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草叢中,傳來了一陣陣的蟲鳴,遠處,不曉得在哪一個山峰又或是哪一條溝穀,傳來了猛獸的咆哮聲。
沈燕西幾乎是將身子整個貼在地上,他緩緩挪動著步子,聚精會神地一寸一寸觀察著地麵,許久之後,方才站直身子。他慢慢轉動著身子,打量著四周的環境。說起來,這裏的風景他已經欣賞過好幾次,此刻,仍然如饑如渴像初次見到一般。
杜海濤等人在此分散離開了。
十幾雙腳印往三個方向分散而去,到處都是折斷的樹杈枝椏,半人深的草叢留下了人們通行過的痕跡。
往哪一個方向?
這是一個問題?
姓杜的還真是狡猾,即便沒有瞧見後方報警的煙火,他仍然很是小心謹慎,想出了分散逃離的法子。這些人一旦分散,他們會不會很快集中,你根本就猜不到。要想知道杜海濤逃離的方向,如此多的痕跡擺在那兒,就算再精明的獵人也很難分辨得出。
找錯了方向,就算抓到一兩個嘍囉恐怕也得不到什麽有用的情報。
必須抓到杜海濤才行,那廝絕對是關鍵人物。
又迴到那個老問題了,該往哪個方向去追蹤?
沈燕西首先察看了腳印。
腳下的地麵是一片被夜裏的露水打濕了的泥地,間或長著幾縷野草,往四周延伸出去,不是齊人高的灌木叢、就是半人深的草叢、又或是密集的山林……
十幾雙腳印相互交叉、相互覆蓋,很難從中分辨出不同。
也虧得沈燕西有耐心,也多虧他童年時隨師父嶽山河在大山中隱居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們居住的那個小村落幾乎所有男人都是獵人。嶽山河負責教導那些獵人的武藝,那些人則投桃報李,將打獵的本事教給了他們兩人。
其中一個老獵人曾經在城裏當過捕快,孤老無依的他在快要死的時候迴到了自己出生的這個小山村。那人非常喜歡沈燕西,也許是閑著無事,他將自己幾十年的捕快經驗一點也沒有保留地傳給了沈燕西。
像易容術等下九流的門道就是那人傳授的。
對此,嶽山河沒有反對,他沒有像某些武者一樣對這些門道嗤之以鼻。
在合適的時候,任何一種知識都有用。
這句話,嶽山河曾經老是掛在嘴裏,沈燕西深以為然。
如今,那個老獵人傳授的東西又派上了用場。
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借著蒼白的月色,沈燕西終於將所有人的腳印都辨認了出來。杜海濤一行一共十三人,這裏,便有十三雙不同的腳印。最初,沈燕西隻找到了十二雙,過了許久,方才在泥地邊緣的一株野草旁,瞧見了一隻非常淺的腳印。
有兩個人的腳印非常可疑,像是杜海濤留下的。
第一個就是最後發現的那個非常淺的腳印,杜海濤身為頭領,武藝肯定在十幾個人中是頭一等,當他行路時運轉真氣,腳印多半會很淺;另一個是一雙非常深的腳印,那腳印很大很笨拙,像是杜海濤那樣重量級身形的人才能留下的,如果,杜海濤走的是剛強威猛的路子,那腳印就非常符合了。
究竟是哪一個?
思索片刻,沈燕西做出了選擇。
他一個都沒有選,而是循著一個非常普通的腳印跟了下去。
那個腳印非常普通,和大多數人的腳印大致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其他那些腳印的表現非常正常,有時淺,有時深,畢竟,地麵不同,雙腳落下時,著力的點肯定也會有所不同。那雙腳印則有些不同,不管在哪兒,不管踩著的是泥地、野草、硬地或是別的地方,始終如一,就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姓杜的還真是機關算盡啊!
他費盡心思想將自己的腳印偽裝成普通的武者的模樣,沒有想到的是,反倒是因此而露出了馬腳。
沈燕西覺得自己的推斷沒有錯。
他循著那條腳印追了下去,最初,還有其他人的足跡與之相伴,到了後麵,那些腳印相繼離開,最後,隻剩下了那一雙足跡的存在。
這麽看來,終於逮住那廝了!
對此,沈燕西深信不疑。
時而攀上山梁,時而下到溪穀,不曉得走了多久,反正夜空的月亮已經移動了位置,從正當中偏移到了一角。
在一個山穀前,沈燕西終於追上了杜海濤。
那時候,兩人相距也就十來丈。
照理說,十來丈的距離,若是樹木叢生,視線肯定會受到阻礙。
沈燕西之所以能夠瞧見杜海濤,原因很簡單,那個山穀前麵,沒有什麽高大的喬木,隻生長著一些三尺來高的蘆草,草尖上,長著許多白色的穗子,這會兒,正隨著夜風翻滾,像是一片白花花的海浪。
山穀前,立著一塊石碑。
一塊齊人高如今已經歪斜插在地麵的石碑。
杜海濤正站在石碑前,看上去像是在猶豫,猶豫是不是進入山穀。
突然間,他猛地轉過身,望著沈燕西的藏身之所,大聲喝道。
“出來吧,混蛋!”
沈燕西心裏一驚,不過,他仍然伏在草叢裏,不曾起身。
“別躲了,都已經看到你了,還躲……”
杜海濤繼續喊道。
沈燕西還是不為所動。
他對自己的藏蹤隱跡之術非常自信,這種身法出自前一晚那個跟蹤他的不速之客,又經過了黑影的改良,效果更甚一籌。要知道,當時,若不是他能夠用神念探查,多半不會發現跟蹤自己的那個人的蹤跡。如今,杜海濤可不像他那樣擁有近乎作弊的強悍神念,肯定無法發現自己。
隻是在出聲詐欺罷了!
果不其然,杜海濤咋咋唿唿地吼了幾聲之後,發現沒有人迴應,他笑了笑,小聲地說了句什麽,轉身走入山穀,不一會,他的身影就消失在山穀裏麵。
沈燕西仍然伏在草叢中,一動不動。
過了一陣,確定杜海濤不會殺迴馬槍,也沒有埋伏在山穀口之後,沈燕西動了。
他像長蛇一樣在草叢中匍匐而行,借著草浪翻滾的軌跡,如此,就算有人目不轉睛地盯著蘆草叢,也決計發現不了端倪。
來到山穀前,他瞧了那塊石碑一眼。
石碑上,刻著三個字,三個被風雨侵蝕得模糊不清的字。
當然,仔細辨認的話還是能夠認得出來。
這三個字是——蘭若寺。
蘭若寺?
沈燕西皺起了眉頭。
西南諸國是十來個像宋國這般的小國家組成的聯盟,這裏的信仰極其錯綜複雜,有信神的、信妖的、信魔的……不過,歸根結底,這裏的人信仰的隻是力量,隻是自己,凡是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的就會好生供起來信仰,若是不能,他們轉過頭就會將其丟掉。
怪不得位於十萬橫山東北的中土大唐那些人將西南諸國稱之為無信之地。
若非飛鳥難渡猿猴難攀的十萬橫山隔絕了兩地,那些狂熱的大唐人恐怕早就打了過來,征服無信之地一向便是那些信仰天帝的宗教瘋子的野望。
不過,這裏的信仰雖然光怪陸離,卻很少見到信佛的。
所謂寺,不就是佛門的別稱?
西方佛國,在沈燕西的印象中,那是一個不可知的飄渺之地。在西南諸國,大部分武者都知道東北麵那片浩瀚之地,知道中土大唐,偶爾,在這些國家的某些城鎮,也能夠見到供奉天帝的神廟。至於西方佛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存在與否,值得商榷。
雖然隻有十六歲,走南闖北的沈燕西也算見多識廣,他幾乎走遍了宋國的三道十二郡,從來就沒有看見過佛寺。
沒想到在這個荒涼之地,竟然瞧見了。
黑暗在前方吞吐著月光,時而光亮,時而陰暗。
山穀內,野草叢生,奇怪的是,卻沒有一株能夠高過人身的植物,要知道,在山穀之外,不多遠的地方,樹木叢生,鬱鬱蒼蒼。
蘭若寺!
非常普通的三個字,目光從上掠過,沈燕西感覺到了一絲不詳。
不過,他沒有猶豫多久,很快,便沿著杜海濤的足跡走進山穀。
山穀被數個山峰環抱著,山峰上,生長著許多樹木,然而,到了山下,卻隻有蘆草,半人高的蘆草翻著白花花的穗子像海浪一般從山腳往山穀中央延伸而來,然後,在一道圍牆前停下腳步。
圍牆已經倒了一半,透過那片爛磚爛瓦,能清楚地瞧見裏麵的情景。
圍牆內,寸草不生,乃是一片鋪著黃沙的空地。空地的後麵,有十幾間屋子,其中,有幾間已經廢棄,隻剩下了殘垣斷壁。還有幾間在勉強支撐,有牆有瓦也有門,雖然歪歪斜斜,看上去,卻還能支撐一段時間。
看不到杜海濤,他或許已經進了屋。
不過,這個時候,沈燕西已經忘記了杜海濤,他的視線被一株大槐樹所吸引。
一株像是小山一般平地而起的巨大槐樹,整個小院,那些屋子皆籠罩在它的陰影下。月光照在槐樹上,不見絲毫光亮,那些光就像是被吞噬了一般,無影無蹤。黑暗的枝條在夜風中張牙舞爪,散布著無聲的恐怖。怪不得,山穀內不見一株高過人身的植株,在這廝麵前,有誰敢起身?
真他媽的!
這地方真他媽的怪異!
沈燕西深吸了一口氣。
離開?還是進去?
這是一個問題!
沈燕西幾乎是將身子整個貼在地上,他緩緩挪動著步子,聚精會神地一寸一寸觀察著地麵,許久之後,方才站直身子。他慢慢轉動著身子,打量著四周的環境。說起來,這裏的風景他已經欣賞過好幾次,此刻,仍然如饑如渴像初次見到一般。
杜海濤等人在此分散離開了。
十幾雙腳印往三個方向分散而去,到處都是折斷的樹杈枝椏,半人深的草叢留下了人們通行過的痕跡。
往哪一個方向?
這是一個問題?
姓杜的還真是狡猾,即便沒有瞧見後方報警的煙火,他仍然很是小心謹慎,想出了分散逃離的法子。這些人一旦分散,他們會不會很快集中,你根本就猜不到。要想知道杜海濤逃離的方向,如此多的痕跡擺在那兒,就算再精明的獵人也很難分辨得出。
找錯了方向,就算抓到一兩個嘍囉恐怕也得不到什麽有用的情報。
必須抓到杜海濤才行,那廝絕對是關鍵人物。
又迴到那個老問題了,該往哪個方向去追蹤?
沈燕西首先察看了腳印。
腳下的地麵是一片被夜裏的露水打濕了的泥地,間或長著幾縷野草,往四周延伸出去,不是齊人高的灌木叢、就是半人深的草叢、又或是密集的山林……
十幾雙腳印相互交叉、相互覆蓋,很難從中分辨出不同。
也虧得沈燕西有耐心,也多虧他童年時隨師父嶽山河在大山中隱居過一段時間。那時候,他們居住的那個小村落幾乎所有男人都是獵人。嶽山河負責教導那些獵人的武藝,那些人則投桃報李,將打獵的本事教給了他們兩人。
其中一個老獵人曾經在城裏當過捕快,孤老無依的他在快要死的時候迴到了自己出生的這個小山村。那人非常喜歡沈燕西,也許是閑著無事,他將自己幾十年的捕快經驗一點也沒有保留地傳給了沈燕西。
像易容術等下九流的門道就是那人傳授的。
對此,嶽山河沒有反對,他沒有像某些武者一樣對這些門道嗤之以鼻。
在合適的時候,任何一種知識都有用。
這句話,嶽山河曾經老是掛在嘴裏,沈燕西深以為然。
如今,那個老獵人傳授的東西又派上了用場。
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借著蒼白的月色,沈燕西終於將所有人的腳印都辨認了出來。杜海濤一行一共十三人,這裏,便有十三雙不同的腳印。最初,沈燕西隻找到了十二雙,過了許久,方才在泥地邊緣的一株野草旁,瞧見了一隻非常淺的腳印。
有兩個人的腳印非常可疑,像是杜海濤留下的。
第一個就是最後發現的那個非常淺的腳印,杜海濤身為頭領,武藝肯定在十幾個人中是頭一等,當他行路時運轉真氣,腳印多半會很淺;另一個是一雙非常深的腳印,那腳印很大很笨拙,像是杜海濤那樣重量級身形的人才能留下的,如果,杜海濤走的是剛強威猛的路子,那腳印就非常符合了。
究竟是哪一個?
思索片刻,沈燕西做出了選擇。
他一個都沒有選,而是循著一個非常普通的腳印跟了下去。
那個腳印非常普通,和大多數人的腳印大致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其他那些腳印的表現非常正常,有時淺,有時深,畢竟,地麵不同,雙腳落下時,著力的點肯定也會有所不同。那雙腳印則有些不同,不管在哪兒,不管踩著的是泥地、野草、硬地或是別的地方,始終如一,就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姓杜的還真是機關算盡啊!
他費盡心思想將自己的腳印偽裝成普通的武者的模樣,沒有想到的是,反倒是因此而露出了馬腳。
沈燕西覺得自己的推斷沒有錯。
他循著那條腳印追了下去,最初,還有其他人的足跡與之相伴,到了後麵,那些腳印相繼離開,最後,隻剩下了那一雙足跡的存在。
這麽看來,終於逮住那廝了!
對此,沈燕西深信不疑。
時而攀上山梁,時而下到溪穀,不曉得走了多久,反正夜空的月亮已經移動了位置,從正當中偏移到了一角。
在一個山穀前,沈燕西終於追上了杜海濤。
那時候,兩人相距也就十來丈。
照理說,十來丈的距離,若是樹木叢生,視線肯定會受到阻礙。
沈燕西之所以能夠瞧見杜海濤,原因很簡單,那個山穀前麵,沒有什麽高大的喬木,隻生長著一些三尺來高的蘆草,草尖上,長著許多白色的穗子,這會兒,正隨著夜風翻滾,像是一片白花花的海浪。
山穀前,立著一塊石碑。
一塊齊人高如今已經歪斜插在地麵的石碑。
杜海濤正站在石碑前,看上去像是在猶豫,猶豫是不是進入山穀。
突然間,他猛地轉過身,望著沈燕西的藏身之所,大聲喝道。
“出來吧,混蛋!”
沈燕西心裏一驚,不過,他仍然伏在草叢裏,不曾起身。
“別躲了,都已經看到你了,還躲……”
杜海濤繼續喊道。
沈燕西還是不為所動。
他對自己的藏蹤隱跡之術非常自信,這種身法出自前一晚那個跟蹤他的不速之客,又經過了黑影的改良,效果更甚一籌。要知道,當時,若不是他能夠用神念探查,多半不會發現跟蹤自己的那個人的蹤跡。如今,杜海濤可不像他那樣擁有近乎作弊的強悍神念,肯定無法發現自己。
隻是在出聲詐欺罷了!
果不其然,杜海濤咋咋唿唿地吼了幾聲之後,發現沒有人迴應,他笑了笑,小聲地說了句什麽,轉身走入山穀,不一會,他的身影就消失在山穀裏麵。
沈燕西仍然伏在草叢中,一動不動。
過了一陣,確定杜海濤不會殺迴馬槍,也沒有埋伏在山穀口之後,沈燕西動了。
他像長蛇一樣在草叢中匍匐而行,借著草浪翻滾的軌跡,如此,就算有人目不轉睛地盯著蘆草叢,也決計發現不了端倪。
來到山穀前,他瞧了那塊石碑一眼。
石碑上,刻著三個字,三個被風雨侵蝕得模糊不清的字。
當然,仔細辨認的話還是能夠認得出來。
這三個字是——蘭若寺。
蘭若寺?
沈燕西皺起了眉頭。
西南諸國是十來個像宋國這般的小國家組成的聯盟,這裏的信仰極其錯綜複雜,有信神的、信妖的、信魔的……不過,歸根結底,這裏的人信仰的隻是力量,隻是自己,凡是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的就會好生供起來信仰,若是不能,他們轉過頭就會將其丟掉。
怪不得位於十萬橫山東北的中土大唐那些人將西南諸國稱之為無信之地。
若非飛鳥難渡猿猴難攀的十萬橫山隔絕了兩地,那些狂熱的大唐人恐怕早就打了過來,征服無信之地一向便是那些信仰天帝的宗教瘋子的野望。
不過,這裏的信仰雖然光怪陸離,卻很少見到信佛的。
所謂寺,不就是佛門的別稱?
西方佛國,在沈燕西的印象中,那是一個不可知的飄渺之地。在西南諸國,大部分武者都知道東北麵那片浩瀚之地,知道中土大唐,偶爾,在這些國家的某些城鎮,也能夠見到供奉天帝的神廟。至於西方佛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存在與否,值得商榷。
雖然隻有十六歲,走南闖北的沈燕西也算見多識廣,他幾乎走遍了宋國的三道十二郡,從來就沒有看見過佛寺。
沒想到在這個荒涼之地,竟然瞧見了。
黑暗在前方吞吐著月光,時而光亮,時而陰暗。
山穀內,野草叢生,奇怪的是,卻沒有一株能夠高過人身的植物,要知道,在山穀之外,不多遠的地方,樹木叢生,鬱鬱蒼蒼。
蘭若寺!
非常普通的三個字,目光從上掠過,沈燕西感覺到了一絲不詳。
不過,他沒有猶豫多久,很快,便沿著杜海濤的足跡走進山穀。
山穀被數個山峰環抱著,山峰上,生長著許多樹木,然而,到了山下,卻隻有蘆草,半人高的蘆草翻著白花花的穗子像海浪一般從山腳往山穀中央延伸而來,然後,在一道圍牆前停下腳步。
圍牆已經倒了一半,透過那片爛磚爛瓦,能清楚地瞧見裏麵的情景。
圍牆內,寸草不生,乃是一片鋪著黃沙的空地。空地的後麵,有十幾間屋子,其中,有幾間已經廢棄,隻剩下了殘垣斷壁。還有幾間在勉強支撐,有牆有瓦也有門,雖然歪歪斜斜,看上去,卻還能支撐一段時間。
看不到杜海濤,他或許已經進了屋。
不過,這個時候,沈燕西已經忘記了杜海濤,他的視線被一株大槐樹所吸引。
一株像是小山一般平地而起的巨大槐樹,整個小院,那些屋子皆籠罩在它的陰影下。月光照在槐樹上,不見絲毫光亮,那些光就像是被吞噬了一般,無影無蹤。黑暗的枝條在夜風中張牙舞爪,散布著無聲的恐怖。怪不得,山穀內不見一株高過人身的植株,在這廝麵前,有誰敢起身?
真他媽的!
這地方真他媽的怪異!
沈燕西深吸了一口氣。
離開?還是進去?
這是一個問題!