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傻王爺俏醫妃》
俞泛雖然有些慌,但既然說了不要俞家上下老小的命,他還是安心的:“求聖上賜罪!”
皇甫權低頭,看著眼前跪在地上的姿勢端端正正的俞泛,吐出了最終判定,也算是給了俞泛承諾——
“長公主恣意囂張,是該教訓,且先讓她在宗人府吃幾日苦頭,你也不要再為這件事說什麽了。”
“這麽大年紀了,性子太衝不是好事,須得磋磨一下她的銳氣。”
“過了這段時日,她便可重獲自由。”
“此後,俞氏舉家遷出帝京,允你自己挑郡城居住。朕有生之年內,除了四皇子側妃俞氏,整個俞氏宗族皆不可留在京中!”
“你迴去後,通告所有俞氏京官,自行罷官請辭吧!”
最後一句,讓俞泛顧不得慫,猛地抬起頭來。
但他一個字都不敢迸!
整個俞氏都不可留在帝京為官,但他們依舊是皇親國戚,仍舊能夠享受富貴。
隻是,榮華是不會有了。
說是皇甫權有生之年,但——
一旦衰敗,想要重新崛起,可不是這麽容易的事!
因為有扶持四皇子爭儲的嫌疑,俞氏滿門都要辭官、遷出帝京,方可讓皇帝安心!
這就是愚蠢又任性的俞晚清,連累俞家要付出的代價!
可俞泛不敢有半點異議,又磕了一個頭:“臣謹遵聖諭!”
“起來吧。”皇甫權歎了一口氣。
打了一巴掌,也該給個甜棗了:“朕也不想如此。俞氏因得姑祖母長公主的身份照拂,族中子弟多有囂張跋扈。在帝京犯事兒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你們急流勇退,才不至於被人捉住把柄往死裏打。此外,該給你們的好處,依然會給。你能明白朕的苦心麽?”
俞泛自然是道:“臣理會得。”
說起來,皇甫權的“苦心”有虛偽的成分,但他的話卻占理。
這些年來,長公主皇甫嬌年紀漸長、脾氣也見長。
俞氏一族的子弟,看到自己的嫡母、祖母、曾祖母如此囂張,自然是有樣學樣,沒少在外麵犯事兒。
別的不談,隻說欺男霸女的事,就不勝枚舉。
平頭百姓無法告上大理寺,多的是告上了京兆尹之處的。
但礙於皇甫嬌的身份,京兆尹又不是大理寺,沒有王嵐陸謀那些硬骨頭,故而,不論強搶民女也好、毆打出人命也罷,多半判賠銀子了事、不了了之。
一樁兩樁拿出來,不足以動搖俞氏根本。
但若在這個當風的節骨眼上,有心人把所有的案子都被翻出來,做一本訴狀集告禦狀,俞家可能要死一大片!
“急流勇退”這四個字,確實是目前的俞氏應該做的!
但俞泛還有一個憂心之處:“臣鬥膽,敢問聖上,若敦愚王步步緊逼,臣等遷出帝京之後,如何保障自身安危?”
他說的是“怕敦愚王尋仇”,其實,何止是敦愚王尋仇!
牆倒眾人推,皇甫嬌這些年得罪過的人,還算少嗎?
難道他們就不會趁機報複?
皇甫權看了他一眼,道:“朕當年給你的免死金牌,還在吧?”
俞泛忙躬身答道:“迴聖上話,那自然是供奉著的。”
皇甫權便道:“那不就結了,隻要敦愚王還認自己是皇甫家血脈,就不能動你!至於其他人,你自己看著辦吧。”
隻要還認皇甫家的大統,別說皇甫令堯隻是個閑散王爺,就算他奪了位當了皇帝,也必須承認先帝發出去的免死金牌。
否則,他就是大逆不道,天下不容!
“是是是,臣謝聖上恩賜!”俞泛再次跪下磕了一個響頭。
兩個晚上沒好好睡覺,現在的結果雖然也不算好,但好歹不是絕境,他才算心裏踏實起來。
皇甫權打發他離去,隆安才進來伺候。
龍紋玉盞裏,倒上了新茶。
隆安小心翼翼地在一旁,一句話都沒有說。
皇甫權喝了半盞茶,才道:“老二追查孫家之事的心一日不死,遲早還是要被他翻出個底朝天來。可朕卻動他不得,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為何不能動?
民意是一個原因。
因為蜀河水患,敦愚王府大手筆賑災,捐出去的賑災銀甚至比朝廷還多。
並且,慕將離親自監督賑災,每一兩銀子都落到了實處,黎民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心裏想的是什麽?
豐衣、足食!
國泰、民安,是為帝者才考慮的問題。
百姓不會去管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誰,隻會管:誰讓我寒有衣、饑有食!
如今民意擁戴敦愚王夫婦二人,又有天降祥瑞護著這一胎。
皇甫權自然是不能動的。
若是祥瑞之兆直指龍鳳雙胎,這孩子卻不保,豈不讓人懷疑天象?
皇帝乃是天子,天象被人懷疑了,帝位如何能穩?
更何況——
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太後一再提醒他的那些事了!
這麽塊硬骨頭,卡在喉嚨難受得緊,卻又不能動。
隆安跟在皇甫權的身邊伺候,已然三十多年,對皇甫權自然是非常了解。
“敦愚王一直嚷嚷著要封地,依奴才之見,不如眼不見為淨了吧。”
簡單一句:將他打發走,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麽?
“可他走後,未必能安生。”皇甫權蹙眉。
隆安道:“聖上可下旨,命敦愚王安一方百姓,做百姓的守護神,無召不得迴京。”
聞言,皇甫權眸中露出幾分讚許:“隆安啊,你這說法挺不錯!”
不是天降祥瑞得了民心麽?
那就讓他鎮守南方,做百姓的守護神。
山神、海神,都不可離開山海。
那麽敦愚王夫妻倆鎮守封地,為一方黎民百姓賜福,不可歸京,豈非在情在理!
他們不能迴來,有些事可以秘密去做。
但絕不能光明正大迴來,這個燙手山芋也算是暫時安置住了。
“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朕便給他封地,將他也遣走!”
蓋棺定論。
隆安又道:“聖上,六皇子請敦愚王妃為何妃診病,恐也將六皇子給拉攏了去。”
提起這件事,皇甫權的眉頭又蹙起來,琢磨著道:“這個柳氏……”
俞泛雖然有些慌,但既然說了不要俞家上下老小的命,他還是安心的:“求聖上賜罪!”
皇甫權低頭,看著眼前跪在地上的姿勢端端正正的俞泛,吐出了最終判定,也算是給了俞泛承諾——
“長公主恣意囂張,是該教訓,且先讓她在宗人府吃幾日苦頭,你也不要再為這件事說什麽了。”
“這麽大年紀了,性子太衝不是好事,須得磋磨一下她的銳氣。”
“過了這段時日,她便可重獲自由。”
“此後,俞氏舉家遷出帝京,允你自己挑郡城居住。朕有生之年內,除了四皇子側妃俞氏,整個俞氏宗族皆不可留在京中!”
“你迴去後,通告所有俞氏京官,自行罷官請辭吧!”
最後一句,讓俞泛顧不得慫,猛地抬起頭來。
但他一個字都不敢迸!
整個俞氏都不可留在帝京為官,但他們依舊是皇親國戚,仍舊能夠享受富貴。
隻是,榮華是不會有了。
說是皇甫權有生之年,但——
一旦衰敗,想要重新崛起,可不是這麽容易的事!
因為有扶持四皇子爭儲的嫌疑,俞氏滿門都要辭官、遷出帝京,方可讓皇帝安心!
這就是愚蠢又任性的俞晚清,連累俞家要付出的代價!
可俞泛不敢有半點異議,又磕了一個頭:“臣謹遵聖諭!”
“起來吧。”皇甫權歎了一口氣。
打了一巴掌,也該給個甜棗了:“朕也不想如此。俞氏因得姑祖母長公主的身份照拂,族中子弟多有囂張跋扈。在帝京犯事兒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你們急流勇退,才不至於被人捉住把柄往死裏打。此外,該給你們的好處,依然會給。你能明白朕的苦心麽?”
俞泛自然是道:“臣理會得。”
說起來,皇甫權的“苦心”有虛偽的成分,但他的話卻占理。
這些年來,長公主皇甫嬌年紀漸長、脾氣也見長。
俞氏一族的子弟,看到自己的嫡母、祖母、曾祖母如此囂張,自然是有樣學樣,沒少在外麵犯事兒。
別的不談,隻說欺男霸女的事,就不勝枚舉。
平頭百姓無法告上大理寺,多的是告上了京兆尹之處的。
但礙於皇甫嬌的身份,京兆尹又不是大理寺,沒有王嵐陸謀那些硬骨頭,故而,不論強搶民女也好、毆打出人命也罷,多半判賠銀子了事、不了了之。
一樁兩樁拿出來,不足以動搖俞氏根本。
但若在這個當風的節骨眼上,有心人把所有的案子都被翻出來,做一本訴狀集告禦狀,俞家可能要死一大片!
“急流勇退”這四個字,確實是目前的俞氏應該做的!
但俞泛還有一個憂心之處:“臣鬥膽,敢問聖上,若敦愚王步步緊逼,臣等遷出帝京之後,如何保障自身安危?”
他說的是“怕敦愚王尋仇”,其實,何止是敦愚王尋仇!
牆倒眾人推,皇甫嬌這些年得罪過的人,還算少嗎?
難道他們就不會趁機報複?
皇甫權看了他一眼,道:“朕當年給你的免死金牌,還在吧?”
俞泛忙躬身答道:“迴聖上話,那自然是供奉著的。”
皇甫權便道:“那不就結了,隻要敦愚王還認自己是皇甫家血脈,就不能動你!至於其他人,你自己看著辦吧。”
隻要還認皇甫家的大統,別說皇甫令堯隻是個閑散王爺,就算他奪了位當了皇帝,也必須承認先帝發出去的免死金牌。
否則,他就是大逆不道,天下不容!
“是是是,臣謝聖上恩賜!”俞泛再次跪下磕了一個響頭。
兩個晚上沒好好睡覺,現在的結果雖然也不算好,但好歹不是絕境,他才算心裏踏實起來。
皇甫權打發他離去,隆安才進來伺候。
龍紋玉盞裏,倒上了新茶。
隆安小心翼翼地在一旁,一句話都沒有說。
皇甫權喝了半盞茶,才道:“老二追查孫家之事的心一日不死,遲早還是要被他翻出個底朝天來。可朕卻動他不得,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為何不能動?
民意是一個原因。
因為蜀河水患,敦愚王府大手筆賑災,捐出去的賑災銀甚至比朝廷還多。
並且,慕將離親自監督賑災,每一兩銀子都落到了實處,黎民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心裏想的是什麽?
豐衣、足食!
國泰、民安,是為帝者才考慮的問題。
百姓不會去管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是誰,隻會管:誰讓我寒有衣、饑有食!
如今民意擁戴敦愚王夫婦二人,又有天降祥瑞護著這一胎。
皇甫權自然是不能動的。
若是祥瑞之兆直指龍鳳雙胎,這孩子卻不保,豈不讓人懷疑天象?
皇帝乃是天子,天象被人懷疑了,帝位如何能穩?
更何況——
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太後一再提醒他的那些事了!
這麽塊硬骨頭,卡在喉嚨難受得緊,卻又不能動。
隆安跟在皇甫權的身邊伺候,已然三十多年,對皇甫權自然是非常了解。
“敦愚王一直嚷嚷著要封地,依奴才之見,不如眼不見為淨了吧。”
簡單一句:將他打發走,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麽?
“可他走後,未必能安生。”皇甫權蹙眉。
隆安道:“聖上可下旨,命敦愚王安一方百姓,做百姓的守護神,無召不得迴京。”
聞言,皇甫權眸中露出幾分讚許:“隆安啊,你這說法挺不錯!”
不是天降祥瑞得了民心麽?
那就讓他鎮守南方,做百姓的守護神。
山神、海神,都不可離開山海。
那麽敦愚王夫妻倆鎮守封地,為一方黎民百姓賜福,不可歸京,豈非在情在理!
他們不能迴來,有些事可以秘密去做。
但絕不能光明正大迴來,這個燙手山芋也算是暫時安置住了。
“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朕便給他封地,將他也遣走!”
蓋棺定論。
隆安又道:“聖上,六皇子請敦愚王妃為何妃診病,恐也將六皇子給拉攏了去。”
提起這件事,皇甫權的眉頭又蹙起來,琢磨著道:“這個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