進行激烈的戰鬥,即便沒有被累死或打死,戰後也算廢了。兀良合台當然知道這種不愛惜馬力的後果,但為了獲勝不得不而為之。他知道一旦霹靂軍戰陣結成,特別是火炮布置完成,元軍便再無取勝的機會。即便馬匹全部累死,隻要將霹靂陣形衝亂、衝垮,也是值得。


    數萬匹戰馬以雷霆萬均之勢往霹靂軍戰陣衝來。衝鋒的元軍分為前後兩個大陣,前麵陣列的寬大稀疏,戰馬多而騎兵少。後麵的陣列密集緊湊,前半段為無甲的輕騎兵,後半段為著皮甲的精銳騎兵。兀良合台並不是莽漢,他讓少量騎兵驅趕著備用馬衝鋒在前,是充作炮灰消耗霹靂軍的彈藥。如果幾萬匹備用馬還不夠的話,那麽後麵的無甲輕騎兵也將是炮灰。為了取得勝利,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兀良合台知道,霹靂軍的火器雖然厲害,但槍炮管發射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紅發燙,不堪繼續使用。水冷式機槍的雖然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射擊三百發就需要換彈鏈,槍管也會因磨損而更換。


    眼見元軍不按常理出牌,吳青也急了。他急令步兵將火炮和輜重圍在中央,又下將輕機槍和水冷式機槍靠前部署。蒙古馬以耐力而不是速度見長,其長距離的奔跑後又沒有休息,以致其速度並不快,五裏地距離也需要數分鍾時間,這給霹靂軍有了一定反應時間。作為步兵班武器,輕機槍部署十分簡單,在元軍騎兵衝到兩裏地前便做好射擊準備。當元軍衝到三百米距離時,數百挺輕機槍同時開火了,短時間內潑撒出數以萬計的彈雨,讓元軍至少兩千匹的戰馬倒在地上。


    輕機槍的缺點也很明顯——持續火力弱。不僅要更換彈匣,還要更換打得發紅的槍管,所幸的敵人衝進三百米後,步兵手中的李廣型火槍也開火了。步槍雖然射速慢但數量多,麵對元騎來向的便有數千支,同時開火威力也十分驚人,在三百米左右形成了一條死馬帶。戰馬是極具靈性的動物,也會因本能而逃離危險,元軍為了防止它們亂竄,用黑布將其雙眼蒙上,又在後麵猛抽鞭子,使得它們前仆後繼前來赴死。


    相對來說,水冷式重機槍要發射便要麻煩些了,需要先將其從馬車上卸下來,再推到陣地上——陸戰軍裝備的型號都裝了輪子,將其架設好隻需要五分鍾左右。當第一挺重機槍吐出火舌之時,最前麵的元騎已逼近霹靂軍陣前二百米左右,後麵馬匹則如潮水般湧來。重機槍的穿透力、製動力和殺傷力是輕機槍根本無法比擬的,一梭子出來,便是一片人仰馬翻。隨著越來越多的重機槍吐出火舌尖,倒地的戰馬越來越多。當第二、三師的一百餘挺重機槍同時開火後,元軍的戰馬便止步於霹靂軍陣前一裏處了。


    火炮特別是重炮的部署則要麻煩許多,需要用馬車拖到發射陣地,還要挖坑填土固定炮位,開炮前還要進行射擊諸元的計算。直到重機槍全部開火,仍沒有一門火炮部署完畢,不過在吳青看來,隨著重機槍的開火,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他懸著心也放了下來。此刻的戰場上,已橫七豎八倒下了數千匹戰馬,在五百米、三百米和二百米處尤其厚實,甚至形成了一道由馬屍構成的矮牆。鮮血浸泡的土地,在反複踐踏之下,變成了暗紅腥臭的粘糊糊的泥漿。


    元軍的戰馬開始往迴逃了。它們雖然被蒙著雙眼,卻驚於密集槍聲,又聽到同伴的哀鳴慘叫。當驅趕它們前行的騎兵被打死後,對死亡恐懼讓它們轉身逃跑——本能告訴它們,充滿濃鬱血腥味和死亡氣息的前方,要盡快逃離。掉轉而逃的戰馬群,衝散了後續元軍騎兵的陣形,使其衝鋒陣形為之一滯。緊隨其後的元軍輕騎兵有的乘隙繼續衝鋒,有的則偏轉馬頭往兩側而去。他們也與戰馬一樣,出於本能也想盡快逃離這個修羅場。


    渾厚的牛角號響起,正在衝鋒的元軍騎兵突然分向兩側。這非兀良合台見前方慘狀而心生退意,而是眼光老道的他看到霹靂軍火力十分兇猛,顯然是將火器盡數投在了正麵,這意味著側翼必然空虛。他下達的命令是放棄正麵,而突襲兩翼。兀良合台的命令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吳青的確將大部的輕重機槍部署在了正麵。兀良合台的命令又是錯誤是,因為他沒有想到的是,此刻霹靂軍的火炮已部署完畢。第二師和第三師的20斤重炮都留在了通州,此行隻帶了二百餘門5斤炮和10斤炮。既便如此,也夠元軍喝一壺了。


    僅僅三輪炮火之後,從兩翼衝鋒的元軍已損失了二千餘騎。兀良合台在太原府時已見識過霹靂軍火器的威力,眼下相同的場景讓他心如刀絞,淚水潸然滑下,打濕了他花白的胡須。他哀歎的不僅僅是驍勇的蒙古騎兵如同牛羊一般被宰殺,更是哀歎蒙古人時代的終結。他明白,再次發動進攻已經毫無意義。噙著淚水,他下達了撤兵命令。此前為了殲滅眼前的霹靂軍步兵,他派了一萬騎兵佯攻通州,以引開霹靂軍的騎兵。如果再不及時退走,待霹靂軍騎兵從通州返迴,怕是想走也來不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之霹靂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靜的銀鬆森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靜的銀鬆森林並收藏南宋之霹靂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