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馬林有點不信。要是麥釤這麽好,為啥前世他家九幾年割麥的時候,沒用這玩意呢?他小時候的記憶裏,可沒這玩意啊。
實際上,馬林並不知道,這玩意一般是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流行的。馬林上輩子老家在江淮地區,古代以種水稻為主,自然沒流行這種割麥神器。
但對於基本都種植麥子的歐洲而言,麥釤的意義實在太大了。這年頭可沒有拖拉機,麥釤能起到的作用,就相當於收割機了。而且,馬林記得,19世紀的時候,美國發明家麥考密克發明的馬拉收割機,效率也不過是普通人的三倍,還不如麥釤呢。
似乎孔泰也猜到了馬林可能不信,所以,在信的末尾,孔泰提到,他不但讓人帶迴去了麥釤的樣品,而且,還帶迴去幾個從中原荷蘭招募來的貧窮農民,他們會當麵給馬林表演麥釤的使用方法。
孔泰強調——麥釤雖然高效,但一般人卻不一定搞得定。因為,它很沉重,光是那1米長的釤刀就很有分量。所以,一般麥釤需要壯年男子來操縱,而且,很需要技巧。如果不懂如何操作,釤刀可能會割傷自己……
聽說有人可以現場表演,馬林興致勃勃地去了埃姆登港,叫來了幾個來自中原大荷蘭的幾名農夫,讓他們表演了麥釤割麥。因為太過想要看到效果,馬林甚至不惜浪費幾畝快要成熟的黑麥地,來讓幾人表演麥釤收割。
表演的農民,先給馬林作了介紹。他們使用的麥釤,又叫麥綽子,是由麥釤、麥綽和麥籠三部分組成,輔以木柄、滑框、拉繩等附件。所謂麥釤其實就是釤刀,俗稱釤刀片兒,一個二尺多長的鋒利薄溜的刀片,鑲嵌在麥綽上,可以自由拆裝。
而麥綽,也叫麥綽子,俗稱雞窩籠,上部為圓形,中間用細竹篾或者老藤編成網狀花眼,狀如簸箕但稍大些,高約三尺,起收攬麥稈的作用。下部寬約兩尺,齊頭,箕口處用薄木板鑲頭安裝釤刀。釤刀有點像後世的手動剃須刀的刀片,非常鋒利薄溜,利於快速收割。但同時,若是被刀片傷到,也是很嚇人的……
箕口兩端一端裝木柄,一端係繩子。木柄大約1米長,繩子短一點。木柄尾部有橫木,便於手握。繩子末端有環狀物,便於手拉。麥綽的外側要向內鼓起,便於揮刀割麥時將割下來的麥子聚攏在雞窩籠內。
收割的時候,農夫右腿前弓,左腿微曲,右手握木柄,左手拉繩子。先將麥綽子通過木柄丟到前方一片麥子的後邊,釤刀下落到麥叢根部。然後,農人雙手猛地發力,將麥釤往後一拉。鋒利的釤刀劃過那一叢麥子根部,這片麥子就被連根斬斷,並倒在了麥綽籠子裏。然後,這籠子裏的麥株,就被聚攏到一起,作為一捆,由跟上來的婦女或者孩子將其捆好,準備運迴去脫粒……
……
因為全套麥釤比較沉重,一般婦女無法駕馭。就是力氣小一點的男子,也有些難以升任。當然,那些幹慣了農活的成年男子一般都沒啥問題。隻有那些貴族子弟或書生,才沒有足夠的力氣操控麥釤。
但即使有足夠的力氣了,也要小心。因為,麥釤在往後拉收割麥子的時候,也忌諱用力過猛。要是釤刀在斬斷了麥根後繼續往後,可能就斬到腿上,那就完蛋了。
因此,給馬林演示的大荷蘭農民孫二就強調——沒碰過這玩意的後生,必須練習幾個月才能用。怎麽練?當然是把鋒利的釤刀卸掉後練習啊。隻有無刀片狀態下練熟了,才能上手。而且,一開始也要小心。不然,要是把腿割了,那就殘廢了。要是割到動脈,直接死定了……
馬林看著孫二眼花繚亂的表演,感覺很有功夫的底子。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莊稼把式?
實際上,馬林猜的也不算錯。使用麥釤熟練的農夫,下盤都很穩。而長期手持麥釤,手上力量也不小。而且,大荷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功夫之鄉。就像孫二,就有幾手莊稼把式。
當然,也就幾手,畢竟不是專業的,比不過專業練武的。而且,普通農民,也沒有足夠的肉食供應練武所需的營養。但若論下盤之穩,這些擅長使用麥釤的農夫下盤重心非常穩,不容易翻車……
……
其實,麥釤還有另一種用法。就是兩個人操縱麥釤,一人拉一邊。右邊的人拉木柄,左邊的人拉繩子。當然,麥釤也要改一下,至少,木柄和繩子都要改長點,適合兩人雙手拉。而且,還可以適當地增大寬度,提高收割效率。
兩人用雙手拉配合的話,一人站一邊,還能避免釤刀傷到自己。畢竟,兩人合作時,都是站在釤刀側邊的。
而且,兩人一起用力的話,雙手拉比單手拉更有力不說,麥釤總重對人的影響也要進一步降低。畢竟,兩人分擔了麥釤的重量。這樣的話,幹活時兩人的持久力也更強些。不像一個人單人操縱麥釤,整個麥釤的重量都由一個人承擔,難免做累了要休息。兩人的話,休息間隔要長很多。
……
然後,在埃姆登城外一個馬林名下的莊園內,幾名大荷蘭的農民,給馬林分別表演了單人使用麥釤和雙人使用麥釤的情形。其中,雙人使用的麥釤,要寬一些,收割的寬度更大些。
雖然收割麥子很無聊,但馬林還是很興致勃勃地看著他們收割麥子。當然,他是命人搬來桌凳,坐在田頭觀看麥釤的使用的。他的頭上,還遮了陽傘……
一天下來,當幾名大荷蘭農夫都幹不動後,馬林派人一統計——嗬!還真沒錯!單人的那個,一天收割了6畝多,超過了一英畝!而雙人的那個更厲害,真的收割了20畝!
“真是神器啊!”馬林激動地站了起來。
若是能推廣麥釤,那麽,就不怕秋收速度太慢而遇到下雨了。
一天20畝是啥概念?5天就能收割100畝啊!按照這個年代秋收持續半個月以上來算,兩個壯丁,可以搞定300畝地的收割啊!那麽,平均下來,每戶可以種田數量就可以達到150畝了!努力一點,200畝也能解決!
為啥古代華夏人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還不是因為忙不過來?若是一天隻能收割一兩畝,夫妻兩人加起來,一天也就收割三畝多。那麽,30畝地,都能收割十天。再多,就有點吃不消了。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但有了麥釤就不同了,雙人麥釤,十天能收割200畝呢!就算一戶隻有一個男丁,那也沒事。大不了,和鄰居互相幫助,合作收割唄。如此,一家人收割100畝完全不是問題!
此前,北海國的秋收,因為勞動力不夠,馬林不得不派軍隊幫忙收割。不然,容易耽誤秋收。但現在,有了割麥神器麥釤,馬林就再也不擔心秋收耽誤的問題了……
……
馬林怎麽想怎麽開心啊,普拉德的三犁並行的犁車,加上播種飛快的耬車,以及割麥神器麥釤……這不弄了全套農業近代化的機械……不對,還差個脫粒機!
沒有脫粒機的話,人們把割下來的麥子,都是在石頭上摔,將麥粒分離出來的,非常辛苦,也不效率。
不過,脫粒機貌似原理很簡單。馬林前世讀小說就看到過很多人設計出腳踏式脫粒機,明顯這是技術含量最低的。
而且,馬林也不需要自己設計,他手下可是養了一群工匠的。那些會製造鍾表的工匠,設計一個腳踏式脫粒機不要太輕鬆哦……
所以,馬林感覺——北海國農業近代化,已經到來了……
實際上,馬林並不知道,這玩意一般是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流行的。馬林上輩子老家在江淮地區,古代以種水稻為主,自然沒流行這種割麥神器。
但對於基本都種植麥子的歐洲而言,麥釤的意義實在太大了。這年頭可沒有拖拉機,麥釤能起到的作用,就相當於收割機了。而且,馬林記得,19世紀的時候,美國發明家麥考密克發明的馬拉收割機,效率也不過是普通人的三倍,還不如麥釤呢。
似乎孔泰也猜到了馬林可能不信,所以,在信的末尾,孔泰提到,他不但讓人帶迴去了麥釤的樣品,而且,還帶迴去幾個從中原荷蘭招募來的貧窮農民,他們會當麵給馬林表演麥釤的使用方法。
孔泰強調——麥釤雖然高效,但一般人卻不一定搞得定。因為,它很沉重,光是那1米長的釤刀就很有分量。所以,一般麥釤需要壯年男子來操縱,而且,很需要技巧。如果不懂如何操作,釤刀可能會割傷自己……
聽說有人可以現場表演,馬林興致勃勃地去了埃姆登港,叫來了幾個來自中原大荷蘭的幾名農夫,讓他們表演了麥釤割麥。因為太過想要看到效果,馬林甚至不惜浪費幾畝快要成熟的黑麥地,來讓幾人表演麥釤收割。
表演的農民,先給馬林作了介紹。他們使用的麥釤,又叫麥綽子,是由麥釤、麥綽和麥籠三部分組成,輔以木柄、滑框、拉繩等附件。所謂麥釤其實就是釤刀,俗稱釤刀片兒,一個二尺多長的鋒利薄溜的刀片,鑲嵌在麥綽上,可以自由拆裝。
而麥綽,也叫麥綽子,俗稱雞窩籠,上部為圓形,中間用細竹篾或者老藤編成網狀花眼,狀如簸箕但稍大些,高約三尺,起收攬麥稈的作用。下部寬約兩尺,齊頭,箕口處用薄木板鑲頭安裝釤刀。釤刀有點像後世的手動剃須刀的刀片,非常鋒利薄溜,利於快速收割。但同時,若是被刀片傷到,也是很嚇人的……
箕口兩端一端裝木柄,一端係繩子。木柄大約1米長,繩子短一點。木柄尾部有橫木,便於手握。繩子末端有環狀物,便於手拉。麥綽的外側要向內鼓起,便於揮刀割麥時將割下來的麥子聚攏在雞窩籠內。
收割的時候,農夫右腿前弓,左腿微曲,右手握木柄,左手拉繩子。先將麥綽子通過木柄丟到前方一片麥子的後邊,釤刀下落到麥叢根部。然後,農人雙手猛地發力,將麥釤往後一拉。鋒利的釤刀劃過那一叢麥子根部,這片麥子就被連根斬斷,並倒在了麥綽籠子裏。然後,這籠子裏的麥株,就被聚攏到一起,作為一捆,由跟上來的婦女或者孩子將其捆好,準備運迴去脫粒……
……
因為全套麥釤比較沉重,一般婦女無法駕馭。就是力氣小一點的男子,也有些難以升任。當然,那些幹慣了農活的成年男子一般都沒啥問題。隻有那些貴族子弟或書生,才沒有足夠的力氣操控麥釤。
但即使有足夠的力氣了,也要小心。因為,麥釤在往後拉收割麥子的時候,也忌諱用力過猛。要是釤刀在斬斷了麥根後繼續往後,可能就斬到腿上,那就完蛋了。
因此,給馬林演示的大荷蘭農民孫二就強調——沒碰過這玩意的後生,必須練習幾個月才能用。怎麽練?當然是把鋒利的釤刀卸掉後練習啊。隻有無刀片狀態下練熟了,才能上手。而且,一開始也要小心。不然,要是把腿割了,那就殘廢了。要是割到動脈,直接死定了……
馬林看著孫二眼花繚亂的表演,感覺很有功夫的底子。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莊稼把式?
實際上,馬林猜的也不算錯。使用麥釤熟練的農夫,下盤都很穩。而長期手持麥釤,手上力量也不小。而且,大荷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功夫之鄉。就像孫二,就有幾手莊稼把式。
當然,也就幾手,畢竟不是專業的,比不過專業練武的。而且,普通農民,也沒有足夠的肉食供應練武所需的營養。但若論下盤之穩,這些擅長使用麥釤的農夫下盤重心非常穩,不容易翻車……
……
其實,麥釤還有另一種用法。就是兩個人操縱麥釤,一人拉一邊。右邊的人拉木柄,左邊的人拉繩子。當然,麥釤也要改一下,至少,木柄和繩子都要改長點,適合兩人雙手拉。而且,還可以適當地增大寬度,提高收割效率。
兩人用雙手拉配合的話,一人站一邊,還能避免釤刀傷到自己。畢竟,兩人合作時,都是站在釤刀側邊的。
而且,兩人一起用力的話,雙手拉比單手拉更有力不說,麥釤總重對人的影響也要進一步降低。畢竟,兩人分擔了麥釤的重量。這樣的話,幹活時兩人的持久力也更強些。不像一個人單人操縱麥釤,整個麥釤的重量都由一個人承擔,難免做累了要休息。兩人的話,休息間隔要長很多。
……
然後,在埃姆登城外一個馬林名下的莊園內,幾名大荷蘭的農民,給馬林分別表演了單人使用麥釤和雙人使用麥釤的情形。其中,雙人使用的麥釤,要寬一些,收割的寬度更大些。
雖然收割麥子很無聊,但馬林還是很興致勃勃地看著他們收割麥子。當然,他是命人搬來桌凳,坐在田頭觀看麥釤的使用的。他的頭上,還遮了陽傘……
一天下來,當幾名大荷蘭農夫都幹不動後,馬林派人一統計——嗬!還真沒錯!單人的那個,一天收割了6畝多,超過了一英畝!而雙人的那個更厲害,真的收割了20畝!
“真是神器啊!”馬林激動地站了起來。
若是能推廣麥釤,那麽,就不怕秋收速度太慢而遇到下雨了。
一天20畝是啥概念?5天就能收割100畝啊!按照這個年代秋收持續半個月以上來算,兩個壯丁,可以搞定300畝地的收割啊!那麽,平均下來,每戶可以種田數量就可以達到150畝了!努力一點,200畝也能解決!
為啥古代華夏人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還不是因為忙不過來?若是一天隻能收割一兩畝,夫妻兩人加起來,一天也就收割三畝多。那麽,30畝地,都能收割十天。再多,就有點吃不消了。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但有了麥釤就不同了,雙人麥釤,十天能收割200畝呢!就算一戶隻有一個男丁,那也沒事。大不了,和鄰居互相幫助,合作收割唄。如此,一家人收割100畝完全不是問題!
此前,北海國的秋收,因為勞動力不夠,馬林不得不派軍隊幫忙收割。不然,容易耽誤秋收。但現在,有了割麥神器麥釤,馬林就再也不擔心秋收耽誤的問題了……
……
馬林怎麽想怎麽開心啊,普拉德的三犁並行的犁車,加上播種飛快的耬車,以及割麥神器麥釤……這不弄了全套農業近代化的機械……不對,還差個脫粒機!
沒有脫粒機的話,人們把割下來的麥子,都是在石頭上摔,將麥粒分離出來的,非常辛苦,也不效率。
不過,脫粒機貌似原理很簡單。馬林前世讀小說就看到過很多人設計出腳踏式脫粒機,明顯這是技術含量最低的。
而且,馬林也不需要自己設計,他手下可是養了一群工匠的。那些會製造鍾表的工匠,設計一個腳踏式脫粒機不要太輕鬆哦……
所以,馬林感覺——北海國農業近代化,已經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