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不說話,我對你壓製的太狠,我不讓你做這做那,你對我心生怨恨,你已經心灰意冷。我知道你是不想再迴來了。但你必須還得迴來,雨奴太善良,他離不開你的輔佐。你的職銜和爵位我都給你留著,你的兩座府邸,我也會派人給你管理。你的薪俸,我也會讓人送到你的府上。王錚,不管你怎麽想,為了大鄭的江山社稷,有些事我也必須得做。我知道對你不公平,但按曆朝曆代的慣例,我還必須那麽做。”


    王錚默然無語,皇上鄭成也是神情蕭索。


    “你的確為了大鄭做了很多事,但我不顧臉麵,把我的兩個女兒都許給你為妻,我破例提拔你,無數次破例賞賜你。我也算對得起你了。我知道你對我的好,可我真不敢封你為天策上將,我不能給我的子孫留下禍端。···”


    “嶽丈,別說了,我真不是為了這些才想辭官的。我真是心力交瘁,是真想無拘無束地過我的悠閑生活。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我先歇息幾年,如果雨奴登基後真的需要我,我還會幫他,我迴不迴上京都會幫他。嶽丈你盡管放心,雨奴是風奴的親弟弟,我也不可能對他不管不問。”


    “那就好,你何時走?”


    “把我手頭的事情做完,等遏製土地兼並的事情做的差不多,大概在明年開春以後吧!”


    “你走之前,能告訴我,你到底是什麽人嗎?”


    王錚的身份,一直是皇上和房相心裏的疑問。現在王錚就要走了,不知道他何時才能迴來,他想問清楚這件事,不想留下遺憾。


    王錚稍微沉思,他覺得還是不能說實話,就算他說實話,皇上也不會相信。


    “嶽丈,這麽說吧!我的確是華夏人,是出生在華夏洛陽的漢族人,這一點你不用懷疑。”


    “你說你是華夏人,而不說是大鄭人,是什麽意思?”


    “在我的心裏,我華夏應該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各民族的兄弟姐妹間才能減少殺戮。所以我才為了大鄭,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我就是想讓嶽丈的大鄭,成為一個大一統的皇朝。我心裏的華夏,和你們所有人認為的都不同。你們的理念片麵狹隘,而我卻看到的是整個華夏。西到整個西域,北到整個蒙遼,南到南疆,西南包括整個吐蕃。這就是我心裏,那個華夏的版圖。所以,我認為我華夏境內的百姓,全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出兵作戰時嚴禁濫殺無辜,我是對我兄弟姐妹的善良,並不是故意在收買人心,我沒有野心,也就不需要收買人心。我即便收買人心,也是為了大鄭,為了嶽丈。嶽丈,說實話,我真是出生在洛陽的漢人,我心有華夏,就不會做任何一件,對我華夏不利的事情。你和房相以前,都多慮了。”


    鄭成聞言沉思半響才抬頭說道。


    “可在洛陽,怎麽查不到你的任何消息?你為何沒有一個親人?你所說的村子,為何還是一片亂葬崗?”


    王錚沉默良久才迴答道。


    “嶽丈,我不想騙你,但有些話我確實不能說,說了你也不信。你隻需知道,我對咱們大鄭,對你,從沒有二心就行了。”


    “你真是來自後世?”


    “···”王錚無語。


    “你說的女真建立金國後先滅了蒙遼,然後蒙古和大鄭聯手滅金。後來蒙古又滅了我大鄭,我的子孫渡江建立南鄭的事情,難道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都是你在後世就知道的曆史?我大鄭南北兩朝加起來,國祚也真是三百二十年?”


    王錚依舊無語,他不想騙他的嶽父,但他又不知道說什麽好。他不迴答,可以說就是默認,但也可以說,他什麽也都沒有承認。


    “你應該就是來自後世,你以前和我說的話,可能全是實話。你在地圖上隨手一指,那裏附近,就必會有你說的礦藏。你執意出兵西夏剿滅吳三桂,是因為你發現,吳三桂和你是一類人,你太忌憚他,不殺了他,你擔心他會推翻大鄭。你執意讓我禦駕親征去澶州,你是不想讓大鄭和蒙遼簽署澶淵之盟。要不然,大鄭就再也難以收迴燕雲十六州。”


    “你所作的詩詞,你提議的標準件,玻璃、霹靂炮、火炮、焦炭等等,並不是你自己琢磨出來的,而是你以前就見過用過的,我說的對嗎?你說你能預測未來,並不是你有那個能力,而是你知道曆史的走向。你知道某一件事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在多長時間之後,就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我覺得,你就是一個來之後世的人,你的能力和本事,全是你來自後世的知識。但無論怎麽看,你又確實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你像是一個妖孽,卻又不是一個真正的妖孽。你還屬於人類的範疇。我不知道你是怎麽來的大鄭?也不管你說的,你家所處的地方,幾百年來為何都是亂葬崗?但你隻要還是個人就行了。因此,我不會食言,胭脂奴就還能嫁給你。你說過的話,做過的那麽多事,我相信你對我的忠誠,我相信你也是華夏人。我以後不再忌憚你,你也別走了,如何?”


    王錚突然發現,他心情激動之下,說的話好像有些多了,皇上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現在又開始挽留他了。


    “嶽丈,晚了,我的身體嚴重受創,不經過幾年的休養,實在難以完全恢複。上京屬於北方,幹旱少雨。我如果一直在上京居住,身體就很難恢複。而南方的蘇杭地區,卻是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我去那裏休養幾年再說吧!”


    那些話王錚不能迴答,他無法迴答,隻有再次拿他的身體做借口,顧左右而言他。


    王錚不可能和皇上說實話,如果說了實話,他就更走不了了。他隻說是在蘇杭休養,而蘇杭卻屬於大鄭,皇上還會稍微放心一些,才有可能放他走。


    “我封你為天策上將,把你的天策府就建在蘇杭。你一邊在那裏休養,一邊繼續輔佐我和雨奴,如何?”


    “···”王錚不敢再說話,萬一說漏了嘴,他就真的走不了了。


    皇上瞪了片刻,發現王錚不迴答他的話,於是就又說道。


    “隻要你繼續輔佐我和雨奴,我封你為鐵帽子王。你的子子孫孫都可承襲你的爵位,永世為我大鄭太子之下的第三人,如何?”


    王錚不喜歡這種討價還價的談話方式,他也不會答應皇上的任何條件,於是一直就閉嘴不說話。


    其實說起來,皇上鄭成今日和他說的話,已經是對他做出的最大的讓步。


    他已經知道,王錚是真的對他忠心耿耿。他從今日開始,才不再忌憚王錚。


    但是,太晚了。


    王錚那次,派申四和項梁出兵蒙遼的行動,他和房相等,均認為王錚是以他的功績,在要挾朝廷。逼迫朝廷按照他的建議,出兵蒙遼,幫助蒙遼去對付女真和蒙古。


    那一次,他迅速罷了王錚的所有軍權,擼了他兵部侍郎,和大梁將軍府參軍副令的職務。


    也就是那一次,王錚開始對他,對房相,對大鄭真的心灰意冷。開始有了辭官歸隱,為他自己的子孫打江山的想法。


    現在,皇上鄭成相信了,王錚確實有可能是來之後世。


    如果王錚知道後世的曆史,女真建立金國消滅蒙遼,然後蒙古建立元朝消滅金國,後來元朝攻破上京。擄走他鄭成的子子孫孫,以及他所有的女兒兒媳嬪妃宮娥,還有所有大臣的妻妾等等數萬人,押往北國為奴為婢的事情,就也有可能發生。


    靖康之恥的事情他聽王錚講過,《滿江紅》的詞他也聽王錚背誦過。


    王錚能信口拈來一首千古名詞,就肯定不會是王錚所作的,他沒有那個本事,他是拿來別人的詩詞,警醒他的卻有可能。


    那也就是說,在王錚知道的曆史上,靖康之恥確有其事。


    皇上鄭成曾讓袁淳罡大師,預測過大鄭的國祚。袁淳罡說,大鄭原來也是分為南北兩朝,也是共有三百二十年的國祚。自從那顆將星出現以後,大鄭的國祚才超過了四百年,也沒有了南北兩朝之分。


    如果不是那顆將星,也就是沒有王錚的出現,王錚所說的那一切,就都有可能發生。


    他的大鄭朝,就是王錚所說的那個北宋。


    王錚打下了燕雲十六州,就是為了遏止北宋被金國所滅。他派申四和項梁出兵蒙遼,也是在未雨綢繆,想把女真和蒙古的崛起勢力,直接扼殺在萌芽之內。


    王錚執意做出的這次軍事行動,不但幫了蒙遼,同時也幫了大鄭。


    他避免了大鄭的靖康之恥,避免了大鄭被分為南北兩朝。避免了他鄭成的所有子孫,所有子孫的親眷女兒兒媳等,被擄往北國受盡淩辱後慘死。


    直到此時,鄭成才相信了王錚曾經說過的很多話。知道他的很多作為,全都是為了他這個嶽丈,為了他的江山社稷著想。


    因此,他不惜封王錚為天策上將和鐵帽子王,也想把他留下來,讓他繼續輔佐他,輔佐他的子孫。


    可惜,王錚一直不接他的話。皇上鄭成看的出來,他數次的行為,已經真的傷了王錚。他現在想挽迴,也挽迴不了了。


    閱讀最新章節請下載愛閱小說app。


    為您提供大神寧願孤獨的護國大將軍最快更


    513章 鄭成的悔悟愛閱app免費看最新內容。不過沒有誰懷疑這種能力的由來,畢竟,孔雀妖族最擅長的天賦本來就是鬥轉星移。她這技巧和鬥轉星移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公子這次化解曹彧瑋的攻擊之後卻並沒有急於攻擊,隻是站在原地不動。


    曹彧瑋眉頭微蹙,這小姑娘的感知竟是如此敏銳嗎?在他以火焰化鎧之後,本身是有其他手段的,如果美公子跟上攻擊,那麽,他就有把握用這種手段來製住她。電腦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app愛閱小說最新內容免費閱讀。但美公子沒有上前,讓它原本蓄勢待發的能力不得不中斷。


    戰刀再次斬出,強盛的刀意比先前還要更強幾分,曹彧瑋也是身隨刀走,人刀合一,直奔美公子而去。


    美公子手中天機翎再次天之玄圓,並且一個瞬間轉移,就切換了自己的位置。化解對方攻擊的同時,也化解了對方的鎖定。而下一瞬,她就已經在另外一邊。曹彧瑋身上的金紅色光芒一閃而逝,如果不是她閃避的快,無疑就會有另一種能力降臨了。


    拚消耗!她似乎是要和曹彧瑋拚消耗了。


    電腦版網即將關閉,免費看最新內容請下載愛閱ap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護國大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寧願孤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寧願孤獨並收藏護國大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